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理教学中“逻辑—形象”思维搭桥策略分析

2014-01-21邰英角虞雪燕

地理教育 2014年2期
关键词:形象思维图像事物

邰英角+虞雪燕

一、问题提出

中学地理教学中常常遇到这样的问题:学生在“以文释图” 时,对地理事物表达不清或表述不到位;不善于逻辑推理、归纳与综合;“以图释文”时,脑中无图或难以将图形进行迁移与转换。这些都是学生缺乏地理思维能力的表现,究其原因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少有效的多元思维及思维转换训练,遇到问题时难以将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有机结合。这对地理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学中应设法为这两种思维方式牵线搭桥,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二、“逻辑—形象”思维形式的学科体现

高中地理课程跨“人文”和“科学”两个学习领域,具有显著的综合性与地域性特征,这就客观上要求学生在处理和解决地理问题时要具备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其特点是以抽象的概念、判断和推理作为思维的基本形式,以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和具体化作为思维的基本过程,从而揭露事物的本质特征和规律性联系;而形象思维是指以具体的形象或图像为思维内容的思维形态,思维过程具有形象性、想象性、直接性、敏捷性和创造性等特点。

按照笔者的理解,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的逻辑思维水平主要体现在学生的表述能力上,包括口头表述与书面表述两种形式,即能否用简明准确的地理学科语言表述有关地理概念、现象、分布规律及形成原因等一系列问题;而形象思维水平主要表现在学生对图像的识记能力、想象能力、图示能力、图图转换能力等方面。学习过程中,学生经常单方面把握“文”或“图”,缺少对地理知识的形象化想象,也缺少对地理图表的抽象化思考,所以思维能力受到局限。根据脑学科的理论,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分属人类左右脑的机能,两者分工协作又相互促进,只有将两者有机结合才能开发大脑的无限潜能。中学地理学科承担培养未来公民必备地理素养的任务,要求地理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帮助学生把握好“文”与“图”,更要善于帮助学生处理好两者之间的转换,加强对“以文释图”和“以图释文”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思维方式有机衔接,以真正促进学生优秀思维品质的形成。

三、“逻辑—形象”思维搭桥策略

1.辅图以文,转形以思

(1)培养正确记忆和使用地理语汇。地理基本语汇包括地理术语、地理名称、地理分布、地理景观和地理数据等。地理基本语汇是学生有效阅读、理解和表述地理问题的基础,只有具备坚实地理知识基础,才能进行相关地理语汇的应用。教学中应采用适当方法帮助学生“贮存”地理基础语汇,可采用语言、图形、趣闻等策略强化学生记忆,特别关注地理概念与景观的理解、景观与分布的图形化、地理名称与数据的趣味化等方式。如学习俄罗斯位于亚洲的三大河流名称,可简化为“毕业了”提高学生记忆强度。当然新学知识会随着时间逐渐遗忘,但遗忘也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和时间特征,教师可根据时间和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巩固和复习,以激活“淡忘”的知识。如学习洋流分布规律,可提出“风怎么吹,海水怎么流”,那么赤道与中高纬表层海水会如何运动?提醒和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将短期记忆转化为长期记忆。

(2)层层推进读图指导形成逻辑思维。高中地理新教材增加大量图像,包括地图、地理示意图、地理分布图、地理统计图、等值线图等。这些图像或以时间为序,如地球公转示意图、人口增长图;或以空间为序,如气候分布图、交通分布图;或以地理事物内在联系为序,如自然要素关系示意图、产业活动地域联系图等。图像为地理教师提供更广阔空间的同时也提出更高要求:教学中要从图像自身的顺序和规律出发,搜集有用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有效解读图像的技能。一般以文释图的过程,思维活动要经历三个阶段:第一,信息的提取,包括观察、阅读、搜集、积累等环节;第二,分析判断,包括整理、比较、推理、想象、演绎等环节;第三,结果分析,包括归纳、迁移与验证。整个过程思维活动由易到难、由感性到理性的逻辑推进。因此,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进行读图训练应顺应这种逻辑性的思维方式,问题设置由易入难,层层推进,以促进学生将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转化,培养学生正确读图习惯与意识。问题的设置也应顺应思维活动的过程:第一步,在哪里?是什么?什么时间?第二步,为什么?怎样变化?第三步,有何影响?怎么办等。

