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互译中的文化特征与互译解析
2014-01-21刘茂玲唐友东
刘茂玲,唐友东
(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 人文艺术系,江苏 南通 226010)
英汉互译中的文化特征与互译解析
刘茂玲,唐友东
(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 人文艺术系,江苏 南通 226010)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显性文化特征和隐性文化特征具有独特文化内涵,也传递着独特的文化信息。在尝试前人研究基础上对显性文化特征和隐性文化特征进行了定义,在此基础上以《红楼梦》中文化内涵浓厚的句子为例,对例句翻译进行了分析比较,进而探讨显性文化特征和隐性文化特征语言的翻译。
显性文化特征;隐性文化特征;翻译;文化
语言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是文化的载体,同时也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语言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往往由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中约定俗成而成。一个国家和民族在不同社会历史的特有文化现象往往由语言反映出来。英国社会人类学家Malinowski(1923)认为:“语言深深地扎根于文化现实和该民族人民的习俗、生活之中,语言研究离不开这一宽泛的语言行为环境。”[1]。
一、文化翻译和文化特征界定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翻译研究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翻译的“文化转向”(cultural turn)的提出将翻译上升到跨文化交际的角度,文化翻译论成为国际译界的一场变革。 翻译是文化之间进行交流的媒介。翻译作为跨文化沟通的媒介,其最基本的作用就是促进文化间的沟通和交流。季羡林先生曾说:“不同的国家或民族之间,如果有往来,有交流的需要,就会需要翻译。否则,思想就无法沟通,文化就难以交流,人类社会也就难以前进。”[2]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翻译的作用在于将译出语文化中的文本移植到陌生的译入语文化中去,其过程就是用一种语言文化对另一种语言文化的再现过程。译文不可避免地反映出两种语言、文化的特征。
语言具有文化性,文化特征是其文化性的具体表现之一。由于社会形态、宗教信仰、思维方式等各方面的差异,语言的文化性也呈现多样化。有学者曾经将蕴含民族文化语义的词汇或语言表达可以分为“显性”和“隐性”两类。认为所谓“显性”指的是一眼便可看出其民族属性者;而所谓“隐性”则是指民族属性特征不明显者[3]。对于这一分类,笔者持赞同态度。但是,笔者认为定义方面仍可进一步细化,同时,笔者尝试用显性文化特征和隐性文化特征来替代二位学者的“显性”和“隐性”。下面,笔者尝试对显性文化特征和隐性文化特征做出定义。所谓的显性文化特征是指具有明显的民族属性、社会形态、宗教信仰或者带着明显民族思维标签的文化特征。对于显性文化特征,外语读者能够在看见的时候自觉地将心理自我认知调节至对该民族文化的认识上。而隐性文化特征往往是指语言的概念意义和文化意义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处于文化深层结构底部的隐藏在语言文化背后的内涵内隐、语义厚重的文化特征。布雷克等人曾经指出,文化的最强大的成分是那些日常交往表层下我们称之为“价值取向”的成分。价值取向表现为对某些行为结果的偏重[4]。笔者认为,隐性文化特征有些类似于此处的“文化的最强大的成分”。
二、英汉翻译例证研究及解析
翻译是一个文化传输的过程。有学者认为,“翻译的难与易、好与劣,与其说与语言有关,毋宁说主要与文化习惯有关。”还有学者认为,“文化与交流是翻译发生的源渊,翻译是文化交流的产物,翻译始终和文化环境保持着密切的联系。”[5]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相同词语的文化内涵和文化联想可能不同,而文化内涵和文化联想相近的语言也可能相异。因此,翻译不仅对译者提出语言文字方面的要求,更多的是对译入语和译出语背景文化的了解。
对于语言文化中的显性文化特征和隐性文化特征,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更应该把握其内在文化含义,从而既达到“传神达意”的翻译目的,又促进文化交流。
(一 )显性文化特征翻译示例
1. 看破的,遁入空门,痴迷的,枉送了性命。(《红楼梦》第五回)
Those who see through the world escape from the world, While foolish lovers forfeit their lives for nothing. (Y)
The disillusioned to their convents fly, The still deluded miserably die. (H)
