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开放大学质量保障模式探索与构建需要重点突破的三个难题

2014-01-21彭坤明

终身教育研究 2014年4期
关键词:质量标准学习者素质

开放大学质量保障模式的构建,需要制订目标性与现实性、普适性与差别性、素质性与学习性相结合的质量标准;形成学校显示度、学习者满意度、政府信任度、社会认同度相统一的质量评价体系;同时需要以开放和人本理念为引领,以社会化为方向选择,推进考试模式的改革。

开放大学;质量保障;质量标准;质量评价;考试改革

作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质量保障主体,开放大学不仅要更新质量理念,强化质量措施,同时需要加快质量保障模式的构建。如何构建适应全民学习、终身学习需求,体现开放教育本质特征,具有开放大学特色的新型质量保障模式,显然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亟待深化的探索领域。在实践层面上,既要整体设计,又要抓住重点。所谓重点,第一是要科学地制订质量标准;第二是要形成开放性的质量评价体系;第三是要推进考试模式的改革。这三个重点同时也是开放大学质量工程,尤其是质量保障模式构建需要突破的难题。本文依据新型大学的质量观以及模式的总体特征,就如何突破这三个难题进行初步的思考,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性建议。

一、质量标准的制订与基本原则

任何一种大学形态和教育类型,都应当也必须具有相应的质量定位和追求。在现实层面上,质量并不仅仅是一种理念和承诺,而必须转化为具体的标准。只有确立相对稳定的质量标准,质量监控和评价才具有科学的依据。

对于开放大学和开放教育来说,作为新型的大学形态和教育类型,质量标准的确立不仅十分重要,而且显得更为紧迫。必须承认,无论是开放大学的建设还是开放教育的发展,虽然质量意识和质量保障措施不断得到强化,总体质量状态也不断得到优化,但质量标准的制订显然相对滞后,这也正是开放大学以及开放教育的质量受到某种质疑的原因之一。因此,开放大学的全面建设和整体推进,必须进一步强化质量的中心地位,同时必须把质量标准的制订确立为质量保障模式构建的中心任务。

但同时必须看到,由于学习者在学习基础、学习需求、发展目标等方面存在的结构性和个体性差异,决定了在人才培养规格和质量定位等方面存在着鲜明的层次性和分类性特点,并由此导致在质量标准上的多元性,即是说,学习需求以及培养规格上的多样性,决定了不可能形成也不应当追求质量标准上的统一性。相反,不同的大学形态和教育类型,都应当根据学习对象的特点,确立个性化的质量定位和分类性的质量标准,这无疑构成了质量标准制订上的总体思维和基本原则。

开放大学作为新型的大学形态,其学习对象不仅具有着广泛性和结构性、分类性特点,而且学习者在学习需求与发展目标上存在着多样性、学习环境与学习能力上具有着差异性特征,这决定了开放大学不可能也不应当照搬或套用普通高校的质量标准。事实上,普通高校虽然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具有趋同性、在人才培养规格上具有同质性,但在质量定位上显然也存在着差异性,因此并不存在质量标准上的统一性。这说明,开放大学质量标准的制订虽然应当借鉴普通高校的经验,但不能做简单的移植,而是必须坚持分类性定位,否则,开放大学的建设将会走入误区,这也正是开放大学教育质量评价上长期存在某些扭曲现象的重要原因。

依据服务宗旨以及学习对象的特殊性,开放大学不仅要确立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大质量观,探索旨在促进所有社会成员自主学习、全面发展的质量保障模式,更为重要的是必须制订与学习者实际状况相适应的质量标准。从本质的意义上说,让所有社会成员的学习都能得到质量的保障,使全民学习、终身学习具有相应的质量标准,是开放大学创新价值更为充分的体现。

