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旗渠景区中的文化传播契机
——基于文化认同的河南地区旅游开发研究系列论文之一

2014-01-13刘文灵

安阳工学院学报 2014年5期
关键词:林县红旗渠旅游者

刘文灵

(安阳师范学院教育信息技术与传媒学院,河南安阳 455000)

红旗渠景区中的文化传播契机
——基于文化认同的河南地区旅游开发研究系列论文之一

刘文灵

(安阳师范学院教育信息技术与传媒学院,河南安阳 455000)

旅游与文化交流息息相关,而且旅游景区就是其中的文化传播基地。“人造天河”红旗渠因其独特的政治内涵和文化意蕴成为河南省著名的旅游景区。本文基于文化认同的角度透视红旗渠景区的文化传播契机以及文化传播策略,目的在于提升红旗渠景区的文化传播效果和旅游经济收入。

红旗渠;文化;文化认同;地方性生存

一、引言

“文化”(Culture)概念是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1871年提出的,他认为“所谓文化或文明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而获得的其他任何能力、习惯在内的一种综合体”[1]。个体或群体均生存于一定的文化之中,而且通过文化认同确认自我身份。

一般来说,文化认同有两个向度:一个向度是对共同文化的确认,另一个向度是对他者文化的承认、接受,或者是赞同。[2]就目前的文化认同研究而言,绝大多数都是站在第一个向度的立场,探讨与“对共同文化的确认”有关的问题。本文以“文化认同”的两个向度为视角来分析红旗渠景区中的文化传播契机,既要彰显红旗渠精神,发挥红旗渠景区在激发旅游者对共同文化确认方面的作用,又要凸显地方性生存,利用红旗渠景区促进旅游者对林县乃至河南人民的生存态度和生存方式的理解与接受。当然,红旗渠景区拥有良好的发展前景,能够在传播文化、促进文化认同方面发挥巨大的作用,是其成为研究对象的充要条件。

二、红旗渠景区在文化传播中的潜力

正如世界旅游日口号所言[3]——“旅游为保存文化遗产,为和平及相互了解作贡献”(1980年),旅游让“文化和历史遗产为和平与友谊服务”(1985),“旅游:教育所有人”(1988年)——旅游与文化交流息息相关,而且旅游景区就是其中的文化传播基地。旅游景区的客流量是影响其文化传播效力的“硬指标”,但红旗渠景区的客流量发展前景良好。

(一)红旗渠景区的不可替代性与潜在游客的“普遍性”密切相关

红旗渠景区因为其中的“人造天河”红旗渠而得名,其不可替代性主要体现在两点,即红旗渠精神的不可替代性和红旗渠这一物质实体的不可替代性。红旗渠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地球上仅此一例,没有复制品,所以具有不可替代性。红旗渠精神是在修建红旗渠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她的不可替代性不仅体现为其物质载体的不可替代性,还体现为时空影响的不可替代性——红旗渠精神在毛主席时代不仅深切地影响了全国的人民,美联社于1974年发表的评论还认为“红旗渠的人工修建,是毛泽东意志在红色中国的典范,看后令世界震惊”[4];自红旗渠诞生之日起,红旗渠精神就在人民的耳边萦绕,各层、各界的党和政府领导人都在鼓励和倡导红旗渠精神。

红旗渠景区的不可替代性,意味着不会出现“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局面,意味着旅游者最终能否来红旗渠景区参观旅游与他们对目标旅游景点的顺序安排无关,只与他们“想收获什么”有关。所以,红旗渠景区潜在的游客具有“普遍性”——只要是想感受红旗渠精神,或者是目睹红旗渠“风采”的人,都是红旗渠景区的潜在游客。

(二)河南省接待游客的人数逐年增长,红旗渠景区的客流量必然“水涨船高”

在旅游产业迅速崛起的时代背景下,河南省委、省政府于2005年提出把旅游业作为本省支柱产业来培育扶持。从此,来河南旅游的人数稳步增长,如图1所示,2006年河南省接待游客13063万人次、2007年突破17000万人次[5]、2008年20025.6万人次[6]、2009年2.3亿人次[7]、2010年2.58亿人次[8]、2011年3.07亿人次[9]、2012年3.63亿人次[10]。如果能够实现河南省委、省政府的计划,到2015年,旅游业将成为河南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河南省GDP的13%将来自旅游业[11]。总之,与社会大环境相一致,旅游业在河南的发展势头很好,红旗渠旅游景区身在其中,必然也可以分到属于自己的“一杯羹”。

