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发酵饲料对断奶仔猪肠道肠黏膜形态的影响

2014-01-21李旋亮李建涛潘树德吴长德

饲料工业 2014年4期
关键词:肠绒毛发酵饲料隐窝

■李旋亮 李建涛 潘树德 吴长德

(1.盘锦市双台子区动物卫生监督所,辽宁盘锦124000;2.沈阳农业大学畜牧兽医学院,辽宁沈阳110866;3.沈阳爱特杰牧业有限公司,辽宁沈阳110165)

随着养猪生产集约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仔猪早期断奶变得越来越重要。但早期断乳易造成仔猪肠道功能紊乱,仔猪肠道绒毛高度下降,隐窝深度加深,从而使仔猪消化道消化吸收的面积减少,进而影响仔猪生长性能(徐春兰等,2004),诱发“仔猪断奶应激综合症”(郑秋锋,2002)。而发酵饲料是以饲料为基础物质,添加有益微生物使其大量繁殖,先进行体外消化,分解饲料中的抗营养物质,当动物采食后,营养物质得到充分吸收,有益微生物又可定植在肠道中,从而改善仔猪的肠道结构,弥补了早期断奶带来的缺点。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发酵用菌液成分:含有乳酸菌、枯草芽孢杆菌,总菌数5×1010CFU/g,菌液和基础日粮均由沈阳爱特杰牧业有限公司提供。

1.2 试验动物和日粮配制

选用28日龄美系大白和长白断奶仔猪27头,按体重相近原则随机分为3个处理,每个处理3个重复,每个重复3头仔猪。试验Ⅰ组即对照组,含有基础日粮;试验Ⅱ组即水拌发酵组,含有基础日粮+20%过夜水;试验Ⅲ组为菌液发酵组,含基础日粮+20%过夜水+菌液。基础日粮组成及营养水平见表1。预饲期为7 d,试验期为15 d。仔猪采用分栏饲养,自由采食和饮水。猪舍温度保持在28℃左右,仔猪由沈阳市畜牧兽医科学研究所种猪场提供。

表1 基础日粮组成及营养水平

1.3 检测指标

迅速截取十二指肠(端部)、空肠(胆总管入口远端10 cm)、回肠(盲肠交界处近端10 cm)各1 cm及盲肠盲端1 cm,放入10%中性福尔马林溶液中固定,经洗脱、透明、浸腊、包埋等处理后,在室温下切成5 μm的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盲肠组织结构的切片,HE染色。在光学显微镜下选5个典型视野(绒毛完整,走向平直),用目镜测微尺测量每个视野中绒毛高度、隐窝深度、黏膜厚度,并计算绒毛高度与隐窝深度的比值。

1.4 数据分析

将试验所测得的各项数据进行处理,数据整理及作图(使用Excel2003软件),试验结果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方差分析和邓肯氏法进行多重比较。试验数据采用“平均值±标准误”表示。

2 结果与分析

2.1 发酵饲料对早期断奶仔猪肠道绒毛高度的影响(见表2)

表2 发酵饲料对断奶仔猪肠绒毛高度的影响(μm)

从表2可以看出,对于十二指肠绒毛高度,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对于空肠的绒毛高度,Ⅱ组、Ⅲ组比Ⅰ组分别增加了8.1%、14.48%,差异显著(P<0.05);对于回肠的绒毛高度,Ⅲ组比Ⅰ组增加了8.6%,差异显著(P<0.05);对于盲肠的绒毛高度,Ⅱ组、Ⅲ组比Ⅰ组分别增加了18.53%、47.57%,差异显著(P<0.05);对于结肠的绒毛高度,Ⅱ组、Ⅲ组比Ⅰ组分别增加了36.33%、53.95%,差异显著(P<0.05)。

2.2 发酵饲料对早期断奶仔猪肠道隐窝深度的影响(见表3)

表3 发酵饲料对断奶仔猪肠隐窝深度的影响(μm)

从表3中可以看出,对于十二指肠的隐窝深度,Ⅰ组、Ⅱ组和Ⅲ组间差异显著(P<0.05);对于空肠的隐窝深度,Ⅲ组比Ⅰ组、Ⅱ组分别低12.4%、18.18%,差异显著(P<0.05);回肠的隐窝深度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

2.3 绒毛高度与隐窝深度比值的比较(见表4)

表4 绒毛高度与隐窝深度比值的比较

从表4可以看出,对于十二指肠的V/C值,各组间差异显著(P<0.05);对于空肠的V/C值,Ⅲ组比Ⅰ组、Ⅱ组分别提高了31.84%、28.64%,差异显著(P<0.05);回肠的V/C值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

2.4 发酵饲料对早期断奶仔猪肠道黏膜厚度的影响(见表5)

表5 发酵饲料对断奶仔猪肠黏膜厚度的影响(μm)

从表5中可以看出,对于十二指肠的黏膜厚度,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对于空肠的黏膜厚度,Ⅱ组和Ⅲ组比Ⅰ组分别提高了50.18%、53.64%,差异显著(P<0.05);对于回肠的黏膜厚度,Ⅱ组和Ⅲ组比Ⅰ组分别提高了18.30%、15.01%,差异显著(P<0.05);对于盲肠的黏膜厚度,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对于结肠的黏膜厚度,Ⅱ组和Ⅲ组比I组分别提高了12.73%、14.59%,差异显著(P<0.05)。

