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前与课后活动的有效性设计

2014-01-13李英南

地理教学 2014年11期
关键词:有效性能力设计

李英南

(广州市南武中学, 广东 广州 510220)

课前与课后活动的有效性设计

李英南

(广州市南武中学, 广东 广州 510220)

新课改下的地理教学理念发生了巨大变化,现在中学生普遍存在地理学习兴趣不浓及地理实践能力较弱等问题,教师如何实施教学面临严峻的挑战。阐述了如何有效地进行地理课外活动设计来反哺新课程地理教学,强调了如何进行地理课前、课后和实践活动的有效性设计。

课后活动;有效性设计;反哺;地理教学

新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目的是使全民素质得到提高。促进学生的成长,变知识传输为能力培养是当前教育的落脚点。加涅、布里格斯等认为“教学可以被看成是一系列精心安排的外部事件,这些经过设计的外部事件是为了支持内部的学习过程”,教师对于凡是影响学习的每一个外部事件都要精心设计,指导学生主动获得知识,通过各种途径满足学生学习的多样化和个性化发展的需要。“教师为学而教”,为学习设计教学,遵循学生学习的基本规律,对学习过程中各个环节、各种学习方法等进行设计。

一、课前预习活动设计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学习也不例外。课前预习是学生自己独立地首次接受新知识。学生独立地阅读、独立地思考并做好学习新知识的准备工作有利于培养和提高自学能力。学生良好预习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教师循序渐进的指导。设计切实可行的“预习案”,能让学生预习方向有目标,预习方法有指导,预习的问题能具体,预习的过程分层次,预习效果能及时评价,从而实现预习活动对新课程理念下地理教学的有效反哺。

1.预习目标的有效性

学生预习要有明确的目标,科学的“预习案”可以使学生根据预习目标中下达的学习活动指令,更有针对性地活动,更好的完成预习任务。下面是对人教版“城市化”一节部分预习目标表述举例。

课标要求:结合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并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预习目标:

(1)城市概念;城市和乡村区别;结合自身生活实际,理解城市人口是农村人口向城镇迁移、集聚的结果。

(2)知道城市化的概念、内涵及主要标志。

(3)根据资料“城市的起源”,理解城市的形成和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4)根据资料分析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5)根据图表说出城市化进程不同阶段的主要特点,分析影响因素。

(6)了解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其解决的方法。

预习完成之后, 预习目标又可转化为检验学生是否完成任务的标准和尺度。学生预习后,对照预习目标,就能对自己的预习效果作出自我评价,从而实现预习的有效性。

2.预习方法的有效性

罗杰斯认为,“教学方法就是促进学生学习的方法”,教师要对学生的每一个预习环节进行具体的学习方法的设计。在预习新课程内容时,对于地理知识的不同能力层级采用相应的学法指导,以问题的设计引领学生形成纵深理解深入思考的习惯。读书观察法、绘图理解法、分析表述、联系迁移等方法,在“自主、合作、探究”的预习活动中都需要对应目标有效设计。学生的学习过程可以是一个体验的过程、合作的过程、研究的过程和操作的过程,学生应从预习案中知道学什么,知道知识延伸的简单过程。

比如读图,是学生从信息源提取地理知识的活动,应指导学生观其“图”而知其“地”,知其“地”而明其“理”。问题设计要能体现地图是地理事物和现象空间分布的信息载体,学生应该从地图中提取信息,与课本文字表述相匹配。绘图,是学生掌握空间概念知识系统的重要实践活动,教师应指导学生认识和呈现具体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空间联系和空间结构。学生能够绘制出简单的轮廓图、示意图、分布图,从而加深对地理事物的理解。“地图是地理学的语言”。教师在表述时应该用地理术语准确表达地理事物,或举例说明我们生活中的地理现象。

3.问题设置的有效性

认知理论认为,当学生面对问题的时候,学习的兴趣才有可能被调动起来,才有可能具有较强的学习动机。西方学者狄德罗曾说过:“怀疑是走向哲学的第一步。”地理学习也是如此,预习问题要具体,或启发或诱导,都要顺着学生自学的思维规律,因势利导,以便更好地让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和能力。“思” 起于“问”,有效设问是将学生思维引向深入的桥梁,教师应引导学生对书本知识也要抱有疑问态度,并在学习中解决疑问,在解决问题中生成新的问题,促进学生地理思维更快发展。“提问—解问—生问”这是学习的深入,更是一种进步。地理学习就是学生认识矛盾转化的过程。

“知识”是静态的,“问题”是动态的,只有通过各种问题的不断提出,才能把学生置于学习的主体地位。所以预习问题的设计要紧扣教材突破重点、难点和学生的认知疑点,找准地理教材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发现知识的生长点,提出的问题有梯度、有效度,使提问能够成为启发思维,提高理解能力的一种重要手段。