以上分析同时说明,开放大学质量标准的制订显然是一个难题,突破这一难题需要深化探索,在总体思路和实践层面上,应当注重于如下三个方面的有机结合。

第一,目标性标准与现实性标准的结合。

开放大学作为新型的大学实体,具有质量的责任担当,因而必须明确质量的目标定位,并依此对所有学习者提出目标性的质量要求,这就需要形成目标性的质量标准。但对于社会成员来说,其学习的动因首先是基于现实性学习与发展需求的满足,而需求的满足程度则构成了质量的状态,由此必须形成现实性的质量标准。就目标性质量标准来说,开放大学具有主导作用,就现实性质量标准而言,学习者具有主体作用,这两种标准既体现着统一性,又呈现出差异性,应当注重于两者的有机结合。如果片面强调目标性标准,就会脱离学习者的实际状况,不仅会导致质量标准的抽象化,也会导致学习者学习动力的消退。如果片面强调现实性标准,就会偏离人才培养的质量追求,不仅会导致质量标准的功利化,也会导致质量行为的短期化。显然,开放大学质量标准的制订,既要明确目标性要求,并以此为引领,不断提高质量的层次性,又要立足现实状态,并以此为基点,切实保障质量的可靠性。但在实践层面上,现实性质量标准无疑是重点。即是说,开放大学必须基于质量标准的目标性要求,着力于现实性质量标准的制订,同时以现实性标准为起点,致力于目标性标准的完善。

第二,普适性标准与差别性标准的结合。

开放大学是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质量保障体系,旨在满足所有学习者的质量需求,使每一位学习者都能共享有质量的支持服务,因此,开放大学必须面向所有学习者确立普适性的质量标准,并以此对所有学习者提出共性的质量要求。但基于注册入学的制度,开放大学的学习者没有经过统一的选拔性考试,其构成存在着明显的复杂性,同时基于社会成员的特点,其学习需求具有多样性、发展目标具有多元性、学习能力具有差异性,这就决定了开放大学必须对学习者进行必要的分类,确立体现差别性的质量标准,由此对不同的学习人群实施相应的质量策略。

普适性标准的立足点是质量的全员性,体现着公平原则;差别性标准的立足点是质量的开放性,体现着人本精神。这两种标准既可以相互并存,更应当互相包容,由此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如果片面强调普适性标准,就会扼杀学习者的个性差异,导致质量标准的僵化,就会出现形式上的公平而事实上的不公平现象。如果片面强调差别性标准,就会影响质量的客观性,导致质量标准的随意性,就会出现形式上规范而事实上失范的现象。显然,开放大学质量标准的制订,既要遵循普适性原则,确立基本的质量规范,又要注重差别性特点,形成合理的质量分类。但在实践的层面上,差别性标准的制订无疑是重点。即是说,开放大学必须基于质量标准的普适性要求,着力于依据不同学习人群或学习者群体的实际状况,制订相应的质量标准,同时以差别性标准为基础,致力于普适性标准的完善。

第三,素质性标准与学习性标准的结合。

开放大学以促进社会成员的自我、全面、终身发展为宗旨,以学习者发展素质的完善和优化为价值取向,必须确立素质化的质量定位并由此形成素质性的质量标准。学习者发展素质的完善与优化,是开放大学质量追求的终极目标,因而素质性的质量标准构成了开放大学质量评价的根本依据。在学习化生存与发展的时代,学习者(社会成员)发展素质的完善与优化虽然取决于多种因素,也是一个过程,但学习无疑是根本的途径,同时,学习能力也是发展素质的核心要素。因此,开放大学必须基于学习所具有的发展价值和素质意义,确立学习性的质量标准。

素质性标准体现了质量内涵的完整性以及质量目标的指向性,学习性标准则体现了质量要素的本源性和质量状态的显示性,两者虽然有广义与狭义之分,但没有质的区别,必须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如果片面强调素质性标准,就可能导致质量标准的泛化乃至虚化,同时导致质量呈现上的失真、失实现象。如果片面强调学习性标准,就可能偏离开放大学素质化的质量定位和目标,同时会导致把考试分数(学分)等同于质量的简单化倾向。显然,开放大学质量标准的制订,既要把素质性标准作为指向,同时又要把学习性标准作为基点。在实践层面上,学习性标准的制订无疑是重点。即是说,开放大学必须基于素质化的质量定位与目标,依据学习的有效性或学习成果的显示度制订具有可测性的学习性质量标准,同时以学习性标准为基点,致力于素质性标准的完善。

