APP下载

“双百”农业科技推广模式及其优化

2014-01-24

作物研究 2014年2期
关键词:科技推广基地科技

(湖南农业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长沙410128)

“双百”农业科技推广模式及其优化

周 星

(湖南农业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长沙410128)

“双百”农业科技推广新模式是湖南农业大学2005年主导创新的主体多元化的农业科技推广模式,它对于推进产学研结合,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有效的科技和智力支撑,提高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显示度和贡献率,提升学校科技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但由于经费支持欠缺,专家服务动力不足,管理机制不够健全等约束,也暴露出服务内容、方式与基地需求仍有差距,专家服务时间较短、次数较少等问题,必须从稳定经费投入,创新制度安排,推进协同创新等方面进一步完善该模式。

农业科技;推广模式;“双百”科技富民工程;成效;优化路径

湖南农业大学主导的农业科技推广新模式——“双百”科技富民工程,自2005年实施以来取得了显著成效,引起了社会和学界的广泛关注。笔者拟对其产生背景和成效予以简要分析,并针对其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现实问题提出改进建议,为进一步完善这一新型农业科技推广模式提供参考。

1 “双百”农业科技推广模式的产生

经过30多年的改革与发展,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同时也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我国是以农民为人口主体的农业大国,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内地总人口为13.39亿,其中农村人口6.74亿,占全国总人口比重的50.32%[1]。目前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为0.07 hm2,由于人口的不断增长,预计到2020年将下降为人均0.05 hm2[2]。有专家预测,我国人口数量到2050年时将增至16亿,届时对农产品的总需求量将比现在增加30%,其中对于粮食的总需求量将由现在的5亿吨增加到6.5亿吨。要保障我国持续增长的人口对于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产品的需求,就必须依靠农业科技的创新进步来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加快农村经济发展[3]。

在农业产业经济发展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的是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美国农业科技成果推广转化率之所以能高达80%,农业科技对国内农业总产值的贡献率也能达到75%,有一套协调高效的以高等院校为核心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作为支撑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4]。而我国以政府主导型农业科技推广模式为主,存在着运行效率低、成本高、对市场反应能力缺乏、科研成果转化机制和推广体制严重脱节等诸多现实问题,难以保障科研成果推广的有效性和持续性,我国“十一五”期间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仅只有40%左右。因此,如何改进现有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模式,特别是探索一种新型高效的模式,构建多层次、多元化的新型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以适应我国新农村建设与发展的需求,更好地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增加农民经济收入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由此以高校为主导的农业科技推广模式应运而生。

高校主导型农业科技推广模式是指以高校为主体,联合各类农业科技推广机构、涉农企业,开展新技术、新成果示范、推广的新模式,是对我国现行农业推广体制的必要补充和完善。这种推广模式旨在整合高校以及现代农业推广体制内的各种资源,充分发挥高校的优势,把科技推广融入到高校工作之中,融入到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之中,融入到区域农业经济发展之中,实现科研、教学、推广三位一体的有机结合,是农业科技推广的一种重要模式。而农业高校作为农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力量,不仅具有良好的科研创新能力,还具有丰富的科研成果储备,也培养了大量能面向农村提供科技服务的人才,因此,在农业科技推广上具有其他类型高校无法比拟的优势。

我国农业高校通过多年的探索,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以下几种典型的农业科技推广模式。一是河北农业大学坚持“走进山区、走进农村、走近农民”,创建了“领导—科技人员—农民”三结合、“教学—科研—服务”三结合、“试验—示范—推广”三结合的“太行山道路”模式[5];二是南京农业大学以科技扶贫、送物下乡、大学生社会实践等“科技大篷车”活动的形式送科技到农村,通过开展科技讲座、现场咨询指导、召开座谈会等多种形式服务于地方农村经济发展,形成科教兴农的新模式[6];三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以不同区域主导产业的农业试验示范站(基地)为载体,以多层次科技培训和多渠道信息服务网络为两翼的“一体两翼”科技推广新模式[7];四是浙江大学与湖州市合作共建科技创新服务、人才支撑、体制机制创新“三大平台”,实施产业发展、村镇规划建设、基础设施、环境建设、公共服务、素质提升、社会保障、城乡综合改革“八大工程”,形成独具特色的“湖州模式”。这一系列在实践中摸索创建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新模式充分发挥了农业高校在科研技术、人才储备和信息资源方面的优势,均取得了良好效果。

