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等教育产业化若干政策建议
2014-01-23薛培军
薛培军
(中州大学,郑州 450044)
高等教育产业化从诞生之日起,学界的争议就不曾停止,特别是在扩招和教育改革不见成效的前提下,高等教育是否应该产业化的争论越来越激烈,围绕教育资源的配置能否交给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来调节,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事实上高等教育正逐步走向产业化,且在产业化的过程中出现了诸多问题。2010年7月29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出台,对高等教育提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增强社会服务能力、优化结构办出特色”的要求。我们在此深入研讨,希望为国家未来高等教育发展方向和体制创新改革提供些许借鉴,探索对高等教育产业化的正确认识。
一、国内外高等教育产业化研究综述
1.西方国家高等教育产业化的先进经验
教育产业化问题最早起源于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亚当·斯密,他认为国家干预经济生活限制了教育的进一步发展,让“看不见的手”充分发挥作用,让资本主义经济自行调节,政府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20世纪60年代,教育经济学在美国兴起,“人力资本概念之父”西奥多·舒尔茨提出了人力资本理论,强调人力资本投资是效益最佳的投资,通过接受教育,可以促进人的能力提高,是资本的一种形式。这一理论强调了教育的经济价值,是高等教育 “产业化”的倡导者重要的理论基础。
米尔顿·弗里德曼是美国著名经济学家,也是教育市场化的倡导者之一,他在《政府在教育中的作用》一文中指出“公共教育制度缺乏必要的竞争约束,效率低下,资源浪费。学校对学生,学生对自己的学习均不负责。要改变这种状况,通过以前的改革措施是无效的。唯一的出路是走市场化道路”。在这些观点的影响下,英美等国的高等教育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相续走上了产业化发展道路。
随着20世纪60年代微电子技术高速发展,为了使教学活动、科研成果与工业园的发展双向互动、彼此推进,美国斯坦福大学在圣塔克拉拉(Santa Clara) 山谷开辟了学校工业园,汇集了世界一流的技术,建立了知识密集型工业开发区——硅谷。有人借此成功的案例,提出了“教育产业化”这一概念。随后,英美的其他著名大学如哈佛、剑桥大学等,也在80年代开始了“教育产业化”的尝试,进行了一些社会和经济效益的研究,推进制造业的技术革新、研究新材料的应用、发展人工智能和生物化学等,这就是教育产业化的由来。
俄罗斯也不甘落后,总统普京在“俄罗斯第七届大学校长委员会”会议上指出:“我们的公费生不能减少,相反应该增加,在发展免费教育的同时发展收费教育并不是一件坏事,但前提是收费教育不能降低全民教育的整体质量。那种‘只图真财,不图实学’的风气不能助长。”普京还说:“我们教育改革的目的不是为国家财政减负,我们不能在教育上省钱。”我国的经济状况和俄罗斯十分相似,中国教育界人士应该认真思考和关注普京的讲话。
澳大利亚允许私人或企业投资教育,是实施教育产业化的典范。但联邦和各州政府仍是办学主体,其教育产业化的模式是“对内强化社会保障,对外实行产业经营”,实行的政策是内外有别。澳大利亚的公民享受特别优惠的收费政策,在公立大学本科和研究生时,只需先交付很少的费用,就可以延期到有工作时再支付。澳大利亚实施教育产业化的特别之处在于:每年大量吸纳外国留学生,并鼓励他们移民澳大利亚,充分提升高等学校的国际知名度,依靠留学生经济带动其旅游、房地产、通讯甚至金融服务业的蓬勃发展;加强国际间的联合办学,特别是和中国内地以及港澳台地区联合办学,使得高等教育成为澳大利亚的四大产业支柱之一。
2.我国高等教育产业化进程
我国的教育产业理念形成萌芽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最初提出的是“教育商品化”的概念。由于经过近30年计划经济模式洗礼,结果使理论界和政府管理部门对教育产业的理解并不一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逐步确立,90年代末,为了解决扩招和就业的问题,“教育市场化”又被提及。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教育属于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的知识产业”的观点。经济学家和教育理论界随即展开热烈的讨论,高等教育是否能产业化也成为教育界的热门话题一直延续至今。
2004年,经过一段的教育产业化探索和实践,出现了农村教育、义务教育、教育公平的问题,教育部开始高调批评“教育产业化”思路,这实际上是对产业化进程的进一步反思,促进教育公平逐渐成为教育公共政策的基本价值取向,而此前追求数量、规模、速度的教育产业化迅速冷却下来。
2005年10月,温家宝总理把深入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作为“十一五”规划中的教育战略决策,要求把教育放在继续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国家发改委、教育部在12月下发《关于做好清理整顿改制学校收费准备工作的通知》,清理整顿以教育牟利的“改制学校”、“名校办民校”以及改变公办学校的公益性改制学校。
