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理教学怎样“崇文循理”

2014-01-21赵忠岳

地理教育 2014年2期
关键词:崇文太阳辐射传授

173.地理教学怎样“崇文循理”?

浙江省鄞州高级中学赵忠岳教师回答:

一、“崇文”的指导思想:传授观念更重要

地理教育的核心是什么?有专家说,对于“中学地理教育的任务到底是什么”这一问题不太好回答,因为该问题有些大。但笔者认为,只要明确教育的指导思想,这个问题可以回答:地理教育的核心任务就是树立可持续发展的人地观。地理教学宜从“重知识传授”向“重思想传播”转变。

知识的力量与观念的力量孰大孰小?俗话说得好,“知识就是力量”,那观念呢?近段时间,有关各种灾难的报道令人痛心。在众多的灾害中,比天灾更多的是人祸。人祸不断的根本原因则是没有在头脑中真正形成人地和谐的可持续发展观。今天的教育,特别是广大地理教师肩负任务非常重大。长期以来,对于中学教学来说,一直很重视“双基”教学,强调“过关”,这是一种功利性极强的短视教育,而对于影响整个人生的价值观教育则比较生硬或片面,往往“为情感教育而情感教育”,缺乏说服力,因而也就没有生命力。

新课程强调三维目标的整合。就一门学科角度而言,知识技能是它的躯体,过程方法是它的思维神经,而情感态度价值观则是它的灵魂。大家是否意识到,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一直以来不被重视的恰恰是“灵魂”?因此,笔者认为观念的培养比知识的传授更重要,这也是本文将“崇文”放在“循理”之前的本意。

从根本意义上说,地理教学的落脚点应该是价值观的培养,否则可能出现的后果将是:掌握的知识越多,造成的破坏和危害就越大。地理教学的核心思想是“建立和谐统一的可持续发展人地观”,地理教育应把价值观的教育放在第一位。而且知识的传授和观念的培养并不矛盾,可以相互促进。能否处理好两者关系,关键在于教育过程中能不能转换思路,不就事论事,为传授知识而传授知识;在于设计的问题是否“站得够高”,立意和视角是否新颖;在于是否带着满腔热情、责任感和使命感去培养下一代。

即使自然地理教学中,也应多加强“人文关怀”。笔者曾在“陆地水循环”一课中以“水危机”为主线进行串联,把一些碎片化的知识进行融合,课堂教学脉络清晰,人文价值得以自然体现,给同行带来全新体验,获得大家高度赞许。又如,高中地理有关“地球的宇宙环境”这部分内容,其重点知识是“天体系统的层次”和“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的条件”,从人类探索宇宙的艰难趣味历程中谈天体系统的层次,立意高,其过程跌宕起伏、引人入胜,学生对宇宙的探索欲望在潜移默化中形成。

二、“循理”的基本方法:研读文本是关键

“循理”的前提是“崇文”,这里的“崇文”仅仅是字面上的理解,即注重对文本的解读,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开展演绎推理的思维训练。认真解读(阅读、理解、发现、质疑)文本是知识学习的核心环节,不仅是获取知识的核心与关键,也符合新课改理念。

核心概念及原理的解读,即重点解读文本的中心点与疑难点。例如,通过研读湘教版《地理必修Ⅰ》关于热力环流原理的第一段文字:“太阳辐射在地表的差异分布,造成不同地区的气温不同,并导致水平方向上各地间的气压差异,引起大气运动。”可以归纳出这样的思路:太阳辐射—气温不同—气压差异—大气运动。然后进一步分析得出太阳辐射在地表的差异分布而导致大气运动按成因类型有:纬度因素(三圈环流)、下垫面因素海陆差异(海陆风、季风)、地形起伏(山谷风)……

又如,让学生回答“昼夜温差大的原因”这一简单问题,学生常出现东拉西扯、思维不清、漏洞百出的现象。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让学生认真思考“昼夜温差大”的含义是什么,可咬文嚼字,然后再一步步去分析为什么。简单的过程是:含义(白天气温高,晚上气温低);为什么(白天气温高——白天太阳辐射强,晚上气温低——晚上降温快);又为什么(白天太阳辐射强——即太阳为什么猛——晴天?太阳高度大?昼长……晚上降温快——保温差?冷空气进入……)通过这样的解读分析,学生不仅能懂得什么样的天气昼夜温差大,而且也知道什么地区、什么季节昼夜温差大。可见,咬文嚼字的“崇文”之道,也是厘清逻辑思维——“循理”的基础。

“循理”之目的是培养思维能力、丰富联想思维。联想思维包括相似联想、相关联想、对比联想、因果联想等,在教学中应用较多。因果联想即因果推理,包括由因导果、由果溯因,大多数情况下采用由果溯因的方法。如“马达加斯加岛的东侧为什么是热带雨林”,“亚马孙平原为什么成为世界最大的热带雨林区”等。对于这类问题运用推理的方法,也需要“咬文嚼字”。热带雨林发育的条件是全年高温多雨,所以首先是要推导出“高温”、“多雨”的原因,然后再注意“东侧”、“最大”的字样,要把“东侧”而不是西侧的原因说明白,“最大”则要说明这里的高温区、多雨区为什么很广大。高考题往往有很多思维冲突激烈的创新题,如“华北某山地的北坡植被好于南坡”,“地处热带雨林气候的新加坡水资源紧缺”等。对于这类问题,教学中应要求学生将影响因素进行罗列,再进行鉴别思考。如可对“缺水”进行咬文嚼字:“缺”——对谁而言?人类为什么感到紧缺?需求多?浪费多?污染重……“水”——这水是什么水?人类用的主要淡水是什么……从而梳理出缺水原因。思路打开,可为不同类型、不同地区的缺水找根源。

地理教学中把这种具有因果关系的地理事物和现象用于启发学生进行推理联想,可锻炼学生思维的严密性以及整合知识,也有助于问题的解决和学科兴趣的培养,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猜你喜欢

崇文太阳辐射传授
有所不为
传授技艺
阳光照射下汽车内部件温度的数学模型
谈初中生英语授课方法
我的十年教学之路
汽车乘员舱内温度场的数值仿真及试验研究
干花手作达人亲自传授
巨型射电望远镜结构日照非均匀温度场特性
为官本色
南北朝玄学思潮与吴越地区世风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