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实体肿瘤5例临床分析
2014-01-23施品英沈鸣
施品英,沈鸣
儿童肿瘤临床表现不典型,特别是早期诊断比较困难,易造成误诊。为了提高对儿童肿瘤的诊治水平,现分析本院2004-04-29/2011-12-19收治的5例儿童实体肿瘤的临床特征及诊治经过,报道如下。
1 病例资料
例1,患儿男,4岁2个月,2011-08-11初诊。主诉:腹痛3 d。3 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阵发性腹痛,以脐周为主,无发热,无吐泻。既往体健。查体:生命体征平稳,神志清,颈软,心肺无异常,腹软,全腹未及包快、无压痛反跳痛,脊柱无畸形,神经系统检查无异常。腹部B超:肠系膜淋巴结肿大,肝胆脾胰、双肾输尿管膀胱未见异常;腹部CT未见异常;肝肾功能、心肌酶谱、血尿粪常规、血尿淀粉酶、电解质、C反应蛋白、支原体抗体均无异常。诊断:肠系膜淋巴结炎。予抗感染及对症治疗,腹痛无好转。
2011-08-14家长自行转至南通瑞慈医院,查脑电图:异常睡眠脑电图;头颅MRI:双侧小脑、脑干及环池内多发异常信号;脑脊液检查:外观血性、混浊,白细胞134×109/L,红细胞1 600×109/L,多核65%,单核35%,潘氏试验(++),乳酸脱氢酶976 IU/L,腺苷脱氨酶88.4 U/L,葡萄糖0.56 mmol/L,蛋白45 967 mg/L,脑脊液涂片抗酸染色未见结核菌;胸片未见异常;血沉正常。诊断:化脓性脑膜炎?颅内肿瘤?肠系膜淋巴结炎。予抗感染、降低颅内压、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治疗,患儿病情无好转。2011-08-16上午患儿出现双下肢疼痛,下午双下肢感觉丧失伴排便障碍;次日发热,体温38 ℃左右。
2011-08-18转入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查体:体温38 ℃,神志清,呼吸平稳,颈有抵抗,心率120次/分,双上肢肌力、肌张力正常,双下肢肌力0级、肌张力减低,平脐以下感觉丧失,腹壁反射、提睾反射、膝反射消失,无病理反射。头颅MRI增强:脑内多发异常信号;脊椎MRI增强:延髓脑干腹侧、上段胸髓背侧占位,胸椎管内多发髓外硬模下占位伴胸髓增粗,脊髓末端增粗伴腰骶椎管内占位,L3-4右侧椎间孔占位;肿瘤标记物:甲胎蛋白0.92 μg/L,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40.39 μg/L;胸腹部增强CT、骨扫描、血培养、尿培养无异常。据此颅内脊髓多发性肿瘤诊断明确。予抗感染、营养神经、降颅压及支持对症治疗。2011-09-08全麻下行椎管内占位活检术,次日患儿出现意识障碍、呼吸困难,术后第2天家长放弃抢救自动出院后死亡。病理报告:腰椎L3-4大片坏死,部分可见小圆细胞成菊形团样排列,考虑为恶性小细胞性肿瘤。
例2,患儿男,2岁6个月,2008-12-22初诊。主诉:发热起伏双下肢疼痛18 d,咳嗽3 d。患儿2008-12-04起发热,外院予抗感染、退热等治疗,3 d后热退,但小儿出现双下肢疼痛,以髋关节处明显。2008-12-13在南通市第一人民医院就诊查乳酸脱氢酶755 U/L,α-羟丁酸脱氢酶552 U/L,磷酸激酶同工酶26 U/L;血常规正常。予营养神经治疗,患儿双髋关节疼痛症状无好转。2008-12-15转至南通瑞慈医院就诊,查血沉55 mm/h,C反应蛋白29.3 mg/L;双髋关节MRI:骨盆区软组织及骨质多发异常信号,考虑炎性病变可能大,两侧髋关节少量积液;自身抗体ENA、ANA系列及类风湿因子均正常;抗链球菌溶血素O阴性。予抗感染治疗患儿双髋疼痛稍有好转,入院前3 d患儿再次发热,体温最高40.0 ℃,伴寒战,咳嗽阵作,继续抗感染治疗3 d并口服布洛芬,患儿病情无好转,为求进一步诊治入住本院。既往体健。入院查体:体温38.0 ℃,神志清,咽充血,两肺呼吸音粗,心率120次/分,心音有力,腹软,未及包块,双髋关节局部皮肤无红肿、外展稍受阻,神经系统检查无异常。入院诊断为发热待查:(1)急性支气管炎,(2)双髋关节滑膜炎?(3)风湿性疾病?入院后予抗感染及支持对症治疗,患儿病情无好转。入院后查血沉、C反应蛋白、乳酸脱氢酶、磷酸激酶同工酶、α-羟丁酸脱氢酶进一步增高;多次查血常规提示有轻度贫血,最低血红蛋白91 g/L,白细胞偏低,最低3.3×109/L;血清铁蛋白505.4 μg/L;2008-12-29骨髓涂片报告:见到转移性瘤细胞团,外形不规则,胞浆量少融合,灰蓝色,核大小不一,核仁不清;退化细胞易见;粒系:原始细胞未见,余各期均见到;红系增生一般;淋巴系增生相对偏低。结论:本髓象见转移瘤细胞,诊断考虑神经母细胞瘤。2008-12-30全身CT平扫:右侧肾上腺区占位性病变,余无异常;免疫球蛋白IgG、IgA、IgM正常;结核抗体阴性;心电图、心脏彩超未见异常。明确诊断:神经母细胞瘤。家长放弃进一步治疗,患儿于2个月后死亡。
