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艺术学理论:在体制空间与中西差异中探路

2014-01-22王一川

艺术评论 2014年1期
关键词:史论艺术史理论

王一川

2013年,是艺术学理论被列为艺术学门类下五个一级学科之一的第三个年头。面对依旧尖锐的质疑和仍然待解的疑团,也怀着对未来的期冀,这个新生的学科继续着自己的探路历程。

一、事件与动态

说艺术学理论学科处在探路过程中,这意味着它还没有固定的或成熟的学科规范,而需要继续探险和问路。这一旅程也必然包括艺术学科体制的逐步落实和完善。于是,这里就不能不首先提到本年度艺术学理论学科发展中的一个重要事件,即教育部决定组建首届高等学校艺术学理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并于 8月27至29日在北京大学召开成立大会。这是来自学科体制层面的一次艺术学科专业发展战略决策。我们知道,艺术学科的发展曾由于 2011年国家学科体制的新决策而获得强大支持: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决定艺术学从原来隶属于文学门类的一级学科升级为独立的学科门类,并下辖五个一级学科——艺术学理论、音乐与舞蹈学、戏剧与影视学、美术学、设计学。这是艺术学学科领域的一件发生在学科体制层次上的大变化: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艺术活动及艺术学科在学科内涵及外延层面的迅速发展,逐步导致艺术学科体制层面实现新变化;而艺术学科体制层面的新变化又会导致艺术学科内涵的新发展。到 2013年夏,这种学科体制层面的决策在本科教育教学层面得到延伸和落实:教育部决定艺术学科门类下面再按五个一级学科建制分别成立本科专业类教学指导委员会,这就是艺术学理论类专业、音乐与舞蹈学类专业、戏剧与影视学类专业、美术学类专业和设计学类专业的教学指导委员会。这五个学科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处分别挂靠在北京大学、中国音乐学院、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这五所大学分别代表着当前承担艺术学科建设任务的两种类型大学:综合大学(北京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和艺术专业院校(中国音乐学院、中国美术学院和中央美术学院)。

其实,这次学科体制决策在本科专业设置层面上发生的真正具备开拓性意义的标志性结果是,过去一直只有硕士生层面和博士生层面的艺术学理论学科,现在终于有了自己在本科层面的专业基础——艺术史论专业,尽管目前还只有这惟一的一个专业。因为,其它四个一级学科下面早已建有本科专业、并已获得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如人们熟知的音乐学、舞蹈学、戏剧学、电影学、广播电视艺术学、美术学、设计学等专业系列。相比之下,艺术学理论学科这次才刚刚找到专属于自己的本科专业艺术史论。艺术史论专业虽然此前已由北京大学、山东艺术学院等个别高校尝试开设,但毕竟还是零星的,远未形成群体或规模效应。而到今年,教育部一年间就受理了九所高校开设艺术史论专业的申请:它们是三所综合艺术院校(南京艺术学院、广西艺术学院和吉林艺术学院)和六所单科艺术院校(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四川美术学院、湖北美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和西安美术学院)。可以预期,艺术史论专业的这种集团式申请态势,到明年有可能扩展成为更大规模的集团式连锁效应。原因应当在于,艺术学理论学科相信,艺术史论本科专业的开办,有助于该学科夯实自己的学科专业基础及其人才培养基础。似乎没有本科专业做后盾,研究生学科难以稳固发展。

这个新的艺术学理论类学科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在首次会议上审议了艺术学理论类专业及整个艺术学类专业的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国家标准编制框架,并就未来五年工作安排做了讨论和部署。 11月23日至 24日,该委员会又在昆明云南艺术学院召开了今年第二次工作会议,具体研讨艺术学理论类专业热点难点问题调研报告,并就艺术学理论类专业人才培养国家标准编制问题作了新的部署。

全国艺术学学会(筹)于 9月10日至 13日在哈尔滨召开第九届年会暨“艺术 ·文化·传承”学术研讨会,来自全国 69所高校的 117名代表参加了会议。围绕艺术学理论专业课程设置与学科发展研究、区域艺术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传统艺术文化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艺术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研究、艺术学理论研究等议题,会议进行了大会与分组讨论。 [1]

