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立备课思路与高考命题趋势之间的联系
——以区域地理备考为例

2014-01-13牛民吉

地理教学 2014年22期
关键词:要素考查区域

牛民吉

(枣庄市第八中学, 山东 枣庄 277000)

建立备课思路与高考命题趋势之间的联系
——以区域地理备考为例

牛民吉

(枣庄市第八中学, 山东 枣庄 277000)

一、区域地理环境组成要素的“单析”和“横比”

“单析”是指在区域地理研究中,在地理环境组成要素科学认知的基础上对地理要素做单一的“静态”分析。“横比”则是在“单析”的基础上对不同区域的组成要素做差异性比较,找出区域的特定地理条件,为区域发展指出科学的方向,如教材环节1“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区域地理环境组成要素(表1)

表1

2.教材案例:松嫩平原和长江三角洲自然地理环境“横比”列表(表2)

表2

3.近几年高考命题趋势分类例析

类Ⅰ 地理环境组成要素的“单析”

例1(2013年北京卷)读图1,回答下列问题。

(1)简述新西兰对外联系的交通运输方式及其原因。

(2)分析南岛降水量西多东少的原因。

(3)略

(4)新西兰多火山地震,分析其成因,并概述火山旅游活动的主要内容。

图1

【备考分析】本题以新西兰为载体,立意于“交通运输方式”、“降水”、“自然灾害”和“旅游”等知识的考查,关注学生对区域单一要素的静态分析能力,属于常见的一类考题。具体来说:新西兰是一个经济发达而又偏远的岛国,有大量的国际、国内机场和海港,因此该国的交通运输方式主要是航空运输和水路运输。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图幅信息的解读能力和对“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重要性和主要方式”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而第(2)问针对南岛东西两侧降水差异进行设问,旨在考查学生对降水类型、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与新西兰南岛纬度位置等知识,虽然难度较低,但有一定的综合性。另外,新西兰位于印度洋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处,因地壳运动比较活跃而多火山地震。火山旅游活动的主要内容多为火山地貌景观的观赏和温泉等地热资源的享用。本设问立意于考查学生板块理论、火山地震和火山旅游等知识,学科语言表述能力也有一定的考查。

备课启示:区域地理备课一定要建立起教材整合的意识,既要将单一的地理知识放在具体区域中具体分析,也要把它溯源到必修一、必修二或选修教材中做单一地理知识的科学、深刻的回扣性分析,以求构建起更多的知识模型和复杂的网络性知识结构。

类Ⅱ 不同区域进行地理环境组成要素的“横比”

例2(2013年浙江卷)根据下面材料,完成(1)~(3)题。

材料一 美国本土年降水量分布及棉花带范围。

图2

材料二 图中甲、乙两城市气温比较表。

甲(37°48′N)乙(36°54′N)1月气温(℃)9.3 4.7 7月气温(℃)17.1 25.7

(1)我国新疆棉花产区和美国棉花带相比,两者相似的自然条件是____ 、___、___。与美国棉花带相比,制约我国新疆棉花产区发展的主要农业经济因素有___、___。

(2)略

(3)据表比较甲、乙两城市的气温差异,并解释其原因。

【思路分析】本题以美国为区域载体,多角度横向比较了农业区位因素和甲、乙两城市的气温差异,它的设计思想基本上吻合了人教版必修三第一章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的编写理念。具体来说:第(1)问从自然和社会两个角度考查农业区位因素,对影响我国新疆和美国棉花带两个区域的地理要素进行对比分析。新疆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少,日照时间长,棉花主要分布在地理条件较好的冲积扇和洪积扇上;美国棉花带纬度低,光热资源充足,生长期长,位于地势平坦、土壤肥沃的平原地区,它们相似的自然条件是光照充足、地势平坦和生长期长。从人文要素看,新疆地处内陆,从市场、交通运输、政策、技术、劳动力和土地等几个差异性角度看,其区域发展瓶颈是交通运输条件和技术装备。第(3)问考查影响甲、乙两城市气温差异的因素,我们从海陆位置、地形地势、大气环流和洋流等常规角度分析就可以了。

备课启示:区域差异分析是区域地理研究常见的方法,也是高考命题常见的方式。我们备课或创新试题时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典型区域的选择要有可比性;二是区域比较要针对区域的关键特征;三是区域自然和人文要素的差异性分析要做到常态化,以求培养学生辨析区域发展方向的学科能力和学科素养。另外,典型案例的选择要尽量控制在学生的认知能力范围或结合乡土地理来设局。

二、区域地理环境组成要素的“纵比”

“纵比”是指在区域地理研究中,在地理组成要素科学认知的基础上对某一区域要素在时间上做纵向的“动态”分析,指出区域地理环境组成要素的发展变化趋势,为区域发展找出正确方向,如同教材环节2“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例3(2013年福建卷)下列是某中学为“重走古丝绸之路”夏令营活动所搜集的材料。据此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3示意考察区域的地理环境。

