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治理因素对企业规模影响的实证研究
——基于中国上市企业的数据
2014-01-18万祥兰
万祥兰
(1武汉理工大学经济学院,湖北 武汉430070;2湖北工业大学理学院,湖北 武汉430068)
企业规模是衡量企业实力的重要指标。保持合适的企业规模,对于实现规模经济和规模效益,提升企业竞争力,提高企业研发水平,实施并购策略,都具有重要意义。企业治理作为一种管理机制,对企业绩效和企业规模也具有重要影响。目前,在考察企业治理、绩效和规模三者之间关系时,学术界大部分学者构建的数学模型都是将企业规模当作控制变量。本文尝试引入“企业规模”这一被解释变量,以我国2010—2012年沪深A股904家上市公司作为样本,运用实证分析方法,从股权结构、董事会特征和高管激励等三个方面出发,分析企业治理因素对企业规模是否存在影响及如何影响。
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1.1 股权结构与企业规模
股权结构,也就是所有权结构,是治理企业的基础,指企业股东组成或企业归哪些人所有。本文从股权性质、股权集中度和股权流通性等三个角度来剖析股权结构。
股权性质是指股权持有者的身份属性,是股权结构的根本体现。设置国有股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做法,它使企业在税收、投资等方面具有优越性,利于企业规模的发展[1]。因此提出
假设1:企业规模与国有股比例呈正相关关系。
股权集中度是指股权集中或分散的程度。在我国,存在很多的股权集中现象,股东对企业的直接监控是一种次优选择。从这方面讲,股权较为集中应该有利于企业规模的扩张,但如果股权集中度再进一步提高,就可能会增加企业的各项成本。因此提出
假设2:企业规模与股权集中度呈倒U型的曲线关系。
我国上市企业股权分为流通股和非流通股。绝大部分流通股股东以短线买卖为主,不太关心自身股权对企业的影响。在市场监管薄弱同时又存在大股东的情况下,流通性的增加就会削弱股东对企业的监控力度,但流通股的比例超过一定数额后,就会影响企业的控制权,控制权在市场上的激烈竞争会迫使企业改进管理,流通股股东对企业的监控力度又有所加强,这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和规模的扩张[2]。因此提出
假设3:企业规模与流通股比例呈U型的曲线关系。
1.2 董事会特征与企业规模
董事会是公司内部治理结构的核心,它是集体决定公司业务的机构。本文将从董事长和总经理的职位设置、独立董事的比例、董事会的规模等三个方面,来研究董事会特征对中国上市企业规模的影响。
董事长兼任总经理往往被认为是阻碍企业绩效提高的一个重要因素,中国证监会也把董事长和总经理分开委任作为完善上市企业治理结构的一个重要举措[3]。两职分设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强董事相对独立性,减轻我国“内部人控制问题”。因此提出
假设4:两职兼任不利于企业规模的扩张,两职分设有利于企业规模的扩张。
目前,我国对上市企业经理层人员的监控机制还不十分完善,在企业治理机制上通过提高独立董事的比例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通过他们可以加强对企业的内部监管,使企业的经营更加规范[4]。设立和选聘独立董事还在一定范围内减少了企业的盈余管理度,有助于提升企业价值,利于扩大企业规模[5]。因此提出
假设5:企业规模和独立董事比例呈正相关关系。
董事会规模常常被视为影响企业治理的关键因素,若董事会规模过小,董事会在战略决策和监管经理层方面将受到一定限制,缺少独立处理重大事件的能力[6]。若董事会规模适度,就可增强董事会决策的有效性,使董事会能协调多方利益;但随着董事会规模的扩大,代理问题将会加剧,成本的增加将超过企业绩效的提升,不利于企业规模的扩张。因此提出
假设6:企业规模和董事会规模呈倒U型的曲线关系。
1.3 高管激励与企业规模
加强高管人员的薪酬激励,可能会减少其在职消费及其非价值行为动机,从而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绩效,利于企业规模的扩张[7]。随着企业规模增大,企业经营的难度加大,要求管理者的能力和素质更高,能够胜任的人也更少,因而需要付给管理者的薪酬也就越高[8]。高管持股作为一种企业经营激励手段,使高管层由经营者变为所有者,促使其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以股东的身份参与企业决策、承担风险和分享利润,保证他们自身利益与企业利益相一致。因此提出
假设7:高管薪酬、高管持股比例与企业规模呈正相关关系。
2 模型设计、变量说明及数据来源
2.1 模型设计
根据以上分析,建立如下模型:
2.2 变量说明
模型中的变量主要包括解释变量和被解释变量,其定义及度量方法见表1。
表1 变量定义及度量方法
2.3 数据来源
本文对2010—2012年沪深两市只发行A股的上市公司进行了筛选。样本筛选标准:1)样本中剔除ST和*ST公司;2)剔除金融行业上市公司;3)剔除相关数据不全的样本。最终确定904家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变量数据来源于国泰安研究服务中心(CSMAR)中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研究数据库和中国经济研究服务中心色诺芬数据库 (CCER)。数据处理和计算使用了EXCEL2003软件,数据的描述性统计、回归分析使用SPSSl9.0软件。