以上分析说明,开放大学质量标准的制订,必须依据服务宗旨和价值取向,明确目标性要求,遵循普适性原则,坚持素质性定位,同时又必须依据学习对象的特点,立足现实性需求,注重群体性分类,显示学习性效果,由此才能构建起特色化和创新性的质量标准体系。

二、评价体系的创新与主要措施

开放教育质量理念、内涵、定位以及呈现方式的新型特征,决定了开放大学质量评价体系和模式的构建必须坚持开放性和合作性的统一。所谓开放性,主要指开放大学质量评价主体的多元性以及评价方式的多样性。即是说,开放大学的质量不仅需要校本性的评价,同时必须接受学习者、政府以及社会的评价。其中,学校主要对质量进行显示度的评价,学习者主要对质量进行满意度的评价,政府主要对质量进行信任度的评价,社会则主要对质量进行认同度的评价,由此构成了开放大学质量评价的开放体系。所谓合作性,主要指多元评价主体在目标上的一致性以及行为上的协同性。即是说,开放大学的质量评价多元主体必须在评价功能上实现互补和整合,在评价结果上实现综合和包容,由此构成了开放大学质量评价的合作模式。

作为开放的质量评价体系,不同的评价主体都具有相对的独立性,需要不断提高其评价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第一,学校的显示度评价必须坚守真实。

就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质量保障而言,开放大学不仅担当着主体责任,而且具有着重要的显示功能,即是说,开放大学既要致力于学习质量的提升,又要注重于学习质量的显示度评价。所谓显示度,主要指学习者在知识、能力以及素质等方面取得的有效成果以及进步程度的显性化呈现,或者说,显示度是学习质量的现实性表现。开放大学对学习质量所进行的显示度评价,既是学习质量的状态性标志,也是学习质量的可靠性证明,由此构成了学习者满意度、政府信任度、社会认同度评价的重要依据。这说明,开放大学所进行的显示度评价,不仅是开放性质量评价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在质量评价体系中具有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开放大学对学习质量所进行的显示度评价,不仅标志着质量理念向质量行为的转化、质量承诺向质量状态的转化,同时也是质量问题上责任感和自信心的体现。因此,开放大学必须高度重视质量的显示度,并依靠显示度赢得质量的信誉,由此消除质量问题上的种种疑虑。但在显示度的把握上,必须坚守真实性原则。所谓真实性,就是使学习者学习的有效成果以及素质的进步状态得到客观的反映和充分的呈现,既不因简单攀比普通高校的标准而形成质量上的自卑心理,也不因片面强调学习者的特点而进行质量上的刻意包装。为保证显示度评价的真实性,一方面要注重指标的可测性,即是说,无论是学习的有效性还是素质的进步性,都可以通过具体的指标加以检测,尤其是要高度重视量化指标的作用;另一方面要注重结果的公开性。即是说,开放大学要依据显示度评价,定期向社会公布质量报告,把校本性的质量显示转化为社会化的质量公示,并自觉地接受学习者、政府和社会的共同监督。

第二,学习者满意度评价必须正确引导。

对学习者的满意度来说,其影响因素显然是复杂的,但从根本上说,学习者的满意度取决于学习需求满足的程度,尤其就相对稳定的学习阶段而言,影响乃至决定学习者满意度的主要因素显然是支持服务的有效性。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学习者的满意度评价也就是支持服务的有效性评价。开放大学要致力于提高学习者的满意度,就必须切实提高支持服务的有效性。

必须看到,支持服务的有效性虽然是学习者满意度评价的根本依据,但支持服务的有效性并不能简单地等同于学习者的满意度。其主要原因是:作为社会成员,由于发展环境、职业特点等方面的差异性,导致学习者在学习需求和行为方式上的多样性,因而学习者对支持服务的有效性会作出个性化或选择性的评价。同时,学习者在学习动机、学习价值取向等方面可能存在的不够端正或不够正确的现象,会导致学习需求满足上的功利性,由此会对支持服务的有效性作出逆向的评价,尤其是支持服务的规范性程度以及过程性要求越高,其逆向评价的可能性就越大。这就要求对学习者的满意度评价进行正确的引导,着重于引导学习者端正学习的动机,确立积极的学习价值取向,形成合理的学习需求,正确对待学习支持服务的规范性要求。同时,开放大学既要尊重和重视学习者的满意度评价,又要注重于学习者满意度评价结果的具体分析。在提高支持服务有效性的过程中,既要体现个性化,又要坚持规范性。

