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唐代的职业教育
——以唐诗的视角

2014-01-21岳德虎

终身教育研究 2014年2期
关键词:教坊医学职业

岳德虎

唐代的职业教育
——以唐诗的视角

岳德虎

唐代诗歌包含了大量的职业教育内容,在手工业、音乐和医学等方面尤为突出,显示了唐代职业教育空前的广度和深度,其中的某些经验为今天的职业教育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唐诗;职业教育

唐诗在职业教育方面的内容非常广泛,涉及手工业、音乐、医学等多个方面,特别是一些高技能人才的超群技艺,常常成为诗人关注与赞扬的对象。如杜甫、李白、白居易、王建、皮日休等许多著名诗人都不乏此类诗作名篇,反映出唐代职业教育的突出成就。对唐诗中的职业教育做深入细致的解读,不但有利于从传统文化中了解我国古代职业教育的发展状况,深化和拓展对职业教育的认识,提升对职业教育的归属感;更有利于“以诗教美育激活专业教育,以诗教美育激发诗性思维,最终达到以诗教美育达成诗化人生的终极目的”[1]。

一、手工业职业教育

唐代社会经济的发达繁荣促进了手工业的昌盛,在手工业职业教育上实现了全面的突破和发展,唐诗中多有提及。

白居易《百炼镜》有云:“百炼镜,镕范非常规……江心波上舟中铸,五月五日日午时。琼粉金膏磨莹已,化为一片秋潭水。……人间臣妾不合照,背有九五飞天龙。……”此诗描写了多种相关的职业技能,首先是“镕范”,强调的是冶炼技术;其次是“江心”和“五月五”,涉及天文历算;再次是打磨和整形,涉及金属百炼镜的打磨和成型技术;其四是装饰技术,突出构图和表现手法,布局清新明朗,流畅华丽,自由活泼,特别是高浮雕技法,生气充沛,柔美自然。[2]通过百炼镜的制作技艺我们可以想象唐代手工业人才培养的规范和严格。

大明宫作为唐代的标志性建筑,历来享有盛誉。王维在《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中极力渲染“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李华在《含元殿赋》则细描细绘“飞重檐以切霞,炯素壁以留日;神标峻樀,鬼叠层楣。……阶莹冰级,瓦敷鳞差;荡晶景而升降,睒昜以交辉。耸大厦之奇杰,势将顿而复飞。……左翔鸾而右栖凤,翘两阙而为翼;环阿阁以周墀,象龙行之曲直。……去雕几与金玉,绌汉京之文饰”。通过这些描写,可以看出唐代土木技术的施工巧妙、搭配协调、设计精巧,建筑技术非常高超,表现出中国封建社会鼎盛时期宫殿建筑所呈现出的壮丽、雄浑、大气的风格。[3]从大明宫建造涉及的土、石、砖、瓦、琉璃、石灰、木、竹、铜、铁、颜料、油漆等各方面技术,足以显现唐代土木建筑专业技术教育已经取得了相当的成就。

在冷兵器时代,冶炼技术的提高非常有利于武器的制造,关于唐代的武器制造水平,白居易在其《鸦九剑》中云:“……鸦九铸剑吴山中,天与日时神借功。金铁腾精火翻焰,踊跃求为摸挪剑。……君勿矜我玉可切,君勿夸我钟可剃,不如持我决浮云,无令漫漫蔽白日。为君使无私之光及万物,蛰虫昭苏萌草出。”这里显示了唐代非常完美的制刀术,在吸取了百炼钢和局部淬火的基础上,辅以覆土烧刃和包钢夹钢的技术,在V字形坚硬的高碳钢中夹入较软的低碳钢,在两层低碳钢中间夹上一块高碳钢,使得钢刀拥有了极佳的韧性,非常有利于杀敌制胜,同时刀柄与鞘均镶金嵌玉、裹以鲛革,装饰华丽,反映出了唐代雍容华贵的大国风范。[4]从侧面凸显了唐代军器制造业在高技能人才培养方面大大超越前代。

从唐代职业教育的实际来看,上述提到的三种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主要集中于中央开办的少府监、将作监和军器监,均采用艺徒制度,通过封建权威征调全国的工艺名师来指导传艺,“散出诸州,皆取材力强壮、伎能工巧者”(《唐六典》卷七)。严禁设置技术壁垒,实行开放式技艺传播,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育和实践方法。据《旧唐书·职官三》记载:少府监“掌供百工伎巧之事,总中尚、左尚、右尚、织染、掌冶五署之官属,庀其工徒,谨其缮作”;将作监“掌供邦国修建土木工匠之政令,总四署、三监、百工之官属”;军器监“掌缮造甲弩,以时纳于武库”。而在修业和考核方面更是灵活:“细镂之工,教以四年;车路乐器之工三年;平漫刀槊之工二年,矢镞竹漆屈柳之工半焉;冠冕弁帻之工九月,教作者传家技,四季以令丞试之,岁终以监试之,皆物勒工名”。可以看出,唐代手工业职业教育由专门管理部门实行具体分工,管理之严格、分类之齐全、教育之规范,有力推动了唐代手工业技艺的迅速普及和提高。