中国文化和宗教之间关系密不可分。佛教和道教是中国文化的重要部分,在中国人心中产生的影响不言而喻。佛教认为世间一切事物从因缘而生,虚幻不实,因而一切皆空。佛法中的“空门”涵盖内容非常丰富:我空、法空、有为空和无为空等,不一而足。在佛学上,本质上的“空”和现象上的“有”是统一的。可见“空门”在佛教教义体系中的重要性。 “空门”是中国文化中特有的宗教术语。英语文化的基督教教义中没有“空门”一说。英语文化中,远离尘俗生活,成为修士,是献身上帝、无上光荣的荣耀,所以完全没有“逃遁”得涵义。阅读《红楼梦》的人应该都知道,在上下文语境下,此处的“遁入空门”有严格的宗教涵义,意指“逃离尘世,进入佛门出家修行”。杨译将“遁入空门”翻译成“escape from the world”,体现了逃离尘世的本意,较好地还原了原文中的宗教风味。霍译中的处理为 “to their convents fl y”。“Convents”意思是“a building in which nuns (= members of a female religious community) live together”,意即“女修道院”。笔者认为霍译中将中国的佛教文化替换成了西方的基督教文化,有失偏颇。
2. 你倒也“三从四德”的,只是这贤惠也太过了!(第四十七回)
Quite a model of wifely submission and virtue,aren’t you? Only you carry this obedience too far. (Y)
I must congratulate you on your wifely virtue---though I must say, I think that in this case you are carrying wifeliness a little far. (H)
由礼制规范走向行为规范的“三从”和建立在卑弱基础上的“四德”是中国社会风俗的一个典型例子,是古代中国封建礼教束缚中国妇女的道德标准。解读“三从四德”的内在涵义,不难看出,中国妇女的地位低下——恭敬从命、任人摆布而毫无怨言。这种恭敬从命、任人摆布是中国古代妇女对强制的中国封建礼教的屈从。西方文化,尤其是英语文化下的女性是崇尚自由的有独立人格的人。所以,在英语文化中,没有“三从四德”,也不可能有对应的表达方法。霍译将此意译为“wifely virtue”更多地考虑了西方读者的接受能力。但是“三从四德”里中国妇女的无奈悲愤却消失殆尽。杨译中的“submission”传达了中国妇女对“三从四德”的屈从。
对于在英汉语中显性文化特征的例证还有很多。例如汉语中的“嫁鸡随鸡,嫁狗随狗”、 “剖腹藏珠”、“九霄云外”等等。例如,《西游记》中“赤脚大仙”译为red-legged immortal(红腿的不朽之神)。译者显然把汉语里的“赤”仅理解为“红”。《水浒传》里的“赤发鬼”,英译为“red-headed devil”,显然没有了解“赤发鬼”的由来。
(二 )隐性文化特征翻译例证及解析
1. “令郎真乃龙驹凤雏。”
译 一:“Your son is truly a dragon’s colt or young phoenix.” (Y)
译 二:“the young phoenix was worthy of his sire.” (H)
“龙”与dragon在文化内涵不存在对等性。中国文化中的“龙”是一种有虎须,鹿角,蛇身,鱼鳞,鹰爪等九种动物特征的神异动物,且具有具有呼风唤雨、翻江倒海、腾云驾雾等多种灵异能力。历经千年的流传塑造,“龙”已然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和文化积淀。而在西方文化中,dragon却是“传说中的有翼、能喷火的巨大怪物”(LDCE: 309 )。中世纪时期,“dragon”是邪恶、“异教”的代名词。杨宪益深受中国文化熏陶,对龙的文化想象是正面的,所以采取了保“龙”译法。然而,在英语文化中,作为带有邪恶的象征意义和文化联想的“dragon”,几乎没有出现在赞语中的可能。保留“龙”,翻译成“dragon”,小说中的溢美之词就成了英语文化读者理解的诅咒之言。所以,霍克斯对 “龙驹”的翻译采取了省略译法。“凤”与“phoenix”的文化内涵和文化联想也不尽相同,但是存在喻义叠合之处(“凤”指圣德之人;而“phoenix” 喻指有超凡品质的人)。所以,两个译本对“凤雏”采取了相同译法。
2. 红楼梦、怡红院、怡红公子
译一:A Dream of Red Mansions, The Happy Red Court, Happy Red Prince (Y)
译 二:The Story of the Stone, The House of Green Delight, Green Boy (H)
除了表达颜色的基本概念,在文化涵义和象征寓意上,“红”和“red”存在相当大的差异。东方人和西方人对于红色会产生不同甚至是完全相反的联想。由于中华民族的尚红习俗,在中国文化中,红色是基本推崇的颜色。红色传递和代表喜庆、吉祥、幸福和开心等等正面积极的情绪。但是,在英语国家文化中,“red”常指鲜血“blood”的颜色, 在西方人眼里是奔腾在人体内的“生命之液”。红色传递着流血、危险、暴力等等负面的情绪,而金黄色和绿色则有类似的联想意义。例如,“to see red”表示“火冒三丈”或“大发脾气”,“to wave a red fl ag”是做“惹人生气的事”,“to paint the town red”并不是我们汉语文化中“全城张灯结彩”的意思,而是“花天酒地,饮酒胡闹”。
