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毒蕈中毒及治疗方法研究进展*

2014-01-23张黎光李峻志李安利吴小杰

中国食用菌 2014年5期
关键词:牛肝菌毒素中毒

张黎光,李峻志,祁 鹏,李安利,戴 璐,吴小杰

(陕西省微生物研究所,陕西 西安 710043)

〈综述〉

毒蕈中毒及治疗方法研究进展*

张黎光,李峻志**,祁 鹏,李安利,戴 璐,吴小杰

(陕西省微生物研究所,陕西 西安 710043)

毒蕈与野生食用菌外观不易区分,误食毒蕈导致中毒的事件时有发生,对此已引起广泛关注。对毒蕈的种属、中毒情况、中毒类型及其治疗方法进行了概述,以期为进一步防治毒蕈中毒从而降低其危害提供参考与借鉴。

毒蕈;中毒;治疗

据Hawksworth(1991年)估计,全世界的真菌大约有150万种,其中被研究和记载并确认定名的属有1万~1.2万,7万余种[1]。大型有毒真菌亦称毒蘑菇、毒菌、毒蕈,是相对于食用菌的1个概念,一般是指大型真菌中子实体被食用后对人或畜禽产生中毒反应的物种,它不是生物分类中的1个自然类群,而是有毒蘑菇种类的总称。我国是世界上毒蕈最丰富的国家之一,目前包括怀疑有毒在内的毒蕈有400余种,其大多数属担子菌纲、伞菌目,少数属于子囊菌纲。其中极毒和严重中毒的40多种,使人致命的约30种;另有20多种含有微毒,经加工处理方可食用,被称为“条件食用菌”[2,3]。

1 毒蕈种属、中毒情况

许多毒蕈的生态习性、形态特征与野生食用菌极为相似,不易区分,更有甚者一些毒蕈的味道同样鲜美,导致误食毒蕈中毒情况时有发生。毒蕈中毒轻微者影响身体健康,严重者引起生命危险甚至死亡。误食毒蕈出现中毒现象是世界性的食物中毒,因为毒蕈地理区系分布及民族习惯不同,毒蕈发生季节、物种及其中毒反应也存在差异。欧洲以毒鹅膏菌(Amanitaphalloides)、毒蝇鹅膏菌(A.muscaria)、细鳞丝膜菌(Cortinariusospeciosissimus)、毒丝膜菌(C.rellanus)等引起的中毒最普遍;北美洲以大青褶伞(Chlorophyllummolybdites)、白毒鹅膏菌(Amanitaverna)等中毒较多;在中美洲则以墨西哥光盖伞(Psilocybemexicana)、古巴光盖伞(P.cubensis)等中毒为多见。据报告,日本每年白毒鹅膏菌(Amanitaverna)和鳞柄白毒鹅膏菌(Amanitavirosa)中毒死亡率约占毒蕈中毒致死率的15%左右,另外月夜菌(Lampteromycesjaponicus)、亚稀褶黑菇(Russulasubnigricans)等引起的中毒事件也不少。误食条盖盔孢伞(Galerinasulciceps)曾引起热带地区的印尼爪哇等地多人中毒。我国曾记载引起中毒的事例及毒蕈很多,毒蕈物种主要集中在鹅膏菌科(Amanitaceae)的鹅膏菌属(Amanita)、白蘑科(Tricholomataceae)、红菇科(Russulaceae)、丝膜菌科(Cortinariaceae)、牛肝菌科(Boletaceae)、蘑菇科(Agaricaceae)等[4],其毒蕈主要是白毒鹅膏菌(Amanitaverna)、豹斑毒鹅膏菌(Amanitapantherina)、肉褐鳞小伞(Lepiotabrunneo-incarnata)、稀褶黑菇(Russulanigricans)、亚稀褶黑菇(R.subnigricans)、秋盔孢伞(Galerinaautumnalis)、毒粉褶菌(Rhodophyllussinuatus)等[2]。各种毒蘑菇都有一定的分布地区和一定的生态环境。我国南方及西南地区的毒蘑菇种类最多,蘑菇资源也最丰富。据不完全统计,东北地区约30种,华北地区约35种,华东及华南地区约55种,西南地区有70多种,而西北地区最少,约有20多种。从发生中毒情况看,也是华南和西南地区最多[4]。毒蕈中毒常出现显著的季节性,气候温暖、雨量充沛的夏秋两季是发病的高峰期。

