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常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以及临床合理用药分析

2014-01-23范金刚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4年17期
关键词:依赖型血药浓度类药物

范金刚

浅谈常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以及临床合理用药分析

范金刚

查阅相关文献及报道并结合临床实际情况, 分析常用抗菌药物的最佳给药时间及优化给药方案。通过分析, 依据药物特性, 恰当的用药时间可以有效提高抗菌药物的临床效果, 降低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为提高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

抗菌药物;给药时间;合理用药

随着药理学发展, 已证实随着患者体内激素分泌程度及酶活性的节律性变化, 体内药物利用程度、血药浓度、药物代谢周期等均会发生有规律的改变, 根据患者自身情况, 合理选择用药剂量和间隔时间能够保证药物疗效, 同时降低药物副作用[1]。抗菌药物根据抗菌后效应(PAE)和药动与药效参数分为时间依赖型、浓度依赖型、长效抑菌型三类。本文对不同类型抗菌药物的使用进行区别分析, 并结合临床实际情况对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及间隔时间进行分析。

1 常用抗菌药物的临床合理用药

1.1大环内酯类抗菌药 此类药物在体内代谢过程有很大差异, 多为时间依赖型, 故疗效评价不可选取单一指标。该类药物应用时应保证药物在组织内最低浓度至少达到药物最低抑菌浓度(MIC), 用药间隔时间应充分考虑PAE及血药浓度高于MIC的时间来确定。常用药物如乙酰螺旋霉素、红霉素等的PAE及半衰期较短, 应按照推荐药物间隔时间给药,如3~4次/d, 以保证血药浓度高于MIC, 而罗红霉素、阿奇霉素等PAE及半衰期较长的药物, 血药浓度在体内下降时可产生附加效应, 一般方案为1次/d即可保证疗效。

1.2氨基糖苷类抗菌药 该类药物为浓度依赖型抗菌药物,首次用药接触效应显著, 对革兰阳性球菌PAE较短, 对革兰阴性球菌PAE较长。每日用量较稳定条件下, 单次给药较多次给药更能够获得较高的药物浓度峰值, 能够在体内产生高浓度药效, 降低发生药物首过效应, 降低病菌耐药性的出现。研究显示, 肾皮质对此类药物摄取具有饱和性, 并未随体内血药浓度过高影响而升高, 多次用药或者持续静脉滴注则易造成肾皮质摄取药物较多, 产生积蓄中毒情况。因此该类药物可行1次/d给药, 既能充分抗菌又具有较高安全性。

1.3氟喹诺酮类抗菌药 氟喹诺酮类抗菌药属于浓度依赖型, 抗菌效果与血药浓度成正比, 血药浓度越高, 抗菌效果越强, 此类药物大多PAE长, 且能抑制耐药菌种产生。但该类药物大剂量使用时, 对机体产生的毒副作用也随之增加,因此不能大剂量使用。临床用药应依药物PAE、半衰期及MIC严格控制给药间隔时间, 如依诺沙星、诺氟沙星等, 治疗单纯性肠胃炎为1次/d, 而由敏感菌导致的肺部及呼吸道感染多为2次/d, 氧氟沙星、司帕沙星治疗结核病为1次/d。

1.4β-内酰胺类抗菌药给药时间及合理用药时间分析该类药物属于时间依赖型药物, 血药浓度为MIC的5~6倍时,药物就处于饱和抗菌状态, 因此药物浓度高于最低抑菌浓度的时间就是药物发挥抗菌作用的有效时间。半衰期较短的该类药物如青霉素、多数头孢菌素类, 给药间隔为6~8 h, 3~4次/d, 以确保有效的血药浓度, 保证持续抗菌功效。半衰期及PAE较长的药物如头孢曲松及头孢尼西, 可以降低给药频率, 2次/d即可满足效应发挥抗菌功效。碳氢霉稀类特殊药物, 药物半衰期较短, 却对繁殖期、静止期细胞有较强杀菌活性, 给药间隔可适当延长, 1~2次/d为宜。

2 抗真菌类抗菌药给药时间及合理用药时间分析

唑类、多烯类及氟胞嘧啶是常见的抗真菌类药物, 两性霉索B为浓度依赖性且PAE较长, 静脉给药应1次/d或间隔1 d, 唑类及氟胞嘧啶类药物属时间依赖型药物, PAE较长,如氟康唑半衰期为27~37 h, 同时最低抑菌浓度与药物血药浓度比值应>20, 口服氟康唑吸收完全, 因此可采用口服1次/d或静脉给药1次/d, 氟胞嘧啶静脉用药应定为2~3次/d, 口服用药应定为4次/d。

3 联合用药合理用药时间分析

联合用药应根据药敏试验选择配伍药物, 结合PAE进行药效评估。联合用药恰当, PAE较单一用药时长, 由于两药联用后PAE具有协同性增加, 因此在联合使用抗菌药物时,应减少药物的给药剂量, 适当放宽给药间隔时间。如磷霉素属浓度依赖型药物, 对于致病性金葡菌PAE显著, 与环丙沙星联合用药, 血药浓度在4倍与致病菌MIC时, 已有显著抗菌效果, 呈现明显的相加作用[2], 能够显著提高抗菌效果,因此可适当延长给药间隔时间或减少药物用量。临床在使用氨基糖苷类药物和氟喹诺酮类药物联合应用时, 抗菌效果显著但毒副作用大[3], 可减少两者药物剂量, 延长给药间隔,在发挥抗菌功效的同时, 最大限度降低药物毒副作用。在使用氨基糖苷类药物与β-内酰胺类联合应用时, 应考虑减少氨基糖苷类药物的剂量, 并单独给药。

综上所述, 抗菌药物在临床治疗中广泛应用, 但仍存在一些用药误区, 在临床用药过程中要严格确保用药合理性,保证给药时间及间隔时间的合理性, 优化给药方案, 最大程度减少错误用药, 提高疗效, 减少不良反应。

[1] 李爱兰.常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及临床合理用药分析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3(22):25-27.

[2] 易洁梅.常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与临床合理用药 .实用药物与临床, 2008, 11(6):368-369.

[3] 王海生, 孙德清.氟喹诺酮类最佳给药方案的选择.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04, 24(02):95-96.

2014-05-20]

452470 河南省登封市人民医院药剂科

猜你喜欢

依赖型血药浓度类药物
木薯UDP依赖型糖基转移酶14基因在木薯抗病性中的功能研究
Fe/α-酮戊二酸依赖型卤化酶在绿色卤化反应中的研究进展
正电子类药物全自动核素分装仪的研究进展
初中生写作中依赖型心理障碍突破方法
基于个体化给药软件的万古霉素血药浓度分析
研究他汀类药物联合中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临床实践
躁狂症患者碳酸锂血药浓度检测结果分析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替考拉宁血药浓度
这类药物值得警惕
麻黄对甘草3个成分血药浓度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