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组瘦蛋白对生长猪血清和组织中脂肪酶活性的影响
2014-01-21赵家升
■艾 薇 赵家升
(云南保山学院资源环境学院,云南保山678000)
近年来,养殖业趋向于规模化、集约化,高能、高蛋白饲料虽然能促进猪快速生长,提前出栏,但同时也出现了猪的体脂含量增加,不符合现代营养、安全低脂肉食品的消费观念[1]。目前研究的方法比较多,如通过遗传育种手段使肉品质有所改善,通过调控脂肪代谢的关键酶——脂肪酶调控猪的生长。
瘦蛋白作为脂肪感受器向大脑及其他组织传递机体能量储存信号和能量平衡的效应器受到广泛的关注,但主要集中在啮齿动物和人上,而关于在猪上的研究鲜有报道。本试验旨在通过探讨重组瘦蛋白对生长猪血清、组织中脂肪酶活性的影响,为其在畜牧业生长中的推广使用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试验所用的重组瘦蛋白由云南农业大学动物营养实验室制备提供[2],浓度为3.8 mg/ml。
1.2 试验动物
选择健康、胎次相近、体重为19~22 kg的DLY(杜×长×大)三元杂交猪24头,公、母各半,随机分为4组,每组6头。1、2、3组为试验组,注射重组瘦蛋白;4组为对照组,注射磷酸盐缓冲溶液(PBS)。每组猪分圈饲养,饲喂市售不同阶段猪日粮,自由采食、自由饮水。正式试验开始前进行7 d的预试,预试期结束后进入正式试验期。试验组和对照组都采用腹腔注射的方式:第1、2、3组分别于21 kg体重时各组每头猪分别注射0.1、0.5、1.0 mg/kg体重重组瘦蛋白;第4组于21 kg体重时注射PBS,每头猪1 ml。注射后每周在固定时间和试验结束前空腹前腔静脉采血10 ml,血液凝固后,2 500 r/min离心5 min,收集血清,并于-20℃冷冻保存备用,待测定猪血清脂肪代谢指标。
1.3 试验日粮
根据NRC(1998)饲养标准,按试验猪的生长阶段和营养需要配制不同阶段的日粮,不同阶段日粮营养水平见表1。
1.4 血清、肝脏和脂肪组织脂肪酶活性测定
表1 不同阶段日粮营养水平
取100 ml三角瓶4个,分别加入5 ml磷酸缓冲液和4 ml 25%聚乙烯橄榄油乳化液,置于40℃保温水浴5 min后在其中两瓶中各加入1 ml血清,继续保温水浴15 min,取出分别加入95%乙醇15 ml,摇匀终止酶的作用,再加酚酞指示剂3滴,用0.05 mol/l NaOH标准液滴定至溶液呈粉红色为止。另外两瓶不加血清也继续保温15 min,而后立即取出,各加15 ml 95%乙醇,再加1 ml血清,滴定至溶液为粉红色为止,作为对照。
酶活性的定义:1 ml血清在40℃作用于聚乙烯橄榄油乳化液15 min后消耗1 ml 0.05 mol/l NaOH,作为100个活性单位。
1 ml血清中脂肪酶活性(U)=(滴定样品所耗碱量-对照所耗碱量)×100(ml)。
1.5 数据统计分析
采用SPSS和EXCEL数据处理软件进行系统分组分析,并进行LSD和Duncan's法多重比较和回归分析。
2 结果和分析
2.1 重组瘦蛋白对猪血清脂肪酶活性的影响
腹腔注射0.1、0.5、1.0 mg/kg体重重组瘦蛋白后猪血清脂肪酶活性的变化见图1。
由图1可以看出,在整个试验期注射0.1 mg/kg体重重组瘦蛋白对血清脂肪酶活性无显著影响(P>0.05);注射0.5 mg/kg和1.0 mg/kg体重重组瘦蛋白在0~4周内血清脂肪酶活性与对照组相比显著提高(P<0.05),第6周以后至试验结束血清脂肪酶活性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注射0.5 mg/kg和1.0 mg/kg体重重组瘦蛋白与对照组相比,第1 d血清脂肪酶活性分别提高14.79%和17.75%(P<0.05),第1周时分别提高22.37%和24.85%(P<0.05),第2周时分别提高21.14%和27.54%(P<0.05),第4周时分别提高20.89%和23.67%(P<0.05),第6周时分别提高5.40%(P>0.05)和 13.02%(P<0.05);注 射 0.5 mg/kg与1.0 mg/kg体重重组瘦蛋白血清脂肪酶活性无明显差异(P>0.05);在0~4周内注射0.5 mg/kg与1.0 mg/kg体重重组瘦蛋白比注射0.1 mg/kg体重重组瘦蛋白血清脂肪酶活性分别提高10%~19%和13%~22%(P<0.05);第6周时注射1.0 mg/kg体重重组瘦蛋白比0.1 mg/kg和0.5 mg/kg体重重组瘦蛋白提高8.97%和7.23%(P<0.05)。
