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汪受传治疗小儿慢性咳嗽临证思路探析

2014-01-22叶进汪受传

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2014年5期
关键词:外邪风邪肺气

叶进,汪受传

汪受传教授为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人导师。从事儿科医、教、研工作40余载,治学严谨、医术精湛,在小儿常见病、疑难病辨治方面有丰富的经验,尤其擅长治疗小儿肺系疾病。兹将汪教授辨治小儿慢性咳嗽的经验总结如下,以飨同道。

引起慢性咳嗽的病因复杂,且不同年龄、季节及地区病因多有所不同。其中咳嗽变异性哮喘、上气道咳嗽综合征、感染后咳嗽是引起小儿慢性咳嗽最常见的疾病,约占80%,本病病程长,易反复,近年来发病率呈增长趋势。许多患者长期反复使用抗生素和镇咳药,导致病情反复,迁延不愈。汪教授临证中认为,小儿慢性咳嗽其病机关键在肺脾两虚为其本,风痰内阻为其标,急性期以邪实为主,缓解期以虚实夹杂或虚证为主,治疗从风、痰、虚论治,每获奇效。

1 病因病机

1.1 脾肺两虚为其本 汪教授认为儿童慢性咳嗽应充分认识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因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卫外不固,寒暖不能自调,外邪侵袭,易致肺失宣发肃降,发为咳嗽;而感邪后,又多治不及时,或后天失养致咳嗽迁延不愈。正如《幼科发挥·卷四》中提到:“久嗽者,初得病时,因于风者,未得发散,以渐而入于里,肺气益虚,遂成虚咳。”清·陈复正《幼幼集成卷之三·咳嗽证治》:“咳而久不止,并无他证,乃肺虚也。”认识到咳嗽日久必伤及于肺,形成虚证。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而小儿又有脾常不足的生理特性,加之滥用抗生素、过用苦寒中药,损伤脾胃,中气不足,则易聚湿为痰,痰随气升,上逆于肺而致咳嗽、咯痰。病程日久,肺病及脾,如此反复,致肺脾并虚而发久咳。小儿脾胃功能薄弱,脾失健运,气血化生乏源,土不生金,母病及子,使肺之气阴不足,营卫之气不充,卫外御邪能力减弱,则易使外邪侵犯皮毛,内舍于肺而发为咳嗽。正所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因此肺脾两虚是小儿慢性咳嗽的重要因素之一。

1.2 风痰内阻为其标 《医学三字经·咳嗽》则指出:“肺为脏腑之华盖,呼之则虚,吸之则满,只受得本然之气,受不得外来之客气,客气干之则呛而咳矣;亦只受得脏腑之清气,受不得脏腑之病气,病气干之亦呛而咳矣。”表明肺不耐受外来之邪气,肺之宣发肃降功能失司则易咳。汪教授认为小儿慢性咳嗽的急性期与风邪侵袭有关,中医风邪的涵义非常广泛,包括吸入性、食入性、接触性、感染性、季节气候变化等多种因素。风邪袭于肺脏,损伤肺气,或素体本虚,复感外邪,造成肺气虚损加重,正虚无力抗邪,致使外邪未尽,风邪留恋,影响肺气宣发肃降,加之痰浊内生,邪正相争,僵持不下,内外合邪,故而久咳不愈,发为本病。这与现代医学观点相似,现代医学认为病毒及其他微生物感染[1],一方面通过炎症因子、痰液等直接刺激咳嗽感受器引起咳嗽,而另一方面导致气道上皮受损,诱发神经源性炎症,产生神经源性炎性介质,改变气道感觉传入神经的表型和兴奋性,使咳嗽中枢出现可塑性变化,最终导致咳嗽迁延不愈。

本病另一重要病理因素“痰邪”不容忽视,正如陈修园曰:“痰之本,水也,源于肾;痰之动,湿也,主于脾;痰之成,气也,贮于肺。”肺被邪侵,失于宣肃,气机运行不畅,津液输布失常,久聚成痰,风痰交阻,相兼为患,使肺气郁遏不宣,清肃之令失常,气道不利,肺气上逆,因而发为咳嗽。小儿慢性咳嗽,风因痰阻则难祛,痰因风动而难化,风痰胶阻,困遏肺络,既影响肺气的宣肃,久则又影响肺血的运行,导致反复发作;咳久则肺脾气虚,气不化津,痰浊更易滋生,致久咳难止。如此恶行循环,致使咳嗽迁延难愈,治疗须深究其病机,丝丝入扣,整体调治,扶正祛邪方可向愈。

2 从风痰虚论治

2.1 从风论治 汪教授认为小儿慢性咳嗽与单纯的外邪犯肺,肺气失宣,气逆作咳不同,也与哮喘宿痰内伏于肺有别,本病病位在气管、咽喉及肺络同时受犯。急性期为风邪犯肺,邪阻肺络,肺气失宣、肺管不利,治当宣其肺,透其邪,使邪有出路之机,肺复宣肃之职,而咳嗽自愈。方选三拗汤加减,临床常选用麻黄、前胡、桔梗等散外邪而宣发肺气;杏仁、射干、浙贝、紫菀、冬花、枇杷叶等肃降肺气、止咳化痰;蝉衣等虫类药祛风以疏利上焦,透邪外出;若风痰互结,咳久不愈,可加用地龙、制僵蚕、胆南星祛风解痉化痰止咳;肺居上焦,用药宜轻,所谓上焦如羽,非轻不举,主张应用苏叶、白前、前胡等轻清宣散化痰之品,并强调不宜过早使用敛肺止咳之品,以防闭门留寇,邪恋不去,反使病情迁延。另外,风邪久羁亦可侵及肺络,使咳嗽难愈,咳引胸痛,汪教授在祛风宣肺的基础上还酌加丹参、川芎等药,以行气活血化瘀而散内风,即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

