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仁入礼”与社会道德重建
2014-01-23陈冠玉
陈冠玉
(中州大学,郑州 450044)
春秋战国时期,礼坏乐崩社会失序,曾经和谐平稳的世界陷入了混乱状态,人们的生存失去了最起码的安全感。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重建秩序就成了头等重大的思想主题。 礼因情生,孔子“援仁入礼”,目的是重建社会道德与恢复社会秩序。道德完善与制度建设须同时进行。
据警方查实,今年高考替考事件有了最新结果。一般认为,“制止替考在内的各种腐败,最重要的是堵住制度的漏洞。比如,入考场前要验指纹,进场后要对身份证,确保进场的是考生本人。事实情况却是:即使替考者将精心制作的指纹膜套错了手指,仪器发出警告声,监考老师仍将他放行;查身份证知道不是本人,也当做不知道。为什么?因为监考的人统统被买通了,连主监考老师也是‘咱们的人’。周密的制度在道德滑坡面前一败涂地。”[1]
一、目前社会道德现状
随着时代的转型,我们这个社会成了“一个撕裂的社会。朝野之间,左右之间,存在着巨大的理念鸿沟。由于普遍的贪腐导致的政府公信力的日益丧失,政府和民间社会的对立日益严重。由于对社会问题的看法和治疗社会弊端的药方不一致,左右之间也日益分裂,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对话” 。[2]社会撕裂的一个重要表征,就是社会各个阶层普遍出现惶恐心理状态。 人人惶恐的根本原因,是这个社会伦理丧失、缺德失道。 在一个失道缺德的社会里,人类几乎无法生存和活动。人类的任何活动,都是在价值观念支配下进行的,并且要受到道德正当性框架的限定。没有任何约束和限定,就像小鸟以为摆脱了空气的阻力才可自由飞翔一样的幼稚。历史反复证明,当某种社会活动缺乏价值动力或者道德正当性时,它是不可能充分展开的。
陈浩武先生认为,这个社会的最大共识,一定是建立在道义和正义性基础之上的,只有确立道义,确立社会最核心的价值体系,并且在基于正义的基础上,才能达成社会共识,我们的社会才能正常运行。当然,这个社会最大的失道,就是普遍的丧失了价值观,普遍的没有信仰,普遍的道德沦丧。就是孙立平先生所说的“溃败”现象。 今天,我们要重建共识,其核心是要重建社会道统。 重建道统,就是重建价值体系,重建社会道德、伦理,重建社会的正义性。而其中的核心,是重建精神信仰。这一重大工程是全社会人人需要参与的重点工程。
“那些替考的大学生们,在区区数万元酬金的诱惑下选择以身试法,他们大部分出身寒门,本该体会十年寒窗之不易,可从他们谈笑风生的脸上,却见不到一丝负罪感;而在考场外的那些年轻人,同样没有罪恶感;更别说替考组织者,他们对监考老师们的劝说显得如此理所当然,甚至把替考叫嚣成买卖公平公正,被劝说人也没有一点不适的表情流露。所有这一切,显示着道德滑坡已至于何种境地。”[1]
二、重建社会道德谱系
要有意识培养中国文化中有价值的传统道德内容,还要借鉴学习西方现代文明中的有理性合理性道德成分,实事求是地评价西方发达文明国家中有益的道德理念和合理的道德行为,痛下决心改造摒弃我们生活中的不良习惯和不道德不文明行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并躬身实践身体力行。
1.合理汲取传统文化中优秀的道德思想营养
我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中,既有鲁迅所概括的“礼教吃人”的一面,封建迷信的糟粕,影响社会经济发展、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平均主义观,束缚年轻人个性、非礼勿听、非礼勿动、枪打出头鸟的陈腐观念,“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三纲五常”等不平等观念外,还有儒家“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的可贵的人生奋斗精神。“学而时习之”的良好的学习习惯,格物致知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并且重视实践,在生产中学习,非常符合现代教育理念,“人而无信,不知其可”的诚信理念,同情弱者,帮助需要帮助的,乐于助人、助人为乐的道德品质,都是值得且必须继承和发扬的优秀的传统文化道德基因。这些被五四新文化运动无情冲击和毁坏的好东西,被那场史无前例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所革掉的美德,必须重新捡起并灌输给当代的年轻人们。
2.大胆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道德文明成果
一百年来,饱受西方炮舰军事侵略和经济殖民地剥削的近代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的不认同感越来越严重。重新认识现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借鉴一切有益的精神文明成果,同样是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马克思曾明确指出,“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他们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它迫使他们在自己那里推行所谓文明制度,即变成资产者。一句话,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
由于受几千年传统文化的影响,资本主义,资产阶级的形象,在国人心目中是很可憎的,但马克思作为一个严肃的历史学家,却指出了资产阶级在历史上的伟大功绩:
它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
它“把一切封建的,宗法的和田园诗般的关系都破坏了。它无情的斩断了把人们束缚于天然尊长的形形色色的封建羁绊,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联系了。……总而言之,它用公开的,无耻的,直接的,露骨的剥削代替了由宗教幻想和政治幻想掩盖着的剥削。”
“资产阶级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碎的金钱关系。”
“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过去那种地方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相互往来和各方面的相互依赖所代替了。”[3]
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这是有目共睹的历史事实。