第三,政府的信任度评价必须立足现实。

建设开放大学是党和政府的战略选择和科学决策,因此,开放大学肩负着政府赋予的重大责任,同时承载着政府的热情期待。从总体上讲,政府期待着开放大学运用开放的教育模式,为所有社会成员提供充分的学习机会,由此实现人人皆学、终身学习的目标,同时期待着开放大学通过有效的支持服务,提高所有社会成员的自我、全面、终身发展的素质,由此实现学有所教、人人成才的目标。实现这两大目标无疑是开放大学的发展定位,而这两大目标的实现程度则构成了政府信任度评价的根本依据。

在现实形态上,开放大学基于模式的创新,虽然能使社会成员的学习机会越来越充分,终身学习的支持功能也会越来越强化,但要充分满足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需求,让各级各类人群都能享有学习的机会,开放大学的责任担当和承载能力都不可能是无限的。即是说,开放大学虽然致力于为人人皆学创设环境,努力为终身学习提供支持,但人人皆学、终身学习从理念形态转化为现实状态,显然取决于多种因素,同时也将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同样,开放大学通过优质的服务,虽然能使学习者的知识结构不断优化,学习能力不断增强,发展素质不断完善,但相对于学有所教、人人成才的目标而言,开放大学的功能和作用也不可能是无限的。即是说,开放大学虽然开辟了学有所教的现实途径,为人人成才构筑了重要平台,但要实现学有所教的目标,需要教育的整体开放;要实现人人成才的目标,需要社会环境的整体优化。因此,政府不仅要立足于目标实现的过程性,同时要注重于开放大学功能定位的合理性,依据实际状况进行现实性的信任度评价。

第四,社会认同度评价必须回归理性。

开放大学的质量呈现方式具有多样性、质量评价指标具有体系性特点,但取得社会认同无疑是关键。所谓社会认同,其依据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学习者所取得的学习效果;二是学习者发展状态的优化。因此,开放大学的质量要取得社会的认同并不断提高社会的认同度,必须努力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有效性,更为重要的是必须努力促进学习者学习成果向发展能力的转化,从而使学习者生存与发展的状态得到不断的优化。

作为开放大学质量评价的重要主体,社会依据学习者所取得的有效成果以及发展状态的优化程度进行认同度评价,既准确把握了开放大学学习质量的本质内涵,又充分彰显了开放大学质量评价的人本精神,因此,社会的认同度评价在开放大学质量评价体系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创新价值。

在实践层面上,开放大学必须把社会认同确立为质量建设的目标追求,但社会的认同度评价又必须富于理性。所谓理性,就是要防止简单地把学习的有效性等同于学术性的机械主义倾向,简单地把学习促进发展等同于发展状态优化的浪漫主义倾向。具体地说:

社会必须充分地认识到,开放大学学习者的学习有效性,既具有高等学校教学规范的共性要求,又体现着社会成员自主学习的个性特征。自主学习基础、能力的现实状况和实际差异,都对学习的有效性有着直接的影响乃至决定作用。同时,作为社会成员,其学习需求具有职业性特点和现实性定位,由此使学习的有效性在内涵和呈现方式上都具有了特殊的规定性。因此,社会对学习者的学习效果或有效性认同应当具有包容性。

社会必须充分认识到,开放大学学习者生存与发展状态的优化,虽然要取决于学习能力的获得和不断增强,但学习能力要转化为发展状态显然需要一个过程,同时,学习虽然是生存与发展状态优化的根本途径,但生存与发展状态的优化显然又是多种因素的综合,并将伴随着社会的进步而提高优化的程度。因此,社会对学习者生存与发展状态的认同应当具有动态性。