图1 2006~2012年河南省各年接待游客人数折线图

(三)地缘优势相近的洛阳可以成功地“分流”游客,红旗渠景区的客流量必然有足够的增长空间

郑州、洛阳、开封、焦作是河南旅游产业的核心增长极[12],全省旅游产值的一半以上来自于他们[13],如表1[14]所示。有研究者利用2010年的“五一”和“十一”假期,在河南的郑州少林寺、洛阳龙门石窟、开封清明上河园、焦作云台山、南阳宝天曼、信阳南湾湖、安阳殷墟等七个旅游景区进行的问卷调查结果表明,郑州是旅游流进出河南省的集散地,人数比例为100%;洛阳的游客流量虽然比郑州的低,但份额很大,人数比例为86.233%,远远领先于开封和焦作——后两者的人数比例分别为32.126%和35.8%。

表1 游客流在河南省内的扩散方向和路径

从河南地图[15](见图2)上看,郑州作为河南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在旅游开发方面很有“地缘”优势——位于焦作、洛阳、开封所构成的“三角形”之内;在四个“核心增长极”中,洛阳的地缘优势似乎最差,因为她与其它三个市的“距离”最远——但如上文所述,在四个增长极中,洛阳的游客流量与其“地缘优势”并不相关,而是仅次于郑州,居于第二位。

在河南地图上,将郑州、焦作和开封分别与安

”形状,其中“顶角”是开封,上下两个“翼角”分别是安阳和洛阳。既然洛阳可以打破地缘优势的“神话”,在安阳的红旗渠自然也可以在远离河南旅游产业的核心增长极的条件下创造属于自己的“神话”。

图2 河南行政区域图

三、基于文化认同的红旗渠景区开发策略分析

(一)在旅游宾馆内放置一些“地方性”资料,引导旅游者认可“地方性生存”

生存首先是“地方性”的,因为人生存和发展所必须的物质、信息和能量是通过“地方”摄取和交换的。从系统与环境的角度来考虑,地方是个体存在的前提,对个体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但个体也可以给地方以反作用。[16]红旗渠的诞生,其实是林县人民与缺水的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首先,缺水的自然环境塑造了林县人民坚忍的性格。孟德斯鸠认为,“寒冷的气候使人坦率诚实,精力充沛,勇敢而有信心……贫瘠的土地使人勤勉持重,坚忍耐劳,勇敢善战”[17]当年的林县,因为缺水,人和牲畜的正常饮水都无法保障;全县90来万亩耕地,只有1万多亩水浇地,麦子平均亩产仅有七八十斤,秋粮也不过百把斤。[18]所以,常年的辛苦劳作,历史性的缺水、缺粮,铸就了林县人民强大无比的韧性,奠定了战胜一切修渠困难的基础。

其次,缺水的自然环境激起了林县人民改善现状的强烈动机。利昂·费斯汀格的认知失调理论告诉我们,当个体对地方的期望与地方实际所给予的有差距时,个体的内心就会产生“认知失调”的感觉,进而感觉到心理压力、产生“消除矛盾”的动机,而且“不和谐”的项目数越多、重要性越高,个体感受到的认知失调量就越大,消除矛盾的动机也越强。[19]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来衡量,“水”是决定林县人民最最基本、最重要的“生理需求”[20]能否得到满足的最重要因素,所以林县人民要解决该问题的动机强度可想而知。

第三,林县人民反作用于缺水的环境,最终成就了红旗渠。在汤恩比看来,每一项人类伟大的创造都是“挑战和迎战之间发生的一场遭遇战的结果”。[21]红旗渠的诞生其实是林县人民迫于生计而不得不迎接大自然挑战的结果。

林县特殊的气候类型和地形条件,迫使林县人民800年修渠不止,但林县的历史依然写满“缺水”和“贫困”[22];大自然赐予河南人肥沃的土地、广阔的平原,同时也附赠了频发性[23]的自然灾害和历史性的“兵灾”——“自古逐鹿在中原,得中原者得天下”[24]。所以,在人类历史上,不论是林县人还是河南人都曾经生活在为“生存”而苦苦挣扎的漫长岁月中。“当人的生活选择要围绕生存而进行时,是那些有可能对农户基本生存形成直接威胁的风险,而非利润最大化的利润风险,决定着个体农民的行为首选目标”[25],于是“坚忍”成了在特殊时期生存所必需的“行为规则”,然后岁月将这一规则塑造成“性格”,继而这一集体无意识的原型被遗传下来[26]。红旗渠景区的夜生活不是很丰富,如果在红旗渠景区附近的宾馆内放置一些与之相关的“志”、“史”类资料,游客可以利用晚上的时间“认识”林州人、“了解”河南人。