根据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任何社会都是经济、政治、意识的统一体。社会是一个有机的系统,任何割裂或过分强调某一因素的结果都是很严重的,最终都会出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洋务运动时期,只引进模仿西方的坚船利炮,指在器物的方面或者在生产力层面学习西方,而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的指导下,摒弃列强发达国家的思想政治道德文化,如此片面改革的结果,被甲午战争一役无情的检验了出来。反思百年历史,我们要解除历代仁人志士对西方社会文化道德的误读,大胆借鉴西方对我们一切有益的文明成果,重建现代社会道德文明谱系。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以人为本的人道主义光辉,是世界文化史文明史上的瑰宝和里程碑。她以理性主义反对中世纪基督教神学的封建蒙昧主义。以莎士比亚、弥尔顿、米开朗基罗等文学巨匠、艺术大师所倡扬的个性主义人文道德品质,也应该被我们“拿来”。
法国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的现代精神,巴黎人民冲向巴士底监狱的勇往无前之勇气,和中国传统儒家文化(《论语》中孔子评子路:“其由也,好勇过我,别的无所取材”)中“勇”的概念有相同之处。“不自由毋宁死”的道德信念,法国大革命平等民主的理念,正是现代文明道德基本要素,正好与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宗法等级观念,封建专制意识相反对。孙中山先生提倡的伟大的博爱精神,来自法国大革命的口号,成为孙先生终身为之奋斗的信仰,也是当代中国社会所缺乏的基本人文道德素质。若人人具有博爱精神,“小悦悦事件”就不会发生,“扶不扶”现象就不会出现。
德国的古典哲学所呈现的启蒙理性精神、古典政治经济学、伦理学中体现的人生观价值观,也有有益的成分,可以完全可以给当代中国大学生提供精神食粮。康德辩证理性批判把神像推到,其中朴素的唯物主义世界观成分,至今仍有可取之处。尤其康德的伦理哲学所提倡的要以人为目的不以人为纯粹工具的理念和不计利害的纯美学观点,对于提高大学生审美情趣,提升中国大学生道德情操大有裨益。亚当·斯密《国富论》中的理论基点:分工、社会分工有助于提高生产效率,所延伸的自我负责精神,独立意识,也理应成为大学生基本道德素质的内涵。尤其亚当·斯密在《国富论》的姊妹篇《道德情操论》中所倡导的,在社会分工理论的基础上,要加强社会合作,和今天的集体观念、团队精神也是相向而不悖的。
3.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社会:根据马克思对社会发展的预言,人类社会的发展,在资本主义社会极大发展、生产力空前提高之后,工人阶级、无产阶级通过暴力革命获得政权,从而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这样的社会形态被称为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是一个经济体系和政治理论,主张或提倡公共或是整个社会作为整体,来拥有和控制生产资料(产品、资本、土地、资产等),其管理和分配基于公众利益。其特色为提倡由集体或政府拥有与管理生产工具,以及分配物资。其经济特征是实行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
但是,世界历史的实际发展进程没有按照马克思当初的设想运行。恩格斯之后,共产国际出现了分裂。第一次世界大战,民族主义代替了国际共产主义。同时,列宁率先提倡俄国退出这场帝国主义战争,而在俄国,即资本主义链条最薄弱的环节,发动了“十月革命”,打响了向世界资本主义宣战的第一枪。列宁大胆地修改了马克思关于一国不能建成社会主义的重要规条,成功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主义”。紧接其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果,在远东的中国、近东的东欧相继成立了社会主义国家。但这些国家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比较贫穷落后,还处在中世纪的末期和新世代及近代社会的门槛上,还没有进入资本主义的社会阶段,而是在封建社会的基础上建立的社会主义。这和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共产党宣言所阐明的世界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不一致的。此社会主义非彼社会主义。因此,在这些国度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无论在经济、政治、文化上都不能照搬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必须与本国的国情实际相结合。作为东方国家,没有经过文艺复兴的洗礼,没有资本主义极大的发展,生产力空前的落后,通过农民的暴动夺取了政权。在这样的社会基础之上,如果全部实行社会主义公有制,实行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是不现实且有害的。因此,列宁审时度势,推行新经济政策。但斯大林之后,所建立的社会主义苏联模式,长达半个世纪的实验,证明是行不通的。一九七八年后,我国中止了苏联模式的运行,大胆改革开放,逐步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三十五年来的实际运行状况良好,全世界有目共睹。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无论在经济模式、政治架构和意识形态都有自己的民族的和时代的特点。尤其在文化价值伦理道德方面,有着自己独特的谱系,这就是十八大所推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明确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小抓起,从学校抓起,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
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国上世纪八十年代提倡的“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比起旧中国上世纪三十年代的“新生活运动”更具合理性与可操作性。全体国民社会应该讲礼貌、讲文明、讲卫生,这是文明社会的生活习惯和基本道德素养。语言美、行为美、心灵美是当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有的创造美欣赏美的基本功,时时处处所应表现出的审美情趣。爱党爱国爱人民也是合格中国公民的基本道德素质。
