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英语教学中的隐性课程探究

2014-01-16岑华

大学教育 2014年1期
关键词:隐性课程人际关系高职英语教学

岑华

[摘 要]课程是一个发展的概念。现代课程观认为课程由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构成。高职英语教学中同样存在隐性课程问题。如何充分发挥隐性课程的积极作用,如何调整课程体系,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和自主学习习惯,将是未来高职英语教学进一步发展的关键。

[关键词]高职英语教学 隐性课程 物质环境 校园文化 人际关系

[中图分类号] H3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01-0112-03

一、课程本质内涵的多元性

课程一直是学校教育的核心问题,在所有的教育术语中,“课程”是运用最广泛却争论又最多的一个,据美国学者统计,“课程”这个概念已有119种定义,[1]这反映了人们对课程的不同看法。如果要给课程下一个规定性定义,可以认为课程是为了实现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及它的目的、内容、范围、分量和进程的总和,包括为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而营造的学校环境的全部内容,[2]由此可见,课程从外在表现上看,涵盖了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人们通常所说的课程指的是以学科为中心的学校课程,即明确的、事先编制好的有具体目标、具体内容、计划周密的课程,也称显性课程(explicitcurriculum)或正式课程(formalcurriculum)。而隐性课程(hiddencurriculum)也被称为潜在课程(patentcurriculum),指学生在物质环境、文化环境、人际环境这些总的学习环境当中所学习到的计划外或者非预期的理论知识和价值观念等,那些没有在教学计划或学校政策中显现的,但却是学校教育所传授知识中必不可缺少且有效的组成部分。隐性课程是学校(含班级)社会关系结构有意或无意地传递给学生的价值、态度、信仰等非学术性的知识,[3]这当中包括学校正规课程中隐含的教育因素、学校的物质环境、精神文化内涵、教师的人格、学校领导风格及校园人文环境等因素,这些因素虽然看似无形,但却对学生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美国课程专家巴罗(R.Banow)指出,隐性课程从柏拉图时期开始就有记载,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的教育思想中也蕴涵着丰富的隐性课程思想。现代成熟而系统的隐性课程思想是在20世纪初的杜威(J.Dewey)和克伯屈(W.Kilpatrick)的著作中开始出现,1966年美国教育家杰克逊(P.Jackson)在他的《课堂中的生活(LifeinClassroom)》一书中第一次正式提出“隐性课程”的概念,分析了教室中的团体生活、报偿体系和权威结构等特征,认为这些不明显的学校特征形成了独特的学校气氛,从而构成了潜在课程。隐性课程概念,改变了传统课程的观念,从空间结构看,课程的范畴不再只是单一的知识组织和选择问题,而需要考虑相关的背景因素(如社會的、科学的和学生的因素)以及动态的因素(如师生交互作用、教学方式的变化、环境的因素等),从而使课程设计走向结构化、立体化和系统化;从时间结构看,学生的学习已不再局限于几门学科的课堂学习,而是扩展到学校的整个生活系统之中,呈现出“全天候”的状态。

二、正确认识隐性课程价值,重视其对高职英语教学的价值和意义

学科课程一统天下,是传统教育在课程观念和实践上的根本特征,在人类教育史上,学科课程在构建和完善各类学科体系、知识传承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狭义的教学环境中,以学科为根本、教师为中心的课程体系,却与现代素质教育、高等教育改革的理念与目标相违背。课程是一个发展的概念,隐性课程作为非学科课程和现代课程的重要内容,其价值就在于冲破了传统学科课程中教师主宰课堂的桎梏,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判断力和创造力,对学生的学习和社会化起着重要作用,为他们主体价值的实现提供了必要条件。

当前,不少高职学生对英语产生厌学和逆反心理,为应付考试获得毕业而不得已为之,英语甚至变成了一个包袱,一个影响众多学生学习发展的瓶颈。随着教育社会功能的多样化和课程理论研究的深入,倡导新的教学模式,全面调动学生学习主体性,提升高职英语教学实效已提上了议事日程。同其他课程一样,高职英语课程中也存在着影响教学水平和质量的隐性课程因素,《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指出,高校英语教学应该“采用新的教学模式改进原来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课堂教学模式”,“朝着个性化学习、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的学习、主动式学习方向发展。新的教学模式应体现英语教学的实用性、文化性和趣味性融合的原则,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尤其要确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教书与育人并举,能力与素质并重,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将素质教育贯穿于高校英语教学的始终,显性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常常伴随着隐性课程。隐性课程具有形式丰富,轻松愉快的特点,较于枯燥的英语课堂更贴近学生,更能寓教于乐。隐性课程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能力选择学习的内容和环境,确定学习的进度和目标,为听、说、读提供更好的载体,开辟了高校英语教学的第二课堂。如我国各地英语教学条件不平衡,新入校的学生英语水平特别是口语往往有较大差距,有的学生方言干扰严重,语音语调不够标准。很多教师都发现在纠音的时候,单靠课堂教学既吃力又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而在课堂教学之余,教师适时举办一些英语朗诵或绕口令比赛,就能在展现优美语音语调魅力的同时,训练学生灵活自如地运用自己的发音器官,潜移默化中达到正音的目的。竞赛的气氛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竞争意识,让学生从“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从而实现课程的弹性化和多层次化。如何在教学中充分发挥隐性课程独特与积极的作用,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和自主学习习惯,将是未来高职英语教学进一步发展的关键。