学习的显示度评价、学习者的满意度评价、政府的信任度评价、社会的认同度评价,共同构成了开放大学质量评价的完整体系。虽然每一种评价都具有相对独立的价值,但任何一种评价又都具有某种程度的局限性。因此,开放大学的质量评价必须实现四种评价的有机整合。其总体思路和主要途径是:第一,多元评价主体虽然存在评价维度上的区别,但在质量理念上必须形成共识,尤其是要把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新型质量观作为评价行为的引领;第二,多元评价主体不仅要充分发挥质量评价的功能,同时要强化质量保障责任的共担意识,尤其是要把质量评价融合于质量建设的过程;第三,多元评价主体之间不仅要互相尊重,同时要加强在质量标准制订、质量的过程监控等方面的合作,尤其是要注重于质量评价协同机制的建立。显然,只有在质量理念上形成共识,在质量保障上强化责任共担的意识,同时建立相对稳定的合作机制,开放大学才能真正实现质量评价体系和模式的创新。

三、考试模式的改革与方向选择

无论是何种大学形态和教育类型,考试都是质量工程的重要环节,也是质量检测的重要手段。考试的规范性和严肃性直接关系到质量的真实性和信誉度,因而始终是社会关注的热点和焦点。

对于开放大学来说,教育模式的开放性以及学习模式的自主性等特征,不仅使考试的功能得到了进一步的凸显,同时也对考试的规范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模式的开放性和学习模式的自主性越充分,对考试的规范性要求也就越严格,因此,开放大学必须高度重视考试的制度和行为规范。但同时必须看到,在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环境状态下,其质量理念具有新型性、质量内涵具有拓展性、质量形成具有过程性、质量呈现具有多样性、质量观测具有多维性、质量评价具有综合性,这一系列特点决定了开放大学必须加快考试模式的改革。为有效推进考试模式的改革,必须确立基本的认识定位,创新考试的思维,选择正确的方向。

就考试模式改革的基本认识定位而言,主要包括如下三个方面:

第一,学习质量是开放大学的核心性质量理念。所谓学习质量,是基于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需求而形成的新的质量范畴,包含着知识性、能力性、素质性、发展性等多种要素。即是说,学习质量一方面表现为学习者对知识掌握的程度和知识更新的速度,另一方面表现为学习者学习能力的增强和学习化素质的提高,同时,也是更为重要的是表现为学习者学习化生存与发展状态的优化。这说明,学习质量的内涵具有丰富性,要素具有综合性的特点,这就决定了考试虽然是检测知识掌握程度和知识更新速度的重要手段,但基于学习质量内涵的丰富性和要素的综合性,考试的检测功能显然是不完整的,或者说,考试只能对学习质量进行某方面或局部性的检测,因而不能过度夸大考试对学习质量检测的功能。

第二,对于社会成员来说,其学习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满足自我、全面、终身发展的需求,由此形成了素质化的学习价值取向。对于开放大学来说,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社会成员发展素质的完善,由此形成了素质化的教育目标导向,这两个方面共同决定了开放大学质量的素质化定位以及质量的素质化呈现方式。从本质意义上说,所谓质量评价也就集中表现为对学习者发展素质完善和优化状态的评价。事实上,学习者发展素质的完善和优化状态并不能完全由考试的成绩来加以显示。即是说,考试的成绩虽然是质量评价的重要指标和重要依据,但决不是唯一的指标,也不是决定性的因素。对于社会的质量认同来说,考试成绩并不是充分的依据。因此,无论是开放大学的质量保障还是社会的质量评价,虽然都应当对考试成绩给予高度的重视,但又要防止对考试成绩可能形成的依赖性。

第三,在开放的环境状态下,为了充分保障学习者的学习选择性和自主性,开放大学致力于构建开放的学习成果认证制度。这一制度将把学分银行作为平台和机制,不仅注重于学习者过程性的学分贮存和积累,而且着力于对学习者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所取得的学习成果,按照相应的标准进行转换和认同。这一制度不仅尊重了学习者学习成果的多样性,更为重要的是实现了考试主体的多元性以及考试成绩的形成性和合成性。同时,这一制度不仅从根本上改变了校本化、封闭性的考试模式,而且实现了质量检测和评价的重心向学习成果认证的转移。即是说,相对于考试模式的改革来说,开放性学习成果认证制度的构建显得更为重要。在实践层面上,不仅要注重于考试模式改革与学习成果认证制度构建的有机结合,同时要把考试模式纳入学习成果的认证体系,防止开放大学考试的改革向传统模式的回归。