毒蕈中毒在食物中毒事件中占很大比例,由于其特殊化学成分,能引起对人体血液、神经、肝肠等系统的严重破坏。应该指出的是, 有的蘑菇本身并没有毒,但食用不当可引起不良反应。如褐黄牛肝菌(Boletusluridus)、卷边牛肝菌(B.albidus)、褐疣柄牛肝菌(Leccinumscabrum)、硫磺菌(Laetiporussulphureus)、尖顶羊肚菌(Morchellaconica)、蜜环菌(Armillariamellea)等蘑菇生食容易中毒。双孢蘑菇(Agaricusbisporus)是世界性食用菇类,如果在开伞后食用则有毒,因为已大量产生孢子,孢子中含有胆碱,胆碱本来是无毒的,与氧结合,便成了有毒的化合物[5]。而有的是因为食用量过多而引起中毒,如金黄枝瑚菌(Ramariaaurea)等。有人报道,香菇(Lentinusedodes)因超量食用引起肠梗阻。另外,有些蘑菇(如滑子蘑Pholiotanameko、香菇Lentinusedodes等)的孢粉对特殊体质者存在过敏现象。严格意义上讲,这些均不属于毒蕈的范畴。

2 毒蕈中毒类型及其治疗方法

毒蕈种类较多,1种毒蕈经常含有多种毒素,同1种毒素又常存在于多种毒蕈中。据丁彦怀[6]和龚顺清等[7]的研究报道,几种毒素在同一毒蕈中时,这几种毒素或交替发生毒害作用,或互相拮抗,或互相增强其毒性,且1种毒蕈含有毒素的种类和多少又因空间分布和时间的差异而不同;又因饮食习惯、烹调方法的不同,人与人之间体质存在差异,因而误食毒蕈后毒发症状非常复杂,多为混合症状。因此不同的分类标准可能把毒蕈分成多个不同中毒类型,通常将毒蕈中毒分为六大类[8]。

2.1 胃肠炎型

我国已知有约160种毒蕈的中毒症状属此型。主要是毒红菇(Russulaemetica)、毒粉褶菌(Rhodophyllussinuatus)、白乳菇(Lactariuspiperatus)、黄毛乳菇(L.representaneus)、窝柄黄乳菇(L.scrobiculatus)、毛头乳菇(L.torminosus)、加州蘑菇(Agaricuscaliformicus)、双环林地蘑菇(A.placomyces)、细褐鳞蘑菇(A.praeclaresquamosus)、黄斑蘑菇(A.xanthodermus)、粉红枝瑚菌(Ramariaformosa)、纯白环菇(Leucoagaricuspudicus)、肥脚白鬼伞(Leucocoprinuscepaetipes)、大毒滑锈伞(Hebelomacrustuliniforme)、翘鳞环锈伞(Pholiotasquarrosa)、锈色口蘑(Tricholomapessundatum)、豹斑口蘑(T.pardinum)、白棕口蘑(T.albobrunneus)、赭红拟口蘑(Tricholomopsisrutilans)、喇叭菌(Craterelluscornucopioides)、喇叭陀螺菌(Gomphusfloccosus)、黄粘盖牛肝菌(Suillusflavidus)、白黄粘盖牛肝菌(S.placidus)、细网柄牛肝菌(Boletussatanas)、橙黄硬皮马勃(Sclerodermacitrinum)、臭黄菇(Russulafoetens)、血红丝膜菌(Cortinariussanguinea)、月夜菌(Lampteromycesjaponicus)等[9]。这些毒蕈含有的各类物质可引起人体胃肠道不适,如蘑菇属(Agaricus)的毒蕈含有石炭酸、甲酚类化合物、类树脂物质或呱啶等;簇生黄韧伞(Nematolomafasciculare)含毒素Fasciculol E;喇叭陀螺菌(Gomphusfloccosus)和富士山陀螺菌(C.kauffinanii)含 Norcaperati acid;墨汁鬼伞(Coprinusatramentarius)含鬼伞素Coprine;芥味滑锈伞(H.sinapizas)和大毒滑锈伞(Hebelomacrustuliniforme)含大毒滑锈伞醇Crustulinol;酒红褶滑锈伞(H.vinosophyllum)含Hebevinoside I毒素;血红丝膜菌(Cortinariussanguinea)中含Emodin;某些有毒牛肝菌含蘑菇酸(或松蕈酸 Agario acid);假褐云斑鹅膏菌(Amanitapseudoporphyria)含有烯丙基甘氨酸Allylglycine。此型中毒潜伏期短,食后 10 min ~ 6 h 内发病,主要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严重者出现吐血、脱水、昏迷等,很少有急性肝、肾功能衰竭和死亡。一般病程短,恢复较快,预后较好,致死率低。该类型在毒蕈中毒案例中占绝大多数,是极普遍的中毒类型。

