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思路、重点与政策建议
2014-01-21尹少华
尹少华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商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4)
打造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思路、重点与政策建议
尹少华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商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4)
洞庭湖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处长江之中游,上承大武汉城市圈,下接长株潭城市群,地理位置得天独厚,自古就有“鱼米之乡”、“天下粮仓”的美誉。借鉴国内外大湖流域综合开发治理的经验教训,从打造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理论依据、现实条件、战略重点和政策建议四个层面,对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思路、重点和对策进行了系统研究,为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提供了重要参考。
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政策建议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打造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将生态文明建设的任务深刻融入到洞庭湖区的绿色发展、加速发展和跨越发展的主基调之中,建设美丽洞庭湖,对于深入贯彻十八大精神,探索大湖流域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模式,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一、打造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理论依据
生态经济系统是一个由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构成的复合系统,二者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自然生态系统具有“稳定性”的负反馈机制,它要求系统在发展动态中维持平衡,并逐步趋向最大的稳定状态。而社会经济系统则具有“增长性”的正反馈机制,它要求不断加大系统的投入和产出,以实现经济增长。在自然条件下,二者维持平衡状态。生态系统可在压力不超过生态阈限的情况下不断提高自身功能和负载能力,为人类提供更多的物质财富。但当人类为满足自身生存需要而使经济发展超越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时,便打破了生态系统内部的平衡机制。即外界干扰一旦超过生态阈限,自然生态系统就会被破坏,甚至瓦解。所以,经济发展必须与资源的承载能力和环境容量相匹配。保持社会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间的良性循环,对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具有关键作用[1]。
“生态经济区”是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实现协调发展、各领域达到可持续发展目标要求的自然区域。其主要标志是生态环境良好且不断趋向更高水平的平衡,自然资源得到合理保护与利用;以生态或绿色经济为特色的经济系统高度发展;现代生态文化形成并得到发展,社会文明程度高,城乡环境优美,人民生活全面进入小康阶段。因此,打造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实质就是要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基础,综合运用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等学科的原理和方法,对洞庭湖区的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复合系统进行结构改善与功能强化,并在遵循生态规律与经济规律,恢复和保持良好生态环境,保护与合理利用各类自然资源的前提下,通过生态经济化与经济生态化互动互促的有益探索,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生态、经济与社会的和谐共生与协调发展。
二、打造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现实条件
洞庭湖区是指长江中游荆江段以南,以洞庭湖为中心,横跨湘、鄂两省的广大冲击平原和湖泊水网地区。包括湖南岳阳、常德、益阳3市、长沙市望城区以及湖北荆州市共33个县市区。总面积6万平方公里,总人口2200万,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既是我国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又是湖南仅次于长株潭城市群的第二大经济增长极。
洞庭湖区是块美丽而又肥沃的土地,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打造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具有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1-5]。一是资源丰富。区内土地、生物、淡水、湿地、岸线、文化等自然文化资源丰富,具有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现代工业和现代服务业的良好条件。二是区位条件优越。该区位于武汉城市圈与长株潭城市群之间,地处长江产业带与华南经济圈、长三角与成渝经济区的枢纽地带,承东启西,连南接北,区位优势十分明显。三是经济地位突出。洞庭湖区以全省1/5的土地,养活了全省1/4的人口。农产品产量占全省的1/3,水产品产量占全省的1/2,是湖南主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工业基础也较好。其规模工业总量占全省的1/3,年均GDP占全省的1/4。区内的石化、食品、轻纺、船舶制造等产业在全省占有重要地位。
但由于各种原因,湖区经济社会发展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1-4],一是生态环境趋于恶化。随着水域面积缩减和枯水期延长,洞庭湖水体自净能力降低,富营养化问题凸显,局部地区水体污染严重。同时湿地面积萎缩,生物多样性下降,土壤潜育化严重,生态功能减弱。二是产业结构调整任务艰巨。区内传统“粮-猪型”的农业生产结构十分明显,结构单一现象突出;工业企业普遍规模偏小,加工层次不深,与本地资源的相关度较低,在结构上呈现鲜明的二元性特征。三是由于气候变化和江湖关系进入“后三峡”时代,洞庭湖水情发生了新的重大变化,洪涝和干旱交替发生,季节性缺水问题日益严重,湖区正面临水资源短缺的新危机。因此,打造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构建国家中部崛起战略的新支点,是实现湖区绿色发展和长治久安的必然选择;是优化湖南区域发展格局,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的重大举措。它将为我省开展国际生态经济合作提供又一重要平台,也将是湖南走向世界的又一张闪亮名片。
