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微小动脉瘤破裂出血的血管内治疗
2014-01-23钟伟健赵庆顺邓其峻
钟伟健 赵庆顺 邓其峻
广东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二科 佛山 528000
临床上将瘤体直径≤3mm的动脉瘤称为微小动脉瘤,其通过传统血管造影很难检测,其一旦破裂出血,发生致残致死率较高,而国际上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动脉瘤试验(ISAT)未涉及到关于破裂性微小动脉瘤的治疗标准[1-2]。近年随着临床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检查方式不断提高,采用血管内治疗颅内微小动脉的措施方法逐渐在临床应用推广,其优点有避免传统外科手术中破裂出血状况,减少术中风险,降低手术难度[3]。为了探究与分析颅内微小动脉瘤采用血管内治疗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我院采用血管内治疗颅内微小动脉瘤,获得满意临床治疗效果,现将研究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自2006-02—2012-02收治的160例颅内微小动脉瘤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男85例(53.12%),女75例(46.88%);年龄38~77岁,平均(53.2±9.8)岁;患者症状包括:头晕、突发头痛伴呕吐等;均行颅脑CT、MRA、CTA等检查明确诊断。动脉瘤的部位:前交通动脉瘤39例,大脑中动脉瘤49例,椎动脉瘤4例,后交通动脉瘤33例,小脑后下动脉瘤5例,颈内动脉瘤27例,胼周动脉瘤3例;Hunt-Hess分级:0级15例,1级36例,2级58例,3级30例,4级21例。Fisher分级:1级35例,2级46例,3级35例,4级44例。纳入标准:(1)确定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史或行检查发现未破裂动脉瘤合并脑缺血性症状;(2)动脉瘤形态不规则伴或不伴有子瘤;(3)行开颅手术风险高或患者难以耐受开颅手术者;(4)患者同意行血管内治疗术。排除标准:(1)患者难以耐受血管内治疗术;(2)患者或家属拒绝本术式治疗。
1.2 治疗方法 所选器材为微导管:PROWLER SELECT PLUS Excelsior-SL10,微 导 丝:SYCHRO-14,颅 内 支 架:CODMAN ENTERPRISE 4.5cm×2.2cm 具体操作步骤为:(1)瘤体颈比>1.5的以三维微弹簧圈成篮填塞;(2)1<瘤体颈比<1.5的以双导管技术填塞;(3)瘤体颈比≤1的以支架辅助技术填塞。
1.3 疗效观察指标 观察其栓塞程度及手术中相关并发症与术后1a内随访情况。栓塞程度的判断[4]:动脉瘤完全栓塞评为0级;≥90%栓塞为1级;70%~89%栓塞为2级;50%~69%栓塞为3级;25%~49%栓塞为4级;<25%栓塞为5级。常见并发症包括:共济失调、脑梗死、轻度偏瘫等。随访结果应用Rankin评分(mRS)进行评价[5]。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统计分析;计数指标描述应用例数和百分数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P<0.0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本组患者经血管内治疗后栓塞程度情况 本组患者经血管内治疗后的栓塞程度为0级24例(15.00%),1级16例(10.00%),2级2例(1.25%),栓塞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经血管内治疗效果及并发症 患者经血管内治疗后出现轻度偏瘫患者7例(4.38%),脑梗死4例(2.50%),术后复发4例(2.50%)。
2.3 患者经血管内治疗后Rankin评分情况 经1a随访,患者经血管内治疗后Rankin评分为0分的患者87例,占54.38%,1分、2分、3分、4分的患者人数分别为35例、21例 、13例、4例。
3 讨论