确切的消化道毒素尚未被鉴别清楚,推测变态反应或吸收不良可能导致了这些临床症状,治疗无特异性,主要是止吐、补液等支持性对症治疗[10]。

2.2 神经精神型

据报道属于此中毒类型的毒蕈约110种,主要有纹缘鹅膏菌(Amanitaspreta)、褐云斑鹅膏菌(A.porphyria)、毒蝇鹅膏菌(A.muscaria)、小毒蝇鹅膏菌(A.melleiceps)、角鳞灰鹅膏菌(A.spissacea)、橙黄鹅膏菌(A.citrina)、小美牛肝菌(Boletusspeciosus)、 红网牛肝菌(B.luridus)、毒蝇口蘑 (Tricholomamuscarum)、钟形花褶伞(Panaeoluscampanulatus)、花褶伞(P.retirugis)、大花褶伞(P.separatus)、大孢花褶伞(P.papilionaceus)、 粪生花褶伞(P.fimicola)、橘黄裸伞(Gymnopilusspectabilis)、毒光盖伞(Psilocybevenenata)、古巴光盖伞(P.cubensis)、 粪生光盖伞(P.coprophina)、裂丝盖伞(Inocyberimosa)等。其症状反应可分为精神错乱以及幻觉、神经兴奋或神经抑制等,一般很少发生死亡。该类毒蕈毒素较多,以下分别作一介绍。

2.2.1 毒蝇碱Muscarine

此种毒素易溶于水和乙醇,是1种无色无味的生物碱,其毒理作用似毛果芸香碱,作用机制似乙酰胆碱。毒蝇碱主要作用于副交感神经系统,引起心跳减慢、减弱,血压降低,瞳孔缩小,视力模糊,流汗、流涎、流泪,严重者肺部水肿而呼吸困难,昏迷甚至死亡。潜伏期短,约 10 min ~ 6 h。12 h~14 h后恢复正常。毒蕈种类除毒蝇鹅膏菌(Amanitamuscaria)、豹斑毒鹅膏菌(A.pantherina),主要还有白霜杯伞(Clitocybedealbata)、毒杯伞(C.cerussata)、发光脐菇(Omphalotusilludens)、裂丝盖伞(Inocyberimosa)、黄丝盖伞(I.fastigiata)、污白丝盖伞(I.geophylla)、星孢丝盖伞(I.asterospora)、淡紫丝盖伞(I.lilacina)、茶褐丝盖伞(I.umbrinella)、红丝盖伞(I.Patauillardii)等[11,12]。

由于明显的中毒和死亡并不常见,毒蝇碱中毒治疗主要为补液支持性治疗和阿托品皮下或静脉注射。除阿托品外,尚无特异性解毒药,也无有效的常规分析技术可鉴定体液内的毒蝇碱[13]。

2.2.2 异恶唑衍生物

此类毒素主要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表现为视力模糊或幻视、肌肉痉挛、精神异常。4 h~24 h后恢复正常。潜伏期30 min~2 h。此类毒素包括毒蝇蕈氨酸(蛤蟆蕈氨酸Muscazone)、蜡子树酸(鹅膏蕈氨酸Ibotenic acid)、毒蝇鹅膏菌醇(氨甲基羟异恶唑Muscimol)。其中毒蝇鹅膏菌醇和蜡子树酸可使神经错乱。毒蝇蕈氨酸作用同毒蝇碱。此类毒蕈主要有毒蝇鹅膏菌(Amanitamuscaria)、豹斑毒鹅膏菌(A.pantherina)、小毒蝇鹅膏菌(A.melleiceps)、松果鹅膏菌(A.stribiliformis)、黄毒蝇鹅膏菌(A.flavoconia)、黄赭鹅膏菌(A.flavorubescens)、橙黄鹅膏菌(A.citrina)、褐云斑鹅膏菌(A.porphyria)、毒蝇口蘑(Tricholomamuscarium)等。

