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的探索与实践
——以华北科技学院为例

2014-01-15张美云

华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4年9期
关键词:实验区汉语专业

张美云

(华北科技学院,北京 东燕郊 101601)

在理工科高校如何建设好人文学科,特别是语言文学类专业,具有重要意义和探索价值。华北科技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以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的研究、探索与实践为基础,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应用型、国际化本科人才为目标导向,以“三联式”为培养途径,以“四双”人才为培养特色,以海外实习就业为保障和亮点,以文化传承为历史使命,确立了“E+T”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了理工科为办学主体环境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可持续发展之路。

1 理念为先,目标为导

建设汉语国际教育专业,首先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原则[2],秉承开放性、系统性的教育理念,遵循“五项原则”,以期实现人才培养“四大目标”。

1.1 教育理念“五项原则”

1.1.1 以人为本原则

以人为本就是要注重学生的素质养成与教师队伍质量的提高,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作为教学出发点,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以培养个性化与全面化人才为目标,打造优秀教师队伍。

1.1.2 系统性原则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实验区的构建应在有利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有利于多样化人才培养、有利于资源整合与深度挖潜、有利于与社会需求接轨的总体精神指导下,对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创新创业教育、个性化培养、配套激励机制改革、师资队伍建设规划、教学硬件资源的整合与深度挖潜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系统性的优化设计[3],从而为国际化背景下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提供有力的支撑。

1.1.3 创新性原则

华北科技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在实验区立项建设前已经积累了较为丰硕的实践成果,形成了比较突出的“四双”人才特色,建立了局部实施效果良好的运行模式。实验区建设过程中继承并发扬原有合理做法,并创造性地设计新的更加完善的模式体系。

1.1.4 可行性原则

实验区必须具有教学改革的前瞻性,但是也要充分考虑学校定位、教学资源、社会需求等综合因素。应将“现实可操作性”与“未来发展需求”紧密结合。

1.1.5 高效性原则

要做到与相关专业教育教学资源充分共享与综合利用。从教师资源、教学仪器设备资源、社会资源、政策导向等方面着手,合理设计,统筹规划。

1.2 人才培养“四大目标”

实验区应致力于培养专业理论知识扎实、实践应用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适应汉语国际推广及文化交流的应用型、国际化人才[4]。培养目标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分析:

1.2.1 专业理论知识培养目标

掌握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对有关的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知识有较为系统的了解;掌握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能进行课堂教学;具有较强的英语听、说、读、写、译能力;了解本学科及专业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与发展动态。

1.2.2 实践应用能力培养目标

根据社会所需对外汉语教学以及涉外文化传播人才的具体要求,提高实践应用能力;了解对外交往的有关方针、政策和法规,具有一定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具有相应的社会调查研究能力、一定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初步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

1.2.3 创新创业潜力培养目标

全面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理性思维,在充分领略传统文化精髓的基础上,批判地继承长期以来形成的民族心理“积淀”,培养创造的内在动力、创新的思维能力、创业的潜在实力[5]。

1.2.4 综合素质培养目标

开展系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素质教育,培养心智健全、体魄康健,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坚强的意志和优良的道德品质,具备较全面综合素质的社会有用人才。

2 培养“四双”人才,突出特色优势

2.1 “四双”人才的基本内涵

所谓“四双”,是指“双语”、“双文化”、“双向”、“双技能”。就具体内容而言,“双语”为汉语和英语,也可以解释为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或母语和外语。强化语言知识和技能是该专业知识与能力结构的最基本框架。“双文化”是指中国传统文化和外国文化与礼仪,这是对外汉语教师应该具备的跨文化交流基本素质。“双向”是指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的对外汉语教学和涉外语言文化传播两个专业方向。作为本科阶段培养的学生,不仅要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技能,还有一部分需要继续深造,应培养其理论研究的能力,此为“双技能”。

就培养阶段而言,大一、大二重在培养“双语”,“双文化”以大二、大三为主,从大三开始学生在两个专业方向中自主选择,“双技能”是指在前几年潜移默化培养的基础上,大四开始明确考研或者出国、国内实习就业等。大学四年,每个阶段有不同的重点和特色,环环相扣,相融递进(如下图所示)。

图1 “四双”人才基本内涵

2.2 “四双”人才的培养途径

为提高学生“双语”能力,在加强学科基础《现代汉语》课教学的同时,增设《西班牙语》等专业选修课,鼓励学生积极选修《日语》等外语类通识选修课。鼓励学生参与留学生“一对一”语言学习,互学母语;安排参加高年级招聘会,体会用人单位对语言知识以及能力的要求;邀请毕业生回校讲座,以切身体会介绍汉语及外语知识、能力的不足带来的影响,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提高学生学习语言的主动性、积极性,学生“双语”能力逐步提高。