2.2 从痰论治 古人强调:“誊治者,治其生痰之源;善治者,不治痰以治气,气顺则一身津液亦随之顺矣。”故治痰必须结合益肺、调脾、理气之法,且要注意辨别痰之寒热。若痰湿蕴肺,咳声重浊,治以健脾燥湿,宣肺化痰,方取二陈汤加减,临床选用法半夏、陈皮,既能燥湿化痰,又能降逆和胃止呕;茯苓健脾化痰;远志、桔梗、百部化痰止咳。若痰热郁肺,治宜清热化痰,理气止咳,如汪昂所云:“气有余则为火,液有余则为痰,故治痰者必降其火,治火者必顺其气也。”方用清气化痰丸合三子养亲汤加减,临床选用炙麻黄、杏仁共调肺气之宣降;葶苈子、紫苏子、莱菔子降气涤痰;枳实下气除痞;前胡、瓜蒌皮肃肺化痰止咳;黄芩、栀子清泄肺热。其中炙麻黄轻清上浮,专疏肺郁,宣泄气机,因其发汗作用较强,临床需注意用量。

2.3 从虚论治 叶天士认为,从来久病,后天脾胃为要,土旺以生金,不必穷究其咳,临证多用四君子汤加味治疗慢性咳嗽[2]。因此,汪教授认为小儿慢性咳嗽患者多因体质特异或病后体虚,肺卫不固,易受邪侵。本病的发生,风痰内阻为标实,肺脾两虚即正虚为本,在正虚的基础上复感外邪而发病,是一个正虚邪实、虚实夹杂的慢性病理过程,很少有单纯的实证或虚证。临证之时,一要分清寒热虚实,务求矢发中的,二要时时顾护肺气,兼理脾胃,待病势渐止缓解期时以调理肺脾为要,方可治本。

久咳治虚,当辨肺气虚、肺阴虚、脾气虚之不同,治病求本,用方须灵活。肺气虚者,治宜补肺固表,止咳化痰,选用玉屏风散加减,临床多用黄芪为君,加白术共用益气固表,防风御风达邪;款冬、紫苑、百部、远志、陈皮化痰止咳。肺阴虚,津液不足,肺失濡养,久咳不已,治以养阴清热,润肺止咳,方选沙参麦冬汤加减。临床选用沙参、麦冬滋养肺阴,生津润燥,吴鞠通称此为甘寒救其津液之法;桑白皮肃肺止咳;地骨皮内清虚热;玉竹、天花粉养阴清热;百部、芦根养阴生津。脾气虚者,治宜健脾化痰,理气止咳,选用异功散为主方,以痰的变化为根据进行加减用药。若痰多色白而黏,则加苍术、厚朴、三子(苏子、莱菔子、白芥子)以燥湿化痰;若痰多色黄而黏,则加黄芩、浙贝母、桑白皮、海蛤壳以清化痰热;痰多稀薄,呈泡沫样,则加干姜、细辛以温化寒痰;另患儿若有纳呆食少的表现,常常配伍焦山楂、焦神曲、枳实等行气消导之品,亦充分体现了“脾健不在补而贵在运”的运脾思想。

3 病案举例

患儿,男,5岁,2012-11-19初诊。患儿近2个月来咳嗽时作,夜间时有咳嗽,但以晨起或活动后为主,喉中有痰声,咳吐少量白黏痰,入睡时伴有鼻塞,不流涕,不发热不喘。曾多次就诊,反复用抗生素及中成药治疗,仍咳嗽反复不愈。该患儿平素易汗出,动则尤甚,胃纳欠佳,大便干,舌质红,苔薄白腻,脉细滑。辨证为风痰阻肺,宣肃失常。治疗拟祛风化痰,宣肃肺气。诊断:小儿慢性咳嗽(咳嗽)。药用:炙麻黄、生甘草各3 g,杏仁、前胡、桑叶、瓜蒌皮各10 g,浙贝母、黄芩、炙紫苑、僵蚕各6 g,黛蛤散10 g(包),辛夷6 g。7剂,日1剂,水煎服。

2012-11-26复诊。咳减,鼻塞通,不流涕,仍汗多。原方去炙麻黄、桑叶、黛蛤散、瓜蒌皮,加碧桃干、浮小麦各10 g,继服7剂,咳嗽渐愈,诸症缓解,唯纳食欠佳,遂调理肺脾。治拟补肺运脾,调和营卫。药用:炙黄芪、煅龙骨、煅牡蛎各15 g,苍术、炒白术、浙贝母各6 g,白芍、焦山楂、焦神曲各10 g,防风5 g,川桂枝、炙甘草、陈皮各3 g。连续服用中药1月余,患儿出汗明显减少,咳嗽未见复发。

[1] 黄克斌.咳嗽变异性哮喘[J].中国临床医师,2003,31(1):4.

[2] 魏鹏草,苗青,张文江,等.叶天士治疗慢性咳嗽的学术思想探讨[J].江苏中医药,2010,42(4):12-13.

(收稿日期:2014-03-17)

猜你喜欢

外邪风邪肺气
基于计算机仿真探讨外邪袭表的影响因素
治风邪 按摩风府穴
干眼环境病因及中医外邪属性的理论探讨
处暑
——保养肺气 春捂秋冻
浅谈喉咳肺气虚证
人到中年补肺气
从“外邪”探析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中医药防治
调畅气机在咳嗽病中的应用
宣肺止嗽合剂辅助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的风邪犯肺证患者
经验方治疗急慢性咳嗽理论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