鹅膏蕈氨酸中毒兴奋性表现能通过静脉注射地西泮而被逆转。除地西泮控制癫痫发作外,鹅膏蕈氨酸中毒的治疗主要是支持性治疗[14]。

2.2.3 色胺类化合物

这类毒素包括光盖伞素Psilocybin、光盖伞辛Psilocin、蟾蜍素Buffonin等。含光盖伞素和光盖伞辛的毒菌可引起交感神经兴奋症状,产生幻视、幻听、幻想。此类毒蕈主要为古巴光盖伞(Psilocybecubensis)、墨西哥光盖伞(P.mexicana)、毒光盖伞(P.venenata)、半光盖伞(P.semilanceata)、暗蓝光盖伞(P.cyanescens)、粪生光盖伞(P.coprophina)、花褶伞(Panaeolusretirugis)、紧缩花褶伞(P.sphinctrinus)、大孢花褶伞(P.papilionaceus)、钟形花褶伞(P.campanulatus)、半卵形斑褶伞(Anellariasemiovata)等。另外在毒蝇鹅膏菌(Amanitamuscaria)、豹斑毒鹅膏菌(A.pantherina)及褐云斑鹅膏菌(Amanitaporphyria)中发现的蟾蜍素,可导致呼吸衰竭以及色彩幻视、心血管反应等症状。

在误食含此类毒素的蘑菇 1 h 之内可采用催吐的方法,洗胃一般不太采用。药物治疗服用苯甲二氮卓、氯丙嗪、苯巴比妥或苯妥英[15]。

2.2.4 致幻素

此类毒素(裸伞素Gymnopilin A和B)最早发现于绿褐裸伞(Gymnopilusaeruginosus)和橘黄裸伞(G.spectabilis),可刺激中枢神经兴奋。潜伏期短,约30 min~3 h,食后 15 min 便可出现头昏眼花、视力不清、幻视、幻想、幻听,伴有如醉酒样状或手舞足蹈,数小时后恢复正常。另外发现牛肝菌属(Boletus)、球盖菇属(Stropharia)和红菇属(Russula)的某些种也能引起相似幻觉反应。在我国云南地区,常有因过量食用华丽牛肝菌(Boletusmagnificus)、小美牛肝菌(B.speciosus)后出现 “小人国幻视症”,这些菌均含幻觉诱发物Hallucinogens[16]。目前一般认为,毒性物质与麦角酸二乙酰胺类似作用于中枢神经,从而导致交感神经和生理机能的变化。

对致幻觉毒蕈的治疗主要是地西泮缓解肌阵挛,针对运动功能亢进和癫痫发作等对症治疗[17]。

2.3 溶血型

引起此类型中毒的毒蕈主要是鹿花菌属Gyromitra的鹿花菌(Gyromitraesculenta)、褐鹿花菌(G.brunnea)、赭鹿花菌(G.infula)、拟鹿花菌(G.ambigua)、大鹿花菌(G.gigad)等。过去认为中毒是马鞍酸引起的,实际上是由鹿花菌素Gyromitra toxins引起中毒,此类中毒反应因人而异。鹿花菌素具有极强的溶血作用,属于甲基联氨化合物,对光、热极不稳定。另外所含毒素具有溶血作用的还有其它毒蕈,如秋盔孢伞(Galerinaautumnalis)、毒红菇(Russulaemetica)、大青褶伞(Chlorophyllummolybdites)、亚稀褶黑菇(Russulasubnigricans)、拟卵盖鹅膏菌(Amanitaneoovoidea)、疣孢褐盘菌(Pezizabadia)等[18,19]。

溶血型中毒潜伏期长,一般长达6 h~48 h。发病后先出现腹痛、恶心、呕吐等胃肠炎症状,患者体内红细胞被迅速破坏,很快出现溶血性中毒症状,表现为黄疸、急性贫血、血红蛋白尿、尿毒症、肝肾肿大等。重者还伴有嗜睡、脉弱、抽搐等。患者往往因肝脏严重受损害及心脏衰竭而亡,死亡率2%~4%。一般可在5 d~10 d内恢复正常。

目前没有针对鹿花菌素中毒的特异性诊治方法,治疗主要有初期口服活性碳清除胃肠道毒物,静脉滴注地西泮和特异性甲基肼解毒药维生素B6及亚叶酸,针对溶血表现可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或抗毒蕈血清[20]。

2.4 肝脏损害型

属于此类型中毒的毒蕈约有35种。主要有致命鹅膏菌(Amanitaexitialis)、灰花纹鹅膏菌(A.fuliginea)、白毒鹅膏菌(A.verna)、毒粉褶菌(Rhodophyllussinuatus)、秋盔孢伞(Galerinaautumnalis)、亚稀褶黑菇(Russulasubnigricans)、密褶黑菇(R.densifolia)、褐鳞小伞(Lepiotahelveola)、肉褐鳞小伞(L.brunneo-incarnata)等。此外据报道栗金孢牛肝菌 (Xanthoconiumaffine)、片鳞鹅膏菌(Amanitaagglutinata)、纹缘毒鹅膏菌(A.spreta)、拟卵盖鹅膏菌(Amanitaneoovoidea)、纹缘盔孢伞(Galerinamarginata)等含有1种毒蛋白Bolaffinin,其毒性近似鬼笔鹅膏毒素。