二、音乐职业教育

音乐职业教育在唐诗中表现颇多,如王建在《凉州行》中提到的“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白居易《杨柳枝词八首》中“六么水调家家唱,白雪梅花处处吹”等等,涉及打击乐、管弦乐、演唱和舞蹈等多项内容。音乐教育机构的乐工数以万计,其分工精细,规模宏大,技艺高超,属历代之冠,其培养的一大批人才对唐代乃至后世都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为我们揭示了唐代音乐职业教育的发达与繁荣。

白居易《琵琶行》云:“……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这里通过对琵琶女演奏技巧(拢、捻、抹、挑)的描写,采用一系列的生动比喻,摹声绘像,展示了其琵琶技艺的精妙绝伦,随后点出这种高超的技艺正是得自于教坊的良好教育。而教坊作为唐代音乐职业教育的主要机构为唐代培养了大批音乐从业者。李涉《寄荆娘写真》“教坊大使久知名,郢上词人歌不足”,李讷《命妓盛小丛歌饯崔侍御还阙》“曾向教坊听国乐,为君重唱盛丛歌”等等,足以看出唐代教坊在职业教育方面非常成功。

从历史记载来看,唐代音乐教育机构主要由太常寺管理,主要包括太乐署、鼓吹署、教坊和梨园。《旧唐书·职官志》记载,太乐署“调合钟律,以供邦国之祭把享宴……设十部伎……凡习乐,立师以教,每岁考其师之课业,为上中下三等,申礼部,十年大校之,量优劣而黜陟焉。凡乐人及音声人应教习,皆著簿籍,核其名数,分番上下。”这种“立师以教”的教育方式实则是明确教育中师徒之关系,并进行双向考核,师生均要被查验,并因此而有所奖惩。据《唐六典·太常寺》记载,鼓吹署“掌鼓吹施用调习之节,以备卤簿之仪……凡大驾行幸,卤簿则分前、后二部以统之……凡大乐、鼓吹教乐则监试,为之课限……箫、笛、篥、笳、桃皮篥一曲各三十日成,凡教乐,淫声、过声、凶声、慢声皆禁之”,可见其考核之严格,人才培养之规范。

教坊是唐代宫廷音乐人才培养最为典型的职业教育之一,在唐太祖时就设立“内教坊”,武则天设立“云韶府”,唐玄宗因为非常热衷音乐和歌舞,扩大教坊规模,《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一记载唐玄宗“更置左右教坊以教俗乐……又选伎女,置宜春院,给赐其家。”另据崔令饮《教坊记》记载:“伎女入宜春院,谓之内人,亦曰前头人。常在上前,若其家犹在教坊,谓之内人家。……内人带鱼,宫人则否……教习琵琶三弦箜篌筝等者,谓搊弹家。……宜春院女教一日,便堪上场,惟搊弹家弥月乃成。”这里说明了教坊中的歌舞女子并分为三等:内人、宫人、搊弹家,修业时限各有不同并因此而有所区分。梨园是教坊的重要组成部分,据《新唐书·礼乐志》记载:“玄宗既知音律,又酷爱法曲,选坐部伎子弟三百,教于梨园。声有误者,帝必觉而正之,号皇帝梨园弟子。”从历史事实来看,梨园培养了大批的音乐家,如李龟年、雷海青、公孙大娘等,对唐代音乐的兴盛及其音乐分工化发展,起到了重大作用,这些人才培养方式的确立,促进了唐代音乐教育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和巩固,对我国音乐职业教育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医学职业教育

医学是最容易体现职业教育的,据统计,唐诗描写医学的共167首,其中疾病资料类诗歌101首,医政和医史类诗歌29首,医药文化类诗歌34首,医药趣文类诗歌3首,[5]包括孙思邈、王维、李白、白居易、王绩、贾岛、杜牧等,涉及各个阶层,这些诗通过具体的描写来表现病态、病情及治疗,反映出唐代医学职业教育的普及和发达。