不难看出,因为“红”的存在,两位译者对书名采取了不同的处理方式。杨译中的保留了“红”字,译为“A Dream of Red Mansions”;而霍译中去除了“红”字,译为“The Story of the Stone”。霍克斯通过舍“红楼梦”取“石头记” 绝非信手而译,在书名的翻译中巧妙地避开了“红”字的翻译。但是,作为中国文化代表巨制之一的《红楼梦》,“红”字绝不仅仅出现在书名中,霍克斯采取了变色译法,把红色改译为西方读者容易接受的绿色和金黄色。除了在the Fairy Disenchantment Performs the Dream of Golden Days(警幻仙曲)中将红色译为金黄色,其他场合中的红色则多被译为绿色。于是在霍译中,“怡红院”成了“怡绿院”,“怡红公子” 也是“绿色公子”了。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在翻译中,“老黄牛”、“像牛一样勤劳”往往被译为 “work like a horse”;“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则被译为“自助者天助”、“as poor as a church mouse”译为“一贫如洗”、“drink like a fi sh”译为“牛饮”、“a lucky dog”译为“幸运的人”之类的例子不胜枚举。
王逢鑫指出,英汉两种语言之间至少有十种共同的语言现象,但不同的现象因文化的存在也相当普遍。、翻译活动开展过程中有多方面障碍。这些障碍不仅存在词汇、句型和语篇建构等方面,更主要的是来自语言文化特征方面的差异。带有译出语文化特征的语义翻译,不仅需要考虑语言层面的对等,更应该考虑文化层面的对等。笔者认为,对于具有显性文化特征和隐性文化特征的语言翻译,译者都应该更多的考虑译入语文化背景下读者的文化传统、思维表达和心理认知,应当尽量保留原语文化特色,使译文保留原文的原汁原味,将译者的介入而引起的文化损失的可能性减少到最小,达到文化交流的目标。也就是说,在对具有显性文化特征和隐性文化特征英汉语进行翻译时,尤金·A·奈达提倡的“动态对等翻译”(dynamic equivalence)和皮特·纽马克倡导的“交际翻译”(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确实是不错的选择,值得译者进行尝试。
[1] Brown G, Yule G. Discourse Analysis[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3.
[2] 刘润清.西方语言学流派[M].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
[3] 季羡林,许 钧.翻译之为用大矣哉[J].译林.1998,(4):210-211.
[4] 缪 敏,张传彪. 英汉“显性”与“隐性”文化语义的翻译[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7): 78-80.
[5] 黄 越. 英文原版电影对英美文化习得的影响 [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7(4):119-122.
Views on the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Language and Translation
LIU Mao-ling, TANG You-dong
(Department of Arts and Humanities, Nantong Shipping College, Nantong 226010, Jiangsu, China)
As the carrier of culture, language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culture. Both dominant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and covert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contain some unique cultural connotation and information of a nation. On the basis of an attempt definition of both dominant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and covert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after comparing and analyzing some examples in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the paper explores the translation of dominant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and covert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dominant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covert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translation; culture
H315.9
A
1673-9272(2014)03-0117-03
2014-04-11
刘茂玲(1979-),女,江西吉安人,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英语翻译及航海英语教学。
唐友东(1967-),男,江苏泗阳人,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教授,研究方向:ESP教学及英语语言文学。
[本文编校:罗 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