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棒场功能定位与科学发展对策研究*
2014-01-23黄国洋鲁长根金昌林
陈 青,黄国洋,鲁长根,金昌林
(浙江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浙江 杭州 310020)
菌棒场功能定位与科学发展对策研究*
陈 青,黄国洋,鲁长根,金昌林
(浙江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浙江 杭州 310020)
分析了菌棒场功能定位和发展现状,认为菌棒场是时代发展的产物、产业转型升级的支点和公共财政扶持的载体,当前菌棒场发展水平仍处于初级阶段。提出了用先进思想引领,转变技术推广部门、菌棒场和普通菇农的理念;加强政策引导,服务食用菌专业村和带动培育新区;提升装备和技术,提高菌棒场社会化服务水平,打造“升级版”菌棒场的科学发展对策。
食用菌;菌棒场;功能定位;发展现状;对策研究
浙江省在品种选育、生产技术水平、产业影响力方面居全国前列。为了更好地促进食用菌生产发展,以机械化促进专业化、规模化,以顶层设计理念引领产业发展,于2008年提出“集约化生产菌棒+分户出菇管理”的发展思路[1]。经过5年的发展,2013年全省有菌棒场175家,社会化供应菌棒约1.8×108棒,菌棒生产量约占全省总量的14,实现了提升传统产区规模效益和拓展新区增收的目的,赢得了广大菇农的认可,食用菌生产方式基本实现了转型。就菌棒场功能定位、发展现状和科学发展对策进行了专题调研,旨在进一步提升菌棒场发展水平。
1 菌棒场功能定位分析
1.1 菌棒场是时代发展的产物
菌棒场是利用先进的机械设备、高效灭菌设施,在专业技术人员指导下由熟练操作工完成菌棒制作,向农户提供订单菌棒的专业化生产主体。菌棒场的诞生和发展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时代要求,已经成为食用菌集约化生产和社会化服务的主要载体,是对千家万户农民分散式生产方式的升级,是当下契合省情的发展方式,深受菇农欢迎,发展势头强劲,体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发展空间。某种程度上,菌棒场与水稻统一育供秧、蔬菜基质育苗有异曲同工之妙,是1种新型生产经营组织方式,促进了食用菌生产从手工小规模生产向机械化、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生产的转变,从而提高组织化程度和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
1.2 菌棒场是食用菌产业转型升级的支点
菌棒场是传统产区提升发展和新区培育带动的有力载体,菌棒场的发展可以淘汰落后产能,成为带动新区发展食用菌的龙头。采用“集约化菌棒生产+分户出菇管理”新型生产方式,前期拌料装袋、集中灭菌等机械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环节由菌棒场负责,出菇管理等劳动密集型环节由菇农负责。近年来,菌棒场成为食用菌产业转型升级的支点,其快速发展除了劳动力成本倒逼、政策引导助推外,也有其内生因素[2]。规模种植户逐年增加,生产集中度逐步提高,菌棒场成为规模主体、职业农民的发展后盾。
1.3 菌棒场是公共财政扶持的有效载体
菌棒场的基本功能是社会化服务,同时还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简言之,菌棒场有十大优势,即提高劳动效率、提高菌棒制作标准化程度、提高料棒灭菌效果、促进专业化分工、促进规模化生产、规范投入品、增加就业岗位、实现资源共享、改善生产环境和引导发展方向[3]。据庆元县调查,菌棒集约化生产与传统方式相比,生产成本降低11.3%,成品率提高4.5%,增产8.9%,产值增加7.5%。可见,财政支农项目扶持菌棒场建设,能很好地体现公共财政的公益性。
2 菌棒场发展现状分析
2.1 菌棒场发展很不平衡
2.1.1 发展不平衡性突出