此类毒蕈中毒潜伏期较长,一般可达 6 h 以上。从鹅膏菌类中分离出鹅膏多肽毒素包括鹅膏毒肽(又称毒伞Amatoxins)、鬼笔毒肽(又称毒肽Phallotoxins)和毒伞素(Virotoxins)三大类。目前,已纯化鉴定天然鹅膏毒肽9种,其中α-Amanitin和β-Amanitin是主要的致死毒素;鬼笔毒肽7种,其中Phalloidin和Phallicidin是主要的毒素;毒伞素6种[21]。这3类毒素化学性质均比较稳定,耐干燥、高温和酸碱,一般的烹调加工不易破坏其毒性;易溶于甲醇、液态氨和水,因此往往喝汤者中毒严重。幼小的毒蕈子实体毒性更强。

上述3类毒素所引起的中毒性质和机理是不一样的。鹅膏毒肽属慢性毒素,毒力较强,可导致肝、肾细胞坏死。其作用机制是抑制真核生物的RNA聚合酶(尤其是RNA聚合酶Ⅱ)的活性[22]。鬼笔毒肽和毒伞素是快作用毒素,毒力较弱。鬼笔毒肽的作用机制是能专一性地与丝状肌动蛋白F-actin结合,形成大量F-actin毒肽复合体,从而损害肝细胞的内质网。这3类毒素对血管内皮细胞、肾脏、中枢神经系统及其他内脏组织均造成损害,中毒者最终因体内各功能衰竭而亡,病死率高达90%~100%。

当前针对鹅膏多肽毒素中毒除了催吐、洗胃、导泻、高位结肠灌洗等排除毒物措施外,治疗常用青霉素G、维生素K、二巯基丙磺酸钠、硫辛酸、N-乙酰半胱氨酸(NAC)、蓟素、水飞蓟素、皮质类固醇,如地塞米松等药物[23]。

此外含有奥来毒素Orellanine和Orellinine的细鳞丝膜菌(Cortinariusspeciosissimus)、尖顶丝膜菌(C.gentiles)、毒丝膜菌(C.orellanus)等也属于此类型。奥来毒素耐热、耐干燥,遇光或紫外光会分解,难溶于水和有机溶剂[24]。奥来毒素作用的靶器官是肾,潜伏期短则3 d~5 d,长则可达11 d~14 d。发病后严重口渴干燥、腹泻、呕吐、癫痫样反应或神志不清。重者肾功能受损,存活者可转为慢性肾炎。死亡率达10%~20%。

在误食含奥来毒素的毒蕈 6 h 之内可使用催吐和洗胃的方法,也可口服活性炭。对其引起的肾衰,主要采用如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等辅助治疗方法。目前尚没有针对奥来毒素中毒的解毒药物,但可采用引起类似症状中毒的治疗方法,如中毒早期以葡萄糖溶液稀释后静脉注射,或肌肉注射二巯基丙磺酸钠或二巯基丁二酸钠[25]。

肝脏损害型发病过程一般可分为6期:潜伏期、胃肠炎期、假愈期、内脏损害期、精神症状期和恢复期[9,26]。潜伏期:潜伏期长,一般长达 6 h 以上,此期间无明显症状表现;胃肠炎期:发病后多有急性恶心和吐泻,但多不严重,一般延续1 d~2 d症状基本消失;假愈期:此时病人经胃肠炎期后似乎病愈,多无症状;其实毒素正通过血液进入肝脏进行侵害,约 24 h 后病情突然变化;内脏损害期:此时已表现出急性肝炎或急性肾功能衰竭,如黄疸、转氨酶升高、肝肿大、心率快等;精神症状期:病人情绪表现为烦躁不安、谵语、淡漠、嗜睡,甚至昏迷、惊厥,一般病人会逐渐安定下来,而严重者会突然昏迷死亡;进入恢复期,轻者随毒性的消失症状逐减,经10余天可痊愈[27],其中的“假愈期”,即经相应治疗后,症状有所缓解甚至消失,但在1 d~2 d后病情会迅速恶化。因此,在中毒初期症状有所减轻时,仍应住院积极接受治疗,观察一段时间,以确保病情稳定好转。