为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新农村建设,湖南农业大学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先后探索多种农业科技推广模式,主要有20世纪90年代初基于校办科技企业的农业推广模式、20世纪90年代中期基于农科教结合的职教推广模式、20世纪90年代后期基于“六边”人才培养的农业推广模式。基于校办科技企业的农业推广模式主要通过企业直接转化学校的科技成果,把学校的学科优势、技术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由此实现学产研紧密结合;农科教结合的职教推广模式主要以学校职业技术学院、全国职教师资培训重点基地为平台,利用与农村职业中学的紧密联系,实施教育、科技、推广于一体,学研产紧密结合,创建“高校—职业中学—农户”推广新网络;基于“六边”人才培养的推广模式主要针对普遍存在的重理论、轻实践现象和“专才教育”弊端,学校在探索“横向拓宽专业口径”和“纵向拓展专业内涵”模式基础上,实施农学专业“两段制”教学和“六边”人才培养模式,以国家水稻科研推广示范工程为平台,边实习、边教学、边科研、边科技推广、边搞生产社会调查、边学习做群众工作。

2005年在湖南省科技厅的支持下,学校推陈出新,创立新型农业科技服务模式——“双百”科技富民工程,即由学校各学科领域知名专家教授牵头组成100个以优秀中青年教师和科技人员为骨干,相关学科研究生和本科生共同参与的科技服务小组,在全省不同的经济生态区域范围内选择100个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专业户、涉农企业和农民专业技术合作组织等示范基地(覆盖了全省80%的县市)实行对接,开展先进实用技术示范和培训,并以示范基地为辐射源,带动周边地区和企业协调发展。

2 “双百”农业科技推广模式取得的成效

“双百”农业科技推广模式实施8年以来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2.1 推进产学研结合,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科技和智力支撑

一是加强与农业企业的联盟对接,促进了农业产业化。在实施“双百”工程进程中,通过与龙头企业联合共建工程技术中心或中试基地,联合开发和推广高新技术、高新产品等方式,强化与龙头企业联盟对接,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带动提升了传统产业,培育了新兴产业,打造了产业品牌。如熊兴耀、谭兴和教授领衔的团队,通过加强与湘西龙山县金山公司的联盟对接,率先在湘西推进马铃薯工业化发展示范,从产前的马铃薯品种选育、产中的冬闲田马铃薯栽培技术、产后的薯类燃料乙醇转化关键技术攻关,形成了一系列配套的马铃薯工业化技术体系,带动了湘西马铃薯年种植面积由6.67万公顷迅速增至20万公顷,特别是应用薯类燃料乙醇转化关键技术,使金山公司生产燃料乙醇能力在3年之内提高10倍,年产值增加15倍。目前,学校已与唐人神、湖南正虹、金健米业、湖南省茶叶公司、洞庭水殖、湖南中烟等200多个涉农企业建立了紧密的产学研合作关系,与企业联合开发新产品110多个,增加经济效益40多亿元。

二是加强高校与农业生产服务需求对接,加快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我校在实施“双百”工程进程中,引导教师、科研人员和学生深入农村第一线,开展对接服务,推进了农业成果快速转化。8年来,我校师生走进农村、走近农民,把新品种、新技术送到企业、送到田间地头,共推广动植物新品种和新技术200多个(项),带动农民增收20多亿元。如以石雪晖教授领衔的课题组利用自主研发的技术成果,使没有种植葡萄历史的澧县,已发展成为种植面积达0.27万公顷、年产量达9 000万公斤、年产值达3亿多元的葡萄特色产业基地,被誉为“南方吐鲁番”。

三是加强与农业产业的创新对接,支撑了湖南省农业产业发展。通过实施“双百”工程,为我校科研搭建了与农业产业发展紧密对接的平台,促进我校科技创新直接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有力支撑了我省农业产业的持续发展。如官春云院士领衔的油菜团队,针对南方“稻—稻—油”三熟制生产要求和大量冬闲田土资源闲置以及油菜生产比较效益下降的问题,提出实施的“湖南双季稻区油菜特早熟育种与油菜机械化生产技术”项目,得到了湖南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

2.2 实现与地方政府高端对接,提升学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显示度和贡献率

以“双百”工程为平台,学校先后与娄底、益阳、株洲、湘西州、郴州、常德、永州7个市(州)和20多个县(区)签订科技合作协议,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能力和影响力大幅提升。如中方县人民政府通过“双百”工程基地对接建设,主动提出无偿提供13.3 hm2土地和专项资金,与我校共建农业区域综合试验站,将科技合作提升到更高层次;凤凰县政府在工程建设中,尝到了“甜头”,强烈恳请我校在现有基地基础上,再增加15个基地进入“双百”工程。此外,应地方政府要求,湖南农业大学先后组织20多个专家小组,深入市(州)、县(区)、乡村和农村新型经济合作组织,围绕农村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深入的调查研究,为地方党委和政府科学决策当“高参”,其中有10余个专家组还帮助地方政府制定新农村示范村的建设规划。通过“双百”工程平台,湖南农业大学与7个县(市)政府开展联合共建科技富民强县示范县和30个新农村科技示范乡镇[8]。