图1 重组瘦蛋白对猪血清脂肪酶活性的影响
图1的结果显示,重组瘦蛋白可在一定时期内显著提高猪血清脂肪酶活性,并且呈剂量依赖的特点,注射0.5 mg/kg和1.0 mg/kg体重的重组瘦蛋白在0~4周内可显著提高猪血清脂肪酶活性。
2.2 重组瘦蛋白对猪脂肪组织和肝脏脂肪酶活性的影响
腹腔注射0.1、0.5 mg/kg和1.0 mg/kg体重重组瘦蛋白对猪脂肪组织和肝脏脂肪酶活性的影响见图2。
图2 重组瘦蛋白对猪组织脂肪酶活性的影响
由图2可知,各试验组脂肪组织脂肪酶活性均高于对照组,腹腔注射0.1、0.5 mg/kg和1.0 mg/kg体重重组瘦蛋白比对照组分别提高4.26%(P>0.05)、26.60%和36.17%(P<0.05);注射0.5 mg/kg和1.0 mg/kg体重重组瘦蛋白脂肪组织脂肪酶活性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比0.1 mg/kg体重重组瘦蛋白脂肪组织脂肪酶活性分别提高21.43%和30.61%(P<0.05)。
肝脏脂肪酶活性各试验组均高于对照组,注射0.1、0.5 mg/kg和1.0 mg/kg体重重组瘦蛋白比对照组分别提高 4.29%(P>0.05)、18.57%和 29.29%(P<0.05);注射0.5 mg/kg和1.0 mg/kg体重重组瘦蛋白肝脏脂肪酶活性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比0.1 mg/kg体重重组瘦蛋白肝脏脂肪酶活性分别提高13.70%和23.97%(P<0.05)。
图2的结果显示,重组瘦蛋白可显著提高猪脂肪组织和肝脏的脂肪酶活性,注射0.5、1.0 mg/kg体重重组瘦蛋白对脂肪组织和肝脏脂肪酶活性影响较明显。
3 讨论和小结
诸多的研究表明,动物性脂肪过量的摄入,会对人类的身体健康产生潜在的威胁,诱发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通过减少外源脂肪和內源脂肪的合成,促进脂类的转运和吸收,达到降低动物脂肪的含量[3]的目的。正常哺乳动物进食后,食物中碳水化合物经过一系列消化酶(α-淀粉酶、α-糖苷酶等)作用水解成单糖,经肠壁细胞吸收而被机体利用,饲料中的脂肪则在脂肪酶作用下分解为甘油和脂肪酸而被吸收[4]。瘦蛋白对脂肪代谢的调控与其作用有关,当机体的脂肪组织增加,obmRNA表达加强,其转运系统中通过血脑屏障的瘦蛋白升高。瘦蛋白可作用于下丘脑的摄食神经,控制食欲,增加能量的消耗,进而减少脂肪的沉积。有研究发现,瘦蛋白可以直接抑制于脂类物质的合成,使血清中脂肪酸的水平显著降低。也有研究发现,白色脂肪组织脂肪酸合成酶的基因在机体内受到瘦蛋白的抑制,导致脂肪组织中脂肪的合成速率下降[5]。
本研究结果表明,腹腔注射不同剂量的重组瘦蛋白对生长猪血清和组织中脂肪酶有不同程度的调节作用;在血清中,注射0.5 mg/kg和1.0 mg/kg体重的重组瘦蛋白在0~4周内可显著提高猪血清脂肪酶活性;在组织中,注射0.5 mg/kg和1.0 mg/kg体重重组瘦蛋白对脂肪组织和肝脏脂肪酶活性影响较明显。其原因可能是注射瘦蛋白提高脂肪酶的活性,加速脂类的分解、转运以及提高在其他组织的利用率。故注射0.5 mg/kg和1.0 mg/kg体重的重组瘦蛋白对脂肪代谢中的关键酶——脂肪酶的效果比较显著。综上所述,重组瘦蛋白可提高猪血清、脂肪组织和肝脏脂肪酶活性,使体内脂肪分解代谢加强,脂肪沉积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