2.5 呼吸循环衰竭型

此种类型的毒蕈中毒事例并不少见,但目前有关该类毒蕈了解尚少。引起这种类型的毒蕈主要为亚稀褶黑菇(Russulasubnigricans)、稀褶黑菇(R.nigricans)。据报道和调查研究,亚稀褶黑菇(Russulasubnigricans)含有1类新的极毒物质红菇素Russuphelins[28]。其症状主要为急性肾功能衰竭、中毒性心肌炎和呼吸麻痹,死亡率较高,其肝功能正常可与前面各类型相区别。潜伏期短则20 min~1 h,长则达 1d甚至10余天。此类型毒蕈可能还有毒鹅膏菌(Amanitaphalloides)、纹缘鹅膏菌(A.spreta)、洁小菇(Mycenaprua)、小白杯伞(Clitocybecandicans)、秋盔孢伞(Galerinaautumnalis)、肉褐鳞小伞(Lepiotabrunneo-incarnata)等约20种[19,29,30]。

中毒性心肌炎者可使用大剂量地塞米松、维生素 C、极化液、二磷酸果糖等治疗[31]。部分严重病例由于呼吸衰竭而需使用机械通气治疗[10]。有报道称灵芝(Ganodermalucidum)煎剂对急性肾损害有明显疗效[32]。

2.6 光过敏性皮炎型

此种类型毒蕈主要是胶陀螺菌(Bulgariainquinans)和叶状耳盘菌(Cordieritesfrondosa)。毒素作用类似光过敏性物质卟啉Porphyrins。潜伏期一般1 d~2 d左右。当毒素经过消化系统吸收后,机体细胞对日光敏感性增高,阳光照射部位出现皮炎,如面部和手臂红肿,嘴唇肿胀外翻,同时出现火烧般及针刺样疼痛,这是此型中毒的特殊症状。病程达数天之久。一般随着毒性的消失或服用抗过敏药物亦可痊愈。近些年在我国还发现斯氏耳盘菌(Cordieritessprucei)、黑皱盘菌(Inonomidotisfulvotingens)及暗皮菌属(Mollisia)的毒菌可能含有类似毒素[33]。

针对此型中毒,应给予糖皮质激素、抗组胺药、大剂量维生素C及对症治疗,治疗的同时应予以避光[34]。

3 中医(药)治疗方法

在中国古籍,尤其是医籍和历代笔记中,和毒蕈有关的资料屡见笔端,其中包括大量治疗毒蕈中毒的方法。通过对它们进行归纳和比较可以发现,古人所采用的方法经历了一个从少数几种单味药物向多种单味药物和本草复方发展的过程。在众多的解毒方法中,除了复方外,以单味材料解除毒蕈中毒症状的有阿魏(Ferulasinkiangensis)、马蔺(Irislactea)、马兰(Kalimerisindica)、胡椒(Pipernigrum)、荷(Nelumbonucifera)叶、芦苇(Phragmitesaustralis)根、冬瓜(Benincasahispida)蔓、白术(Atractylodesmacrocephala)、苦茗(Camelliasinensis)、金银花(Lonicerajaponica)、荸荠(Eleocharisdulcis)、芫花(Daphnegenkwa)、橄榄(Oleaeuropaea)、茱萸(Cornusofficinalis)、艾(Artemisiaargyi)、绿豆(Vignaradiata)粉、甘草(Glycyrrhizauralensis)、生瓜(Cucumismelo)、生姜(Zingiberofficinale)、薛荔(Ficuspumila)等。它们是否有实际效果,仍需现代毒理学试验加以验证[35]。灵芝(Ganodermalucidum),亦名灵芝草、瑞草,素有“覃王”之称,是我国传统的名贵中药材。灵芝含有多种糖类、氨基酸类、醇类、酸类、萜类、甾类等物质,对全身各系统几乎均有调节作用。多项研究证实, 灵芝作为1味常用解毒中药,对鹅膏毒蕈和亚稀褶黑菇引起的肝肾中毒有明显的保护作用[32,36-38]。此外,文献报道[39-42]中西医结合治疗毒蕈中毒有疗效,尚需进一步研究与证实。

4 总结与展望

目前随着人们对野生食用菌资源的开发利用,在缺乏相关野生食用菌、毒蕈鉴别知识的情况下,误食毒蕈中毒的情况极可能增多。由于其存在潜伏期,且症状大多不典型,易误诊,因此对毒蕈毒素及其中毒类型的分析,有益于防治毒蕈中毒。特别需要强调的是目前尚无特效解毒药物,避免毒蕈中毒最根本的办法就是切勿采摘、食用不明毒性、未经检验合格的野生蘑菇,此外由于在野外,无毒的蘑菇往往与有毒的蘑菇混生,在这种情况下无毒蘑菇很容易受到毒蘑菇菌丝的沾染,如果食用仍然有中毒危险。各级相关部门应加强有关毒蕈知识的宣传,提高人们对毒蕈中毒危害性的认识。

