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峰教授治疗儿童多发性抽动症致慢性咳嗽经验
2014-01-22王雪魏巍王雪峰
王雪,魏巍,王雪峰
慢性咳嗽是小儿时期的常见疾病,临床上将小儿咳嗽超过4周未愈者诊断为慢性咳嗽。其大多以反复咳嗽为主要表现,常伴有流涕、鼻塞、喷嚏,或咽痒、咽痛,或恶心、呕吐等症状,胸部X线检查常无明显异常[1]。现今社会,小儿慢性咳嗽的发病率不断提升,而引发慢性咳嗽的因素也变得日益复杂,如反复呼吸道感染、咳嗽变异性哮喘、胃食管反流等诸多病因均可引发。多发性抽动症亦是儿科常见病,而近几年来,临床上多见因发声性抽动导致慢性咳嗽的患儿,这一情况日益受到临床儿科医生的关注。笔者有幸跟随吾师王雪峰教授出诊,现将其治疗因多发性抽动症引发的慢性咳嗽经验介绍如下。
1 多发性抽动症引发儿童慢性咳嗽的学术思想
1.1 病因病机认识 王雪峰教授基于中医理论,认为慢性咳嗽虽病因复杂,但病位为肺,多发性抽动症则可归属于“肝风”范畴,病位在肝。肺与肝以经络相连,二者的关系,主要表现在气机升降方面。肝气升发,肺气肃降,升降相互制约,相互协调,共同完成人体的气机运动。如肝失疏泄,或肝升太过,形成肝火则可循经上行,侵犯肺气,肺气上逆进而引发肝火犯肺证咳嗽。慢性咳嗽与多发性抽动症虽单独为病,但二者之间同样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患儿原有呼吸道感染症状,复患有多发性抽动症,致使咳嗽迁延不愈,进而发展为慢性咳嗽的情况屡见不鲜。王教授认为此类患儿多有肝风,复感受外邪,病邪迁延不愈,邪气入里引动肝风,肝气上逆,侵犯气道;肝火犯肺,肺气不降而升逆,躁扰气道,导致慢性咳嗽发生。此外,多发性抽动症患儿病情迁延不愈,致使小儿正气亏损,脾气不足,运化水湿功能减退,津液代谢失衡,导致痰浊内生,阻碍气道,也是导致其慢性咳嗽的原因之一。
1.2 治疗原则 根据本证的病因病机,结合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王教授认为在本病的治疗上当从肺、肝、脾论治。早期外邪或情志引动肝风,肝火犯肺,肺气上逆,肃降无权,致使痰浊阻碍气道,治疗应以清肺平肝为主,辅以化痰止咳熄风止痉之品。中后期病情迁延,导致脾气亏虚,治疗应在疏肝、熄风、止咳的同时加入健脾药物,从而达到定抽、止咳、补脾化痰的功效。
2 典型病例
汪某某,男,8岁,2013-10-28初诊。主诉:咳嗽1.5个月。患儿于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始发咳喘,曾自予清热止咳颗粒口服,效果不佳,遂来本院就诊。诊时:患儿呈阵发性咳嗽,受情绪影响,急躁易怒,清嗓,鼻塞,咯少量黄痰,纳可,大便干,小便黄。同时可见患儿偶有无意识的嘴角抽搐、瞬目、耸肩,注意力不集中,入睡后咳嗽及不自主动作均消失。面色红,口唇暗,舌质红,苔黄厚,脉弦数。两肺呼吸听诊音粗,未闻及干湿啰音。查血常规示:白细胞计数11.60×109/L,中性粒细胞比率67.0%,淋巴细胞比率22.6%。过敏原检测总IgE(+),胸片诊断报告显示:患儿双肺纹理增强。临床诊断:(1)慢性咳嗽(上气道综合征);(2)多发性抽动症。证属肝火犯肺。治则:清肺泻肝、通窍化痰,熄风止痉。方药:郁金、山栀、青葙子、炙桑白皮、黄芩、麦冬各10 g,生龙骨、牡蛎各30 g,炒苦杏仁、全蝎(冲服)各5 g,合欢、柴胡各6 g,夜交藤15 g,甘草3 g。7剂,水煎服,每日1剂,分2~3次口服。嘱患儿注意避风寒,慎起居,避免辛辣刺激食物。
2013-11-04二诊。患儿咳嗽减轻,仍急躁易怒,嘴角抽动,舌质红,苔黄,脉数。上方去炒苦杏仁,加玄参、菖蒲、远志各10 g,10剂。煎服法同前。
2013-11-11三诊。患儿咳嗽、咯黄痰均减轻,偶见面部肌肉不自主抽动,舌质红,苔薄黄,脉数。治以柔肝熄风、养阴化痰、健脾益气。予菖蒲、远志、青葙子、前胡、炙枇杷叶、黄芩、茯苓、麦冬、玉竹、焦白术各10 g,陈皮6 g,甘草3 g,生龙骨、牡蛎各30 g,夜交藤15 g,7剂,煎服法同前。嘱患儿避风寒,饮食规律。服药1周后,患儿偶咳,无痰,面部肌肉偶可见轻微抽搐。
