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图齐放,殊图同归”
——例谈高效地理复习中的“多图一用”
2014-01-13沈朝伟
沈朝伟
(浙江省菱湖中学, 浙江 湖州 313018)
“百图齐放,殊图同归”
——例谈高效地理复习中的“多图一用”
沈朝伟
(浙江省菱湖中学, 浙江 湖州 313018)
纵观历年高考地理试题,几乎是“题题有图,无图不成题”,图式的呈现往往比较新颖,因此读图能力的培养变得更加迫在眉睫。在此背景下,“多图一用”的教学方法受到众多一线教师的青睐。该方法是指复习中,在保持地理概念、规律等本质属性不变的前提下,从多角度、多侧面、多方位绘制图像,并通过图图转换,以多幅图像来呈现同一知识块,从而实现高三复习的高效化。
一、“多图一用”效果优化
“多图一用”方法重视图图转换与知识迁移能力,对于形成学生的空间概念,帮助学生理解和巩固已学的地理知识,开拓学生的智能,突破思维定式,提高地理教学质量,都有重要的作用。
1.以多图激兴趣
地理概念、原理,学习起来往往索然无味,理解更困难。应用多种图像来组织教学,通过变式或创设新的思维情境,或增加思考桥梁,或将前后知识对比,或联系实际剖析,利用“多图一用”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去观察、思考,多角度地认识事物和解决问题,借以激发学生兴趣,变厌学为乐学。
2.以多图活思维
通过多幅图像来传递信息,帮助学生形成纵横交错的地理知识网络。呈现多变图,能克服思维定势,启迪与发展学生多向思维能力,引导学生求异思变,并在求异思变中创新,进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在不变中求变,在变中求不变。
3.以多图达目标
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和方向,挖掘图像本质,通过对空间概念的想象,加深对地理事物规律、原理的理解和掌握,有助于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既防止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法,又培养学生独立获取新地理知识的能力,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和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有助于突破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轻松完成复习目标。
二、“多图一用”应用初现
地理教学中,较多地理原理、成因超出学生的生活感知范围,如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等,在教学中依靠单一的语言描述或教材原图来组织教学,效果往往事倍功半。借助常规图与变式图、熟悉图与陌生图的转换,以多幅图像呈现同一地理原理,达到出奇制胜的效果。
1.以多视角图现同一地理事象
高考对地图的考查逐渐呈现局部化、隐性化,比如光照图的判读。如何将此类的图像转化为学生较熟悉的、直观的图像显得尤为关键。现假设直射点在(23.5°N,120°E),并选取关键点:P点为直射点;N、S为北极点与南极点;A点为晨线与赤道的交点。绘图的地理原理有:①直射纬线为北回归线;②120°E经线既是直射经线,又是昼半球的平分线,地方时为12时;③A点是晨昏线与赤道的交点,地方时是6时;④出现极昼的范围是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
常规图:侧视图(图1)与俯视图(图2)
图1 光照图(一): 侧视图
图2 光照图(二): 俯视图
上图1~2均表示夏至日同一时刻最常见的光照图。根据上述信息,改变观测方位,图图转换,其中图3是视角中心在“0°,120°E”的光照图;图4是视角中心在直射点的光照图,展示昼半球的全部;图5是典型的圆柱投影图;图6是南极点投影的局部俯视图,在图中能够读出晨昏线与南极圈相切。除上述图外,亦可绘制其他各种局部示意图(略)。通过同一时刻多视角判读光照图,强化空间想象能力。
变式图:图3~6
图3 光照图(三)
图4 光照图(四)
图5 光照图(五)
图6 光照图(六)
2.以多箭头图现同一地理过程
高考命题已从“重结论”迈向“重过程”,地理过程类试题越来越受到一线教师的关注。如地壳物质循环过程,绘图的地理原理是:关于各环节的判断,强调岩浆是“岩石之本”,岩石圈物质循环起于岩浆,也是地壳物质循环中各类岩石的起点和归宿。
常规图:图7与图8
图7 地壳物质循环(一)
图8 地壳物质循环(二)
变式图:图9~11
图9 地壳物质循环(三)
图10 地壳物质循环(四)
图11 地壳物质循环(五)
上述图7~8都是关于三大岩石与岩浆的关系,各箭头的含义是:①表示冷凝作用;②表示外力作用;③表示变质作用;④表示重熔再生作用。根据原图信息,设计变式图9~11。图9~11是关于三大岩石、沉积物、岩浆的关系,图中的⑤、⑥合称外力作用,其中⑤表示风化、侵蚀搬运、沉积作用,⑥表示固结成岩作用。继续转换,亦可绘制侵入岩、喷出岩与其他地理事物的关系,图图转换,理清三大岩石与岩浆的转化过程,说明每个箭头代表的含义。
3.以多维度图现同一地理规律
地理原理、规律均属于自然地理的范畴,其图像一般比较抽象,应建立空间模型。如三圈环流,是大气运动的重难点,较多学生难以理解。绘图的地理原理是:假设太阳直射在赤道;地表性质均匀的条件下,形成7大气压带和6大风带。
常规图:图12
图12 三圈环流(一): 常规图
变式图:图13~15
