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固定缝合法的对比分析
2014-01-23姜稳妮李春梅
姜稳妮 李春梅 范 丹
河南焦作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一区 焦作 454000
我科在护理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的脑血管病人中发现,用不同缝合方法固定导管,其结果不同,以往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固定方法主要为局部皮肤两点缝合固定法,但发现导管脱出及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问题经常出现,为给临床选择合适的固定方法提供参考,笔者对两种固定方法的固定效果及并发症进行了初步比较,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01—2012-12的脑血管病患者80例,男42例,女38例,年龄38~92岁,平均(68±3.3岁),脑出血31例,脑梗死49例,均经头颅CT或MRI检查确诊。合并高血压32例,糖尿病20例,肺部感染10例,冠心病7例。全部患者均为外周静脉不明显且穿刺困难,或因血管过细、频繁应用脱水剂降颅压及输注刺激性药物等致穿刺不成功;或住院时间较长患者血管被反复破坏,短时间内无法修复,遂经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以解决治疗、营养等问题。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均由同一位医生完成,采用广州南海百合公司生产的一次性双腔中心静脉导管(F7)套装。分组按2011-01—12为两点固定缝合组,2012-01—12为三点固定缝合组。
1.2 方法
1.2.1 固定方法:两点固定缝合组:穿刺成功后,在紧邻穿刺点导管上方安装固定翼,用1号线双股缝合,将固定翼与下方皮肤固定,然后左右各固定一针后用2%碘伏消毒缝合处及穿刺点皮肤待干后再用无菌纱布覆盖,每日局部皮肤用2%碘伏消毒后更换无菌纱布。三点固定缝合组:穿刺成功后,在紧邻穿刺点导管上方安装固定翼,用1号线双股缝合一侧固定翼与下方皮肤,缝合后将缝合针取掉,然后将缝合线在固定翼前方(靠近皮肤穿刺点侧)导管上缠绕两圈后再接上缝合针缝合另一侧固定翼皮肤处,接着用2%碘伏消毒待干后再用3M公司生产的10cm×10cm无菌透明敷贴常规固定中心静脉导管穿刺及缝合处,贴膜根据情况一般每周更换2次,若发现穿刺点及缝合固定处皮肤红肿时应每日更换,局部用2%碘伏消毒(消毒直径>6cm)待干后更换贴膜。
1.2.2 评价方法:①导管脱出发生率:每日07:00和18:00记录导管刻度一次在护理记录单上,若导管滑出(自穿刺点)4cm且注射器回抽无回血,则认为导管脱出,脱管后将导管拔出。②CRBSI发生率:每次换药时观察穿刺点局部皮肤情况,穿刺点周围2cm出现红肿或硬结、化脓则认为是导管出口部位感染。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3.0软件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点固定缝合组用时(116.87±14.61)s,三点固定缝合组用时(121.55±7.45)s,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点固定缝合组导管脱出8例,CRBSI发生12例;三点固定缝合组导管脱出1例,CRBSI发生4例,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导管技术的发展,中心静脉置管技术已成为临床上常用开通静脉通路的手段,锁骨下静脉置管术有效避免了反复周围静脉穿刺引起的疼痛、感染、静脉炎、刺激性药物外渗的痛苦,较好地解决了传统的周围静脉输液对病人日常生活的影响,减轻病人痛苦,提高其生活质量,同时3M透明敷贴具有超薄、透明、透气、无菌屏障的特点而广泛应用于临床。
以往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后,导管的固定方法主要为传统的两点固定缝合法,本研究显示导管脱出发生率偏高,一方面与脑血管病人生活不能自理需要搬动检查,需要协助翻身、扣背(长期卧床病人以预防肺部感染)有关,另一方面与固定翼处卡夹导管不够严实、缝合皮肤固定时牵拉或随着被动体位改变有关,再者,与外露导管端固定不妥有关,研究表明,外露导管弯曲呈“S”形(减轻拉力防脱管)固定[1]或尾端呈“U”形固定于胸前可有效避免导管因牵拉而脱出。
本研究显示,三点固定缝合组CRBSI发生率相对较低,缝合固定技术缝针需要穿透皮肤,易造成皮肤损伤,破坏了皮肤屏障的完整性,因而相对容易感染,尤其对低蛋白血症、水肿患者,缝合针眼更不容易愈合,增加了感染机会[2]。有研究显示,导致感染的微生物主要来源于穿刺点周围的皮肤[3],两点固定缝合法导管脱出发生率较高,意味着随着体位的改变穿刺处导管反复进出的机会增多,无菌敷料覆盖导管穿刺点及缝合处皮肤又不方便随时观察,而3M无菌敷贴的使用则有效降低了皮肤感染的机会,其对导管进入皮肤处发挥了持续的保护作用,降低了外来微生物导致的病原菌定植[1],同时因其具有透明的特点又方便随时观察,发现异常能够得到及时有效处理,且不用每日更换敷贴,既减轻了护士工作量,又为病人节约了费用,因此对减少相关感染有积极作用。
综上所述,脑血管病人留置锁骨下静脉导管后可选择三点固定缝合法加3M敷贴固定法,一方面可有效避免脱管事件的发生,另一方面,还可减少局部感染的发生,但在3M敷贴固定期间应密切观察贴膜的密闭性,如发现边缘翘起、松动或气泡应及时更换贴膜,更换贴膜时应用2%碘伏消毒后再用75%酒精脱碘可提高固定效果,适合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1]李兵,张博.危重早产儿经股静脉行PICC置管的护理[J].护理学杂志,2013,3(28):43-44.
[2]周姝,陈蓓敏.中心静脉导管缝合固定与贴膜固定法比较[J].护理学杂志,2013,3(28):49-50.
[3]林成娟,孙代艳,丁国平.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的前瞻性调查和护理对策[J].护理学杂志,2007,22(11):4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