3 讨论

3.1 发酵饲料对早期断奶仔猪小肠绒毛高度的影响

小肠绒毛是断奶仔猪养分吸收的主要部位,绒毛形态的变化可导致绒毛表面积的改变,影响营养物质的吸收。Caspary(1992)报道,绒毛高度增加后会使小肠接触营养物质的面积增大,从而增强小肠对营养物质的吸收,所以肠绒毛的形态直接和机体的生长发育有关。肠黏膜表面有无数绒毛(长度约为300~500 μm),因而极大地增加了营养物质的吸收面积。Hampson(1986)、顾宪红等(1999)报道,仔猪断奶后肠道黏膜萎缩、上皮绒毛变短、隐窝变深。R.H.Scholten等(2002)在断奶仔猪饲料中添加发酵小麦,结果表明,饲喂一部分发酵液,可以防止断奶后黏膜结构的不良变化,明显增加小肠的绒毛高度。Cera(1988a)的研究发现,断奶日龄越早,对肠绒毛高度的影响越大,恢复其高度需要的时间就越长。杨全明(1999)的试验结果证明,断奶后虽然小肠绒毛没有明显变短,但是小肠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表现为变形、萎缩和表面粗糙,这可能导致小肠的吸收不良。而在本试验条件下,仔猪日粮经过发酵,仔猪空肠、回肠、盲肠和结肠绒毛长度有增加的趋势,说明饲料经过发酵后有助于仔猪肠绒毛的增长。

3.2 发酵饲料对早期断奶仔猪隐窝深度的影响

隐窝即为小肠腺(黄奕生,1990),是小肠上皮在绒毛根部下陷到固有膜而形成的单管状腺,与绒毛上皮相连接,并开口于绒毛之间,隐窝内的未分化细胞是肠腺和绒毛上皮细胞的再生来源,即未分化细胞自隐窝向绒毛顶端不断移动,逐渐成熟,从而使绒毛顶端不断脱落的细胞得以增生补充。隐窝内未分化细胞的数量及所处位置的深浅对于其自身以及保持肠绒毛的完整形态和正常机能有重要的作用。因此,隐窝增生表明细胞增殖率增加,细胞成熟度下降。顾宪红等(1999)的试验结果表明,肠道黏膜上皮绒毛长度变短,隐窝深度增高意味着绒毛吸收细胞减少,分泌细胞增多,肠道黏膜萎缩,造成吸收能力下降;未被消化吸收的物质不仅使肠道中渗透压升高,引起渗透性腹泻,而且使肠道中大肠杆菌等腐败菌大量繁殖。本试验条件下,菌液发酵组十二指肠和空肠隐窝深度明显低于对照组,说明饲喂发酵饲料后,可以使仔猪肠绒毛隐窝深度变浅,表明细胞成熟率上升,分泌功能增强(王子旭等,2003;韩正康,1991)。

3.3 发酵饲料对早期断奶仔猪绒毛高度和隐窝深度比值的影响

绒毛高度/隐窝深度的值可综合反映小肠的功能状况。比值下降,表示黏膜损伤,消化吸收能力降低,发生腹泻,生长缓慢等现象;比值上升,则黏膜改善,消化吸收功能增强,腹泻率下降,生长加快。断奶后由于应激和饲料抗原引发的过敏反应,可引起不同程度的绒毛变短、隐窝加深以及绒毛高度与隐窝深度的比值下降(陈代文等,1996)。本试验结果表明,菌液发酵组的十二指肠和空肠的V/C值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饲喂发酵饲料可以增加V/C的值,使肠道成熟细胞增多,细胞的成熟率升高,养分得到充分吸收。

3.4 发酵饲料对早期断奶仔猪肠道黏膜厚度的影响

肠道的屏障功能主要由肠黏膜屏障来实现。肠黏膜屏障包括机械屏障、生物屏障、化学屏障、免疫学屏障和肠黏膜固有层分子筛等部分。其中,肠黏膜机械屏障由肠黏膜上皮细胞、上皮细胞侧面的细胞连接、上皮基膜和上皮表面的细胞衣组成,它们构成了机体免疫系统的第一道防线(Reynolds J V,1996;Swank G M等,1996;Yin Y J等,2002)。因此,肠黏膜上皮结构的完整性与肠黏膜机械屏障功能,乃至机体的免疫功能有密切关系。本试验结果表明,发酵饲料可以显著地提高空肠、回肠、结肠的黏膜厚度,从而起到保护作用。

4 结论

综上可知,枯草芽孢杆菌作为一种好氧有益菌,可与肠道需氧菌竞争氧气,抑制需氧菌的生长。而乳酸杆菌在其生长过程中,产生许多对需氧菌有害的物质,如挥发性脂肪酸(甲酸、乙酸、丙酸及丁酸)和乳酸,降低其微生物环境内的pH值,阻止对酸敏感的细菌大量繁殖;乳酸菌还可以产生天然的抗生素,如乳链球菌可产生乳链球菌肽(nisin)多种抗菌蛋白物质,且不同抗菌物质的成分和抗菌范围不同。另外,乳酸菌还产生类似细菌素的抑菌物质,可降低消化道内病原菌的数量,使腹泻率明显降低,从而保护了肠黏膜的形态结构的完整,因而有助于增强仔猪对营养物质的吸收能力。

(参考文献15篇,刊略,需者可函索)

猜你喜欢

肠绒毛发酵饲料隐窝
呵护肠绒毛 生活更健康
发酵饲料及其在畜禽生产中应用的研究
针刀松解、撬拨结合侧隐窝注射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观察
生物发酵饲料,禁抗大旗下的“爆点”已经来临
AC34单丁/丙酸甘油酯在家禽饲料中的应用效果
香菇菌糟发酵饲料的研制
微生物发酵饲料在养猪业的应用
《醇提五倍子对鳙鱼消化酶活性及肠道形态的影响》图版
成人心包后上隐窝128层螺旋CT表现及临床意义
腰椎间盘摘除术联合侧隐窝扩大减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侧隐窝狭窄的疗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