2.见文生图,转文以图

(1)绘制简易图表养成形象思维习惯。有研究认为,学生绘图的过程,手脑并用,左右脑协作,多元感官刺激学生思维,大脑不仅通过逻辑进行思维,更是通过联想进行思维,所以绘图对知识的记忆强度及形象思维的发展远高于语言描述的效能。地理学具有综合性、地域性特点,学生了解地理事物的时空分布特点及演化规律,除利用语言文字的表述以外,地理图表更是有力工具。教学过程中地理教师应特别关注和加强地理知识的图像化、地理规律的图表化、地理分布地图化的表象性转化思想与实践训练,以促进学生将逻辑思维转化为形象思维。根据教材的知识内容,可将学生绘图训练分为以下几种类型:描述地理事物时间演化可通过绘制统计图表,如表格与坐标图等;描述地理事物空间分布与演化规律,可侧重简易结构图、分布图的绘制;描述地理事物内在因果联系或主干知识要点的巩固与复习,可构建结构图、思维导图。如学习我国雨带的时空变化规律,可指导学生用简单几何图形绘制其推进过程(图1),学生绘制出清晰图像的同时,也促进其理清思路,展现思维的流畅性。

(2)构建“心理地图”形成形象思维习惯。心理地图是对地理事物的空间形象、分布、结构等内容的记忆表象,能够在头脑中保持和再现。其目的是将地理基本原理、基本规律以图形方式烙印在大脑中,以达到见文生图的效果。图形是地理形象思维的载体,它不受已有知识的局限,也无需抽象推理的过程,可瞬间得出结论,达到事半功倍甚至创造性的效果。一般学生在以图释文的过程中,首先要提取出大脑中“贮存”的相对稳定的空间参照,然后以此为背景展开思维活动,最终建立新知(图2)。

构建心理地图有利于发展学生空间想象能力,提高解决问题能效,当学生“心中有图”,解决问题时思考过程缩短,思考难度降低,解决速度加快。教师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培养学生建立稳定的心理地图。练习过程应做到耳到、眼到、手到、心到,多种感官积极参与;注重板图、板画的运用,善于利用地图说明和解释各种地理问题与现象;层层积累,科学建构,根据学生记忆有意加以强化,从而最终在脑中获得稳定图像。如全球区域图构建可根据学生认知规律依图示进行(图3)。

(3)强化图图转换训练促进思维转换能力提升。图理即地图的关键和精髓,需要学生通过合理想象和推理才能挖掘出一些隐性信息,如地理事物、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相互作用特征等。隐性信息反映地理事物之间的本质联系,具有稳定性和普遍性特点,只要能把握住图中的隐性信息并将其内化,就为学生的思维转换扫清障碍。隐性信息虽隐蔽但其通过显性信息表现出来,所以读图过程中要善于去伪存真,寻找和挖掘关键要素。如日照图的变式图多种,但最关键是把握住“三点一线”的位置(“三点” 即直射点、晨昏圈与纬线的切点及其与赤道的交点;“一线”即晨昏线);再如区域地图中各种信息纷繁复杂,但根据区域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图4),须把握对区域特征起主导作用的地理要素。

提高学生思维转换能力除把握图理以外,还需引导学生常做图图转换训练,以强化学生正确、流畅地转换。如用不同专题地图叠加方式可引导学生进行空间上的图图转换:地形图与降水量图的复合叠加,可判断出地形与降水量之间的空间联系;区域人口分布图、交通图、地形图、气候图的相互结合,可判断出交通与人口、地形、气候之间的相互关系。▲

