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性敷料在氟尿嘧啶植入剂所致术后难愈伤口的应用
2014-01-23邓建玉陈瑞治
邓建玉,陈瑞治
氟尿嘧啶植入剂是一种新型的植入用缓释制剂,该药品是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的第一个抗肿瘤控释植入剂,治疗药物限制在肿瘤部位产生作用,提高局部药物浓度而不影响正常细胞,延长有效药物浓度时间,降低全身不良反应,实现靶向治疗肿瘤的目的。其使用说明书标明:当每一植药通道给药量超过0.15 g时,植药部位可能出现重度疼痛、产生局部溃疡等局部不良反应,多发生在植药后第4~10天,约20~60天恢复。我们对2010年3月至2013年10月发生的7例氟尿嘧啶植入剂所致的局部难愈创面进行特殊换药处理,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1 病例资料
7例均为女性乳腺癌患者,年龄38~60岁,平均年龄53岁。术后病理切片均为浸润性导管癌。TNM分期:Ⅱ期3例,Ⅲ期4例。患者均诉术后切口疼痛难忍。表现为伤口床干,棕色或黑色,失去活力,没有可见的湿润,第一层敷料没有明显的浸渍。压伤口周围组织很硬没有弹性。伤口面积为1.0 cm×3.0 cm~2.0 cm×5.0 cm;伤口深度为0.5~1.0 cm;3例有潜行伤口,深度为1.0~3.0 cm。1例伴有贫血、低蛋白血症,余6例均伴有糖尿病。
2 护理方法与结果
2.1 换药材料与方法 符合湿润愈合理论[1]新型敷料已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我们在熟悉各类产品性能的前提下灵活选用,既要有利于创面愈合,又要充分考虑到换药成本以及患者的经济承受能力。材料选用与方法如下:
第一阶段:使用清创胶。清创胶为水凝胶,具有水化无生命力的组织、促进吞噬素和酶的作用,从而将无生命力的物质从健康组织中分离。使用清创胶较之单纯机械性清创,疼痛减轻且创伤小。我们首先用生理盐水清洗创面,然后用机械清创法剪去可清除的坏死组织,再涂清创胶于创面。注意涂覆清创胶以80%满为准,达到保持创面湿润而不浸润的状态。最后创面用泡沫贴或透明贴密封粘贴,起软化干痂及溶解坏死组织的作用。换药频率为1次/日。本组7例患者在清创过程中陆续有植入剂圆柱状载体排出,换药3~7次后创面基底均转为红色肉芽组织。
第二阶段:使用溃疡糊。当伤口基底转为以红色肉芽组织为主、渗液量减少时改为溃疡糊填充。溃疡糊能吸收少量渗液,促进创面局部微循环,促进肉芽生长[2]。换药频率为隔日1次。本组经3~5次换药后创面均被红色健康肉芽组织填满。
第三阶段:使用溃疡贴。当创面被红色健康肉芽组织填满后,予以溃疡贴覆盖。溃疡贴为水胶体敷料,不但能促进表皮爬行和生长,粘贴后还会产生一定的压力,从而避免肉芽组织过度增生,每周更换一次溃疡贴。本组病例在使用1~2次溃疡贴后表皮生长良好,创面均完全愈合。
2.2 饮食指导 指导患者进食富含优质蛋白、无机盐、维生素及微量元素的食物,以纠正贫血和低蛋白血症,促进创面愈合。对于糖尿病患者,定时监测血糖,控制糖类的摄入量,加强饮食干预,以有效控制血糖水平。
2.3 心理护理 许多乳腺癌患者不能接受术后乳房缺失,易出现恐惧、悲观、焦虑等负性心理[3]。本组患者手术切口愈合慢更加重了这种心理。因而我们在换药时尽可能营造一个轻松和谐的环境,换药室保持整齐舒适、通风良好,换药前拉好门窗,注意保护患者的隐私,换药期间要动作轻柔、和蔼可亲,帮助患者消除陌生和恐慌,鼓励其表达内心的感受。
结果7例患者经精心护理后伤口均愈合,取消了原来的植皮计划。伤口愈合时间为15~31天,平均为(19±5.5)天。6例在住院期间排出植入剂圆柱状载体,1例于出院后23天排出植入剂圆柱状载体。
3 讨论
在7例伤口处理过程中,笔者体会到处理任何伤口不能只考虑局部因素,必须重视患者的整体情况,除了评估伤口,还应评估患者的营养状况、血糖水平、心理精神状况,以及患者的经济状况和社会支持系统等[4]。运用湿性愈合理论,借助水凝胶作用和伤口渗液所含的酶进行自溶性清创,辅以配合锐器清创,不仅清除了坏死组织,还清除了细菌性负荷[5]。湿性敷料所提供的保湿环境促进多种生长因子释放,覆盖创面后,创面渗液浓缩的纤维蛋白含有高浓度内源性生长因子,增加了上皮细胞的迁移速度,加速了创面上皮化。创液中的多种蛋白酶和生长因子可促进上皮细胞、成纤维细胞、内皮细胞的迁移、增殖及肉芽组织的生长。保湿环境能保持创面低氧张力,而慢性组织缺氧是毛细血管增生的强刺激源,伤口相对低氧环境更有利于创面愈合。湿性敷料应用在氟尿嘧啶植入剂所致术后难愈伤口,缩短了愈合周期,避免了再植皮损伤,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参考文献:
[1] 樊冬霞,聂红霞.湿润愈合理论应用于结肠造口皮肤黏膜分离的护理观察[J].护士进修杂志,2006,21(6):521-522.
[2] 李秦,王敏.1例结肠造口皮肤黏膜分离病人的护理[J].护理研究,2009,23(1):87-88.
[3] 苗露丹,赫英娟.心理护理干预对乳腺癌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13,10(26):143-145.
[4] 赵琦.回肠造口皮肤黏膜分离患者1例护理[J].上海护理,2009,9(1):89-90.
[5] 粱映慧.糖尿病足的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8(19):6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