三、打造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战略重点
1.加 强战略谋划,做好顶层设计
打造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是一项事关湖南乃至全国区域经济发展全局的系统工程,必须坚持科学性、系统性、前瞻性、可行性原则,加强战略谋划,做好顶层设计,着力解决生态经济区建设中的战略性、全局性和长远性重大问题。加强湘鄂协同,尽快争取将洞庭湖生态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并在政策、项目、投资和重大产业布局上取得国家支持;要明确战略定位,积极探索大湖流域保护、治理、开发的新经验,为转变发展方式,建设生态文明提供示范。要明确建设任务,按照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的理念,规划好湖区发展。要立足湖南,放眼全国,着力推进“南北对接”(向北与大武汉城市圈对接,向南与长株潭城市群相连),努力做好“东西呼应”(向东接受长三角产业转移辐射;向西依托长江经济带融入西部大开发),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高起点,大手笔,科学谋划,分步实施,走出一条湖区特色鲜明,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新路子。
2.加 强规划引领,推动协调发展
规划是建设的指南,任何一个区域的发展都必须坚持规划先行。因此,要在全面把握湖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发展现状和开发潜力的基础上,根据战略定位,统筹编制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总体规划,有序推进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建设。要按照生态优先原则,统筹湖区环境保护、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土地利用和城镇化格局,科学确定发展规划。在功能分区上,建议将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划分为东部生态经济优先开发区、南部生态经济集群开发区、西部生态经济重点开发区、北部生态经济合作开发区、中部生态经济综合开发区等五大功能区进行开发,并将湖体作为核心保护区进行重点保护。同时以常德、岳阳、益阳三个中心城市为极点,以京珠、京广和石长、长张等交通干线为两翼,以洞庭湖为核心,积极构建“三点两带一圈”的生态产业发展格局。
3.加 强水资源保护,提升湖区生态功能
洞庭湖是湖南的“母亲湖”,也是湖南的金字招牌。洞庭湖的区位与资源优势,离不开一个“水”字。水是洞庭湖最大的资源、也是最大的特色,同时还是洞庭湖生态的核心。因此,积极保护和合理利用洞庭湖的水资源,是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首要任务。目前,洞庭湖的水主要是水多、水少、水脏的“三水”问题。对此,一要更新观念,通过上游水土保持,中游梯级建库拦洪,下游清淤疏浚固堤,走“山水同治”、“江湖同治”的综合治理新路;二要抢抓中央加快水利建设的机遇,加快湖区水利设施建设,退田还湖,退人还垸,增加洞庭湖水域,提高湖泊环境容量和生态功能;三要积极推进“三口”立闸等重大水利工程建设,确保湖区水旱无忧;四要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确保洞庭湖一湖清水;五要加快湿地保护与恢复,确保洞庭湖水域不减少,水质不恶化,资源不枯竭,生态功能不断提高。
4.加 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支撑体系
坚持统筹规划、适度超前的原则,加快推进以交通、水利、能源、信息等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构建与区域发展相适应的基础设施支撑体系。当务之急是要抓好以铁路、公路、港口建设为重点的区域交通一体化建设,尽快开工建设长益常城际、常岳九、荆岳等铁路,加快推进澧常、岳常、常安等高速公路建设,密切岳常益三市之间的城际交通联系,改善路网结构,实现互联互通,努力打造“半小时经济圈”或“一小时经济圈”。要加快航道疏浚及港口与物流仓储设施建设,畅通“黄金水道”,把发展水运作为构建物流大通道的核心,大力推进以水运为重点的物流产业发展。
5.做 大生态产业,促进绿色发展
生态产业是基于生态系统承载能力,具有高效经济过程与和谐生态功能的产业。“生态”作为洞庭湖最大的优势和最鲜明的特色,洞庭湖区的产业发展,就一定要瞄准市场需求,大力发展生态型产业及其集群,把生态产业做大做强。一要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用现代手段装备农业,用现代科技改造农业,用现代经营发展农业,巩固洞庭湖“天下粮仓”的地位,要着力在生态、绿色上下功夫,打响一批“国字”、“湘字”号知名品牌;二要加快发展现代工业。加大对食品、建材、造纸、化工等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重点发展资源消耗少、排放低、效率高的先进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文化创意、电子信息、节能环保、农副产品精深加工等生态型工业,努力打造以岳阳石化、常德轻纺、益阳船舶制造等为代表的产业集群;三要大力发展以航运物流、生态旅游、商贸流通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要立足洞庭湖通江达海的优势,大力发展现代航运物流业,打造洞庭湖航运物流的金字招牌。要整合湖区旅游资源,充分发挥湖区的生态优势、水乡特色和文化底蕴,大造湖泊、湿地、文化旅游声势,大做水上旅游、农业观光、渔家风情文章,打造世界级的生态旅游度假目的地。要立足大市场、大流通和大商贸,优化市场环境,健全流通网络,加快发展现代商贸流通产业。
四、打造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政策建议
1.加 强两湖协作,开创省际合作新局面
区域经济理论认为,区域经济合作可以产生新的生产力。洞庭湖濒临两省,连接三市,要打造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就必须打破行政区划对市场形成的自然分割,确立合作共赢的发展理念,建立协商对话的长效机制。北美五大湖是美加之间五个相连湖泊的总称,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水域,沿岸有八州两省。为协调湖区各省州之间的利益关系,1983年成立了五大湖州长委员会,湖沿岸的州省长先后加入。合作机制的形成,使五大湖成为了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和世界一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湖沿岸加拿大的多伦多、渥太华、蒙特利尔和美国的芝加哥、底特律、克利夫兰等城市,先后集聚了汽车、机械、电子、冶金、化学、制药、轻纺等众多企业,湖区经济在全球产生了广泛影响。为此我们建议,借鉴北美五大湖开发治理的经验,加强“两湖”协作,设立湘鄂省际高层定期协商对话机制,建立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省际联席会议制度,统筹推进环洞庭湖区的经济社会一体化进程。
2.加 强宏观调控,深化合作交流