一、问题提出

中学地理教学中常常遇到这样的问题:学生在“以文释图” 时,对地理事物表达不清或表述不到位;不善于逻辑推理、归纳与综合;“以图释文”时,脑中无图或难以将图形进行迁移与转换。这些都是学生缺乏地理思维能力的表现,究其原因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少有效的多元思维及思维转换训练,遇到问题时难以将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有机结合。这对地理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学中应设法为这两种思维方式牵线搭桥,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二、“逻辑—形象”思维形式的学科体现

高中地理课程跨“人文”和“科学”两个学习领域,具有显著的综合性与地域性特征,这就客观上要求学生在处理和解决地理问题时要具备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其特点是以抽象的概念、判断和推理作为思维的基本形式,以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和具体化作为思维的基本过程,从而揭露事物的本质特征和规律性联系;而形象思维是指以具体的形象或图像为思维内容的思维形态,思维过程具有形象性、想象性、直接性、敏捷性和创造性等特点。

按照笔者的理解,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的逻辑思维水平主要体现在学生的表述能力上,包括口头表述与书面表述两种形式,即能否用简明准确的地理学科语言表述有关地理概念、现象、分布规律及形成原因等一系列问题;而形象思维水平主要表现在学生对图像的识记能力、想象能力、图示能力、图图转换能力等方面。学习过程中,学生经常单方面把握“文”或“图”,缺少对地理知识的形象化想象,也缺少对地理图表的抽象化思考,所以思维能力受到局限。根据脑学科的理论,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分属人类左右脑的机能,两者分工协作又相互促进,只有将两者有机结合才能开发大脑的无限潜能。中学地理学科承担培养未来公民必备地理素养的任务,要求地理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帮助学生把握好“文”与“图”,更要善于帮助学生处理好两者之间的转换,加强对“以文释图”和“以图释文”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思维方式有机衔接,以真正促进学生优秀思维品质的形成。

三、“逻辑—形象”思维搭桥策略

1.辅图以文,转形以思

(1)培养正确记忆和使用地理语汇。地理基本语汇包括地理术语、地理名称、地理分布、地理景观和地理数据等。地理基本语汇是学生有效阅读、理解和表述地理问题的基础,只有具备坚实地理知识基础,才能进行相关地理语汇的应用。教学中应采用适当方法帮助学生“贮存”地理基础语汇,可采用语言、图形、趣闻等策略强化学生记忆,特别关注地理概念与景观的理解、景观与分布的图形化、地理名称与数据的趣味化等方式。如学习俄罗斯位于亚洲的三大河流名称,可简化为“毕业了”提高学生记忆强度。当然新学知识会随着时间逐渐遗忘,但遗忘也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和时间特征,教师可根据时间和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巩固和复习,以激活“淡忘”的知识。如学习洋流分布规律,可提出“风怎么吹,海水怎么流”,那么赤道与中高纬表层海水会如何运动?提醒和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将短期记忆转化为长期记忆。

(2)层层推进读图指导形成逻辑思维。高中地理新教材增加大量图像,包括地图、地理示意图、地理分布图、地理统计图、等值线图等。这些图像或以时间为序,如地球公转示意图、人口增长图;或以空间为序,如气候分布图、交通分布图;或以地理事物内在联系为序,如自然要素关系示意图、产业活动地域联系图等。图像为地理教师提供更广阔空间的同时也提出更高要求:教学中要从图像自身的顺序和规律出发,搜集有用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有效解读图像的技能。一般以文释图的过程,思维活动要经历三个阶段:第一,信息的提取,包括观察、阅读、搜集、积累等环节;第二,分析判断,包括整理、比较、推理、想象、演绎等环节;第三,结果分析,包括归纳、迁移与验证。整个过程思维活动由易到难、由感性到理性的逻辑推进。因此,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进行读图训练应顺应这种逻辑性的思维方式,问题设置由易入难,层层推进,以促进学生将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转化,培养学生正确读图习惯与意识。问题的设置也应顺应思维活动的过程:第一步,在哪里?是什么?什么时间?第二步,为什么?怎样变化?第三步,有何影响?怎么办等。

