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教学策略例举
2014-01-21郝春李宗录
郝春+李宗录
一、比较策略
比较策略举例先行,在对例子中的事物、现象进行对比后抽象出理论。具体做法是:针对一堂课的核心理论,教师先提供具有代表性和引导性的恰当例子,指导学生将其中不同事物进行对比,寻找异同,以发现其内在规律。这种“由例到理”的过渡方式符合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过程,使理论的提出更自然顺畅,学生更易接受。还可继续通过“理后有例”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
课例一:1.1 人口增长模式
运用比较策略:第一步,出示三组国家“三率”(图1),让学生完成两项“比较”任务:比较A、B、C三组国家内各自“三率”的高低特点;比较三幅图之间“三率”的异同。
经过对图像的解读发现:A、B组国家都是“高、低、高”,C组国家是“低、低、低”;A、B、C对比,B的“三率”与A相近但均低于A,而C的“三率”则明显低于A和B。教师可提出“高低高”和“三低”模式。
第二步,出示“诺特斯特人口发展模式”图,让学生将三组国家归位到图中相应阶段,总结人口增长的三种模式理论。
第三步,通过实例加以验证。“芬兰人口变动过程”表达了同一个国家不同时期人口增长处于不同模式阶段;“世界各州人口增长”则表达了同一时期不同国家处于人口增长的不同阶段。
最后,可组织学生讨论人口阶段变化的原因及影响。这种“例-理”的比较策略对于学生理解理论、落实课标效果显著。
二、归纳策略
归纳即归拢并使其有条理,是人类认识最早的思维方法。归纳策略依然是举例先行,由例到理。不同的是不再采取对例子中的事物进行比较的方式,而是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例子中的现象,在问题引导下从许多个别的事物、现象中概括出一般性概念、原则或理论。这种教学策略注重知识的获得过程,让理论不再“高高在上”,学生“由下而上”从具体入手,通过对例子的分析后经由自己归纳总结而得到理论,这种方式对学生来讲更易接受,利于知识建构。
课例二:1.2 人口的迁移
运用归纳策略:具体教学方式是“小组合作,看图填表”。将学生分为四组,分别阅读“世界历史上的人口迁移”(图2)、“当今世界主要移民路线”(图3)、“中国历史上人口迁移”(图4)和“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人口迁移”(图5)四幅图,小组内共同分析、合作,完成表1中各自的任务。
■
■
■
每组学生都从具体人文现象入手,通过组内合作、分析得出各自的原因、影响,如第4组学生总结出“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人口迁移”原因是为获得更多的工作机会和赚取更高的收入(即经济原因)。虽然各组结论仅有一点或几点,不够全面,但经过四个小组的汇总,最后可归纳出完整的人口迁移原因和影响。归纳过程中教师应及时完善板书以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
三、分析策略
分析策略中案例先行,由案及理。在课堂上,教师给学生呈现一份或多份具有典型性、针对性的真实材料,学生阅读材料并分析、讨论,作出正确判断,进而得出理论性结论。分析策略以案例为分析对象,以问题为导向,以探究为基础,有助于激发地理学习兴趣,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课例三:1.3 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
运用分析策略。
案例:北京市的环境承载力
材料1:2012北京总人口1 972万,其中户籍人口1 246万,非户籍人口726万。
材料2:北京市资源总量见表2。
■
材料3:国家《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规定首都人均城市建设用地指标为105m2/人;“十五”期间北京市人均综合用水量245m3/人/年。
问题:如果只考虑土地资源和水资源,北京市可供养的最大人口数是多少?主要考虑哪种资源?
根据学生计算结果教师可适时提出“环境承载力”概念及其影响因素——自然资源和环境的优劣。同时追问:北京的实际人口数1 972万人远远超过水资源承载力1 551万人,这会有何危险?这种现状该如何解释?
