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来华留学生的文化适应问题浅析

2014-01-17乔江

今日湖北·下旬刊 2014年8期
关键词:文化适应

乔江

摘 要 来华留学生的文化适应问题是整个学习过程中重要的一环,本文旨在通过增加留学生普遍接受的汉语课程中的文化内容,帮助学生了解并熟悉中国文化。通过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促进学生在中国的学习和生活,增加汉语课程中的文化内容,对开展留学生教育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 来华留学 文化适应 汉语课程 文化内容

一、留学生文化适应的问题

目前我国高校接收来华留学生人数不断增长,来华留学生规模也日益扩大,伴随着留学生人数的不断攀升,许多文化冲突问题也日益突出。文化冲突的原因多种多样,从语言、到生活习惯,从食物到思维方式,留学生作为原有文化的载体,时刻都与中国文化发生着碰撞和冲击。我国来华留学生工作与西方国家不同,虽然近几年各高校不断推进趋同化管理,但与西方国家无差异管理和社会化管理依然有很大差异,这种差异与我国具体情况和要求有关,现实情况是高校不仅承担招生、管理等工作,也同时承担与留学生有关的几乎所有事宜。也正是在这种条件下,高校必须更加重视留学生文化适应问题,否则在教学、日常管理方面都会留下隐患。

为了能更好地帮助来华留学生尽快融入本地生活和中国文化,引导他们更好的进行文化适应,各个高校都进行了有益的尝试,比如组织文化体验活动,通过带领学生深入社区体验普通中国人的生活,让学生对中国文化有直观的感受,发现自身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共同点,增加亲近感;又如有高校通过中国学生与留学生互相结对的形式,以同龄人的视角帮助留学生适应本地文化,削减疏离感。这些活动对于留学生的文化适应都有积极的影响,只是文化内容涉及广泛而丰富,单纯依靠学生活动很难达到系统、科学的了解和学习的目的。因此,从留学生的课程设置上,增加中国文化内容的学习,十分必要。汉语课程作为大部分留学生最先接触的课程,是大部分留学生系统了解中国文化的基础。如果能在汉语课程中增加文化内容,那么课程设置的角度来说,这种有针对性的课程设置可以帮助学生获得更多的文化常识内容,更具有前瞻性和计划性,进而让学生更快的适应本地文化,削减一部分文化冲突带来的消极影响。

二、高校开展留学生汉语学习课程的现状

目前中国高校组织开展汉语课程十分普遍,主要是根据学生入学时所提交的申请材料判断学生的汉语水平,然后决定其是否需要进行汉语教育。这种设计方案的主要依据是学生的申请材料所体现的汉语能力,比如汉语水平考试(HSK)考试得分,或者之前有无汉语教育的经历等。并不考虑学生是不是具有一定的中国文化常识或基础,这样以来就会出现一种奇特现象,学生上完汉语课以后依然对中国文化知之甚少,不能很好的对中国文化进行解码和理解。因为大部分来华留学生在赴华前并不会向中国人出国留学那样主动接触和预先了解别国文化,所以他们大都对中国文化的基本内容缺乏必要的了解,虽然汉语课程中会涉及一定的中国文化,但这些基本的文化知识并不能完全满足留学生学习、生活中的需要,这些课程主要还是以汉语学习本身为主。

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实际需求是能比较准确地理解和把握中国文化中的日常交际礼仪,能够遵循基本的文化规范,避免因为缺乏对中国文化的基本了解造成沟通不顺、引起误会等。尤为重要的是,如果不能很好的开展文化适应,反而不断的积累文化冲突,将极有可能引起学生的心理问题,妨碍其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三、通过汉语课程设计增加文化内容的学习

语言是文化的最有效载体,文化寓于语言之中。通过对语言课程的针对行设计,科学有效地增加汉语学习课程中的文化内容,可以帮助学生更快的进行文化适应,尽量减少文化冲突带来的负面影响。在设计汉语课程时,首先,按照学生掌握语言文化水平的不同,将学生分配成不同的班级组织教学。这就要求高校必须能备置包含文化知识内容的测试工具,如考卷等。同时还要准备好不同的教材,针对不同阶段的班级进行教学,建议利用现有汉语教材加入文化知识点,这样一来可以较为迅速的开展文化教育,可操作性更强。

其次,汉语课任课老师的准备。对汉语课程的任课教师来说,在汉语课程中加入文化內容,并对这些文化内容进行讲解需要进行更为充分的准备,一方面文化内容的内涵必然在广度和深度上更加深入,既要能对文化内容进行讲解,又要能对一些较为复杂的文化内容进行解码输出,使之深入浅出,这无疑对任课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三,选取的文化内容要能解决实际问题。相对于单纯的语言课程来说,文化课程的设置要更具有实践性,因为学生每天面对的沉浸式生活是他们立刻要面临的挑战,所以学生首先需要通过文化课程解决的是生活中经常遇到的文化问题,比如接人待物,师生礼仪,社会规范等等。文化教授内容也应该与日常生活相匹配,这样一来能更好的帮助学生活学活用的同时尽快开始文化适应的过程。