三、精心设计统筹安排,充分发挥隐性课程的重要作用

(一)创设有利于英语教学的物质环境

隐性课程是指学生在学习环境(包括物质、社会和文化体系)中,所学习到的非预期或非计划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或态度。[4]“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孔子早就认识到环境因素对教育的影响,而高职院校校园中独特的文化精神和思想内涵,对学生的影响和熏陶尤为深刻。在英语教学中,物质环境同样是不可以忽视的重要因素,校园布局、建筑绿化、图书资料、教学设备等硬件设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学质量的提升。高职英语教学需要强化环境育人意识,因地制宜,更好地整合各种广义上的教育条件,如充分利用宣传橱窗、校园景点、英语广场、英语期刊室等,使英语学习深入校园的各个角落,让学生心情舒畅地发挥自己的潜能。时代在发展,新技术层出不穷,特别是多媒体数字化技术的普及,也为大学英语教学提供了更智能化的教育环境和操作平台。多媒体技术具有集成性高、交互性强、信息量大等特点,能够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画面、视频、声音、影像和文字信息,营造出逼真的语言环境,比传统单一以语言为主的传播方式更直观,更能增强记忆,在英语教学中发挥了其他设备无法比拟的作用。可以预见,未来多媒体技术将会全面突破传统学习方式的局限,更加广泛地运用于英语教学,因此高职英语教师必须在先进教育思想的指导下,运用崇高的人文精神和先进的信息技术,强化英语教学过程和实践练习效果。同时,学校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同时,更应重视教学设施方面硬件的投入。

(二)营造有利于英语教学的校园文化

教育过程不仅发生在课堂,还发生在众多不同的情境之中,学校通过教育环境(包括文化的和社会关系结构)有意或无意地传递给学生非公开性教育经验(包括学术和非学术的),[5]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隐性课程就是校园文化,隐性课程的编制就是显性课程以外校园文化的营造问题。所谓校园文化,即校园物质形态和精神内涵的总和,对于广大青年学子具有导向、凝聚、调适、整合等多种影响,具有强大的教育功能。[6]“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英语学习的最终目的在于实际应用,高职英语的教与学要切实改变观念,从应试教育转换到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上来。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交际的工具,语言技能的掌握、能力的形成的最重要的途径就是人与人的交流,而交际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进行的,杜威就曾指出:“为了激发学生思维,必须给学生一个实际的经验情景。”校园文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拓展,培养学生具有运用英语交际的能力,能发挥课堂难以达到的教学效果。如英语影视作品欣赏,就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地欣赏经典影视作品的同时,训练听力,学习口语,并接受英语国家的文化和历史,逐步养成跨文化意识。校园文化多种多样,形式内容丰富多彩,具体到高校英语教学,既有文化学术型的活动,如英语角、学术讲座、英语演讲、英文各项能力竞赛、英语辩论会等;也有娱乐休闲型的活动,如英语歌咏比赛、英语短剧表演、英语化装舞会、英语影视作品欣赏等,既可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运用英语的能力,又大大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创设出多种有效的英语文化交际情境,大力建设具有时代特色的校园文化,对于提升高校英语教学水平大有裨益。

(三)建立有利于英语教学的隐性人际关系

英语教学中的人际关系是以教师与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形成的相互关系为主要内容的,从教学层面来看,师生关系是一种教与学的互动;从社会层面来说,师生关系是更深刻意义上的人与人的社会性关系,也是一种师生之间思想交流、人格碰撞、情感沟通的人际关系。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一位教育工作者的真正权威在于他的人格力量,正如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说:“教师个人对学生心灵所产生的力量,无论什么样的教科书,无论什么样的思潮,无论什么样的奖惩制度都是代替不了的。”爱岗敬业、热爱学生是每一位教师的基本品质,教师渊博的学识、高尚的品格是形成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高校英語教师应该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高尚的思想境界和高超的业务水平,处处以高标准要求自己,为人师表,为学生所敬仰,让他们产生向师之心、尊师之情和求学热情。鉴于英语专业本身的开放性特点和当代大学生多元活跃的思想状况,高校英语教师更需站在时代的前沿,转变观念,摆正位置,把握青年学生的心理和知识需求,淡化教师中心意识,发扬教学上的民主的精神。教师应发挥学生学习的激励者、教学环节的设计者、学生知识的构建者等多种角色功能,师生互动,共同提高。同时,教师应提高服务意识,树立正确的学生观,为学生建立良好的外部心理环境,成为他们最信任、最亲近的人。教师也应更好地挖掘教学潜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使他们从语言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语言交际运用的主动参与者。

四、结语

以学科主义为内涵、知识传授为取向的传统课程体系在教学中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高职英语课程体系必将走上多样化、特色化和现代化的战略发展道路,作为英语教育工作者,应该借此契机,紧紧围绕学科特色,积极调整课程体系,勇于开拓,大胆创新,实现高职英语课程结构的整体优化和教学水平质的飞跃。

[ 参 考 文 献 ]

[1] G.A.比彻姆(美).课程理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2]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3] 唐晓杰.西方“隐蔽课程”研究探析[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2).

[4] 陈伯璋.潜在课程的概念分析[M].台北:台湾师大书苑有限公司,1987.

[5] 郑金洲.隐蔽课程:一些理论上的思考[J].外国教育动态,1999(1).

[6] 靳玉乐.潜在课程论[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33~34.

猜你喜欢

隐性课程人际关系高职英语教学
校企合作开发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隐性课程的优势与机制研究
中国古代教育对高职院校隐性课程的启示
浅析隐性课程对中学生道德教育的影响
论小学隐性课程的德育功能
浅谈互联网时代下的高职英语教学研究
克拉斯沃尔分类法对高职英语教学的启示及其应用
初探交际法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对体育教学中人际关系改善和教学氛围改革的探讨
英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社会的失衡及其人性的扭曲
英语原声电影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辅助功能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