4.预习过程的有效性

预习过程有层次,要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并要有适当的能力拓展练习。学习过程的实质和核心在于理解。在设计“预习案”时,通常从地理概念开始,到思想方法的应用结束。每一个环节也按由浅入深的梯度进行设计。以高中《地理》(必修1•人教版)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第二节“大规模的海水运动”的学习过程为例可以作如下处理。

(1)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要求学生自主阅读教材,科学准确地完成地理概念等知识的学习,能够通过举例、模拟、阐述等方式对概念进行解释,在此基础上准确记忆概念或地理术语。

如:世界中的海水,常年比较稳定地沿着 方向做大规模的流动,叫做 ,按性质可将洋流分为

、 。

此类问题属于第一层次问题,主要解决地理概念、地理事实等地理基础知识。一般要求学生在预习环节,通过阅读教材自主解决。

(2)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

要求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认知、发现、探究,引导学生逐步掌握自主探究的方法。

如:探究一,观察“世界洋流分布图”各大洋中低纬度海区、南北半球高纬度海区洋流的分布规律,各洋流的方向。

探究二,风带与洋流分布规律的相关性。

设置自读“全球风带和洋流模式图”,在洋流模式图中补画箭头表明洋流方向的课后活动,让学生理解“风”动“水”动的原理。

(3)拓展迁移能力的培养

要求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进行迁移应用,或能够在不断地应用中,对所学知识进行补充、提升、归纳和总结。

如:请说出北极圈以内的摩尔曼斯克海港常年不结冰的原因。

主要解决知识的迁移和应用问题,或者解决更高的理论问题。可以要求部分能力强的学生在课前预习完成。以自学的形式学习新课,有助于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和培养、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5.预习评价的有效性

预习效果要能及时评价,新课程评价强调“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将评价作为教学的一个环节”。基础填空或概念类知识预习效果可在课堂上通过多媒体课件反馈交流;探究类的难度大些的知识预习效果,可在课上边互动边评价。教师要结合具体内容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评价机制,并对完成预习作业较认真的学生及时肯定和表扬。学生可通过自评、互评及师评反思发现自己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查漏补缺,并及时对自己的学习行为不断做出调整、改进和完善。教师也可以在班内定期开展“优秀预习案”的展览活动, 制定学习过程成长坐标系,优化评价机制。

例如:北京一带发生雾霾天气,风会把雾霾带到哪里?

1.从风向看,北方接近冬季风的源地,冬季多吹偏北风,且风力较大,将把部分雾霾带到南部;

2.从地形看,东部地区多为平原,有利于气体扩散。

评价手段:学生互评——多媒体展示——自我修正。

评价机制的有效设计常常化知识性讲授为过程性学习,从而有效促进地理教学。

二、课后作业设计

课后作业是课堂的延续和补充,是学生转入独立作业和自学为主的学习活动,它通过完成一定数量的习题,巩固基础知识,掌握重点,突破难点,并将知识转化为技能、技巧;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利于向教师反馈学情,及时反思改进,为过渡到下一节课学习做好准备。所以教师设计作业时应围绕教材,科学分类、有效设计。设计的作业应具有反刍课堂知识的有效性,运用课堂知识的有效性,检测课堂知识的有效性,拓展课堂知识的有效性等,从而实现课后作业对课堂教学的有效反哺。

以高中《地理》(必修1•人教版)第三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二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的课后作业为例,可以作如下处理。

1.知识反刍的有效性

美国学者卡罗尔说过:“如果提供足够的时间(或是学习机会),再具备合适的学习材料和教学环境,那么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有可能达到既定的目标”。教师需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巩固,设计练习应紧扣教学内容和能力培养目标及学生的认知水平,注重基础知识和概念的考查,知识点的覆盖要全面,突出重点。

【例1】下列地理事物中,主要由风化作用形成的是

A.植物根系撑大的岩石裂隙

B.暴雨形成的冲沟

C.干旱区的风蚀城堡

D.河流落差

【例2】读“某区域地质剖面简图”(如图1所示),图中甲、乙、丙三处的地质构造分别是

A.断层、向斜、背斜

B.断层、背斜、向斜

C.向斜、断层、背斜

D.背斜、向斜、断层

作业设计的有效性在于重点考查对几种外力作用概念的理解,特别是对风化作用及其类型的掌握。

图1 区域地质剖面简图

2.知识运用的有效性

学生在掌握地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能够灵活运用它们来解决实际问题,达到“运用”的能力层次,让知识转化为技能,如:重视运用图表获取地理信息能力。

