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湖北省新型工业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实证研究

2014-01-18王其和

湖北工业大学学报 2014年6期
关键词:工业化湖北省城镇

方 娜,王其和

(湖北工业大学工程技术学院,湖北 武汉430068)

中共十八大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201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又对“工业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提出了具体的目标要求。目前,湖北工业化进入中期发展阶段,城镇化率达到54.51%[1]。从理论到实践上对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单独评价的研究较多,评价指标体系也较综合,但对于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协调性关系的研究却大多停留在两者之间互动机理的定性分析,定量研究的文献较少,具体针对湖北省内各个地市的分析更少。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的协调发展,其中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在体现 “新型”和“互动”的基础上来评价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协调关系。因此,鉴于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本文将构建2个系统的多指标体系,基于城市复合系统进行协调性实证研究,对湖北省12个地市的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质量进行研究。

1 评价指标选择

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水平能否全面、科学、合理地反映出来,取决于指标体系选择的科学性。因此,本文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主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则:第一,可操作性原则,设计指标体系的目的在于应用,为了便于统计和计算,本文尽可能地使用政府部门发布的数据;第二,代表性原则,依据湖北省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有代表性的12个地级市(分别是武汉、黄石、宜昌、襄阳、孝感、咸宁、荆门、黄冈、鄂洲、荆州、十堰、随州)为实证分析的对象,以保证指标之间的可比性;第三,层次性原则,指标以地级市这一层次为准,充分考虑指标的层次性、相关性、协调一致性。

所谓新型工业化是指“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2]。因此本文选择14项具体指标分别从工业化率、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科技含量、经济效益、可持续发展能力、人力资源利用等6个方面构建测度新型工业化水平的评价体系,并据此综合测度湖北省不同地市的新型工业化发展水平。所谓新型城镇化是指“以科学发展观为引领,发展集约化和生态化模式,增强多元的城镇功能,构建合理的城镇体系,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发展”[3]。本文从城镇化率、城镇基础设施、城镇可持续发展能力、城镇综合服务功能、城镇集约化等5个方面,并选用20项具体指标构建了新型城镇化水平评价体系,用来综合测度不同地区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同时,从“两化”速度协调、“两化”空间融合、“两化”产业融合、“两化”互动成效等4个方面及12项具体指标[4]构建了反映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具体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表1 新型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续表1

2 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评价模型的构建

2.1 数据处理

原始数据指标的计量单位不尽相同,因此需要对其进行无量纲化处理来消除量纲不同对计算结果的影响。本文采用以下方法对原始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正指标无量纲化方法为

逆指标无量纲化方法为

指标体系中a11,a21为逆指标。

2.2 熵值法计算权重

1)计算指标值Aij在指标j下的权重

2)计算指标j的信息熵

3)计算指标j的权重wj具体某项指标的权重的大小取决于该指标值的信息效用值相对大小,信息效用值的大小由1减去信息熵ej得到。一般而言,信息效用值越大,对评价的重要性越大,相应的权重就越大;反之,相应的权重越小。具体的计算表达式如

2.3 评价模型的构建

第i地区的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水平指数

式中:指标个数为n,第j个指标的权重大小用wj表示。根据上述表达式带入相应的实证数据,如果计算得到的Ci越大,说明i地区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程度越好;反之,则说明i地区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程度越差。

3 结果与分析

3.1 总体水平评价

根据表2可以看出,2012年湖北省12个地市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水平存在显著的空间差异性:武汉市在新型“两化”协调程度最好,以0.7552的优势遥遥领先,是第二名黄石市的1.93倍。黄石市、宜昌市、襄阳市、孝感市新型“两化”协调程度较好,咸宁市、荆门市、黄冈市新型“两化”协调程度一般,鄂州市、荆州市、十堰市、随州市新型“两化”协调程度较差。

武汉市无论在新型“两化”协调总水平上,还是在新型工业化综合发展水平、新型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互动水平这三项得分上均位于第一名,显著好于其他城市。这主要得益于武汉市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高科技产业,以新型工业化带动三次产业互动,2012年武汉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全省比重为45.72% ,2012年非农产业就业比重高达99.82%。湖北省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水平存在的空间差异性,与各城市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有一定的相关性,因为新型“两化”协调发展本身就涵盖了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各自的实现程度。例如:作为典型的工业化带动城镇化发展的黄石市,其2012年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高达61.96%。而新型“两化”协调最差的随州市,其新型城镇化水平和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互动水平均处于12个地市的底层位置。