目前全省有菌棒场175家,从分布来看,地区之间很不平衡。其中丽水占75%、金华占18%,衢州和嘉兴市不足6%。丽水又以龙泉、庆元、景宁为主,占全省的23。从生产品种来看,菌棒场香菇、黑木耳菌棒占比接近100%,蘑菇培养料专业化生产和社会化供应尚待开发;从菌棒场主体来看,有合作社、公司、村委、家庭农场4种类型,其中以合作社和家庭农场为主;从生产经营情况看,有的满负荷生产,有的开工不足,有的以对外服务为主,有的以自我服务为主。
2.1.2 政策扶持
近年来,省级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项目将菌棒集约化生产作为食用菌产业的扶持重点,由各地申报,安排项目建设。有关县也出台政策扶持菌棒场建设,如龙泉市2011年~2013年安排6.0×106元省特扶资金建设60个菌棒场,每个菌棒场补助1.0×104元;庆元县2012年~2013年安排5.0×106元用于支持食用菌菌棒场建设,每个菌棒场补助1.3×105元~1.45×105元;景宁县2012年~2014年对通过验收的菌棒场给予1.5×105元~2.0×105元补助。
2.2 菌棒场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
2.2.1 生产条件总体简陋
我省多数菌棒场规模为 2 000 m2~ 3 000 m2,包括堆料场和拌料装袋场地等,配有高效拌料装袋机。但灭菌条件差异较大,主要有3类:第1类是“微压蒸汽发生炉+封闭或半封闭”的简易灭菌仓,是当前主要类型,但配置的蒸汽锅炉蒸发量少,升温慢,灭菌仓保温性差,菌棒堆叠采用实心堆也不利于蒸汽流通,灭菌时间长;第2类是应用高效节能灭菌灶,灭菌时间较短,夜间采用电保温;第3类是采用高压锅炉和微压蒸汽灭菌,灭菌效率高,灭菌时间一般为12 h;后两类灭菌仓(灶)设有保温材料,菌棒放置在灭菌周转架上,有利菌棒间蒸汽流通,灭菌质量和效率较高。
2.2.2 服务形式
目前菌棒生产主要有2种方式:一是订单式,由农户以订单形式事先向菌棒场约定购买灭菌好的料棒,生产时农户到场监督;二是代工式,农户自备原辅料,委托菌棒场代为加工(拌料、装袋、叠锅、出灶),灭菌环节由农户自己操作,菌棒场收加工费0.30元·棒-1~0.35元·棒-1。伴随菌棒场,还出现了一批流动的熟练操作工“半职业化菌棒生产队”。菌棒运输也有自提和包送上门2种。云和、常山等县开展了代为接种和培养服务试点,培养好的香菇菌棒、黑木耳菌棒分别以3元·棒-1~3.3元·棒-1和2.5元·棒-1~3元·棒-1供应给农户直接出菇。云和兴农食用菌合作社还创新了“寄养模式”,充分利用农民的养菌棚设施、技术和劳动力,即在菌棒生产繁忙季节,委托农户制作菌棒,向农民提供菌种,农户养菌,再由合作社回购。
2.3 菌棒场发展存在问题
主要有3方面:一是菌棒场灭菌呈经验化,灭菌容量随意化,菌棒质量、灭菌效率、能源节约、技术装备方面亟待提升,相关技术规范缺乏;二是尚缺乏实力强大的菌棒生产龙头企业带动农户、联系基地,菌棒场实质上供应的还是料棒,还没有进入接种培养“深水区”,在技术和装备上需要研究再提升;三是多数菌棒场的设施装备利用率偏低,一年只利用2个~4个月,需要通过品种搭配、技术革新、服务延伸提高利用率。
3 菌棒场科学发展对策
3.1 转理念,用先进思想引领生产发展
3.1.1 管理部门和技术推广部门转变理念
充分认识菌棒场在生产方式转型、技术推广、标准化生产、信息采集、形势分析方面的重要作用,在激发主体活力上多想办法,营造互利多盈、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多下功夫。菌棒场不等同于一般性生产项目,它是公共服务站点,主要是订单服务功能,带有一定的公益性。有关部门应加大力度推广“集约化菌棒生产+分户出菇管理”新型生产方式,推进生产机械化、集约化、设施化和标准化。树立服务理念,实施财政支农项目时,应突出重点,加以引导,重点支持高效节能灭菌设备建设,不支持高耗能的简易土灶。农业部门组织开展试验示范时,可采取购买服务方式,委托菌棒场生产试验用菌棒。在供需信息服务方面,可发布菌棒合理指导价,关注、收集、提供相关信息,协调生产,调剂余缺。同时,应加强对主体风险意识、安全生产、诚信理念的灌输,要求依照技术规程组织生产,建立生产经营档案。
3.1.2 引导菌棒场主体转变观念
鼓励菌棒场长期规划,长远打算,把菌棒场建成家庭农场,当事业、职业做,摒弃低水平、凑合建设。有条件的菌棒场,可采取社会化服务和自身核心基地建设相结合的方式,在非菌棒生产季节,进行自有基地出菇管理,增加收入。