3 实证结果及分析
3.1 各变量描述性统计
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见表2。
3.2 多变量回归结果分析
为了研究各个治理指标对企业规模的影响以及各变量之间可能存在的相关性,采用逐步回归(Stepwise Regression)的方法。逐步回归分析系数与显著性检验结果如表3—5所示。
表2 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表3 股权结构与企业规模的回归分析表
表4 董事会特征与企业规模的回归结果分析表
表5 高管激励与企业规模的回归结果分析表
可以看出,各模型均可以在5%显著水平下通过检验,表明模型拟合效果较好,因此各回归模型结果可信,具有较强解释力。各变量检验结果解释如下。
1)股权结构。国有股比例与企业规模呈正相关,假设1成立,说明:在当前我国既缺乏法律保护又较难快速出现私人大股东的情况下,国有股权占主导就意味着政府是大股东,政府必然会监管企业,这是改善企业治理结构、有效制约管理人员的次优选择。前十大股东持股比例与企业规模呈倒U型关系,控股股东的存在与企业规模没有相关性,假设2成立,说明:股权的过度集中会造成小股东的利益被大股东侵害,大股东享有企业控制权后,并没有积极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不利于企业的发展。流通股比例与企业规模呈正相关,没有呈U型,假设3不成立,说明:近年来,我国上市企业的流通股比例在逐年上升,流通股股东对企业的管理和经营状况进行了有效监督和激励。
2)董事会特征。两职合一与企业规模负相关,假设4成立,说明:在我国,目前的大部分上市企业是由国有企业改制而来的,如果董事长和总经理两职有同一个人担任,会导致权力过于集中,势必会侵害企业和股东的利益。两职分设有利于控制经理人员的行为,使其尽心为提高企业绩效而努力。独立董事比例与企业规模呈正相关,假设5成立,说明:我国上市企业已建立了符合规定的独立董事制度,独立董事正在为企业的良性发展发挥着促进作用。董事会规模与企业规模呈正相关,也就是假设6不成立。原因可能是大规模、多元化经营的企业通常采取拥有具有较大规模董事会的做法,因为多元化经营需要董事会中有多个精通各个领域的专家。
3)管理层激励。前三名高管薪酬与企业规模呈正相关,但高管持股比例与企业规模负相关,假设7部分成立。这意味着薪酬激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短期激励措施,我国上市企业采用的股权激励制度还不成熟,尚未起到应有的激励作用。
4 结论
本文通过对2010—2012年沪深A股904家上市企业企业治理结构数据的实证分析,发现上市企业的治理因素当中,对企业规模在统计上有显著性影响的因素有:国有股的比例、前十大股占股比例的平方和、流通股占股比例、独立董事比例、董事长和总经理是否两职兼任、董事会规模、高管薪酬、高管持股比例等。股权结构方面,国有股对企业资产聚集能力具有正向作用,逐步提高流通股比例,甚至让股权全流通,有利于企业规模的扩张;董事会特征方面,增加独立董事比例、扩大董事会规模、分设董事长与总经理的领导结构等做法有利于提高董事会效率,对企业规模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高管激励方面,高管薪酬的增加,对企业规模的扩张产生有利作用,但股权激励对企业规模的扩张未起到正面影响。
[1] Qian Yingyi,Weingast B R.China′s transition to Market-Preserving Federalism,Chinese style[J].Journal of Policy Reform,1996,l(02):149-185.
[2] 陈小悦,徐晓东.股权结构、企业绩效与投资者利益保护[J].经济研究,2001(11):3-11.
[3] 于东智.董事会、公司治理与绩效——对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2003(03):29-41.
[4] 吴淑馄,刘忠明,范建强.非执行董事与公司绩效的实证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1(09):69-76.
[5] 白重恩,刘俏等.中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2005(02):81-91.
[6] 于东智,池国华.董事会规模、稳定性与公司绩效:理论与经验分析[J].经济研究,2004(04):70-79.
[7] 孟俊婷,胡玉爽.公司治理因素对公司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我国航天军工上市公司[J].会计之友,2012(04):89-91.
[8] 刘文华,任利成.高管薪酬与企业绩效的相关性—信息技术行业上市公司为例[J].技术经济,2012(11):96-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