就考试思维的创新来说,关键是必须坚持开放的理念,打破考试问题上的普通高校思维定势,重点是应当把握如下两个方面:第一,开放大学的考试模式,是其整体模式的有机组成部分,不仅要纳入开放大学的模式体系,而且要与开放大学模式的整体性创新保持同步,由此彰显开放大学考试模式的特色或新型特征,同时促进开放大学模式创新优势的聚合。如果开放大学在考试模式的改革问题上固守普通高校的传统性,其开放的模式体系将是不完整的,其改革也将是不彻底的,同时将成为开放大学模式探索和创新的瓶颈和障碍。第二,开放大学考试模式的改革必须把学习模式的特征作为重要依据。无论是在理论形态上还是在实践层面上,学习模式无疑是教育模式整体改革与创新的出发点。具体地说,学习模式决定着教学模式,教学模式又决定着考试模式,由此构成了考试模式改革思维上的逻辑链。因此,开放大学考试模式的改革必须与学习模式的特征具有高度的适应性,否则,考试模式不仅会缺乏生命力,而且有可能会成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制约因素。

就考试模式改革的方向而言,重点是要坚持开放性原则,选择社会化的模式。这一模式的核心是:既要强化开放大学考试的主体责任,又要注重社会的有效参与。所谓社会参与:第一,成立由政府职能部门以及开放大学组成的考试委员会,主要职能是加强对开放大学考试工作的组织领导,并基于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质量需求,对开放大学考试制度的改革和模式的创新进行指导。第二,成立由普通高校、行业、企业、开放大学组成的考试专家委员会,其主要职能是对开放大学提出的考试总体方案进行论证,对考试的结果进行动态的科学分析,并就如何完善考试方案提出建议。作为一种方向性选择,既尊重了开放大学的主体性,又体现了模式的开放性和社会性。

以开放大学为责任主体,注重社会有效参与的考试模式,突破了考试模式改革问题上传统的校本化思维,实现了开放大学考试模式选择上与社会的深度融合,无疑是一种正确的方向性选择,同时也表明了“考教分离”以及“统一考试”模式的不可选择性。从总体上讲,无论是“考教分离”,还是“统一考试”,都没有充分尊重开放大学的责任主体地位,也没有充分发挥社会的参与作用。具体地说,其不可选择性还因为:

第一,实行“考教分离”,虽然在形式上有利于提高考试的公信力,但问题在于这种“分离”不仅会导致考试与教学过程的脱节,而且会导致考试与学习者的学习过程相割裂,这种游离或孤立于教学、学习过程之外的考试,不论如何精心设计,都不可能准确地反映教与学的过程性质量状态。同时,这种“分离”还会导致开放大学主体责任的缺位尤其是支持服务行为的扭曲。在“考教分离”的状态下,开放大学事实上将异化为助学机构,其可能的结果是:考试将成为开放大学支持服务、学习者自主学习的指挥棒,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开放大学为应对考试而教,学习者为应对考试而学的现象,由此将演化为一种新的应试教育,从而严重偏离开放大学的服务宗旨、价值取向和质量定位。

第二,实行“统一考试”,虽然在形式上有利于提高考试的标准化,但问题在于:统一考试必须以学习的现实环境、专业课程的设置、学习过程的设计、支持服务的内容、学习资源的保障等诸多方面的统一为前提,而开放大学作为新型的大学形态,其创新价值恰恰体现在:依据经济社会发展的区域化不平衡,选择具有地方特色的发展道路;为满足社会成员多样化的学习需求,采取个性化的支持服务策略,等等,这显然不能成为“统一考试”的前提和条件。应当看到,不平衡、差异性、多样性、个性化,不仅是开放大学模式创新的现实依据,也是其模式新型性的表征,同时标志着对统一性思维和模式的革命。如果实行“统一考试”,其可能的结果是:开放大学的模式探索不仅会出现无法打通的“最后一公里”现象,而且会导致新的僵化,从而偏离开放大学发展的特色定位和创新本质。