另一方面,由于毒蕈绝大多数为外生菌根菌,与高等植物形成共生关系,因此很难进行人工培养。迄今为止,绝大多数有关毒蕈的研究是围绕鹅膏科的种类开展的。目前科研所需鹅膏肽类毒素只能从野外采集的子实体中提取,由于野生资源相当有限,鹅膏肽类毒素价格极其昂贵,目前只有美国Sigma公司和法国Fluka公司有售[43],每克在16万美元以上,需求每年以10%的速度上升。该毒素可作为标样用于误食毒蕈子实体或中毒病人呕吐物、血液、尿液中毒素成分的快速鉴定,因此在各省、市卫生防疫站和各大医院具有广泛的推广价值。据资料报道人工培养毒蕈是有可能实现的[43-46],适时地针对一些有利用价值的毒蕈,在室内或室外创造或模拟毒蕈生长的特定环境,进行组织培养和人工代料栽培,或借助发酵工艺生产技术,对其进行规模化生产,在此基础上分离纯化制备出相关毒蕈毒素,具有重要的意义和良好的应用前景。

[1]Hawksworth DL.The magnitude of fungal diversity:the 1.5 million species estimate revisited[J].Mycological Research,2001,105(12):1422-1432.

[2]卯晓岚.中国的毒菌及其中毒类型[J].微生物通报,1987,14(1):42-47.

[3]卯晓岚.毒蘑菇及其毒性[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1980,14(3):188-192.

[4]卯晓岚.我国的毒蘑菇[J].中国食用菌,1982(2):10-14.

[5]陈士瑜.“蘑菇人”的悲剧与毒菌鉴别[J].食用菌,1986,32(6):41-42.

[6]丁彦怀.毒蘑菇毒素及其毒性机理[J].微生物通报,1994,21(1):62-63.

[7]龚顺清.毒蘑菇的危害及防治[J].中国食用菌,1994,15(2):30-31.

[8]卯晓岚.中国毒菌物种多样性及其毒素[J].菌物学报,2006,25(3):345-363.

[9]王鑫,周丽洁,桂明杰,等.毒菇简易识别、中毒类型及解毒方法[J].食药用菌,2011,19(3):58-60.

[10]黄亮.毒蕈中毒的分类诊治[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8,17(12):1343-1344.

[11]臧穆,李滨,郗建勋.横断山区真菌[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1-547.

[12]臧穆.滇藏热带真菌的地理研究[J].真菌学报,1986,5(1):407-418.

[13]Goldfrank LR,Flomenbum NE,Lewin NA,et a1.Goldfrank's toxicologic emergencies(Seventh edition) [M].Stamford,CT:Appleton&Lange,2003:1115-1128.

[14]李增攀,黄亮,曹春水,等.毒蕈中毒的分类诊治进展(一)—早发型中毒[J].岭南急诊医学杂志,2008, 13(2):157-159.

[15]黄红英,陈作红.蘑菇毒素及中毒治疗(Ш)-裸盖菇素[J].实用预防医学,2003,10(4):620-622.

[16]裘维蕃.云南牛肝菌图志[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7:1-152.

[17]Beck O,Helander A,Karlson-Stiber C,et al.Presence of phenylethylamine in hallucinogenicPsilocybemushroom:Possible role in adverse reaction [J].Anal Toxicol,1998(22):45.

[18]李建宗,胡文新,彭寅斌.湖南大型真菌志[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1-418

[19]毕志树,郑国扬,李泰辉.广东大型真菌志[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1994:1-879

[20]Karlson-Stiber C,Persson H.Cytotoxic fungi-An overview [J].Toxicon,2003(42):339.

[21]Wieland T.Peptides of poisonousAmanitamushrooms[M].New York:Springer-Verlag lnc,1986:101-180.

[22]Vetter J.Toxins ofAmanitaphalloides[J].Toxicon,1998,36(1):13-24.

[23]Montanini S,Sinardi D,Pratico C,et al.Use of acetyl-cysteine as the life-saving antidote inAmanitaphalloidespoisoning[J].Arzneimittelforschung,1999,49(12):1044-1047.

[24]杜秀菊,杜秀云.毒蕈毒素及其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3):7172-7174.

[25]龚庆芳,陈作红.蘑菇毒素及其中毒治疗(Ⅱ)-奥来毒素[J].实用预防医学,2003,10(3):432-434.

[26]余宗阳,戴西湖,刘建华.毒蕈引起肾脏损害临床研究现状与对策[J].福州总医院学报,2000,7(1):63-64.