打造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就是要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宽领域整合湖区资源,形成整体优势,促进共同发展。这是一项跨区域的系统工程,需要区内各地区密切配合。只有大协作,才能实现大发展。为此我们建议,尽快组建省级层面的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领导小组,负责生态经济区建设的综合决策、工作指导和行动协调。同时,可考虑在领导小组下常设办事机构,负责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具体事宜。建立岳阳、常德、益阳、荆州四市市长联席会议制度,定期进行合作交流。还可通过高层论坛、行业协会等形式,构建政府、企业、行业等多层次的交流合作格局。
3.加 强区域统筹,推进一体发展
从地域看,洞庭湖区无论地理气候、人文传统,还是资源分布、交通格局和产业基础,都具有同质性,实现一体化发展具有天然优势。因而可按照“生态优先、抱团发展”的原则,将洞庭湖区作为一个有机整体,通过重大事项统一规划,重大资源统一管理,重大项目统一布局,加快推进湖区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城乡发展、区域市场建设等“五个一体化”,努力将区域打造成产业空间布局优化、城乡基础设施功能完善、生态环境综合保护、城乡资源高效利用、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快速推进、生态文明、社会和谐的生态经济示范区。
4.创新体制机制,激发区域活力
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要取得成效,关键在于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探索出一条既保护生态环境,又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新路子。因此,一方面要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尽快将洞庭湖打造成国家级生态经济区;另一方面要创新体制机制,积极探索湖区生态发展新机制。包括建立以水资源管理为核心,以维护湖区生态系统健康为目标的流域管理体制;建立支持湖区生态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引导湖区生态产业发展;建立多元化投融资体制,拓宽建设资金来源;完善绩效考评体系,建立与科学发展观要求相适应,体现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考核办法和奖惩制度等。通过体制机制创新,促进大开放,推动大发展。
5.建 设生态文明,改善社会民生
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既是十八大报告的重要内容,也是打造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重要文化基础。要以“美丽洞庭湖”建设为目标,通过加强生态文明宣传,牢固树立生态环境是资源、生态环境是资本、生态环境是资产的现代价值观,确立破坏生态环境就是破坏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科学发展观,切实把生态文明理念落实到每一个单位、每一个人,逐步形成两型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要以新型城镇化建设为契机,以农村环境整治为抓手,以文明行动为载体,深入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工程,推动城乡人居环境改善。要以改善社会民生为重点,着力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努力探索以生态文明建设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的新模式。
[1] 尹少华,张 运,储 蓉.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与湿地保护研究[M].湖南大学出版社,2014.
[2] 陈文浩.打造洞庭湖绿色经济示范区的构想[J].武陵学刊, 2011,(2): 21-25.
[3] 郭辉东.洞庭湖生态经济圈示范区设想[J].武陵学刊,2011,(5):21-25.
[4] 曾万涛.打造洞庭湖国家生态经济区的政策建议[J].武陵学刊,2012, (1):10-15.
[5] 尹少华,安消云.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洞庭湖流域生态足迹评价研究[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1,31(6):107-110.
Ideas, Key and Policy Suggestions on How to Build Dongting Lake Eco-Economic Zone
YIN Shao-hua
(Business School,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Forestry & Technology, Changsha 410000, Hunan, China)
Dongting Lake, the second largest freshwater lake of China, is known as the hometown of fi sh and rice granary in all ages. It has the unique geographical location, along the middle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and is contiguous to the Wuhan City Circle and adjacent to the Chang-Zhu-Tan City Group. Based on experience we have learned in the comprehensive harness and development of the great lakes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this article aims to point out how to build Dongting Lake Eco-Economic Zone from four aspects, theoretic foundation, realistic condition, strategic focus and policy suggestions.
Dongting Lake; ecological economic zone; policy suggestions
F127
A
1673-9272(2014)03-0038-03
2014-03-04
湖南省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打造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思路、重点和对策研究”(项目编号:11ZDA06)。
尹少华(1963-),男,湖南澧县人,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导,博士,研究方向:农林经济管理,生态经济管理。
[本文编校:罗 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