全国艺术学学会(筹)下属的艺术管理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年会暨“城市文化建设与艺术创意”学术研讨会于 9月14日至 15日在吉林艺术学院召开。来自全国近 30所院校的 80余名专家学者与会,共同探讨城市文化建设与艺术发展问题,聚焦于城市化进程中的艺术问题、艺术如何塑造城市、艺术如何改变生活等。会上,围绕城市文化建设与艺术创意、艺术管理学科专业发展建设、艺术学理论与相邻学科的交融性研究以及会展艺术与经济研究四个议题展开探讨和交流。同时,该会还举办了主题为“艺术与城市”的艺术管理类专业师生创意与策划大赛,共有 36部作品分获各级奖项。这次创意策划大赛展示了国内艺术管理类专业院校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成果,有助于促进校际沟通,为发现和培养优秀艺术管理人才搭建良好的平台,对于引领校园文化建设、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均能起到重要作用。从该届年会的召开可以见出,艺术管理专业委员会的工作正在面向本科人才培养层面进一步展开,而艺术管理学科与专业建设向更加稳定、成熟和完善的方向发展。 [2]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史论系建系 30周年系列活动于 11月2日至 4日举办。该活动内含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原中央工艺美院)艺术史论系成立 30周年庆典、艺术史论新思维——全国艺术学理论学科发展高端论坛、艺术与管理圆桌会议、庆祝田自秉、叶

民先生 90华诞学术研讨会、系友座谈会等系列活动。史论系培养的毕业生 200余名返校,加上在校师生、特邀嘉宾和院校领导,总计 300余人参加。前来道贺和研讨的有北京大学、东南大学、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传媒大学、浙江大学、四川大学、南京艺术学院、四川美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上海大学美术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国家画院、西安美术学院、北京服装学院、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等 20余所院校、科研机构的专家。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史论系正式成立于 1983年,最初名为“工艺美术史系”。该系在奚静之、田自秉、王家树、尚爱松、吴达志、叶

民等老一辈学人引领下,形成了中外工艺美术史论、设计史论和美术史研究的优势与传统,并在全国先行获得工艺美术历史与理论博士学位授予权。中央工艺美院并入清华大学后,该系积极拓展美术史、美术理论和美学研究,先后获美术学的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权,并建立博士后流动站。艺术学科于 2011年成为独立学科门类后,该系又在艺术学理论一级学科框架下形成艺术史、艺术理论、艺术批评与艺术管理等多个二级学科方向全面发展的学科布局,在本科、硕士和博士三层面实施精品化、国际化人才培养战略,力求为艺术史论教学、科研及艺术、设计相关行业培养高端人才。在这次系庆活动中,人们对该系成立 30年来取得的教学科研成果和办学特色给予了肯定,并就艺术史学科及艺术史论专业建设做了研讨和交流。值得注意的是,该系首届本科毕业生 17名同学目前均成为各行业领军人物,其中杭间、邹文、杨阳、赵农、曹小鸥等已成为我国艺术史论界知名专家学者,由此可见出该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之一斑。新成立的世界艺术史研究所也在此活动中举办揭牌仪式,该所旨在推进史论系与国际学界的交流,促进世界艺术史研究及学科新范式的建立。 [3]

11月20日至 21日,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在中央美术学院召开艺术学科发展高层论坛,集中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专家共同探讨艺术学科成为独立门类以来学科发展中面临的新问题。

中国高教学会艺术管理教育学会第八届年会暨研讨会于 11月29在中央美术学院召开。该会于 2006年由中央美术学院联合 15所院校发起成立,并于同年举办了首届年会。本届年会的主题是“新十年:面向未来的艺术管理学科定位与规划”。该年会面向当前我国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的背景,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及业界人士共同探讨当前艺术市场和艺术管理所面临的焦点议题。研讨会分为艺术的边界与产业发展、艺术管理专业规划与学科布局、艺术管理学科的文化推动力三大议题板块,以专家论坛、学者沙龙的形式展开,供国内外专家相互交流高等院校艺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中的经验。同时,国际知名艺术管理专家和优秀业界实践者的加入,使得研讨更加多元和活跃。该届年会包括主题研讨会、 2013年全国大学生艺术创意创业项目大赛总决赛及常务理事会议等。此外,作为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系成立 10周年学术活动之一的“艺与脑——艺术管理思考”国际研讨会,已于 27日在中央美术学院先期举办。该研讨会为国内外艺术管理学者提供思想交锋的平台。 [4]