开放大学的考试模式改革,必须以开放的理念为引领,以自主学习模式为依据,以社会化为方向选择。但在具体的实践层面上,还需要强化人本精神,充分体现学习者的特点。即是说,开放大学的考试模式既要坚持质量标准,又要注重于学习者的适应性。从考试模式的实效性上说,考试模式能否适应学习者的特点与坚持质量标准同样重要。对于任何一种考试模式而言,学习者的适应性都是其合理性、科学性、有效性的重要标志。广播电视大学在开放教育领域的长期实践证明,其考试之所以出现一些问题,如部分学习者存在畏考的心理和情绪,少数学习者不能严格遵守考风考纪,其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学习者对考试模式的适应性不强显然是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开放大学考试模式的改革必须高度重视学习者的适应性问题。重点应当把握如下两个方面:

第一,在考试的内容上应注重学习者知识内化和应用的能力。所谓知识内化能力,主要指学习者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对知识的理解是知识内化为素质的重要途径,对知识理解的能力决定着知识内化和素质提高的程度。对于大多数学习者来说,作为社会成员,对知识的理解显然比知识的记忆更为重要,同时,对知识的理解力也比知识的记忆力更强。所谓知识应用能力,主要指学习者基于知识的理解而形成的分析问题、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对于开放大学的学习者来说,运用所学的知识,形成分析问题的思路,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显然比系统地复述知识、完整地再现知识更为重要。同时,相对于所学知识的复述而言,他们在知识应用方面更具优势。因此,只有注重考试内容的知识内化和应用,才能提高学习者对考试模式的适应性。

第二,在考试的方式上提供学习者个性选择和表达的机会。所谓个性选择,就是基于广覆盖、宽口径、结构化的试题样本,由学习者根据自身的特点,对其中的若干试题进行自主性的选择。这种选择性不仅体现了学习者学习需求的多样性和学习成果的差异性,而且体现了对学习者个性化学习的尊重。选择的空间越大,学习者的适应性就越强。所谓个性表达,就是基于视角的多维性、标准的多样性试题设计,由学习者根据自身的理解,从不同的视角作出个性化的表达。同样,个性化表达的程度越高,学习者的适应性也就越强。

提高学习者对考试模式的适应性,显然是开放大学考试模式改革的有效性目标,也是其重要的特色定位。但如何才能提高学习者的适应性,无疑又是一个有待创新的课题和有待破解的难题,需要开放大学实践探索的不断深化。

[1]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EB/OL].[2013-11-15].http:∥finance.ifeng.com/a/20131115/11093995_0.shtml.

[2]郝克明.对中国开放大学建设和发展的认识和思考[J].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6):5-8.

[3]袁贵仁.在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工作会议上的讲话[EB/OL].[2012-03-22].http:∥www.jyb.cn/high/gdjyxw/201205/t20120522_493979.html.

[4]彭坤明.开放大学质量理念更新的定位和质量观测的维度[J].江苏开放大学学报,2014(1):5-17.

[5]陈丽.论我国开放大学的现实责任:确立高等远程教育的质量地位[J].中国电化教育,2013(10):47-51.

责任编辑 倪晓燕

开放大学质量保障模式探索与构建需要重点突破的三个难题

彭坤明

Three Major Problems to Be Solved in Exploring and Constructing the Quality Assurance Mode for Open Universities

PENG Kun-ming/Jiangsu Open University

Constructing the quality assurance mode for open universities requires establishing a quality standard that combines foresight with reality,universality with diversity,quality with academic ability,thus forming a quality assessment system that integrates school's visibility,learners'satisfaction,government's trust and community's recognition,and simultaneously promoting examination mode reform with open and humanism ideas as the lead and socialization as the orientation.

Open University;Quality Assurance;Quality Standard;Quality Assessment;Examination Reform

G724.82

A

2095-6576(2014)04-0005-07

2014-07-25

彭坤明,江苏开放大学党委书记,教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和远程开放教育研究。(pengkm@jstvn.edu.cn)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大课题“江苏开放大学的研究”(A/2011/14)

猜你喜欢

质量标准学习者素质
工艺美术教育审美素质的培养
你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华泽兰质量标准的研究
貂心质量标准的研究
青年干部要当好新思想的学习者、宣讲者、践行者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二十五味肺病丸质量标准的研究
青钱柳质量标准的研究
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用好“变”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