图13 三圈环流(二): 俯视图
图12是教材原图,包括三圈环流循环、气压带与风带的信息。为让学生更清楚地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进行空间转变,设计变式图13~15。图13是三圈环流的俯视图(北半球),从侧视图转换而来,注意两图风向的一致性;图14和图15分别从二维、三维空间多方位呈现三圈环流。其实图14也可作为图12、15的垂直剖面图。通过多图变换,让学生理解大气运动的规律。
4.以多坐标图现同一地理数据
坐标图解读地理数据在高考中比较常见,坐标图是采用数字坐标形式来表示多项地理要素的地理信息图像。如气候类型坐标图,能够简明地反映气温、降水量等地理要素的时空变化规律。以上海市为例,根据表1资料,绘制多幅气候类型图(图16~21)。绘图原理是:上海是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最冷月温度在0℃以上,降水类型是夏雨型。
常规图:图16,变式图:图17~21
图14 三圈环流(三):二维图
图15 三圈环流(四):三维图
表1 上海市气候资料(1961~1990年)
图16 气温曲线与降水柱状图
图17 降水曲线与气温柱状图
图18 气温与降水点状图
图19 雷达图
图20 单元格图
图21 条形图
图16是最常见的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此图在学生思维中根深蒂固。笔者尝试根据上海市气候资料将其转换成其他坐标图,亦可将图中要素表示互换,曲线表示降水,柱状表示气温(图17),由此激发起学生思维的波澜;亦可转换成气温与降水点状图(图18),雷达图(图19),单元格图(图20),条形图(图21);亦可为等值线图、折线图、立体图(略)等,复习中以多种坐标图(或统计图)呈现同种气候,培养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深刻性。
三、“多图一用”例题探究
在地理复习中,教师若能长期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运用类比、联想、一般化、特殊化的思维方法,研究地理事物的多图转换,深入挖掘其潜在的本质特征。学生在解题中碰到类似新颖图像,就能迎刃而解。
例:(2008年江苏卷)图22为“某月沿0°经线海平面平均气压分布图”,读图回答问题。
①上述“某月”是
A. 1月 B. 4月 C. 7月 D. 10月
②该月份甲地盛行
A. 东南风 B. 东北风 C. 西南风 D. 西北风
③该月份乙地的气候特征是
A. 高温多雨 B. 低温少雨
C. 温和多雨 D. 炎热干燥
图22 某月沿0°经线海平面平均气压分布图
参考答案:①C,②A,③D。
初看本题图示,考查同一经线不同纬度的气压变化。只要复习中经过“多图一用”的专项训练,自然联系到之前的图14,将此图理解为同一水平面的气压变化的垂直剖面图,根据图中60°N~60°S,气压呈现低-高-低-高-低的分布规律,认识到本题其实是考查三圈环流导致近地面的气压差异。通过发散思维,赤道低压带的中心此时不在赤道,而移至赤道以北,得出结论:北半球夏季,第①小题答案为C,然后②、③两题也变得容易判断。本题解答的关键是将气压的剖面图转化为平面图,图图转换,提高解题能力。
四、“多图一用”原则探讨
“多图一用”方法在高三地理复习中,有着独特功效,但也不是万能的,笔者认为在实际操作中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1.重“灵活”
复习中的各种图像,因课型不同,知识块不同,因而采取不同的变换方式,不但要渗透地理思想方法,还要进行知识的纵向和横向的联系,对教师的业务水平有较高要求,教师需灵活把握是否开展多图教学,且让图像的多变设计变得更加灵活。例如复习等高线时,将平面图和立体图相结合(图略),让学生更清楚地理解等高线图的绘制过程。
2.重“适合”
利用常见的图像进行重组、变换,不能画得过于简单,简单的图形对学生来说是重复劳动,学生思维的质量得不到提高;但也不能画得太难,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起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应当符合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在适当的范围内变换,力争适用实效。
3.重“参与”
在“多图一用”教学中,教师不能总是自己变图、画图,应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图形转换,培养学生以新颖图像表示原图像的能力,既能更好地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又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高三复习的高效化。
综上所述,“多图一用”教学可以让教师有目的、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变”的现象中发现“不变”的本质,从“不变”的本质中探究“变”的形式和规律,有利于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开拓思路、活跃思维。教学中巧用“多图一用”,配合“一图多问”,成为学生“学会学习”的“敲门砖”,实现“百图齐放,殊图同归”,为高三复习插上思维腾飞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