2.见文生图,转文以图

(1)绘制简易图表养成形象思维习惯。有研究认为,学生绘图的过程,手脑并用,左右脑协作,多元感官刺激学生思维,大脑不仅通过逻辑进行思维,更是通过联想进行思维,所以绘图对知识的记忆强度及形象思维的发展远高于语言描述的效能。地理学具有综合性、地域性特点,学生了解地理事物的时空分布特点及演化规律,除利用语言文字的表述以外,地理图表更是有力工具。教学过程中地理教师应特别关注和加强地理知识的图像化、地理规律的图表化、地理分布地图化的表象性转化思想与实践训练,以促进学生将逻辑思维转化为形象思维。根据教材的知识内容,可将学生绘图训练分为以下几种类型:描述地理事物时间演化可通过绘制统计图表,如表格与坐标图等;描述地理事物空间分布与演化规律,可侧重简易结构图、分布图的绘制;描述地理事物内在因果联系或主干知识要点的巩固与复习,可构建结构图、思维导图。如学习我国雨带的时空变化规律,可指导学生用简单几何图形绘制其推进过程(图1),学生绘制出清晰图像的同时,也促进其理清思路,展现思维的流畅性。

(2)构建“心理地图”形成形象思维习惯。心理地图是对地理事物的空间形象、分布、结构等内容的记忆表象,能够在头脑中保持和再现。其目的是将地理基本原理、基本规律以图形方式烙印在大脑中,以达到见文生图的效果。图形是地理形象思维的载体,它不受已有知识的局限,也无需抽象推理的过程,可瞬间得出结论,达到事半功倍甚至创造性的效果。一般学生在以图释文的过程中,首先要提取出大脑中“贮存”的相对稳定的空间参照,然后以此为背景展开思维活动,最终建立新知(图2)。

构建心理地图有利于发展学生空间想象能力,提高解决问题能效,当学生“心中有图”,解决问题时思考过程缩短,思考难度降低,解决速度加快。教师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培养学生建立稳定的心理地图。练习过程应做到耳到、眼到、手到、心到,多种感官积极参与;注重板图、板画的运用,善于利用地图说明和解释各种地理问题与现象;层层积累,科学建构,根据学生记忆有意加以强化,从而最终在脑中获得稳定图像。如全球区域图构建可根据学生认知规律依图示进行(图3)。

(3)强化图图转换训练促进思维转换能力提升。图理即地图的关键和精髓,需要学生通过合理想象和推理才能挖掘出一些隐性信息,如地理事物、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相互作用特征等。隐性信息反映地理事物之间的本质联系,具有稳定性和普遍性特点,只要能把握住图中的隐性信息并将其内化,就为学生的思维转换扫清障碍。隐性信息虽隐蔽但其通过显性信息表现出来,所以读图过程中要善于去伪存真,寻找和挖掘关键要素。如日照图的变式图多种,但最关键是把握住“三点一线”的位置(“三点” 即直射点、晨昏圈与纬线的切点及其与赤道的交点;“一线”即晨昏线);再如区域地图中各种信息纷繁复杂,但根据区域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图4),须把握对区域特征起主导作用的地理要素。

提高学生思维转换能力除把握图理以外,还需引导学生常做图图转换训练,以强化学生正确、流畅地转换。如用不同专题地图叠加方式可引导学生进行空间上的图图转换:地形图与降水量图的复合叠加,可判断出地形与降水量之间的空间联系;区域人口分布图、交通图、地形图、气候图的相互结合,可判断出交通与人口、地形、气候之间的相互关系。▲