为帮助学生弄清个中缘由,教师出示案例二复活节岛的悲剧(略),分析总结人口合理容量的四个影响因素并补充板书、梳理结构。▲
一、比较策略
比较策略举例先行,在对例子中的事物、现象进行对比后抽象出理论。具体做法是:针对一堂课的核心理论,教师先提供具有代表性和引导性的恰当例子,指导学生将其中不同事物进行对比,寻找异同,以发现其内在规律。这种“由例到理”的过渡方式符合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过程,使理论的提出更自然顺畅,学生更易接受。还可继续通过“理后有例”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
课例一:1.1 人口增长模式
运用比较策略:第一步,出示三组国家“三率”(图1),让学生完成两项“比较”任务:比较A、B、C三组国家内各自“三率”的高低特点;比较三幅图之间“三率”的异同。
经过对图像的解读发现:A、B组国家都是“高、低、高”,C组国家是“低、低、低”;A、B、C对比,B的“三率”与A相近但均低于A,而C的“三率”则明显低于A和B。教师可提出“高低高”和“三低”模式。
第二步,出示“诺特斯特人口发展模式”图,让学生将三组国家归位到图中相应阶段,总结人口增长的三种模式理论。
第三步,通过实例加以验证。“芬兰人口变动过程”表达了同一个国家不同时期人口增长处于不同模式阶段;“世界各州人口增长”则表达了同一时期不同国家处于人口增长的不同阶段。
最后,可组织学生讨论人口阶段变化的原因及影响。这种“例-理”的比较策略对于学生理解理论、落实课标效果显著。
二、归纳策略
归纳即归拢并使其有条理,是人类认识最早的思维方法。归纳策略依然是举例先行,由例到理。不同的是不再采取对例子中的事物进行比较的方式,而是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例子中的现象,在问题引导下从许多个别的事物、现象中概括出一般性概念、原则或理论。这种教学策略注重知识的获得过程,让理论不再“高高在上”,学生“由下而上”从具体入手,通过对例子的分析后经由自己归纳总结而得到理论,这种方式对学生来讲更易接受,利于知识建构。
课例二:1.2 人口的迁移
运用归纳策略:具体教学方式是“小组合作,看图填表”。将学生分为四组,分别阅读“世界历史上的人口迁移”(图2)、“当今世界主要移民路线”(图3)、“中国历史上人口迁移”(图4)和“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人口迁移”(图5)四幅图,小组内共同分析、合作,完成表1中各自的任务。
■
■
■
每组学生都从具体人文现象入手,通过组内合作、分析得出各自的原因、影响,如第4组学生总结出“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人口迁移”原因是为获得更多的工作机会和赚取更高的收入(即经济原因)。虽然各组结论仅有一点或几点,不够全面,但经过四个小组的汇总,最后可归纳出完整的人口迁移原因和影响。归纳过程中教师应及时完善板书以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
三、分析策略
分析策略中案例先行,由案及理。在课堂上,教师给学生呈现一份或多份具有典型性、针对性的真实材料,学生阅读材料并分析、讨论,作出正确判断,进而得出理论性结论。分析策略以案例为分析对象,以问题为导向,以探究为基础,有助于激发地理学习兴趣,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课例三:1.3 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
运用分析策略。
案例:北京市的环境承载力
材料1:2012北京总人口1 972万,其中户籍人口1 246万,非户籍人口726万。
材料2:北京市资源总量见表2。
■
材料3:国家《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规定首都人均城市建设用地指标为105m2/人;“十五”期间北京市人均综合用水量245m3/人/年。
问题:如果只考虑土地资源和水资源,北京市可供养的最大人口数是多少?主要考虑哪种资源?
根据学生计算结果教师可适时提出“环境承载力”概念及其影响因素——自然资源和环境的优劣。同时追问:北京的实际人口数1 972万人远远超过水资源承载力1 551万人,这会有何危险?这种现状该如何解释?