2006年10月18日,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促进教育公平”的方针。改变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思路,注重高等教育内涵式均衡发展,提高教学质量。《决定》要求控制高等教育发展规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保障弱势群体学生接受教育,遵循科学发展观并建设和谐社会。
2007年5月,国务院发布促进教育公平的文件,建立家庭贫困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对高等职业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进行现金补贴,教育部6所直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是国家继免除农村义务教育学杂费之后,发展均衡教育的又一重大举措。
2009年3月在两会前夕,国家教育改革被提到了议事日程。《国家教育改革与发展中长期规划纲要》向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和建议,教育部积极向社会各界寻求深化教育改革具体思路和方法,促进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直至今日,国内的学术界、教育界一直以来没有停止对高等教育产业问题的研究和探讨,更由于教育的特殊性,人们对教育是否是一个产业,是否需要进行产业化等问题的争论也从未停止过。关于教育产业化的讨论一直是教育政策研究的热点之一。
二、厘清教育产业化的涵义
对于高等教育产业化的概念,存在较多的不同观点,有人认为就是如何运用产业发展的理论和市场经济的观点,来重新审视高等教育功能,然后运用现代企业的管理方式来推进高等教育改革;有人认为特指对计划经济体制的彻底改造,摒除高等教育领域内普遍存在的政府大包大揽办教育形式,多方筹集、吸纳教育经费,提高教育质量和扩大教育规模;也有人认为既可以理解为一种动态过程也可以理解为某一发展阶段成果,是实现教育发展机制根本转变的必然。然而教育是人类经济、社会活动不可缺少的战略性产业,因此,高等教育产业化是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是我国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
1.高等教育的产品属性
依据公共产品理论,教育服务属于准公共产品,应由政府与市场共同参与调节,使计划与市场机制共同发挥作用。教育越发展,为社会培养的人才就越多,更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发展。因此,教育的发展必然受市场的影响,并与市场经济相互促进。政府完全提供教育,或任由市场独立调节,均达不到优化配置教育资源的目的,都是不可取的。由于教育的产品属性的独特性,其提供和资源配置方式也不尽相同,教育是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全面性、先导性影响的基础产业,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
2.高等教育产业化的概念
我们从狭义的概念上来研究,高等教育产业化是指以社会经济发展为需求,将教育作为一个产业,将教育服务作为一种产品来管理和使用,引进市场竞争机制,然后运用现代化发展机制和管理方式推进高等教育的改革,实现自主招生、自负盈亏、自定管理模式的管理体系。因此,高等教育产业化的目标是促进高等教育自我发展,构建高等教育内在的投入与产出机制,理顺教育投资者、经办者和受益者之间的经济关系,加强产、学、研一体化,使高等教育成为关注社会需求,具有较高投资效益和办学水平的主体。
3.高等教育产业化的内涵
由于教育产业的自身特性,决定了高等教育生产出来的产品也不是一般的产品。我们认为高等教育产业的产品是服务,其服务主体是活生生的人,和其附加的劳动能力(即人力资本和科研成果),不仅服务的主体复杂,而且教育的整个过程更为复杂,表现在方法的多变和其形式的多样性,高等教育产业化的内涵包括以下几层含义:
(1)实现办学主体的多元化:要打破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高等教育政府公办社会福利性,实现投资渠道多样化、办学体制多元化,建立由国家、政府、社会、个人合理分担教育成本的机制。
(2)实现办学方向社会化:随着我国经济和各项事业的发展,高层次人才短缺成为新世纪经济和社会发展瓶颈,要打破高校脱离社会、漠视社会需求的自我封闭状态,让高等教育面向市场需求来运作,增强高校的社会责任感,形成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有效机制,使高校办学充满活力。
(3)推进办学投入产出效益化:引入先进的产业化管理方式和运行机制,改变只关注高等教育公益性的一面,而忽视运行机制中投入和产出局面,使教育在资源实现合理优化配置,达到高等学校的办学效益大幅度提高和效用的最大化。
三、高等教育的产业化的合理性分析
高等教育是生产经济发展中的主要因素,既是知识性产业,又是生产高科技的产业。我国高校科技产业增长迅速,全国已有很多利润过亿元的高校科技企业,已成为一个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产业。另一方面,高等教育是生产人力资本的产业,从经济学的观点看,人力资本、资金资本和科学技术成为决定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三大要素,教育直接生产人力资本并传授和创造科学技术,是直接为经济服务的产业。发展教育产业,扩大办学规模,满足人们需要,既有必要性又有可能性和合理性。
1.高等教育产业化合理存在