一、问题提出

中学地理教学中常常遇到这样的问题:学生在“以文释图” 时,对地理事物表达不清或表述不到位;不善于逻辑推理、归纳与综合;“以图释文”时,脑中无图或难以将图形进行迁移与转换。这些都是学生缺乏地理思维能力的表现,究其原因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少有效的多元思维及思维转换训练,遇到问题时难以将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有机结合。这对地理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学中应设法为这两种思维方式牵线搭桥,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二、“逻辑—形象”思维形式的学科体现

高中地理课程跨“人文”和“科学”两个学习领域,具有显著的综合性与地域性特征,这就客观上要求学生在处理和解决地理问题时要具备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其特点是以抽象的概念、判断和推理作为思维的基本形式,以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和具体化作为思维的基本过程,从而揭露事物的本质特征和规律性联系;而形象思维是指以具体的形象或图像为思维内容的思维形态,思维过程具有形象性、想象性、直接性、敏捷性和创造性等特点。

按照笔者的理解,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的逻辑思维水平主要体现在学生的表述能力上,包括口头表述与书面表述两种形式,即能否用简明准确的地理学科语言表述有关地理概念、现象、分布规律及形成原因等一系列问题;而形象思维水平主要表现在学生对图像的识记能力、想象能力、图示能力、图图转换能力等方面。学习过程中,学生经常单方面把握“文”或“图”,缺少对地理知识的形象化想象,也缺少对地理图表的抽象化思考,所以思维能力受到局限。根据脑学科的理论,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分属人类左右脑的机能,两者分工协作又相互促进,只有将两者有机结合才能开发大脑的无限潜能。中学地理学科承担培养未来公民必备地理素养的任务,要求地理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帮助学生把握好“文”与“图”,更要善于帮助学生处理好两者之间的转换,加强对“以文释图”和“以图释文”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思维方式有机衔接,以真正促进学生优秀思维品质的形成。

三、“逻辑—形象”思维搭桥策略

1.辅图以文,转形以思

(1)培养正确记忆和使用地理语汇。地理基本语汇包括地理术语、地理名称、地理分布、地理景观和地理数据等。地理基本语汇是学生有效阅读、理解和表述地理问题的基础,只有具备坚实地理知识基础,才能进行相关地理语汇的应用。教学中应采用适当方法帮助学生“贮存”地理基础语汇,可采用语言、图形、趣闻等策略强化学生记忆,特别关注地理概念与景观的理解、景观与分布的图形化、地理名称与数据的趣味化等方式。如学习俄罗斯位于亚洲的三大河流名称,可简化为“毕业了”提高学生记忆强度。当然新学知识会随着时间逐渐遗忘,但遗忘也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和时间特征,教师可根据时间和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巩固和复习,以激活“淡忘”的知识。如学习洋流分布规律,可提出“风怎么吹,海水怎么流”,那么赤道与中高纬表层海水会如何运动?提醒和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将短期记忆转化为长期记忆。

(2)层层推进读图指导形成逻辑思维。高中地理新教材增加大量图像,包括地图、地理示意图、地理分布图、地理统计图、等值线图等。这些图像或以时间为序,如地球公转示意图、人口增长图;或以空间为序,如气候分布图、交通分布图;或以地理事物内在联系为序,如自然要素关系示意图、产业活动地域联系图等。图像为地理教师提供更广阔空间的同时也提出更高要求:教学中要从图像自身的顺序和规律出发,搜集有用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有效解读图像的技能。一般以文释图的过程,思维活动要经历三个阶段:第一,信息的提取,包括观察、阅读、搜集、积累等环节;第二,分析判断,包括整理、比较、推理、想象、演绎等环节;第三,结果分析,包括归纳、迁移与验证。整个过程思维活动由易到难、由感性到理性的逻辑推进。因此,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进行读图训练应顺应这种逻辑性的思维方式,问题设置由易入难,层层推进,以促进学生将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转化,培养学生正确读图习惯与意识。问题的设置也应顺应思维活动的过程:第一步,在哪里?是什么?什么时间?第二步,为什么?怎样变化?第三步,有何影响?怎么办等。