[27]高亚平.毒蕈中毒症及其救治原则[J].医药卫生,2005,34(3):212-213.

[28]Takahashi A,Agatsuma T,Chita T.Russuphelins A,C,D,E and F,new cytotoxic substances from the mushroomRussulasubnigricansHongo[J].Chem Pharm Bull,1993,41(10):3185-3188.

[29]王云章,臧穆.西藏真菌[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3:1-226.

[30]谢支锡,王云,王柏.长白山伞菌志[M].长春:吉林科技出版社,1986:1-269.

[31]杨远征,刘琼,徐昉.急性毒蕈中毒临床分析[J].重庆医学,2008,37(22):2527-2530.

[32]肖桂林,刘发益,陈作红,等.灵芝煎剂治疗亚稀褶黑菇中毒患者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3,23(4):278-280.

[33]卯晓岚.中国大型真菌[M].郑州:河南科技出版社,2000,47-708.

[34]刘登国.表现为光敏性皮炎的毒蕈中毒[J].临床误诊误治,2005,18(12):897.

[35]芦笛.中国古籍中所载治疗毒菌中毒之方法[J].食用菌,2013,(1):65-68.

[36]杨可达.灵芝煎剂对亚稀褶黑菇急性中毒大鼠肝脏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10.

[37]肖桂林.灵芝煎剂治疗急性鹅膏毒草中毒的临床及实验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07.

[38]廖琼.鹅膏肽类毒素的毒理及灵芝对其所致肝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9.

[39]林元秀.中西医结合抢救毒蕈中毒19例[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3,13(6):382-383.

[40]马镇江.中西医结合抢救毒蕈中毒30例疗效观察[J].中国医学理论与实践,2006,16(12):1454-1455.

[41]李明成,杨进富,邓华国.生大黄灌肠治疗毒蕈致急性肾功能衰竭10例[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04,11(5):300.

[42]杨建兵,袁惠芬.中西药联合血液净化成功救治急性毒蘑菇中毒11例[J].中国中医急症,2012,21(9):1490-1491.

[43]汪国轮.有毒蕈菌细胞液体培养菌丝聚集生长和毒素的研究[D].北京: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2005.

[44]何介元,杨仲亚,毛朝明,等.白毒鹅膏菌人工驯化及毒力变异试验[J].微生物学通报,2002,29(3):70-72.

[45]陈珊,张常钟,刘东波,等.氮源对毒蘑菇菌丝体生长的影响[J].农业与技术,1996(5):1-4.

[46]陈珊,张常钟,夏红梅,等.碳源对毒蘑菇菌丝体生长的影响[J].农业与技术,1996(5):5-8.

Research Advances on Toadstool Poisoning and Its Treatment

ZHANG Li-guang, LI Jun-zhi, QI Peng, LI An-li, DAI Lu, WU Xiao-jie

(Microbiology Institute of Shanxi,Xi’anShanxi710043)

Toadstool was not easy to distinguish from wild edible mushroom, and poisoned events of eating toadstool frequently happened around the world, which had aroused people's wide attention. In this paper, the variety of toadstool species, poisoning situation, poisoning type and its treatment were summarized. We expect to provide some insights and reference for further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toadstool poisoning to reduce its harm.

Toadstool; Poisoning; Treatment

*项目来源:陕西省科学院重点项目与产业化专项“秦巴山区食用菌产业高值化技术研究、集成与示范”(2013k-03);陕西省科技统筹创新工程项目“秦岭地区重要生物活性物质的开发与利用研究”(2012-KTCL02-07);陕西省科学院青年人才培养项目“秦岭山区鹅膏菌人工液体培养与鹅膏毒肽检测、制备技术的初步研究”( 2014k-31)。

张黎光(1983-),男,研究实习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大型真菌资源开发与保护方面。

**通信作者: 李峻志,男,副研究员,主要从事大型真菌种质资源、代谢产物、标准化生产技术等方面研究。E-mail∶xianjunzhi@163.com

2014-07-25

S646.9

A

1003-8310(2014)05-0001-05

猜你喜欢

牛肝菌毒素中毒
复合免疫亲和柱净化-UPLC-MS/MS测定饲料中黄曲霉毒素B1、玉米赤霉烯酮和T-2毒素
What Makes You Tired
云南发现4.2公斤野生牛肝菌
LC-MS在真菌毒素检测中的研究进展
常见野生牛肝菌的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
中毒
爸爸中毒了
牛肝菌的功效
天哪!我中毒了!
《西游记》中毒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