高等教育的产业性是教育物质属性的客观特征,因此,作为一种产业的高等教育,代表先进的生产力,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推动经济的长远发展。通过对教育的投入增长,可以拉动教育经济的增长,促进教育事业和人力资源的发展。这为高等教育产业化提供了理论依据,若以劳动者的数量和质量表示资本,知识、技能和生产能力是人力资本的总和。教育对经济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尤其是高等教育,能使国民收入不同程度增长;而高等教育产业化满足社会对人力资本的需求,从而促进经济的良性发展。
2.高等教育的供需推进其产业化发展
1999年,我国拉开了高等教育扩招的序幕,造成了高等教育一定程度上供给与需求的矛盾,导致了大学生就业困难,这其实是人才供过于求的假象,是由于高校培养的人才定位不准,和社会需求脱节造成的。西方经济学家估算,教育可以为全社会提供从业人员总量约4%的就业机会,实行教育产业化,一定程度上是调节学校与市场需求接轨,为政府缓解就业难的压力。
3.市场经济要求高等教育产业化
市场经济靠价格、供需、竞争的方式优化资源配置,高等教育产业化引导教育消费,有利于合理分配和有效利用教育资源,促进经济增长,改变国家投资的传统方式,形成民间多元投资教育的新格局,使教育由纯消费行为变为投资行为,引导广大居民把储蓄转化为教育,从而扩大内需。
4.教育产业化促进高等教育健康发展
阻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最大障碍是经费短缺,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现实路径,就是不断推动高等教育产业化的发展,调整现有教育结构和制度创新。高等教育日益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由高等教育所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又将会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实现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有利于提高高校自身的发展规模和办学水平。
四、高等教育产业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高等教育产业化的目的是日益扩张的高等教育需求、教育经费不足,以及缓解就业压力,然而高等教育的特性决定了它不同于其他产业,如果过分看重教育的经济价值,就会忽视社会性价值,导致功利主义价值观。
1.教育产业化缺乏有效的法规制度作保障
由于我国的教育立法还不能完全适应教育产业化的需求,高校实际上还是计划经济的管理方式,中央对高等教育具备管理和调控权,政府拥有管理和决策权,政府管理权限过大,高校没有管理实权,使教育实体产权不清、管理混乱,最终导致资源浪费, 人才培养目标短视,影响培养人才的百年大计。
2.投入不足与教育资源浪费现象并存
我国教育经费投入方式单一,投入严重不足,通过产业化来弥补教育经费严重不足的目标没有实现,没能满足教育产业属性的根本保证、无法承担众多学生的压力,同时,由于教师员工收益和生活消费得不到保障,造成大量优秀教学资源在无形中流失,使教育停留在一个低层次的水平上。
3.教育产业化的市场机制引起教育机会不均等
社会存在收入分配不公和贫富差别,严格按照“成本分摊”原则解决选择性教育制度,不能解决大多数人受教育权利,可能导致低收入家庭和贫困子女受教育的权利的丧失,这样又会反过来扩大社会差别,进一步加大社会不平等;另外,由于民办教育的法律地位没有得到落实,造成享受公共教育资源的不平等,阻碍了高等教育的产业化发展。
4.高等教育完全产业化容易滋生腐败
市场经济的规律要求投资效益最大化,教育服务的提供者具备唯利化倾向,高等教育产业化必然产生市场的营利性与教育的公益性之间的矛盾,完全按照市场机制运作,必然会降低教育的标准和质量,为了追求最大的利益,很容易产生欺诈和“权力寻租”腐败现象。
五、关于我国高等教育产业化的若干政策建议
1.完善教育法律法规
法律法规是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外部保障条件和主要依据。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教育产业化应该在相应的法律法规下进行。虽然《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高等教育管理职责暂行规定》等都明确了国家、政府、学校三者之间的关系,规定了学校面向社会办学的体制,但对高等教育产业化的具体实施规定还很少见,甚至在某些方面还存在空白。因此,完善教育法律法规建设是十分急切和重要的,立法和教育主管部门应充分积极行动起来,制定专门的、完善的法律法规,使教育产业化进程中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2.不断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
高等教育有自身的发展规律,其产业化是一种客观趋势,再加上教师招聘和学生就业已走向产业化,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高等教育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我们只有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不断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适时的进行改革创新,才能更好的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将高等教育的产业化和公益性结合起来,我们既不能强制把我国的高等教育产业化,当然我们也不能否定这一理论的合理性。