2.见文生图,转文以图

(1)绘制简易图表养成形象思维习惯。有研究认为,学生绘图的过程,手脑并用,左右脑协作,多元感官刺激学生思维,大脑不仅通过逻辑进行思维,更是通过联想进行思维,所以绘图对知识的记忆强度及形象思维的发展远高于语言描述的效能。地理学具有综合性、地域性特点,学生了解地理事物的时空分布特点及演化规律,除利用语言文字的表述以外,地理图表更是有力工具。教学过程中地理教师应特别关注和加强地理知识的图像化、地理规律的图表化、地理分布地图化的表象性转化思想与实践训练,以促进学生将逻辑思维转化为形象思维。根据教材的知识内容,可将学生绘图训练分为以下几种类型:描述地理事物时间演化可通过绘制统计图表,如表格与坐标图等;描述地理事物空间分布与演化规律,可侧重简易结构图、分布图的绘制;描述地理事物内在因果联系或主干知识要点的巩固与复习,可构建结构图、思维导图。如学习我国雨带的时空变化规律,可指导学生用简单几何图形绘制其推进过程(图1),学生绘制出清晰图像的同时,也促进其理清思路,展现思维的流畅性。

(2)构建“心理地图”形成形象思维习惯。心理地图是对地理事物的空间形象、分布、结构等内容的记忆表象,能够在头脑中保持和再现。其目的是将地理基本原理、基本规律以图形方式烙印在大脑中,以达到见文生图的效果。图形是地理形象思维的载体,它不受已有知识的局限,也无需抽象推理的过程,可瞬间得出结论,达到事半功倍甚至创造性的效果。一般学生在以图释文的过程中,首先要提取出大脑中“贮存”的相对稳定的空间参照,然后以此为背景展开思维活动,最终建立新知(图2)。

构建心理地图有利于发展学生空间想象能力,提高解决问题能效,当学生“心中有图”,解决问题时思考过程缩短,思考难度降低,解决速度加快。教师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培养学生建立稳定的心理地图。练习过程应做到耳到、眼到、手到、心到,多种感官积极参与;注重板图、板画的运用,善于利用地图说明和解释各种地理问题与现象;层层积累,科学建构,根据学生记忆有意加以强化,从而最终在脑中获得稳定图像。如全球区域图构建可根据学生认知规律依图示进行(图3)。

(3)强化图图转换训练促进思维转换能力提升。图理即地图的关键和精髓,需要学生通过合理想象和推理才能挖掘出一些隐性信息,如地理事物、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相互作用特征等。隐性信息反映地理事物之间的本质联系,具有稳定性和普遍性特点,只要能把握住图中的隐性信息并将其内化,就为学生的思维转换扫清障碍。隐性信息虽隐蔽但其通过显性信息表现出来,所以读图过程中要善于去伪存真,寻找和挖掘关键要素。如日照图的变式图多种,但最关键是把握住“三点一线”的位置(“三点” 即直射点、晨昏圈与纬线的切点及其与赤道的交点;“一线”即晨昏线);再如区域地图中各种信息纷繁复杂,但根据区域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图4),须把握对区域特征起主导作用的地理要素。

提高学生思维转换能力除把握图理以外,还需引导学生常做图图转换训练,以强化学生正确、流畅地转换。如用不同专题地图叠加方式可引导学生进行空间上的图图转换:地形图与降水量图的复合叠加,可判断出地形与降水量之间的空间联系;区域人口分布图、交通图、地形图、气候图的相互结合,可判断出交通与人口、地形、气候之间的相互关系。▲

猜你喜欢

形象思维图像事物
小学数学形象思维的培养分析
高中数学形象思维能力培养策略
高中数学形象思维能力培养策略
A、B两点漂流记
单独中的洞见
名人语录的极简图像表达
TINY TIMES 3: A REAL HIT
一次函数图像与性质的重难点讲析
趣味数独等4则
春天来啦(2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