由北京大学艺术学院组编的《中国艺术学年度报告 2012-2013》已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这是艺术学升门以来出版的首部艺术学科年度报告,该报告对艺术学成为独立学科门类以来全国艺术学科的设置和建设情况、以及相应的本科专业设置和建设情况作了及时的汇集和初步整理,有助于概要地了解中国艺术学的当前发展状况。

匆匆回看以上事件及动态,有一点初步印象渐趋清晰:艺术学理论的学科自觉性在增强。借助艺术学升门以来学科体制为普通艺术学所开辟出的新空间,艺术学理论界进一步增强理论自觉性和方法自觉性,在建立自身的独特学术规范、学术范式、学术方法等方面尽力释放潜力。尽管如此,艺术学理论界依然面临一个又一个的质疑和疑团。可以说,它的学科自觉正是在回应这些质疑、或梳理这些疑团之时日趋明晰的。

二、艺术史与艺术类型史之辨

至今困扰艺术学学科门类所有专家、并且令艺术学理论学科专家颇伤脑筋的一个难题是,艺术学理论一级学科下面带有普通或总体艺术史特质的艺术史学科,与其它五个一级学科下面已发展多年的具体艺术类型史(如音乐史、舞蹈史、戏剧史、电影史、电视艺术史、美术史和设计史)之间,究竟应当如何区分和联系?这是艺术学学科体制在 2011年实现重大转变以来两年间一直纠缠不已的一个话题。

可以看到,主动发起质疑、甚至还咄咄逼人的一方,多为具体艺术类型史专家,特别是美术史专家。他们的质疑理由确实颇有合理处,而且似乎难以辩驳。第一,我们多年来只看见具体的美术史、音乐史、舞蹈史、戏剧史、电影史等等成果,从来没见过普通艺术史成果。第二,就一个学者的学养或学术才干来看,他一生从事具体艺术类型史足矣,哪能再同时兼做两种乃至多种艺术类型史?遑论做似乎无所不包的

总体性的普通艺术史?

答辩方自然一般总是艺术学理论专家们。他们都并非从一开始就是从事艺术史,因为那时尚无这一学科体制;而总是来自具体的艺术类型史领域,例如文学史、音乐史、舞蹈史、戏剧史、电影史、电视艺术史、美术史和设计史。这一外来学科出身就决定了他们似乎都先天不足、缺乏高度自信力,故而辩解乏力,难以得到质疑方的宽容和理解。他们的自我辩护理由可以简要归纳如下:第一,假如没有总体艺术类型史,何来具体艺术类型史?正像假如没有总体的人或美的概念,何来具体的人或美的概念一样。第二,艺术史本身来自具体艺术类型史的比较、交融或总体交汇,这在当前跨学科综合时代正逢其时。而过去没有过的,为什么现在不能有?

其实,容易被人忽略的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多年以来,我国美术理论或美术史领域的活跃专家们在翻译或介绍西方美术学文献时,越来越多地喜欢用艺术一词去翻译 art,即使是在明知这个西文词主要是指美术、而汉语世界美术与艺术有区分的特定情形下。原因可能很多,但以下应当是不可缺少的:一是 art一词在英语世界本身已越来越经常地不仅指美术、而且指美术中那些具有显著的跨界色彩、涉及美术之外的多种艺术类型如音乐、舞蹈、戏剧、多媒体装置等的前卫创作。例如, contemporary art一词就一向被翻译为“当代艺术”而非“当代美术”。而如今假如有人把它翻译为“当代美术”,人们反倒不习惯了,感觉很反常。 [5]二是中国的美术学专家似乎正变得越来越有抱负和雄心(有意识地或无意识地),以致已经无意识地相信当前美术和美术学的内涵已变得可以涵盖和代表整个艺术和艺术学科了。如果这两点观察有其合理性,那么,其隐含的一个事实必然是,过去的单一艺术创作及艺术类型史格局已然被打破,新的更加综合、更趋跨界的多元交融的艺术理论及艺术史格局正趋于形成。在如此背景下,假如硬要清晰地划分具体艺术类型史与普通艺术类型史即艺术史之间的界限的努力,就显得过于执持了。