材料二 M、N城均为历史文化名城。《资治通鉴》称 M 城及其附近在唐代“闾阎相望,桑麻翳野”。2010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N 城设立经济特区(范围包括 N 城及其西部口岸)。

(1)(2)略

(3)简析从“丝绸之路”到“亚欧陆桥”交通运输方式转变的原因。

(4)分析 N 城设立经济特区有利的社会经济原因。

【备考分析】本题以重走“古丝绸之路”为线索,在时间维度上对“交通运输方式”和“城市”做动态考查,让学生联系自然和人文地理知识,在不同的时间段上分别探究和分析原因。具体来看:交通运输方式的转变往往是区域发展的必然结果,从“古丝绸之路”的“马车和骆驼”转变为铁路运输的根本原因是区域经济发展快、物流量大导致的,加上地域广、运距长、自然地理条件恶劣和铁路运输量大、连续性好、速度快、安全性高等因素,区域发展必然会促成交通运输方式的转变。同样,在N城设立经济特区也需要从区域发展的角度来综合分析:首先是N城占据着毗邻中亚、南亚、西亚地区的扼要地理位置,具有有利于区域经济合作与交流的边境优势。最重要的是N城经济发展迅速,有特色畜牧业、林果业、能源资源和旅游业,因而国家在此设立经济特区加大政策和资金的支持是一个合理的决策。

图3

备课启示:区域单一要素的纵向比较体现了地理事象动态发展的规律性,我们需要在备课时帮助学生设计出“发展”的思维意识。但需要注意的是,环节2“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在平常教学中很少能引起青年教师的高度关注,因为区域地理差异比较法已经成熟,并发展了大量经典性的案例或优秀的高考试题,而区域要素动态发展类型的创新型试题刚刚开始,因此我们在备考时对此环节不但不能忽略,还要做些前瞻性的研究工作。

三、区域地理环境组成要素“演化”下的因变关系

自然地理环境组成要素具有统一演化的因变性特点。某一个因素的发展变化往往会引起其它因素的变化,这就是常说的“牵一发而动全身”,如常见的地理现象“水土流失”就遵循这个原则。目前高考命题趋势已经将这种观点拓展到人文因素,以求对地理环境组成要素做全面、整体性的研究。

例4(2013年重庆卷)广东地下水资源丰富,阅读图文资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图4

图5

(1)充足的水源补给是地下水资源形成的重要条件。指出图4中地表组成物质和地形起伏的特点,并分析其对地下水水量的影响。

(2)略

(3)分析乙地大力发展种植业可能对地下水资源的负面影响,并就不同负面影响分别提出一条防治措施。

【备考分析】区域发展必然带来环境要素的变化,而环境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有着复杂的因变关系。第(1)问中“地表组成物质和地形起伏的特点”是地理要素的单一考查,而“地表组成物质和地形起伏的特点对地下水水量的影响”则是一个地理要素对另外一个地理要素的影响。再如第(3)问“分析乙地大力发展种植业可能对地下水资源的负面影响”也是在同一个试题思路下做的设问。最近几年,对这种因变关系设局命题就成了常见的考查方式。具体来说:第(1)问从图幅信息看其表层有疏松厚重的风化物,这些物质极有利于地表水的下渗;从海拔高度和水平距离之间的关系看,该区域地势起伏比较平缓,这有利于延缓地下水的下渗时间。这样我们就建立起了地下水水量与地表组成物质和地形地势之间的因变关系。同样的解题思路用于第(3)问,图示乙地位于丘陵山区,大力发展种植业会削弱区域涵养水源的能力,使地下水补给量减少,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会对地下水造成污染,因此乙地负面影响的防治要从丘陵山区植被覆盖率的提高和农业生产过程中化肥农药的谨慎使用两个方面展开。

备课启示:在必修三区域地理课堂中随时都能见到如图6所示的“因变”关系图,考查学生地理问题的“因变”分析能力。因此,我们备课时要引导学生建立起一个从地理环境整体性角度看待地理事象发展变化的思维模式,厘清区域环境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因变关系,正如新西兰莱克斯•查尔默斯教授所说的“要建立一种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是相互交融、不可分割的整体性”观点,而且教师要让学生明白每一个关系“链结点”都是试题得分点,“因”或“果”都占有一定的分值。

图6 区域发展恶性循环示意图

高考试题的呈现形式多以区域地理为载体,这体现着地理学科的本质特点。同时,每一节区域地理教材都有一个“魂”的东西,它体现着地理学科思想和学科研究方法,也与高考命题理念有较强的吻合性。因此我们上课的时候一定要让我们课堂体现出教材的“魂”,有意识地去把握高考命题趋势,达到高效课堂的目的。

猜你喜欢

要素考查区域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分割区域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观赏植物的色彩要素在家居设计中的应用
例谈氯及其化合物的学习与考查
论美术中“七大要素”的辩证关系
钒及其化合物在高考中的考查
也谈做人的要素
基于严重区域的多PCC点暂降频次估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