3.1.3 引导菇农转变观念
菇农从小生产到合作生产,从购买原料到购买菌棒成品有其循序渐进过程,有关部门可创新发展“代加工、订单生产、菌包培养”等多样化的菌棒专业化生产服务模式,以政策补助等加以引导,规模经营,培育专业大户、职业农民。
3.2 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3.2.1 加强政策引导
发挥政府“有形之手”扶持和引导作用。制定规划,合理布局菌棒场,坚持就近、方便服务原则,综合考虑生产能力、服务半径,以减少运输成本和运输途中的杂菌感染风险。优先支持生产规模5.0×105袋以上的食用菌专业村建设菌棒场,引导生产方式转型。加强部门配合,落实菌棒场建设所必需的设施、农业用地。积极盘活或流转闲置的集体设施场地,建设主体可以是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以增加集体经济收入,具体运作、管护可采取合同承包制。菌棒场享受家庭农场扶持政策,在财政支农项目安排、贷款贴息、农机补助、农业用电、农业政策性保险等方面给予扶持。将有条件的菌棒场确定为农作物秸秆收集加工利用定点对象,支持其开展农业废弃物收集和资源化利用。支持菌棒场成立合作社或联盟,统一标准,余缺调剂。
3.2.2 服务食用菌专业村和带动培育新区发展
食用菌传统产区生产能力渐趋饱和,发展潜力和发展空间在新区。有关部门要提供信息,牵线搭桥,推动、鼓励传统产区有创业能力的专业大户转移到新区发展,带动百姓增收致富,实现双赢。新区食用菌发展策略,可政策倾斜,针对性地扶持菌棒场建设,省去普通农户购买生产设备的前期投入,降低菇农的技术要求,以减少顾虑,从而带动农户发展,达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3.3 提升菌棒场软硬件水平,打造“升级版”菌棒场
3.3.1 提升装备,提高社会化服务能力
以项目为带动,提升菌棒场设施装备。以需定产,合理配置。一般日生产能力4.0×104棒以上的大型菌棒场,宜配备高压锅炉、灭菌车及物流轨道;日生产能力2.0×104棒~4.0×104棒的中小规模菌棒场,可配备封闭式的集加热蒸汽发生于一体的高效节能灭菌灶,灶体底部有水槽式钢锅,水槽式钢锅下有多热源加热器(含电加热器),可省去锅炉房。其中,灭菌箱(灶)体均应设有保温材料。菌棒场均需要配备机械、电力维修技术工,确保设备正常运转和安全生产。
3.3.2 依靠科技,提高菌棒生产水平
以创新为动力,开展菌棒场集约化生产装备及关键技术研究。组建课题技术攻关组,摸清食用菌菌棒灭菌条件(包括时间)与灭菌成本、灭菌效果、产量关系,明确菌棒最佳灭菌技术参数。摸清主要杂菌种类及其为害规律,研究出针对性防控技术。研发应用适用于菌棒场的大容量、高效灭菌设施、装备。
3.3.3 搭配品种,提高设施利用率
以多赢为导向,搭配生产品种,提高设施利用率。目前菌棒场为季节性生产,单一品种的生产时间通常只有2个~4个月。如黑木耳制棒期集中在7月~8月,若能将菌棒制作提前至5月~6月,就可大幅提高实际生产量。或者通过开发不同的品种,错开生产季节,选择在1月~3月生产秀珍菇菌包,3月~6月生产香菇菌棒。
3.3.4 制定规范,防范风险
制定菌棒生产技术规范、产品标准和服务细则,包括交付料棒(或菌棒)时间、数量和价格(含预收款、余款),原辅料质量要求、基质配方、拌料装袋灭菌时间、料棒重量规格、接种服务、质量保障,生产监督、全程记录、运输要求(交付方式)、售后支持以及延伸服务等。避免因原辅料质量、灭菌不彻底等导致的生产纠纷。
3.3.5 延伸服务,培育菌包培养配送中心
提升菌棒场技术服务层次,建立菌包培养中心示范点,示范适宜菇种、接种条件、养菌设施、养菌技术等关键要素。有条件的菌棒场,可积极试点开展接种、培养服务。向农户供应已完成培养发菌的菌棒,减少料棒运输途中的破袋及杂菌感染,大幅降低农户自身接种、培养风险。同时,跟踪做好出菇管理技术指导。2013年,常山成功开展了供应培养成熟的黑木耳菌棒40余万棒,带动农户5户种植食用菌,其中有的第1次接触食用菌,获得成功。
[1]陈龙. 浙江省十大农业主导产业对策研究[M]. 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91-99.