高等教育产业化的进程要与国情和国民经济实力同步,我们要避免高等教育“完全产业化”,又要积极创造条件推动产业化,根据不同条件来多种方式、多种层次地发展教育产业化。可在成熟的民办高等院校、高职院校来进行实践,走“部分产业化”的道路。
3.高等教育应在政府监控下逐步走向产业化
高等教育产业,必须依靠政府把握方向,来保证高等教育的公平、人本化原则,产业化可能导致教育不公,离开政府的监督,将破坏教育的公平、平等及公益性。政府应积极转化职能,切实推进高等教育产业化,既要发挥政治职能和经济功能,又要体现社会职能,同时还要从原来的微观教育垄断转变到宏观调控和计划层面上来,促进教育体制的深化改革。
4.建立产、学、研一体化教育机制
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高等学校是科研与人才的聚集地,可以看作是培养人才发展的基地,具有丰富的知识资本与人力资源,学校应通过为社会、企业提供知识、科技服务,获得自身利益,促进自身发展。企业则以高校科研院所为依托,把高校作为生产力的科研教学基地,充分利用学校的教师、学生和设备,及时转化高校科研成果,保障社会与教育活动相结合,实现互利共赢的局面。因此,我们应该把培养人才、科学研究与知识产品开发结合起来,建立一个名符其实的“产业孵化器”,将高等教育与科技、经济紧密结合起来,完成产、学、研一体化教育新机制建设。
5.高等教育需要去行政化
高等教育的学术化是其主要职能,它与产业化是可以相容的,但与行政化是不能相容的。哈佛大学是世界上最有学问和最有钱的大学,但它是私立大学,没有政府的无偿投资也没有行政级别,全靠自己的高水平、高质量办学,还有它高水平的学术道德。其实,全美最高水平的前20 名大学,90%是私立大学,在遵循市场规则的投入原则下,造就了美国成为全世界最大、具有过百亿美元产业的教育贸易国。再回过头来看我国,经过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和30年教育行政化的培育,如今学术道德的下滑,遍地的学术腐败,就充分说明了学术化和行政化是不相容的。事实上,学术道德被侵害、被腐蚀,学术腐败的根子在于行政权力不受约束地在高等教育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上起支配作用,使得中国高等教育在国际教育贸易中处于不利地位。中国的高等教育要真正在学术的意义上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必须从体制上进行根本变革,加快高等教育去行政化的进程,提高高等教育的产业化水平,繁荣中国的高等教育。
五、结束语
通过分析我国高等教育产业化现状,指出我国高等教育产业化存在的弊端和误区,伴随着国家经济改革的深化,全面深化教育改革势在必行。高等教育产业化是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是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它能满足不断日益增长的高等教育需求和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有效缓解办学经费紧张,是高等教育管理制度改革的催化剂。然而高等教育是产业,又是第三产业,其产业化是产业形成和引入市场机制的过程,必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也是我国高等教育机构更具有竞争性、自主性和广泛适应性的过程。我们要积极构建高等教育产业化的质量保障机制,推动高等教育产业化的进程,使我国高等教育产业化的研究和实践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史秋衡.论高等教育产业化趋势[J].厦门大学学报,2002(5).
[2]柴其斌.对我国高等教育产业化的再认识[J].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2011(5).
[3]陈光春.高等教育产业化的是与非[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0(5).
[4]倪嘉敏,王璇,林涛.高等教育产业化研究述评[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2(10).
[5]黄羽.我国高等教育产业化的思考与分析[J].重庆高教,2010,23(1).
[6]孙奇.高等教育产业化论析[J].东岳论丛,2010(4).
[7]袁振国,房剑森,周彬.发展我国教育产业政策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8]丁苗苗.高等教育“产业化” 反论与高等教育产业的重建[J].湖北教育科学领导论坛,2011(3).
[9]孟凡瀛,杨志勇.教育产业化下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0(10).
[10]柯邮祥.教育经济学[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
[11]穆天楠.我国高等教育产业化弊端及对策[D].西安:西北大学,2009.
[12]刘璐.试论我国高等教育产业化[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2002.
[13]何祚庥,欧阳光明.对教育如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反思[J].科技和产业,2003(11).
[14]殷小平.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障碍与基本方略[J].现代大学教育,20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