为帮助学生弄清个中缘由,教师出示案例二复活节岛的悲剧(略),分析总结人口合理容量的四个影响因素并补充板书、梳理结构。▲
一、比较策略
比较策略举例先行,在对例子中的事物、现象进行对比后抽象出理论。具体做法是:针对一堂课的核心理论,教师先提供具有代表性和引导性的恰当例子,指导学生将其中不同事物进行对比,寻找异同,以发现其内在规律。这种“由例到理”的过渡方式符合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过程,使理论的提出更自然顺畅,学生更易接受。还可继续通过“理后有例”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
课例一:1.1 人口增长模式
运用比较策略:第一步,出示三组国家“三率”(图1),让学生完成两项“比较”任务:比较A、B、C三组国家内各自“三率”的高低特点;比较三幅图之间“三率”的异同。
经过对图像的解读发现:A、B组国家都是“高、低、高”,C组国家是“低、低、低”;A、B、C对比,B的“三率”与A相近但均低于A,而C的“三率”则明显低于A和B。教师可提出“高低高”和“三低”模式。
第二步,出示“诺特斯特人口发展模式”图,让学生将三组国家归位到图中相应阶段,总结人口增长的三种模式理论。
第三步,通过实例加以验证。“芬兰人口变动过程”表达了同一个国家不同时期人口增长处于不同模式阶段;“世界各州人口增长”则表达了同一时期不同国家处于人口增长的不同阶段。
最后,可组织学生讨论人口阶段变化的原因及影响。这种“例-理”的比较策略对于学生理解理论、落实课标效果显著。
二、归纳策略
归纳即归拢并使其有条理,是人类认识最早的思维方法。归纳策略依然是举例先行,由例到理。不同的是不再采取对例子中的事物进行比较的方式,而是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例子中的现象,在问题引导下从许多个别的事物、现象中概括出一般性概念、原则或理论。这种教学策略注重知识的获得过程,让理论不再“高高在上”,学生“由下而上”从具体入手,通过对例子的分析后经由自己归纳总结而得到理论,这种方式对学生来讲更易接受,利于知识建构。
课例二:1.2 人口的迁移
运用归纳策略:具体教学方式是“小组合作,看图填表”。将学生分为四组,分别阅读“世界历史上的人口迁移”(图2)、“当今世界主要移民路线”(图3)、“中国历史上人口迁移”(图4)和“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人口迁移”(图5)四幅图,小组内共同分析、合作,完成表1中各自的任务。
■
■
■
每组学生都从具体人文现象入手,通过组内合作、分析得出各自的原因、影响,如第4组学生总结出“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人口迁移”原因是为获得更多的工作机会和赚取更高的收入(即经济原因)。虽然各组结论仅有一点或几点,不够全面,但经过四个小组的汇总,最后可归纳出完整的人口迁移原因和影响。归纳过程中教师应及时完善板书以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
三、分析策略
分析策略中案例先行,由案及理。在课堂上,教师给学生呈现一份或多份具有典型性、针对性的真实材料,学生阅读材料并分析、讨论,作出正确判断,进而得出理论性结论。分析策略以案例为分析对象,以问题为导向,以探究为基础,有助于激发地理学习兴趣,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课例三:1.3 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
运用分析策略。
案例:北京市的环境承载力
材料1:2012北京总人口1 972万,其中户籍人口1 246万,非户籍人口726万。
材料2:北京市资源总量见表2。
■
材料3:国家《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规定首都人均城市建设用地指标为105m2/人;“十五”期间北京市人均综合用水量245m3/人/年。
问题:如果只考虑土地资源和水资源,北京市可供养的最大人口数是多少?主要考虑哪种资源?
根据学生计算结果教师可适时提出“环境承载力”概念及其影响因素——自然资源和环境的优劣。同时追问:北京的实际人口数1 972万人远远超过水资源承载力1 551万人,这会有何危险?这种现状该如何解释?
为帮助学生弄清个中缘由,教师出示案例二复活节岛的悲剧(略),分析总结人口合理容量的四个影响因素并补充板书、梳理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