而反过来说,与具体艺术类型史的继续存在相同时,艺术史概念的兴盛时日,应当说也已来到。为什么不呢?确实,按照我的理解,既然国家学科体制中已开辟了艺术学理论及其艺术史学科的发展空间,那么,就应尽力释放或拓展这个空间中的学科潜力。需要看到,单纯从学科逻辑上着眼,艺术史学科的研究路径可以分为如下几个层面:一是运用艺术史眼光考察具体艺术类型案例,并上升到普遍的高度;二是运用艺术史比较眼光或比较艺术史眼光,把一种艺术类型案例同另一种艺术类型案例加以比较,从中概括出带有某种普遍规律性的东西;三是运用提炼出的艺术观念去综合地考察多种艺术类型案例,从中概括出普遍性的东西;四是综合地考察多种艺术类型案例,从中提取出艺术史的总体观念。上面说的这几个层面,可谓难度一个比一个大。目前看,需要从第一层面做起,逐层地向上投石问路。但至少可见,艺术史研究路径具有多层面。

与艺术史研究路径的多层面相应,不同的艺术学科环境下的艺术史学科,可以走彼此不同的道路,形成彼此有所差异的学科特色,正像俗语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一样。从当前我国艺术学科建设的具体环境出发考察,艺术史的学科特色似乎可以有如下几种:第一,单科艺术院校艺术史学科的基于具体艺术类型史的综合之路,主要是该具体艺术类型史与相邻艺术类型史的比较或复合研究;第二,全科艺术院校艺术史学科的基于全科艺术类型史的全科综合之路;第三,师范大学艺术史学科的基于多科艺术类型史的多科交融之路;第四,综合大学艺术史学科的基于文理综合学科环境的艺术通识及打通之路。这四条路径各有其空间和潜力,不分高低优劣,需要尽力伸展各自的可能性及其特色。

其实,无论选择哪个层面还是探寻哪种特色,有两点是必不可少的:一是研究者的史家眼光,二是他的学术个性。有了这两点,选择哪个层面或哪种特色又何妨?

三、夯实艺术学理论的本科专业基础

前面提及教育部为艺术学理论学科正式纳入专属于它的本科专业——艺术史论专业,这应当属于一件破天荒之举,表明新兴的艺术学理论学科终究找到了自身的本科专业基础。但随之而来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建设中的艺术史论专业与彼此颇为近似的传统的美术史论专业之间,究竟应当作何区分?初步分析今年向教育部申报备案的九所院校的艺术史论专业申报书可

见,它们都不同程度地带有过去的美术史论本科专业的印记,并曾受到美术学一级学科硕士或博士学位授权点的支撑。而现在,它们又以艺术史论专业的名义,改在艺术学理论学科下面重新申报备案,这究竟是以往美术史论专业的简单翻牌,还是基于艺术学理论学科的学理逻辑需要而发起的另起炉灶之举?不得而知。单从学理逻辑上着眼,这两者固然可以相互打通、相互传承,但毕竟应当有所区别,特别是在专业属性和培养模式等方面形成各自的专业自觉。否则,何来建设艺术史论专业本身的必要性?