中共十八大推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得到了中国知识界文化界的广泛共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要由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组成。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以24个字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价值观分为两类,一是社会主义一般价值观,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社会主义价值目标的思想保证和行动指南。强调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基本内核。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构建和谐文化的根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凝聚人心。也就是只有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去做,才能实现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社会科学的重要课题。
社会主义一般价值观,是指人们对社会主义价值的性质、构成、标准和评价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是人们从主体的需要和客体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以及如何满足主体需要的角度,考察和评价各种物质的、精神的现象及主体的行为对个人、社会的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社会主义社会的政府和人民共同为之努力奋斗的价值取向,也就是共同理想。如果一个社会不是社会主义社会就无所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正是在继承本土东方文明的合理性道德基因和借鉴西方文明中一切有价值的先进道德理念的基础上,提炼出的现代道德谱系,具有很强的理性色彩和实用价值。
其中的“自由、民主、平等”、“友善”(这一传统文化术语概念和“博爱”有相通之处),借鉴了法国人权主义者、特别是以卢梭为代表的资产阶级自由主义思想。这里的民主,就是五四时期的“德先生”,也是邓小平设想的中国社会在本世纪要实现的最终目标。
诚信,既是西方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核心内容,也与中国儒家精神特别契合。明朝名儒们,以朱熹、王阳明为首编篡的大学教材,“诚信正义修身治国平天下”,是我们的文化基因,成了古代的有良知的读书人一生奉行的路线图和最终实现的生之抱负。其中把“诚信”放在第一位。“信”,孔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信,是立人之根本。中国当代道德主要就缺失在这一块。诚信的缺失,导致了道德的滑坡,严重一点说,有可能导致整体社会的崩溃,还遑论其他。
再说“和谐”,社会和谐是社会稳定的基础。以前一向强调社会矛盾的不可调和,一向着重阶级斗争,与天斗与地斗,不斗则垮不斗则亡。要国家干什么,列宁明确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国家性质规定的国家的任务就是要调和社会不同阶级的矛盾,而不是挑起一个阶级镇压一个阶级,主动挑起一个阶级同其他阶级搞你死我活的无情斗争和残酷打击!和为贵的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主要内容之一,也是春秋时期稳定社会的主要手段和儒家立身论道的基础。
人与人之间要和谐,人与自然之间更需要和谐!天人合一思想,既是儒家也是道家思想体系中共同的核心成分。地球、大气层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和保护层。地球赐予人类的供以繁衍生息的资源毕竟是有限的,爱惜地球,珍惜大自然给我们提供的食粮每一颗每一粒都似来之不易。“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我们要感谢农夫的劳动,更应该感谢大自然的恩赐。如果说勤俭节约是贫穷时代的道德指令,那么,今日的“光盘行动”即是现代文明人的基本素质要求。一个人养成的节约习惯,简单生活是现代后现代文明人追求的生活方式,是现代文明的标志。保护环境,抵制污染,是当代人的使命和定命!绿色低碳生活是最惬意最文明的生活。以文明素养培育浇灌身心,心灵行为皆美的年轻人,要一致行动起来,向那些只追求GDP政绩,粗放的不科学发展方式宣战,保护已十分脆弱的自然环境,是义务,是担当,也是一份责任。
德育工作是一项庞大的需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系统工程。“道德是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精神支撑,人无诚信不立,业无诚信不兴,国无诚信不强。社会道德的沦落,比任何事情后果都严重和可怕。完善制度设计,或可减少弊案的发生,但唯有通过道德的力量,才能拒绝堕落,这两者应当是相辅相成的。” “援仁入礼”,“礼”与“仁”互为表里;完善道德与制度建设同时并行,为治国之上策。
参考文献:
[1]项向荣.道德滑坡,危害不亚于制度漏洞[N].钱江晚报,2014-06-23.
[2]陈浩武.精神信仰是建设社会共识的最大公约数[EB/OL].在2013年度共识人物颁奖会上的获奖感言,http://blog.sina.com.cn/s/blog_669f7f540101if79.html.2014-3-30.
[3]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司福亭,陈冠玉.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思想家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研究[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