“双文化”素质主要是通过加强实践环节得以充实。增设《中国书画》必修课;《跨文化交际》由选修改为必修,选用原版教材,并进行双语授课。实践课程教学体系中,增设中华才艺实训、文化类课程设计。鼓励学生参加书法比赛、人文知识竞赛、社会调查等活动。

“双向”分流时间提前,由第七学期提前至第五学期,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方向及前沿课程。

近几年,随着全球汉语热持续升温,有志于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生越来越多,报考研究生特别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的比例加大,也有一部分学生选择文化公司上班或中小学任教。学生从业取向的多元化给教学的针对性带来较大困难。针对这一现象,及时调整课程体系,在保证学生理论学习和技能训练的基础上,增加《微格教学》、《网络传播》、《语言文字法律法规》、《教育学》等具有时代性和方向性的前沿课程。

3 运行“E+T”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人才培养质量逐步提高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性质决定学生就业应以对外汉语教学和涉外文化传播为主流,部分学生还可以到中小学从事基础教育工作。在有了明确的培养目标作引导,合理的课程体系作支撑,科学的管理体制作保障的前提下,实验区整合了人才培养全过程,进行了“E+T”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3.1 “E+T”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性内涵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过程的总和[6]。

所谓“E+T”人才培养模式,就是学校负责系统教学(Education),实习、就业基地或企事业单位负责系统训练(Training)的培养过程。从时间和空间的维度看,“E+T”的培养模式不同于“3+1”模式。其时间要求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学校3年加企业1年,而是以这个时间安排为主,又打破了时间界限的一种更加以学生为本,更能增进校企之间联系的新型模式。

3.2 “E+T”人才培养模式的结构性内涵

一个完整且完善的人才培养模式,应该包括先进的教育理念,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合理的人才培养体系、科学的人才培养过程和高效的人才培养机制[7]。实验区在此前提下,结合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特点,对“E+T”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如下架构:

图2 “E+T”人才培养模式

从图中可知,其核心内涵首先是设计层面,需要在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导下确定培养目标,设置实现该目标的课程体系,并有良好的质量监控和管理制度。其次,在实施过程中,要通过“三联式”培养途径来支撑“E+T”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运行。培养模式运行中,处于动态中的四个“三”显得尤其重要。

3.2.1理论教学三大基础,即语言、文化、教学(或传播学理论)。这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理论课程体系中最为重要的三大基础知识模块,也是后续理论学习和实践的基础[8]。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是基础之基础,在分专业方向后,对外汉语教学方向则以教学法理论为基础,而涉外语言文化传播方向则以传播学知识为基础。

3.2.2实践训练三大平台,即实践课程教学、校内外文化活动以及国内外实习基地,这是实践课程体系的基础和延伸。以实验、实习、实训等形式进行的课内实践是基础,以留学生“一对一”辅导、参加文化活动和比赛为主体的课外活动是延伸,以实习实践基地为平台的训练时与社会接轨的关键。

3.2.3制度保障三大作风,即制定一系列规章制度,保证优良的教风、学风和考风。以教风带学风,以考风促学风。

3.2.4实现途径三大支撑,即校内共享、校校联合、校企合作的“三联”式途径,这是人才培养模式得以顺利运行的硬件条件和社会支持。由于专业相关性,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可以跟汉语言文学、新闻学、秘书学、英语等专业实现师资和实验设施共享,另外与国际合作处合作培养留学生是最大的校内实践资源。利用合适机会向一些重点大学、名牌大学学习,也可以达成某种程度的合作,比如接收吉林大学的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研究生来我校实习,聘请北京语言大学教授给学生做讲座,同在印尼棉兰中小学实习的我校学生与华南师大的硕士生共同研讨教学,取长补短等等。校企合作是该模式实现途径中最有力的一个支撑,也是“T”的核心所在。合作企业(国外实习基地大多为私立学校)为实习生提供了实习以及就业岗位,特别是国外一年的教学实习,不仅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训练机会,而且对方会提供每月约3000元人民币的生活费,同时提供签证费、往返国际机票等多项资助,解决了学生的后顾之忧。

3.3 “E+T”人才培养模式的特殊性

“E+T”人才培养模式充分体现了三个灵活性和三个实效性的特点。

3.3.1 三个灵活性

一是时间灵活,不局限于大四一年,大二大三的认识实习以及课外实践可以直接进入实习基地,学生经实践过程后更加清楚地认识到理论学习的意义及其迫切需要掌握的知识内容;二是内容灵活性,以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每个方向的三大基础理论(语言、文化、教学或传播学)为基础,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选择实践内容;三是选课灵活性,申请在企业实习(一个学期以上的要以国外为主,且须学生书面申请并获得学校批准)或实践的学生,教学计划正在开设的课程可以申请“免修不免考”,平时以自学为主,老师辅导答疑为辅,最后以统一参加考试、重修、单考等形式获取理论课学分。

