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追寻科学家探究之路全面提升学生地理技能

2014-03-30李兴防

地理教学 2014年5期
关键词:风带环流气压

李兴防

(淄博市高青一中, 山东 淄博 256300)

追寻科学家探究之路全面提升学生地理技能

李兴防

(淄博市高青一中, 山东 淄博 256300)

科学家在探究地理问题时一般从地理环境中的具体事项着眼,由特殊案例产生疑问→观察地理事象的时间、空间分布及变化→假定条件实验、模拟,探究规律→分析原因→得出结论。下面以“天气系统和气候”创新思维为例,追寻科学家的探究之路,全面提升学生地理技能,以抛砖引玉。

一、善于观察,提出问题

假如你沿亚欧大陆东西两岸或横穿亚欧大陆长途旅行,会感受到自然景观纷繁复杂,天气、气候特征差别很大,这自然就会产生很多疑问——亚欧大陆东岸和西岸、沿海和内陆的天气、气候的特征有什么差异?这种差异有没有规律可循?影响天气和气候的主要因素有哪些?这些因素之间又有怎样的内在联系等等。

二、设定条件,模拟实验

科学家在探究地理问题时,常见的思路有以下两种。

1.由现象到原理,逐步推进

现象人人都能感知,但大多数人在脑海中一晃而过,而科学家则善于捕捉到这些看似平常,又蕴含规律的事象,逐步追寻、探究,帮助人们揭开世界的万物之谜。例如,晴朗无风的夜晚,在安全开阔的场地点燃一堆柴火(篝火晚会),观察到火苗从中间向上升起,草木灰也跟随火苗上升,在四周有草木灰纷纷落下,就可以推知火堆中间温度最高、气流上升、密度最小,火苗和草木灰随之而上升;而四周气温较低,空气下沉,密度较大,在重力和下沉气流的影响下,草木灰也跟着降下,从而形成热力环流。再如,地中海沿岸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气温、降水差别很大→季节差异较大→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冬季受西风带影响→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太阳直射点的南北季节移动→地球运动(公转)→黄赤交角存在、北极总是指向北极星附近等;然后把由现象到原因的思路反过来就是科学家呈现给我们的思路:由于黄赤交角存在、北极总是指向北极星附近→地球运动(公转)→太阳直射点南北季节移动→气压带、风带南北季节移动→地中海沿岸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冬季受西风带影响→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天气、气候差别很大。

2.由简单到复杂,层层深入

对于简单的问题,人们都能分析原因,但一遇到复杂的问题就束手无策。而科学家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构建模型、假定条件,用简单的道理帮助我们理解复杂的问题。如地球上天气和气候复杂多变,与纬度位置、大气环流、海陆分布、地形、洋流、人类活动等因素有关,在探索成因规律时,科学家一般是先设定一些要素(定量),研究某一要素(变量)是如何影响的。我们知道,地球表面分布着陆地、海洋,陆地上地形多样,加上人类活动影响,探究某一要素对天气、气候影响是非常困难的。在这种情况下,科学家为把复杂问题简单化,就要进行一系列的假设,假定地表均一就排除陆地、海洋因素影响;假定不运动,就排除自转、公转的影响,这样探究天气、气候的影响因素就一目了然了。

在探究大气环流形成时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先假设地球表面均一、不运动,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地球表面各地获得太阳辐射量多少不同,得出地表温度随纬度升高而降低。这时赤道地区气温高、近地面空气膨胀上升后向南北扩散,地面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而上空由于空气的不断流入,空气密度相对增大,比同高度南北方气压高,形成高气压;极地附近由于气温低,空气冷却下沉,近地面空气密度大,形成高气压,而对应的高空,空气密度相对较小,形成低气压。这样近地面由极地地区流向赤道地区,高空由赤道上空流向极地上空,从而形成了单圈环流。第二阶段,加上地球自转,使得水平运动物体发生偏转(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偏转),结合高空、近地面风的受力情况,高空的风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两个力的影响(摩擦力忽略不计),风向与等压线是平行的(如由赤道上空奔向南北极地的高空风在南北纬30°上空形成西风带,阻挡了向高纬去的气流,被迫下沉,形成副热带高气压带);近地面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共同作用,风向与等压线成一夹角,如信风带(东北信风、东南信风)、西风带(北半球西南风、南半球西北风)、极地东风带(北半球东北风、南半球东南风),从而形成了三圈环流。第三阶段,加上地球公转,使得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而移动,大气环流圈也随着移动,从而影响地球表面的天气、气候,如地中海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的形成等。第四阶段,考虑海陆分布,地球上海陆相间分布对大气环流有较大影响,陆地热容量小于海洋,使得陆地在夏季形成热低压、在冬季形成冷高压,就截断了气压带的分布规律,如1月亚欧大陆上形成亚洲高压(蒙古-西伯利亚高压),把副极地低气压带截断,在海洋上形成阿留申低压中心、冰岛低压中心;7月亚欧大陆上形成亚洲低压(印度低压),把副热带高气压带截断,在海洋上形成夏威夷高压中心、亚速尔高压中心,从而在亚欧大陆东岸形成典型的季风气候。

三、分析现象,得出规律

科学家在研究特殊的事象后,再到一般,进一步推知,看其他类似事象是否符合这一规律。如地中海地区是典型的地中海气候,随地球的公转,太阳直射点南北来回移动,使得冬、夏季分别受西风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影响,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地中海地区位于30°N~40°N大陆西岸,是不是南北纬30°~40°大陆西岸都是地中海气候呢?由特殊到一般,通过分析,确实有这一规律;但不同地区的地中海气候特点、分布有明显差异,然后再由一般到特殊,找出一些特殊的现象和规律。如南北美洲大陆西岸地中海气候南北延伸,且逼近太平洋海岸是因为科迪勒拉山系的影响,非洲南端、澳大利亚南端地中海面积较小是由于陆地面积小的原因。

四、设计思路,展示成果

在探究出天气、气候的规律后,为了普及,科学家就设计了学习思路,即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大气的水平运动→单圈环流→三圈环流→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海陆分布对气压带、风带的影响→季风环流→常见的天气系统→全球气候变化。这样设计体现了由简单到复杂、层层递进,便于理解,这其中包含了许多人的智慧、辛劳。

通过以上分析,应该体会到身边处处是学问,要善于用睿智双眼观察自然、社会,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假定条件、模拟探究、得出结论,这样大自然的许多奥秘就会被我们逐一破解,实现从普通人向科学家的飞跃。还等什么,抓紧行动,放飞我们的理想吧。

猜你喜欢

风带环流气压
内环流控温技术应用实践与发展前景
看不见的气压
压力容器气压端盖注射模设计
观安顺黄果树瀑布(新韵)
一种风电变流器并联环流抑制方法
带雨梨花
“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教学设计
谜底大揭秘
电渗—堆载联合气压劈烈的室内模型试验
两相坐标系下MMC环流抑制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