曹邺的《入关诗》“衡门亦无路,何况入西秦。灸病不得穴,徒为采艾人”,表现了非常专业的医学知识——针灸和艾的药性。针灸作为中国古代最有效的治疗手段之一,非专业教育是很难掌握的,灸草温经止血、散寒止痛,非长期临床则难理药性,二者配合效果虽显著,更须专业训练。白居易在《眼病》中描写“人间方药应无益,争得金蓖试刮看”和刘禹锡《赠婆罗门僧人》“师有金蓖术,如何为发蒙”都提到了用金蓖来治疗眼疾,这就是著名的“金针拨障术”,“用金蓖决,一针之后,豁然开云而见白日”(唐代王焘《外台秘要》),其技术难度非经过严格培训则难以企及。韩愈《谴疟鬼》的描写则更为全面:“医师加百毒,熏灌无停机;灸师施艾灶,酷若猎火围;诅师毒口牙,舌作霹雳飞;符师弄刀笔,丹墨交横挥。”不仅描写了正常的药物治疗和针灸,还有巫师用咒语,与唐代的医学分科基本相同;而袁不约的《病宫人》“花颜有幸君王问,药饵无微待诏愁”,其中“待诏”就是以医学为职业,是“皇帝身边的特殊技能人员,一般都是医术精湛之士”[6],可以认为是唐代医学职业教育的典型。

从历史记载来看,唐代的医学职业教育非常完善,包括中央、地方和民间都存在规范的职业教育。《新唐书·百官志四下》记载:“贞观三年,诸州置医学,有医药博士及学生;开元元年,改医药博士为医学博士”。《旧唐书·职官三》记载中央医学有:“医师、针师、按摩师、禁咒师,皆有博士以教之,其考试登用,如国子之法……,医博士掌教授诸生以《本草》《甲乙》《脉经》,分而为业:一曰体疗,二曰疮肿,三曰少小,四曰耳目口齿,五曰角法;针博士掌教针生以经脉、孔穴,教如医生;按摩博士掌教导引之法以除疾,损伤折跌者,正之;咒禁博士掌教咒禁祓除为厉者,斋戒以受焉”。《本草》《甲乙脉经》是各科的必修科目,修业之后再分科重点学习。如针科主要课程是《黄帝内经·灵枢经》《针灸甲乙经》等,专业教材为《黄帝针经》和《赤乌神针》,兼习《素问》《明堂》和《脉诀》;药园局的教材为《名医别录》和《唐本草》。《医疾令》记载了学生的来源:“凡医生、按摩生、咒禁生、药园生,先取药部及世习,次取庶人年十三以上,十六以下,聡令者为之。”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医学职业教育的道德教育,孙思邈在《千金方·序》中提到直接师从者必须充分认识“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的行医规范。在唐代医学官方统编教材《黄帝内经·素问》中也非常明确从医者要增强道德意识,从个人品德、诊疗态度(望、闻、问、切)规范了医德的标准,即“疏五过”“征四失”等等,充分说明唐代在职业道德教育方面非常注重。

总体上看,唐代职业教育有了自觉意识,重视学生的技能全面培养,要求学生加强实践的锻炼,提高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新唐书·方技列传》提到士君子“能以技自显于世”,同时大力强调职业道德教育,这些思想和特点有利于唐代职业教育的提升和发展,从而确立了唐代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和功用。我们在传承优秀文化的过程中,能更为全面地认识古代职业教育,借鉴其在人才培养、课程设置、修业年限、考核制度和职业晋升等多方面的成功经验。

[1] 朱利萍.教育性的回归:高等职业教育的当代命题—基于诗教美育的实践选择及其策略[J].中国高教研究,2010(3):86-87.

[2]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唐代铜镜赏析[EB/OL].[2013-03-12].http:∥blog.sina.com.cn/s/blog_7365f3d30101ioiv.html.

[3] 董长君.唐长安宫殿建筑的文化特征[N].西安晚报,2007-12-03(15).

[4] 宋毅.唐刀锻制考[J].现代兵器,2008(1):21-22.

[5] 叶剑辉.《全唐诗》医药史料的初步研究[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08(5):8.

[6] 王振国,减守虎.唐代“医待诏”及相关问题略考[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73-75.

[7] 谢广山.中国古代职业教育的范式研究[J].中国职业教育,2012(27):80-86.

责任编辑 倪晓燕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Tang Dynasty——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ang Poetry

YUEDe-hu/LiuzhouVocationalandTechnicalCollege

Tang Poetry contains much content about vocational education, especially in the fields of handicraft, music and medicine, which shows the unprecedented breadth and depth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Tang Dynasty. Some of the experiences provide a useful reference for the present vocational education.

Tang Poetry; vocational education

2013-07-27

岳德虎,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唐代文学和高职语文教学研究。(ydh0197@163.com)

2012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高职语文教学资源库建设与应用研究”(2012JGB330)

G710

A

2095-6576(2014)02-0059-03

猜你喜欢

教坊医学职业
唐代教坊综述
二十一世纪唐代教坊理论研究综述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医学的进步
预防新型冠状病毒, 你必须知道的事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
医学
唐仗内教坊及中唐教坊合署问题考辩
综述唐代教坊音乐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