例: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因外力作用在成因上具有一定的联系。下图中各字母表示不同的主导外力作用类型,读图2回答1~2题。

图2 地貌成因图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①a表示风力侵蚀作用 ②b表示风力搬运作用

③c表示流水溶蚀作用 ④d表示流水搬运作用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2.在c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地理现象有

①沙尘暴 ②水土流失 ③泥石流 ④土地荒漠化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作业设计的有效性在于对学生地理图像的分析处理、地理数据的统计分析、地理实验和地理探究方案的设计、地理图表的绘制等方面的能力培养。

3.知识检测的有效性

课后作业设计侧重课堂上的重难点检测,将学生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分成兴趣小组,均由能力强、中、弱学生组成。检测时让学生通过小组间的合作解决检测题目,对整个小组的检测结果进行评议,实现生帮生,生教生,以强带弱,提高知识检测效率。教师通过检测预习效果,既能了解学生作业完成情况及能力提高到何种程度,哪些同学已达到了目标,哪些同学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又可制定出相应的措施予以帮助,更从繁重的作业批改中解放出来。

三、课外实践活动设计

地理的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丰富和活跃他们的生活,促进他们德智体全面发展有重要意义。学生独立的实践活动易陷入盲目性和被动性。有效的地理课外活动设计,应具有课外实践的灵活性、开放性、综合性、兴趣性、自主性,从而实现实践活动对新课程地理教学的有效反哺。

1.课外调查的有效性

学生通过地理调查和考察等实践活动来学习和探索课堂所学知识,达到课内课外相结合,学习实践相结合,以课外活动辅助课堂活动,促进学习有效性。课外活动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课内学习的内容,为了突破难点,掌握重点。真实的、生动的生活中地理现象比较容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产生学习动机。通过组织一些课外实践活动,如:“野外越野、生存”“天气变化探测”“城市内涝情况分析”“正午太阳高度角的测量”“交通线路、站点布局合理性的研究”等,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实践。通过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沟通能力和创造性的地理思维能力,从而使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都得到提高。

2.课题研究的有效性

新课程强调“培养学生基本技能,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科思维,让学生积极参与,重视个性的发展”。教师有效组织学生进行课后地理研究性学习活动,重在研究方法指导。做到开题新颖,选题可行,分组得当,调研科学,答疑及时,指导到位,结题有成效。尤其是文科地理,应掌握各种不同的小区域研究方法。小区域的地理特征一般归属于上一级较大的区域地理特征。区域地理的研究主题是区域特征,其内容包括自然和人文两个方面。例如通过了解吉林、山东、广东、山西、贵州、新疆、西藏等几个省区的部分区域,来了解我国的四大区域特征与区域差异,就可判断某省区的地理特征,根据区域的自然特征,以区位论和人地关系论为基础的人文地理特征也容易得出,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得出规律,概括为:位置特征+自然特征+人文特征=区域特征。分析区域自然地理特征,关注区域人文特征和区域发展,强调理论联系实际。特别关注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问题。区域研究材料要紧密结合热点问题、重点地区,以新颖的图表、准确的文字为素材,对区域自然与人文地理重要原理、规律进行论述。小课题研究是反哺地理教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和手段。

3.网络利用的有效性

随着教学方式的改变,我们的教学媒体也越来越多样化。地理学习内容涉及自然和社会的方方面面,教学资源非常丰富,课外实践可利用网络资源收集快捷和便利的优点,实现知识的拓展。充分利用网络,利于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提高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如:学习“自然灾害—台风”,学生通过网络—卫星云图,看到台风的移动路径,影响的地区,灾害的影响程度等,比较迅速全面地了解地理现象发生和发展的全过程。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融文字、图象、声音于一体,屏幕显示美观、调用速度快、存储量大,很适合学生自学,特别是可以帮助他们进行探究式学习,弥补观察不足,丰富生活感受。

课外实践活动具有实践性、开放性、创造性、自主性的特点,其有效设计应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出发点,以学生自我探究活动为主线,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学生整体素质提高为宗旨。

[1] 高慎英,刘良华.《有效教学论》[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

[2] 何淑兰.反思地理课堂教学践行“有效教学”理念[J].新课程研究,2009,(11):70-71.

[3] 陈厚德.有效教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4] 叶汝坤.基于初中地理课程标准的有效教学方法研究[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8,(6):229-231.

[5] 钟启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6] 雷瑜.“有效教学”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改革[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9,(4):99-101.

[7] 卢全荣.知识分类理论在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8.

猜你喜欢

有效性能力设计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如何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制造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实现
提高家庭作业有效性的理论思考
瞒天过海——仿生设计萌到家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设计秀
有种设计叫而专
船舶严重横倾时应急行动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