3.3.2 三个实效性

一是这种时间上的弹性机制可以保证适合的实践机会不易错过,因为有的企业或者中小学的工作周期跟高校不同,特别是国外实习基地,需要学生至少完成一个周期的工作任务,以免中途换人带来麻烦;二是促进理论学习,在低年级进行过一个阶段实践训练的学生,在工作中充分认识到自己知识的欠缺和能力的薄弱,返校后更加珍惜学习机会;三是提高了人才质量,经过“E+T”的整体性教育环节,甚至有的经过多次循环之后,学生理论学习和实践训练都得到加强,能力素质明显提高。就业后,也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好评。

3.4 “E+T”人才培养模式的运行效果

“E+T”人才培养模式运行几年来,取得了明显成效,本实验区的成果不断涌现,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已经成为华北科技学院这所工科院校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截止2014年7月,4年来共向国外派出实习生70人,毕业后通过国家汉办志愿者教师、校际合作等途径出国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工作的150余人,在国内从事第二语言教学(包括留学生汉语和本国学生英语教学等)的约160人。仅以印尼一个国家为例,近三年每年同期在印尼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华北科技学院毕业生一直维持在60人左右。

由于与东南亚多个学校合作不断深入,加之人才需求的多元化,国外前来招聘对外汉语教师的需求从一个专业迅速拓展到汉语言文学、新闻学、英语、日语等专业。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的蝴蝶效应已经彰显出来,形成了以对外汉语(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为主体,汉语言文学、新闻学专业为两翼,以外国语言文学各个专业为助推的“一体两翼一助推”的优势互补格局。

图3 “E+T”模式“一体两翼一助推”格局

从对历届毕业生的追踪情况看,许多学生在工作岗位取得的晋升机会、发展空间甚至超过了某些重点大学的毕业生,比如海外汉语教师人群中,已经有多人次成为国家汉办志愿者管理教师、国侨办外派教师。仅就印尼最大的实习就业基地八华学校而言,最近几年,除了幼儿园以外,小学部、初中部、高中部的汉语教学负责人均由华北科技学院历届毕业生担任。国家汉办2014年派往尼泊尔的2名志愿者管理教师,均为华北科技学院毕业生,这种情况在管理教师派出史上也为数不多。

4 加强海外实践基地建设,保障“E+T”模式有效运行

实践基地是实践教学任务得以完成的最根本保证,也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必要条件。实验区近几年多方位加大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实现了课内、课外,国内、国外的全网络覆盖。特别是海外实践基地的建设对实习、就业影响深远。

截至2014年,在印尼签订了雅加达华文教育协调机构、八华学校、莱佛士国际学校、亚洲国际友好学院、棉兰崇文中小学等18个实习、就业基地,毕业生在国外的实习和工作表现为母校赢得了良好声誉,用人需求也不断增加。

海外实践基地与一般意义的“实习基地”不同,更多地体现了“实习——就业”一条龙的优势。部分学生在大四进行一年教学实习,毕业后优先留任工作,有的学生甚至留任多年。比如近二十名学生已经连续在国外工作5年,表现突出者实现了从实习生到国家汉语教师志愿者甚至志愿者管理教师(或国务院侨办外派教师)的层次提升。

汉语国际教育(原对外汉语)专业是全球汉语热背景下应运而生的新兴专业,培养出的优秀人才肩负着传播中国语言文学、传承中华民族文化、提升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使命。因此专业改革必须走创新之路,坚持理念创新、目标引导的原则,不断探索更加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大各项改革与建设力度。

[1] 教育部,财政部. 关于实施高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Z]. 2007,(1).

[2] 眭依凡,大学理念建构及其现实问题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1,(6):8-15.

[3] 刘 英, 高广君.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及其策略[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1):127-129.

[4] 关仲和,关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10,(6):7-11.

[5] 陈鸿海,王章豹, 特色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实践与思考[J]. 继续教育研究,2010(12):95-97

[6] 杨菊仙.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的建设路径与发展策略[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3):37-41.

[7] 王平祥.深化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的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14,(1):34-37.

[8] 李向农,贾益民.对外汉语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与学科之辨[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21-25.

猜你喜欢

实验区汉语专业
学汉语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追剧宅女教汉语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的指导意见
汉语不能成为“乱炖”
2016年国家文创实验区规上文化产业收入近200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