另一个形成热点的问题是,艺术管理专业家园何在?在我国单科艺术院校或一些全科艺术院校,多年来建设有事实上的艺术管理专业,但它们却一直没有正式的艺术学专业名称和代码,而只能暂时栖居在归属于管理学门类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名称和代码下面。通俗地讲,它们是出生了、并且一直在生,但却从来没有正式户口,至多属于“临时户口”。直到教育部公布的 2012年本科专业目录中,艺术管理专业仍然没有取得正式户口。这就导致今年召开的前述艺术管理学术研讨会上,专家们齐声呼吁教育部正式批准设立艺术管理本科专业。

四、通向中国特色普通艺术学

对艺术学理论学科发展来说的一个关键性问题是,在目前世界艺术学范围内,据我所知,尚无艺术学理论学科的正式名称或类似表述。这与现代汉语世界的艺术与美术概念之间有区别而在当代英语世界则几近不分或忽略的语用传统有关。具体地说,在现代汉语世界,艺术与美术两个词语一般分别是指普遍的艺术概念和具体的造型艺术或视觉艺术概念。而在英语世界, art更多地总是指 fine art,也就是美术,而只是在某些时候指向普遍的艺术;但在汉译时,它却常常被汉译者们泛化地翻译为普遍的艺术。这就出现了英语世界里 art一词在汉译中可以时而被译为艺术、时而被译为美术的混淆或尴尬。相应地, art studies或art theory本来往往更多地是指美术学或美术理论,而非普通艺术学或艺术理论;但在汉译时则往往被宽泛化地译为艺术学或艺术理论。

反过来说,把艺术学升门时确定的一级学科正式名称艺术学理论一词,再翻译回英语中,而又能同美术理论一词清晰地区别开来,却很难有恰好对应的现成词语可选。取而代之,或退而求其次,只能暂且酌译为 theory of arts或arts theory。这里惟一能做的就是,在art这个词语后面加上代表复数的字母 s,以此表明这是指普遍的或复数的艺术理论而非单一的艺术类型理论即美术理论。

尽管艺术学理论这词语从一出生到现在就持续遭遇中西差异导致的词语困窘,但还是应看到,这词语本身精准与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其实际的表意效果本身。可以说,把艺术学理论从具体艺术类型学中解放出来成为一级学科而独立发展,这毕竟是中国独有而西方尚无的普通艺术学学科体制,确实具有中国特色。这一中国特色的普通艺术学学科体制的确立,至少代表了现代中国人对各种艺术类型的普遍规律的总体探究热情,其深层原型或集体无意识是古代中国人对“艺”、“文”等多种艺术现象的总体把握传统。也就是说,艺术学理论学科的建立,成功地把现代中国人的普遍性艺术探究热情和古代中国人对多种艺术现象的总体把握传统加以体制化,为我们当前与西方艺术学界对话提供了一个合法性身份话语,开辟出广阔的建设空间。

缠绕于艺术学理论学科四周的疑团在所难免,可谓剪不断理还乱,但要紧的还是以学科自觉及自信的姿态,尽力利用已经开拓出的艺术学理论学科体制空间,继续中国特色的普通艺术学探路之旅,并在探路中展开中西对话、以及与其它四个一级学科的对话。持续的探路和对话,宛如学科摇篮,有可能把艺术学理论学科从稚嫩而逐步地摇向成熟。

注释:

[1]参见 HYPERLINK "http://skxb.seu.edu.cn/s/140/

t/568/6a/11/info92689.htm"

[2]参见 HYPERLINK "http://www.jlart.edu.cn/news/

newsshow.asp?id=1081"

[3]http://www.ad.tsinghua.edu.cn/publish/ad/2837/

2013/20131105155118797446466/2013110515511

8797446466_.html

[ 4]h t t p://a r t . c h i n a . c n / z i x u n /2 013 -11/2 9 /

content_6500250.htm

[5]此处参考了2013年12月20日与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

研究所王端廷研究员讨论时,他提出的意见,特此说明

并致谢。但具体观点表述由我本人负责。

猜你喜欢

史论艺术史理论
误读的“艺术史”
艺术史上最贵的武器
基于多元外在表征理论的高一氧化还原反应教学
中国共产党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史论
“理论”与“实践”
多项式理论在矩阵求逆中的应用
例谈史实、史论与史观之间的辩证关系
《诗经学史》书评
浅谈综合材料在水彩画中的应用
引领学生追求历史学习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