表2 湖北省各地区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水平

3.2 系统内部分析

从新型工业化系统内部看,湖北省12个地级市的得分排序为:武汉>襄阳>随州>孝感>咸宁>鄂州>宜昌>荆门>荆州>黄冈>黄石>十堰 。新型工业化系统内部各项指标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依据离散系数来衡量各指标的内部差异由大到小排序分别为:科技含量(1.06)>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0.69)>人力资源利用(0.55)>可持续发展能力(0.47)>工业化率(0.46)>经济效益(0.42)。从内部分析可以看出:表征新型工业化与传统工业化区别的两项指标——科技含量和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在12个地市之间差异程度较大,而表征传统工业化道路的指标(如工业化率和经济效益)在12个地市之间的差异程度较小,得分比较接近。可见,在新型工业化系统内部体现“新型”的指标上湖北省各地市存在差异,其中差异程度最大是科技含量,武汉市科技水平得分的最高为0.0572分,R&D经费指标居12个地市之首,是位于第二位的宜昌市的1.82倍,体现了武汉市在新型工业化进程中的智力优势。孝感、黄冈、咸宁在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水平上得分较高,信息化对工业化的提升作用较强。

从新型城镇化系统内部看,湖北省12个地级市的得分排序为:武汉>黄石>宜昌>十堰>鄂州>咸宁>黄冈>荆州>荆门>襄阳>孝感>随州。新型城镇化系统内部各项指标存在一定的差异性,由大到小排序分别为:城镇集约化(1.29)>城镇综合服务功能(0.96)>城镇基础设施(0.90)>城镇化率(0.73)>城镇可持续发展能力(0.32)。湖北省各地市在城镇集约化率、城镇综合服务功能及城镇基础设施三个指标方面差异较大,而在城镇化率和城镇可持续发展能力两项指标上差异较小。鄂州市在城镇集约化方面发展较好,在地均GDP指标上仅次于武汉市,位居全省第二位;宜昌市在城镇综合服务功能上发展较好,其城镇登记失业率最低(仅为3%),社会保障覆盖率、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位于全省前列;黄石市在城镇基础设施指标上得分较高,其在人均城市道路面积、城市建设用地占市区面积比、每万人拥有公共汽车数方面位于全省前列。随州市在城镇集约化水平、城镇综合服务功能、城镇基础设施方面均处于全省较低的位置。

从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互动水平系统内部看,湖北省12个地级市的得分排序为:武汉>宜昌>孝感>黄冈>荆门>黄石>襄阳>咸宁>荆州>鄂州>随州>十堰 。新型“两化”互动系统内部各项指标存在一定的差异性,由大到小排序分别为:“两化”产业融合(0.60)>“两化”空间融合(0.59)>“两化”速度协调(0.45)>“两化”互动成效(0.36)。从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的结合点来看,湖北省各地市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速度和成效上比较协调,发展阶段较为接近,在“两化”空间和产业融合方面差异较大,产业园区作为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的空间载体,产业园区的配套设施完善,产业园区和城市新区统筹发展显得尤其重要。在空间和产业融合方面,宜昌市发展成效较为显著,说明宜昌充分认识到中部崛起和西部大开发以及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战略对宜昌市发展的推动作用。在产业结构方面,宜昌市开始向高端化、新兴化、规模化、品牌化纵深发展,将形成装备制造、化工、食品医药等3大千亿产业,推动生物、纳米材料、磁电子3大产业向千亿产业发展。以猇亭园区、深圳工业园、白洋工业园、生物产业园4大园区为例,其工业产值已过千亿,而宜都、夷陵、当阳、枝江等县市开发区过500亿,20个专业园区过已经100亿[5]。

4 结束语

研究结果表明,湖北省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水平存在显著的空间异质性,新型“两化”协调程度较高的前三个城市分别是武汉、黄石、宜昌。从协调发展评价模型三大系统内部来看,各地区在科技含量、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城镇集约化、城镇综合服务功能、城镇基础设施、“两化”产业融合、“两化”空间融合这些表征“新型”要素的指标上差异较大。因此,湖北省各地市应根据各地市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水平以及系统内部的差异性,有针对性地采取政策措施,推动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的协调发展。

[1] 湖北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湖北调查总队.湖北省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14-03-04]http://www.stats-hb.gov.cn/wzlm/tjgb/ndtjgb/hbs/108863.htm.

[2] 郝华勇.我国新型工业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空间差异与对策[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12,24(02):69-76.

[3] 彭红碧,杨峰.新型城镇化道路的科学内涵[J].经济研究,2010(04):75-78.

[4] 郭丽娟 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评价[J].统计与决策,2013(11):64-67.

[5] 秦湘尧.宜昌——长江中上游城乡一体化发展样板[EB/OL].[2013-09-23]http://www.cien.com.cn/html/Home/report/89597-1.htm.

猜你喜欢

工业化湖北省城镇
2.5 MPa及以上城镇燃气管道与输气管道区别
关于加快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的若干意见
文化边城镇远
《新型工业化》征稿启事
工业化失败的国家缺了什么?(上)
湖北省2016年9月水产品塘边价格
城镇排水系统量化指标体系研究
城镇医保支出为何跑赢消费支出
春风化雨 深入浅出——记湖北省优秀理论宣讲员龙会忠
工业化住宅渐行渐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