3 讨论
慢性咳嗽作为儿科常见疾病,其病情复杂,病势迁延,且白天咳嗽较轻,夜间或凌晨咳嗽频繁,严重影响患儿及家属的日常生活,已引起医学领域相关各界学者的关注[2]。小儿慢性咳嗽病因复杂多样,且小儿具有“肺常不足,脾常不足,肝常有余”的生理病理特点,小儿又为“稚阴稚阳”之体,易于发病,且传变迅速,突出表现在肺、脾、肝系疾病和传染病等方面[3]。其情志因素易受家庭因素、社会因素、环境因素影响,故临床常表现为咳嗽受情绪影响,性情急躁易怒。多发性抽动症是一种儿童时期常见的慢性神经精神性疾病,又称抽动-秽语综合征。其临床特征为慢性、波动性、多发性运动肌快速抽搐,并伴有不自主发声和语言障碍[4]。中医则根据其临床表现,将其归属于“肝风”范畴,《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有云:“风胜则动”。《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认为其病位在肝脾,病理因素有“风、痰、火、虚”,病机主要为情志不遂、肝气郁滞、劳神太过、暴受惊恐等[5]。在治疗方面,多以平肝熄风为基本法则辨证论治,辅以清火、补脾、祛痰、养阴之品,以达到通络止痉的目的。
回顾本例患儿主诉并观察其临床表现,清嗓,鼻塞,咯少量黄痰,且情绪急躁易怒,舌红,苔黄,脉数,均为肝火亢盛,侵犯肺气所致的肝火犯肺之证。治疗应以清肺泻肝为本,通窍化痰,熄风止痉为标。同时根据病位、病性、病程不同而配以健脾、养阴、活血之品。本例患儿具有反复呼吸道感染的病史,又属于多发性抽动症引起慢性咳嗽的特殊病例,既符合慢性咳嗽的临床表现,又具有多发性抽动症的诊断标准,因此治疗上需将两种疾病的治则相结合,同时根据患儿疾病不同时期治疗方法有所侧重。针对此类患儿,应以平肝熄风、通络止痉治疗为主,佐以清肺化痰。本例患儿初诊时肝火犯肺,导致肺气失宣,痰阻气道,故治疗时应清肝泻火,通窍化痰。以郁金、合欢、青葙子清肝泻火;全蝎、夜交藤熄风止痉;炙桑白皮、柴胡、黄芩清肺化痰;炒苦杏仁化痰止咳。二诊时余邪未尽,重在疏肝解郁,清肺化痰,故加入菖蒲、远志安神解郁。三诊时,患儿症状均减轻,此时邪气已祛,重在养阴柔肝、健脾益气,故加茯苓、陈皮、麦冬、玉竹健脾利湿,使湿去脾旺,痰无所生,并佐以甘草调和诸药,共达熄风止痉、养阴柔肝、健脾化痰之功效。
对于因多发性抽动症引发的慢性咳嗽患儿,如何鉴别病因,辨证论治是临床治疗关键。王教授认为,对于此类患儿的诊断,首先要详细询问其咳嗽特征及伴随症状。因多发性抽动引发的慢性咳嗽多以清嗓子样干咳为主要表现,咳嗽在睡眠后消失,单运用常规止咳祛痰治疗咳嗽症状缓解不明显。如患儿存在明显的抽动性运动表现,更有助于诊断。病原学检查、肺功能、胸片、脑电图等辅助实验室检查可辅助诊断。王教授提出对于因多发性抽动症引发慢性咳嗽的患儿,在用药的同时,要注意其心理治疗,积极倾听患儿及其家长的叙述,采用接纳的态度与患儿、家长交谈,减轻患儿压力,在日常生活中避免患儿情绪波动,注意添衣保暖,避免剧烈运动,为患儿的身心营造正常的生活和学习氛围。
[1] 刘爽,高丽,马彩霞.以慢性咳嗽表现的多发性抽动症31例[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2,5(27):387-388.
[2] 徐祥斌.小儿慢性咳嗽临床治疗探析[J].中国农村卫生,2013,5(04z):405-406.
[3] 陈芙蓉,汤群力.阿奇霉素联合丙卡特罗、氯雷他定治疗小儿慢性咳嗽效果观察[J].中国乡村医药杂志,2013,15(20):28-29.
[4] 王雪峰.中西医结合儿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5:177.
[5] 张凤春,赵微,尤卓.自拟安神解郁颗粒治疗惊恐伤神型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的临床观察[J].中医药信息,2013,3(30):95-96.
(收稿日期:2014-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