在为了更好的开展文化教育,在对语言课程进行设计时,还需要要遵循其他方面的一些原则。

第一,重视文化体验,弱化文化灌输。早期的留学生教育主要沿用中国学生的教育方法,重在知识的输入,没有详细的讲解,这种灌输的方法在留学生教育中难以取得良好的效果。特别是在文化内容的教育过程中,学生作为自身母文化的携带者,很难预测其看待异文化的视角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因此要着力营造一个体验式的环境,采用模拟场景的形式,帮助学生采用正确的视角去观察和理解文化知识和场景。特别要注意的是,任课老师一定要及时发现学生体验式学习过程中的错误,及时给予引导和纠正,否则不仅不能有效的改正学生的错误,还有可能给学生造成文化误解,影响后续的文化教育。

第二,通过文化对比,增强学习吸引力。认识新鲜事物的一个比较好的方法就是对比,当前的汉语教育与文化教育主要重在讲解汉语言和中国文化,而缺乏对比。实际上,通过比较文化之间的差异,寻找共同点和差异性是了解不同文化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手段。首先,看到不同文化中的相同点能够极大的唤起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和亲切感,这对于文化学习来说,打下了较好的基础并培养了一种开放、包容的心态;其次,发现文化间的差异,可以迅速把握新文化的要领,同时对产生这些差异的原因进行学习又可以进一步强化学生对整个宏观文化背景的了解,这种由点及面,由面到点的学习过程也正是了解文化以及其他知识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高校在开展文化教育的过程中,可以多收集、整理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内容,或者有针对性的对本校留学生来源国的文化进行了解。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中国文化。

第三,突出文化要点,解决实际问题。文化内容涵盖的范围较广,包含的内容也有很多,对于刚刚入学的来华留学生而言,很难在短时间内掌握如此多的文化内容。因此,需要在设置文化内容时,先让学生学习那些直接与生活相关的内容。这样可以帮助学生首先解决实际问题,方便学生的日常生活。这种实际生活和理论知识相结合的方法也可以促进学生获得积极的文化体验,有助于学生形成良性循环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对中国文化更加浓厚的学习兴趣。

四、通过汉语课程设置提高文化适应能力的现实意义

目前我国的留学生事业发展正从单纯的重数量逐渐转变为数量与质量并重的阶段,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国内一流高校,已经开始了更加严谨的选拔留学生,希望能與西方竞争,吸收世界上的优秀人才来华学习。优秀的人才不仅体现在生源质量的优秀和培养结果的优秀,还应该体现在培养过程的优秀上。这就要求我们不能仅仅只看“进口”和“出口”,更加要注重学生在校期间的过程管理。强调过程管理,实际上就是强调对学生的教育不仅要包含课本的理论知识,更要包含对学生文化适应的积极引导,因为这种文化适应对学生的学习生活乃至对华印象都至关重要,这也是高校按照国家留学中国计划要求努力完成的工作之一。

中国作为东方文化的代表国之一,文化上有着与西方国家的显著差异,国际学生来华学习的过程中也确实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在这一背景下,更加要求我国高校必须具备帮助学生做好文化适应的准备,同时,也应该有信心做好这一项工作,因为不管学生携带何种文化来华学习,最终目标是接受高等教育,帮助自己成才。这一点与高校的工作目标相一致,即帮助学生成长成才。因此通过汉语课上的对学生进行文化内容的教育和传播,对于留学生在校教育的过程管理和教育目标的实现都具有现实和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贺继军,张蓉,潘羽.来华留学生招生的“项目化”设计与实施——以浙江万里学院为例[J]. 浙江万里学院学报, 2013(6):101-104.

[2]郑兰哲.向国际一流大学目标,培养高层次来华留学生[J].中国高教研究,2004,(03):33-36.

[3]胡志平.大力发展来华留学生教育,提高我国高校国际交流水平[J].中国高教研究,2000,(03):32-35.

[4]国家教育委员会外事司.教育外事工作历时沿革及现行政策[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5]孟凡丽.文化适应性教学探析——以美国多元文化教学策略为例[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 27(3):118-121.

(作者单位:武汉理工大学)

猜你喜欢

文化适应
基于Berry文化适应理论的“一带一路”战略构想启示
走出边缘:阳江苗族代耕农的文化适应与社群重构
文化适应视角下的中介语倾向性探讨
老挝留学生文化适应度调查研究
从文化不连续性看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文化适应
低龄留学要做好“文化适应”
媒介使用与文化适应之相关性研究
从工具的磨损看麻山苗族对文化所属环境的适应
农村城市化进程中甘肃少数民族教育的文化适应研究
试论杭州就业维吾尔族的文化自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