2.3 打造学研产结合的综合性平台,提升学校科技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

在“双百”工程实施进程中,学校将科研目标、人才培养目标与基地产业发展目标紧密结合,充分利用基地这个平台,加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打造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的综合性平台,取得显著成效。8年来全校共有2万多人次的本科学生到“双百工程”基地完成了实习、实践和科研活动,有100多名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到基地开展科研工作,完成了毕业论文。广大师生通过参与工程建设,在生产实践中得到了磨练,进一步树立了“学农、爱农”的思想,提高了科技创新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

3 “双百”农业科技推广模式存在的问题

“双百”农业科技推广模式得到社会广泛认可,但2011年学校调研小组分别深入到28个基地采用直接访问和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各基地负责人以及对口服务基地的专家教授进行访问调查,发现该模式仍存在以下问题:

(1)服务内容与基地需求仍存在差距。主要表现为基地最希望解决的问题与专家实际解决的问题有差异。在此次调研中,受访的种植专业户和养殖专业户表示最希望解决的问题依次是“人才培养与交流”、“解决技术难题”和“引进新产品”;然而,专家实际为种植专业户和养殖专业户解决问题程度最高的前三位依次是“一般性技术指导”、“引进新技术”和“解决技术难题”。由此可见,种植和养殖类基地最希望的是通过专家服务来改善基地人员的整体技术和管理水平,从而提高基地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其次才是强调解决技术难题和引进新技术、新产品。产业化龙头企业最希望解决的问题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合作开展科研项目”、“引进新产品”和“引进新技术”;然而专家实际为产业化龙头企业解决问题程度最高的前三位依次是“解决技术难题”、“一般性技术指导”和“引进新产品”。可见企业最希望的是通过双方合作开发从而提高自身整体技术能力,实现产品技术升级,而不仅仅只是一般性技术服务。同时,多数基地都普遍反应了校基、校企合作范围狭窄、合作项目偏少等实际情况。

(2)服务方式与基地需求存在差距。根据受访信息统计,基地负责人期望专家采用的服务方式按期望程度从高到低排列依次为:根据基地需要进行现场指导(26.7%)、定期主动到基地进行指导(18.8%)、集中培训授课(18.3%)、电话或网络咨询(10.2%)、基地负责人根据需要上门向专家请教(8.9%)。其中,基地负责人最期望专家采用的服务方式是专家根据基地需要进行现场指导。而专家实际对基地进行服务采取的方式按比率从高到低排列依次为:电话或网络咨询(22.4%)、根据基地需要到现场进行指导(21.1%)、基地负责人根据需要上门向专家请教(17.6%)、集中培训、授课(16.6%)、定期到基地进行指导(15.8%)。可见专家对基地进行服务采取最多的方式是电话或网络咨询,并非现场指导,所以专家实际采取的服务方式与基地所期望的服务方式存在较大差异。

(3)专家服务时间较短,服务次数偏少。由于专家除了负责农业科技推广外,还在学校承担有科研和教学任务,大多数专家每年到基地进行技术指导和交流的次数多为1~4次,且每次在基地停留的时间仅为1 d左右,而大部分农户由于受文化素质的限制,更偏好面授而非电话或网络咨询方式交流,从而导致基地方的农业科技需求无法得到彻底满足。

笔者认为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缺乏必要的经费支持。目前我国财政对高校开展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资金支持有限,学校能够给予专家教授深入基层开展社会服务工作的经费总体偏少。经费保障的欠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服务人员参与工作的积极性,也影响了基地运转的效率;二是专家服务动力呈现不足。因为缺乏必要的常态性经费支撑,专家得不到与服务工作付出相等的物质报酬,加之目前学校并没有将这种社会服务工作严格纳入个人的科研工作量计分体系,没有形成有效的激励措施,因此缺乏长期服务的动力;三是管理机制不够健全。“双百”工程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基地数量多,专家数量大,对专家服务能力要求高。学校虽制订颁发了《“双百”工程实施管理办法》和《湖南农业大学“双百”科技富民工程科技服务小组工作方案(实施办法)》,为保障“双百”工程顺利实施奠定了基础,但后期却没有对如何管理好这些合作项目进行完整详细的制度设计和激励约束机制设计,没有配套政策予以支撑。且在实际工作中,依然存在着各学院的专家教授之间缺乏深入联系,地方农业部门与学校的联接关系不协调等问题,使农业科技推广工作遇到瓶颈。而作为“双百”工程的主要组织者和管理者,学校科技处工作人员有限,工作任务重,时间和精力不足,导致管理起来力不从心,学校、专家、基地三方信息沟通渠道无法畅通,致使推广工作陷入被动局面。