动脉瘤(aneurysm)临床上多指因局部病变引起患者动脉壁向外膨出而形成的永久性局限性扩张,通常由动脉硬化或外部创伤而引起,可形成在任何部位[6]。颅内动脉瘤动脉壁薄弱导致动脉瘤破裂,会产生剧烈头痛、呕吐、昏迷等症状,对患者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甚至危及生命[7]。通过全脑血管造影可对其进行诊断,确定动脉瘤部位、性质、大小等情况,因颅内动脉瘤易发生于血管分叉部,其周围有多条小血管相邻导致颅内微小动脉瘤诊断及治疗方法最为复杂。传统临床通常以传统外科手术作为治疗此病的主要方式,但安全性低,易对患者的微小动脉造成损伤[8]。现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将血管内治疗作为治疗微小动脉瘤的主要方式。但因微小动脉瘤的血管内栓塞治疗操作难度较高,临床风险较大[9]。因动脉瘤腔隙较小,所以微导管难以到达病变位置,在推送微导管时易被推出腔隙,再送入弹簧圈时操作难度加大,若采用支架或球囊等其他辅助工具则很容易将动脉瘤刺破,对手术者的技术要求相当高[10]。采取以下措施有助于降低并发症的发生[11]:(1)依据动脉瘤长轴与载瘤动脉之间的角度可将微导管头端进行塑形,依据微导管自然形状及张力进入动脉瘤,注意避免用微导丝把微导管导入动脉瘤中;(2窄颈动脉瘤,注意微导管头端置于瘤颈,选用长度短并且柔软的弹簧圈进入,填塞结束时,微导管头端缓慢撤出,避免坚硬解脱点段的危险;(3)宽颈动脉瘤使用双导管技术填塞,必要时选用支架进行协助,支架采用平行法置入并在半释放状态下进行填塞。
我院通过采用血管内治疗的方法对颅内微血管瘤患者进行治疗,结果显示治疗后血管栓塞情况明显好转,多数为0级栓塞,2级以上栓塞的患者数量较少,可见本术式在对颅内微小动脉瘤的治疗上有较良好疗效,为血管血液的顺畅流动提供保障。该组患者经血管内治疗后出现患者轻度偏瘫7例(4.38%),脑梗死4例(2.50%),术后复发4例(2.50%),结果可见,血管内治疗颅内微小动脉瘤出现并发症较少,具有一定安全性。该组经血管内治疗后Rankin评分较低,Rankin评分作为一类测量患者脑卒中后的功能恢复指标,评分越低说明患者康复情况越佳;结果可见,经血管内治疗颅内微小动脉瘤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显著,有助于减轻患者痛苦、改善生活质量并提高生存率。但因本研究术后随访时间较短,其远期治疗效果尚待进一步观察研究。
综上所述,采用血管内栓塞治疗措施治疗颅内微小动脉出血,患者症状显著缓解,栓塞效果满意,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低、安全性好,Rankin评分降低,有助于减轻患者痛苦、改善生活质量并提高生存率,但其远期治疗效果仍需进一步观察总结。
[1]薛振生 .颅内微小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J].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2011,18(4):284-286;289.
[2]王大明,刘加春,王利军,等 .相对宽颈的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10,26(7):608-610.
[3]李巍,薛德友,王实,等 .血管内治疗颅内微小动脉瘤[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2,17(5):257-260.
[4]黄德俊,万定,李宗正,等 .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微小动脉瘤的临床研究[J].宁夏医学杂志,2012,34(1):10-12.
[5]王大明,刘加春,王利军,等 .破裂与未破裂的颅内微小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J].中华医学杂志,2010,90(15):1 020-1 023.
[6]向莉,徐浩文,许予明 .破裂颅内微小动脉瘤的血管内栓塞技术探讨[J].中华医学杂志 ,2011,91(31):2 202-2 204.
[7]黄理金,文军,黄伟佳,等 .弹簧圈栓塞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的疗效观察[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12,9(7):347-351.
[8]Gil A,Vega P,Murias E.Balloon-assisted extrasaccularcoil embolization technique for the treatment of very smallcerebral aneurysms[J].Journal of Neurosurgery,2010,(4):88-92.
[9]谢万福,李传坤,徐高峰,等 .破裂前交通微小动脉瘤介入治疗[J].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2011,10(6):521-523.
[10]孟雷,栾立明,许尚臣,等 .血管内治疗与夹闭术治疗破裂性微小动脉瘤的比较[J].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2011,49(3):9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