例3,患儿男,6岁3个月,2011-12-19初诊。主诉:双下肢疼痛3 d,发热6 d。患儿2011-12-10/12有间歇性轻度双下肢疼痛,2011-12-13发热,在南通大学附属医院就诊,查血常规正常;血沉74.0 mm/h;乳酸脱氢酶1 072 U/L,α-羟丁酸脱氢酶949 U/L,磷酸激酶同工酶67.7 U/L。予抗感染治疗未见效。既往体健。入院查体:体温37.6 ℃,神志清,咽充血,扁桃体Ⅰ度肿大,心肺无异常,腹软,未及包块,神经系统检查无异常。入院诊断为发热待查:(1)急性上呼吸道感染,(2)感染后肌炎?予抗感染、布洛芬退热等治疗。入院查谷丙转氨酶22 U/L,谷草转氨酶90 U/L,乳酸脱氢酶830 U/L,血沉108 mm/h;C反应蛋白25.8 mg/L;抗O、类风湿因子、血常规、磷酸激酶同工酶、肌钙蛋白Ⅰ正常;心脏彩超正常;胸片示两下肺纹理增多。入院第2天夜间患儿再次出现双下肢疼痛,次日查腹部B超示右侧肾上腺占位。后转至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确诊为神经母细胞瘤,予手术切除并化疗。目前病情尚稳定。
例4,患儿男,3岁9个月,2004-09-22初诊。主诉:发热13 d。患儿于2004-09-08预防接种“麻疹及乙肝疫苗”,次日始发热,偶咳,当地医院予抗感染及退热治疗,发热不退,咳嗽加重,入院前2 d始出现双膝关节疼痛,查胸片示肺纹理增多,为进一步诊治收住院。入院查体:体温38 ℃,神志清,颈胸部有少量充血性皮疹,右颈部可及黄豆大淋巴结2枚,咽充血,两肺呼吸音粗,心腹无异常,四肢及神经系统检查无异常。入院诊断为发热待查:(1)急性支气管炎,(2)败血症?入院后查第1次血常规:白细胞计数5.1×109/L,中性粒细胞29.5%,淋巴细胞65.6%,血红蛋白84 g/L,血小板70×109/L;血沉58 mm/h;C反应蛋白47.7 mg/L;乳酸脱氢酶761 U/L,α-羟丁酸脱氢酶870 U/L,谷草转氨酶73 U/L;抗O、类风湿因子、磷酸激酶同工酶、肌钙蛋白Ⅰ、免疫球蛋白、电解质、EB-IgM、结核抗体、支原体抗体、ENA系列、腹部B超正常。入院后予抗感染、布洛芬退热及支持治疗,病情无好转,血培养无菌生长,多次查血常规提示有贫血,最低血红蛋白82 g/L,血小板偏低,最低70×109/L,考虑肿瘤可能。2004-09-28胸腹部CT示T5-7椎体右侧见4.3 cm×3.5 cm块状影,内见斑点状钙化,无骨质破坏,椎间孔无扩大,肺及腹部未见异常,考虑后纵膈肿瘤(恶性可能大)。明确诊断纵膈肿瘤。家长放弃进一步治疗,于出院后3个月死亡。
例5,患儿男,5岁2个月,2004-04-29初诊。主诉:头痛4 d,呕吐3 d。病程中无发热。2004-04-15患儿曾患上呼吸道感染,1周后痊愈。查体:生命体征平稳,神志清,精神萎,面色黄,颈稍抵抗,心、肺、腹无异常,克氏征阳性,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入院查血常规、C反应蛋白、肝肾功能、电解质正常;2004-04-29脑脊液无色透明,潘氏试验阴性,白细胞计数0.6×106/L,总蛋白0.2 g/L,糖3.1 mmol/L,氯化物127 mmol/L。入院诊断:病毒性脑炎。治疗予抗感染、甘露醇及白蛋白降低颅内压及支持对症治疗,头痛呕吐减轻,但甘露醇减量后头痛、呕吐加重,2004-05-07查头颅CT示第三脑室后下方占位性病变伴幕上脑积水,头颅MRI示右侧间脑、四叠体可见类圆形异常信号占位,大小约1.8 cm×2.9 cm,边界基本清晰,T1加权呈低信号,T2加权呈高信号,FLAIR呈中高信号,DWI呈等低信号影,增强扫描后病灶呈两个环状强化、内壁欠光整、周围无明显水肿,病灶有占位效应,幕上脑室扩大,中线无移位,头皮软组织及颅骨无异常。诊断右侧间脑、四叠体占位,考虑胶质瘤可能大;幕上脑室梗阻性脑积水。家长放弃进一步治疗,半年后死亡。