4 “双百”农业科技推广模式的优化

(1)稳定经费投入。从国外经验看,以大学为依托的公益性农业科技推广工作均有稳定的公共财政支持,而我国则长期存在着农村科技投入严重不足的问题。若得不到持续稳定的财政支持,农业科学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科研成果的转化效率就难以提高。所以,农业科技推广工作迫切需要由政府财政提供稳定的经费保障。学校应当加大力度向国家科技部、教育部推动争取建立国家公共财政支持农技推广工作的长效机制,并在政策类引导计划如星火计划、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等项目中争取国家加大对高校教师开展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支持力度,同时切实改善服务在基层第一线的专家教师们的工作、生活条件。(2)创新制度安排。农业社会化科技服务是公益性事业,要确保该项工作持续开展、良性运转,也迫切需要学校乃至上级部门给予政策层面的支持和保障。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就明确指出“支持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承担农技推广项目,把农技推广服务绩效纳入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和工作考核,推行推广教授、推广型研究员制度”。在目前的人才评价、成果评定、职称评审等各类评价体系中,对农业科技推广型教师和学术型教师采用相同的评价标准,难以调动农业推广型教师的积极性。学校可以适时制定某些灵活的政策措施,充分考虑农业推广型教师在田间地头的工作成绩,使他们摆脱论文、专著、奖励、项目等条框束缚,从制度设计上调动从事农业推广工作教师的积极性。同时在基地运行过程中,学校应落实科学考核和规范管理,对专家服务质量和服务数量进行半年度或年度考核,定期调研基地负责人对专家服务的满意度,及时反馈,并将专家服务状况与奖金等酬劳、科研工作量计算、职称评定等直接挂钩,建立完善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3)推进协同创新。2012年初,国家教育部、科技部正式启动了“高等学校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建设计划”,该计划首批选取10所高校作为建设试点,旨在通过建设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充分发挥农业高校科技、人才优势,整合其所在区域内的相关资源,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服务,探索建立以高校为依托、农科教相结合的综合科技推广服务模式,提高高等学校服务区域新农村建设的能力和水平,整体带动区域内农业科技进步和农村经济发展。湖南农业大学作为全国首批10所“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建设试点”高校之一,应充分利用这一全新的平台,将“双百”工程与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的建设工作进行有效融合,进一步整合校内大农学和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等专业资源,建设基于全产业链的高水平服务团队,为各层次服务基地提供全方位的农业产业化服务平台。同时带动区域内高校、农业科研院所、企业等各种资源大联合,推动农业科技有效协同创新,探索建立多元化科技服务模式,建立一个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主导产业、产品为重点,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建设、系列化加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新型农村科技协同创新与推广服务体系,进一步提高学校的科技创新能力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N].人民日报,2011-04-28.

[2] 梁书民.城镇化背景下的耕地资源[N].经济参考报,2006-02-15.

[3] 潘启城.农业的根本出路在科技和在教育[J].广西农学报,2003(5):15-17.

[4] 李 远,孟晓宏.美国合作农业推广体制[J].世界农业,2000(2):51-52.

[5] 黄金祥.从河北农业大学早期期刊溯“太行山道路”的起源与发展[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5(12):1-5.

[6] 汤国辉.送科技下乡促科教兴农——南京农业大学以“科技大篷车”推动科教兴农[J].高等农业教育,2001(2):85-87.

[7] 何得桂,高建梅.建构以大学为依托农业科技推广模式的价值与限度——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2):7515-7518,7521.

[8] 张承祥,付少辉,韩明玉.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建设方略的思考[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1-6.

S-3;F323

:A

1001-5280(2014)02-0197-04

10.3969/j.issn.1001-5280.2014.02.21

2014 03- 02

周 星(1986-),男,湖南长沙人,助理经济师,Email:zhouxing@hunan.edu.net。

猜你喜欢

科技推广基地科技
中央财政林业科技推广示范资金项目“龙杞3号良种繁育及栽培技术推广与示范”建设示范效果显著
流翔高钙为党建示范基地锦上添花
现代农业背景下农业科技推广人才培养策略
阿拉善生态建设中科技推广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乡村e站助力科技推广
我的基地我的连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