[2]陈青. 食用菌产业转型之路探讨[J]. 食用菌,2013,35(5):6-7.
[3]陈青.食用菌循环生产实例剖析[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3:202-208.
六点帮你提高菌种质量
1 环境
菌种生产提倡清洁生产,菌房事先应消毒处理,最好采用2种以上方法交叉消毒,避免杂菌产生抗药性。出现杂菌的菌袋应及时隔离处理,严重的必须及时远扔深埋,不能在生产场地堆积。
2 原料
选择经济实用、来源广泛的原料,已霉变、腐烂的原料不要采用。培养料中各种物质的配制比例要适当,特别是要有适宜的碳氮比。对不同种类的食用菌菌种应选择适宜的 pH值。培养料含水量要合适,拌料要均匀,配好料及时分装。
3 灭菌
灭菌是菌种生产的关键,灭菌要彻底。常压蒸汽灭菌注意灭菌仓内不能有死角;高压蒸汽灭菌排放冷空气要彻底,防止产生假压,影响灭菌效果。
4 接种
接种要选择优良菌株。接种必须在无菌条件下进行。对培养基、接种工具、操作环境需严格灭菌,接种过程严守无菌操作规程,不得混入任何杂菌,以确保菌种质量。
5 培养
菌种培养过程中要经常检查,发现有杂菌感染应立即取出,没有适时萌发的菌瓶(或试管)应单独陈放或补种。经常检查和调节温度,使菌丝在适温下生长。当菌丝快要长满时,将培养温度降低2℃~3℃,则菌丝将更加健壮有力,适当通风换气,保持菌房空气新鲜。
6 贮藏
菌种长好之后应及时使用,此时菌丝处于最佳生长期,接种到新的培养料上能表现较强的适应性。存放过久,培养时间太长,养分消耗多,菌丝老化,生活力显著下降,增加后期污染。若暂时不用,要放在低温、干燥、清洁的室内避光保存。
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2014.09.05
Study on the Function Orientation of Edible Fungus Culture Medium Production Establishments and Its Scientific Development Strategy
CHEN Qing, HUANG Guo-yang, LU Chang-gen, JIN Chang-lin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Extension Center of Zhejiang Province, HangzhouZhejiang310020)
The culture medium processing factory of edible fungi for the functional orientation and development strategy was analyzed, and it was considered being the product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the supporter of industry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the carrier of the public finance subsidy and the development level still at the primary stage. Development strategies aimed at upgrading culture medium processing factory of edible fungi were proposed including updating all participants ideas, policy guidance for professional villages and new cultivation areas of edible fungi, and the upgrading of its production equipment and technology.
Edible fungi; Culture medium processing factory; Functional orientation; Development situation; Strategy research
*项目来源:2013年省“三农六方”科技协作计划项目“食用菌菌棒场关键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SN201319)。
陈青(1972-),男,高级农艺师,从事食用菌技术研究和推广。E-mail: chenq501@163.com
2014-07-19
S646.9
A
1003-8310(2014)05-002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