2 讨论
近年来由于环境的污染、人口的急剧增长导致人类生存环境不断恶化,使得小儿恶性肿瘤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国内3亿儿童中每年约有3万儿童罹患恶性肿瘤,其中1/3为白血病,2/3为实体瘤。限于经济条件和诊治水平,不少患儿得不到及时明确诊断和系统的治疗,生命受到极大威胁。作为基层医院,做好儿童肿瘤的早期识别、及早明确诊断以便进一步系统治疗,是一件有意义的工作。
儿童肿瘤少见成人肿瘤的典型征象,发病早期无特异性临床症状,患儿自诉症状能力较差,以及临床医生对疾病特点认识不足,早期发现较为困难,往往延误诊断。本组资料中例1以腹痛为首发症状,腹部B超提示肠系膜淋巴结肿大,误诊为肠系膜淋巴结炎,为了排除腹型癫痫予查脑电图,结果脑电图有异常,进一步查头颅MRI:双侧小脑、脑干及环池内多发异常信号,脑脊液检查:白细胞、红细胞及蛋白明显增高,考虑化脓性脑膜炎及颅内肿瘤可能,患儿出现截瘫后经头颅、脊椎MRI增强明确诊断为颅内脊髓多发性肿瘤。脊髓肿瘤属于椎管内肿瘤,椎管内肿瘤可以疼痛为首发症状,而且疼痛可发生在出现明显的神经系统体征之前,因而易造成误诊[1]。疼痛是因神经根受刺激所致,部位较固定,疼痛范围常限于受刺激神经根的分布区域,T8~T12神经根痛常表现为腹痛,易被误诊为腹腔内病变,本例因腹痛、B超提示肠系膜淋巴结肿大而误诊为肠系膜淋巴结炎。脑脊液检查细胞数明显增多是因肿瘤细胞脱落及损伤所致,由此而误诊为化脓性脑膜炎。小儿椎管内肿瘤少见,神经根痛发生率较成人脊髓肿瘤患者低,故更易误诊。本例发病时已是疾病晚期,从发病到死亡仅1个月。
例2、例3、例4均有发热,都首先被诊断为感染性疾病。例2及例4因有发热、咳嗽病初诊断为急性支气管炎,予抗感染治疗无效,多次查血常规提示有轻中度贫血、白细胞或血小板偏低,进一步查骨髓象及CT平扫才分别明确诊断为神经母细胞瘤、纵膈肿瘤。分析例2、例3及例4的临床资料有如下共同特点:(1)有发热、骨关节疼痛;(2)乳酸脱氢酶、α-羟丁酸脱氢酶明显升高;(3)血沉、C反应蛋白增高明显;(4)例2及例4有造血功能下降。因有例2及例4这2例的经验教训,例3于入院2 d后即明确右侧肾上腺占位,马上转至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确诊为神经母细胞瘤,予手术切除并化疗,效果良好。神经母细胞瘤是高度恶性肿瘤,多见于男孩,其原发瘤大部分位于腹部,来源于肾上腺或交感神经节,其次位于胸部主要是后纵膈。80%神经母细胞瘤在CT扫描上找到钙化灶。晚期神经母细胞瘤患儿有血清铁蛋白及血清乳酸脱氢酶增高,血清铁蛋白及血清乳酸脱氢酶的浓度是对预后判断的有力指示[2]。本组中的例4特点与之甚相符,故神经母细胞瘤可能较大,但因其家长放弃治疗而未能进一步明确。
例5有头痛呕吐,脑脊液常规及三物定量正常,因其发病前有上呼吸道感染史而首先诊断为病毒性脑炎,在治疗过程中脱水剂不能减量才考虑有颅内肿瘤,后经头颅CT、MRI明确。例2、例4及例5在明确肿瘤后家长放弃进一步治疗,不久死亡。
本组5例患儿均为男性,一是与本组资料例数较少有关,另外可能与某些肿瘤好发于男孩有一定关系;年龄2岁6个月至6岁3个月,以5岁以下居多。
儿童恶性实体性肿瘤较少见全身症状,由于其恶性肿瘤生长速度很快,即使肿瘤已生长的较大,也很少见明显的消瘦、贫血、恶液质。但儿科医师如能提高对肿瘤的认识,认真仔细地体检,仍可发现部分早期肿瘤患儿。通过本组资料的临床特征分析,笔者认为如出现以下情况,应考虑有恶性肿瘤存在的可能:不明原因的发热、腹痛;反复头痛呕吐;骨关节疼痛;无痛性肿块;造血功能下降(贫血、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乳酸脱氢酶、血沉明显增高等。CT、MRI检查能帮助及早明确诊断以便争取时机做根治性治疗,部分肿瘤早期积极治疗效果良好。
[1] 范大会.脊髓肿瘤误诊阑尾炎1例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综合版,2007,20(9):83-84.
[2] 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280-2281.
(收稿日期:2013-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