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下的中职校园建筑文化审视

2014-01-19徐忠

江苏教育研究 2014年33期
关键词:建筑文化审视

徐忠

摘要:当前的中职校园建筑文化的缺失、流失已成为校园文化建设中一个无法抚平的伤痛。中职校园建筑理应发挥文化育人功能,彰显独特的文化魅力。

关键词:中职校园;建筑文化;审视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4)11-0019-02

一、缺失:中职校园建筑文化的通病

(一)现代化:难掩文化之虚

随着职教事业的大发展,中职校的硬件在提档升级中完成了脱胎换骨般的巨变,学校“长”高了,学校变“新”了,学校长“大”了,学校变“美”了,旧的建筑在推土机的隆隆声中灰飞烟灭,往日的景色也被更具现代气息的景观所取代。

梅贻琦曾说:“所谓大学者,非大楼之谓也,乃大师之谓也。”可见学校之高下不在于设施建筑之豪华。我们不能像“旧城改造”般地除旧建新,也不能像建商场、企业,开发房地产一样建设学校。“建筑物的被现代化”带来的文化缺失严重弱化了学校的育人功能,尤其是建筑物在“被现代化”的过程中,领导、教师、学生没有太多的话语权,有话语权的是专业性建筑企业,他们对学校的历史、文化知之甚少,他们往往仅从建筑学的角度来规划与设计,根本没有从学生和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来考虑,再加上很多学校领导文化意识淡薄,对建筑文化研究较少,导致校园建筑文化的“虚无化”。

(二)人造化:难营文化之实

校园建筑的现代化也催生了很多“人造美”,如假山、喷泉、亭台、楼阁,以此来营造清新、自然、古典、优雅的校园环境,彰显学校的文化品味。有的学校还建造文化广场、“引进”名人雕像、“移植”艺术雕塑等,营造艺术文化气息,着力打造学校文化。

文化真可以“移植”吗?文化真的可以像“女娲造人”那样“造”出来吗?当前中职校园“造”文化渐成时尚,“打造学校文化品牌”渐成流行语,文化成了营销学校的最好包装。在喧嚣纷扰中,我们必须正视文化形成的规律,留住校园建筑之“根”。一幢建筑记载的是一段历史,一幢建筑留下的是一段回忆,一幢建筑包含的是特有的文化,一幢建筑演绎的是一段传说,一幢建筑的推倒也就意味着一段历史、文化的消失,而一幢新建筑的拔地而起则可能就意味着另一场“新文化运动”的开始。我们可以在建筑中刻意植入文化元素,我们甚至可以将要表述的东西镌刻在墙上,但文化元素要能得到认同,要能深入人们的思想、骨髓,远非朝夕之功。

二、流失:中职校园建筑文化的伤痛

(一)合并隔断历史

近些年,在“做大做强”的“精神”感召下,职教园区、职教集中区建设方兴未艾,一大批职业学校异地重建,多校合并如火如茶,一些办学历史悠久但规模较小的学校被“收编”,一些办学特色鲜明的行业学校被“综合性”的职教集团所取代,很多职业学校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在学校合并的过程中,一大批建筑物被闲置、置换,而异地重建的学校则以全新的“姿态”示人。合并使职业学校“全新”,当以前的校友故地重游时,已是物是人非,在欣赏气势恢宏的校园建筑时,除了感叹沧海桑田外,还能想起什么?也许只有校史陈列室里的几张旧照片还能依稀唤回尘封的记忆、找回意气风发时的感觉。合并仿佛使学校由一个长者蜕变为一个儿童,这种无意识的行为造成了历史的隔断、文化的流失。

(二)缺少挖掘提炼

对于中职校园建筑,人们在意的是安全,关注的是美观,至于此外的文化追求往往局限于“墙壁”文化。“让每一面墙壁都说话”往往缺乏对建筑物所蕴含的文化因子的挖掘和提炼,[1]如建筑物中蕴藏的独特历史、学校的办学定位与教育愿景、师资素养和学生特质、与本校相关的历史文化名人等。所有这些,都是学校宝贵的无形资产。

不断提炼和挖掘建筑物的文化因子,一方面,在新建筑设计时,学校应集思广益,将学校的核心价值观、办学理念、学校精神,校风、学风、教风等融入建筑中;[2]另一方面,可以从学校另类“历史”中汲取建筑文化。职业学校可巧妙地利用本校所欲塑造之文化与外部文化的“关联性”,通过恰当的途径从另类“历史”中“找寻”适合本校的文化种子,如通过充分借鉴和利用合并学校、联办学校、附属学校、挂靠学校等的建筑文化资源,实现学校文化建设的跳跃式、超常规发展。

三、营造:中职校园建筑文化的必然

(一)建筑个性:彰显文化底气

学校的文化在个性,在学校独特的历史。中职校园建筑应基于本校的文化实际,充分张扬个性,彰显文化底气,关注个性文化与可供形塑的各类个性文化资源之间的“联系性”,从学校的历史身影中体现建筑个性文化。[3]

学校的建筑个性往往不在“新”,而在“旧”。学校的建筑个性可通过老校门的重建而体现,学校可以通过校庆、异地重建等契机,恢复重建这些具有重大价值的老校门。这不仅可真实地表达广大校友、师生的共同心声,进一步凝结广大学子的爱校情感,而且有助于进一步彰显学校悠久的办学历史,折射深厚的文化底蕴,表现学校鲜明的文化个性。[4]学校的建筑个性也可通过老校舍“修旧如旧”来体现,保留外部原貌,老校舍蕴含珍贵的无形价值,是学校一笔不可再生的教育和文化资源,再使用是历史校舍最为有效的保护方式。学校的建筑个性还可通过新校舍传承老建筑文脉而体现,可通过外观颜色、材料质感、规模与体量甚至建筑造型加之环境的延伸来体现,可利用原有学校的建筑素材来体现。

(二)建筑人性:凸显文化本源

学校是师生的精神家园,学校建筑设计必须以人为本,体现人性文化,渗透人文关怀。

罗伯·高菲曾说,建筑物建立起来后,你看不到它的柱子、横梁与钢筋,但是少了它们,建筑物将会倒塌。建筑中隐含的文化就是镶嵌在柱子中、缠绕于横梁上、附着在钢筋里的基因,让我们细心呵护、精心培植,使这种基因伴随师生生命成长的全过程。

参考文献:

[1]马延军.校园建筑的隐性文化[J].机电产品开发与创新,2010(5).

[2]吴家豪.建造特色学校建筑 打造特色校园文化——高职院校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探索[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4).

[3]王骞.文化校园:校园文化建设的新诉求[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7).

[4]王强.校园建筑的隐形教育功能及其实现途径[J].高教探索,2010(1).

(责任编辑:沈彬)

猜你喜欢

建筑文化审视
从形态构造类比中西方传统建筑差异
浅论现代环境艺术发展现状及危机
未经旅行“审视”过的设计,是不可信的
ArtDeco下的“海派”建筑文化
当代中国主流建筑文化的新趋向
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审视与当代发展探析
关于国际法渊源内涵和外延的重新审视
生活方式视域下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审视与发展
生与死:《荒野猎人》的伦理价值审视
浅议本土建筑文化的认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