(二)在景区内充分“展现”红旗渠精神,让旅游者的思想与其发生“共鸣”

传播效果依其发生的逻辑顺序可分为三种类型,即认知层面的效果,心理和态度层面的效果,以及行动层面的效果。[27]所以,要让旅游者感受红旗渠精神,首先要让他们认知红旗渠工程的壮阔和当时修渠的艰辛。

1.建“虚拟的”整体观光馆,帮助旅游者感受红旗渠的壮美

红旗渠总长1500公里,共有干、支渠道595条,涉及1250座山头、180个隧洞、155座渡槽[28]——这么长的“战线”,如此复杂的“进程”,旅游者既不可能把红旗渠尽收眼底,也不可能完整地走完红旗渠。虽然“窥一斑而知全豹”,但有限度的参观,确实不能给旅游者带来应有的震撼。

借鉴2010年上海世博会沙特馆的成功经验,在红旗渠景区内建“4D”影院,让旅游者站在传送带上全方面360度地感受红旗渠的壮美,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从道德教育的原理来讲,“虚拟的”整体观光馆可以通过调动旅游者的情感参与而改善旅游者的“学习效果”;沙特馆的成功建造和顺利运转,证明建馆的技术不是问题;河南省旅游招商引资的额度不断攀升,2012年该数值多达710亿元[29]这一事实证明建馆所需的资金也不是问题。

2.充分利用有关红旗渠的文字和影像资料,引导旅游者体悟红旗渠精神

“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是红旗渠精神的核心。[30]以红旗渠的修建为背景,彰显和颂扬红旗渠精神的文献资料很多:具有时代特色的两部纪录片《红旗渠》(1970)和《人工天河红旗渠的故事》(2004)可供选择观看;由都晓导演的14集电视连续剧《难忘岁月——红旗渠故事》倍受好评;李蕾在《百家讲坛》上讲述的“红旗渠的故事”是弘扬红旗渠精神的经典之作。至于文字资料,有200多个《人民日报》的记者报道过红旗渠建设和红旗渠精神,发表文章300多篇;[31]2011年10月16日新华社播发的长篇通讯《守望精神家园的太行人——红旗渠精神当代传奇》不仅被评为第二十二届中国新闻奖特别奖作品,还产生了广泛的、积极地社会反响——“截至2011年10月18日,该报道及其配发的图片已被239家国内媒体采用”;[32]《红旗渠志》不仅真实、可信,而且写作手法自然、亲切,[33]很适合普通的读者……

有关红旗渠的文字和影像资料确实很多,旅游者不可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全部“阅览”完毕。所以,在红旗渠纪念馆内设置“广告式的”标题、简介,在纪念馆外出售整理汇编的一级文献——前者在反映红旗渠精神“主流性”的同时引起旅游者对相关作品的关注和兴趣,后者则因为可以满足旅游者的信息饥渴而事半功倍。

四、结语

根据世界旅游组织(WTO)给出的定义,文化旅游是出于文化的动机而产生的人的运动。[34]尽管与英、美、日、德、法、澳等国的旅游者相比,国内的文化旅游起步较晚,但从近年来“旅游黄金周”期间文化景区内游客也爆满的事实来看,旅游在促进文化认同方面可以发挥巨大的作用。只要能够合理开发、有效管理,红旗渠旅游景区就可以更好地发挥文化传播功能,进而在文化认同方面做出更大的贡献。上文对景区开发的“大事”做了“规划”,其实景区中的“小事”对景区的后续发展及其在文化传播中发挥的作用同样具有深远意义,例如,游客是否“吃得舒心、住得安心、行得放心、游得欢心、购得称心、娱得开心”,[35]景区内的标语和宣传物能否体现景区的文化特色,等等。虽然“百密一疏”可以被理解和被接受,但“追求卓越”本身

就是一种非常容易得到认同的文化,所以基于文化认同的红旗渠景区开发之路没有终点。

[1]杨小明.旅游形象传播的“丽江途径”——基于大文化视野下的理论研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3(5):64-70.

[2]崔新建.文化认同及其根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102—104,107.

[3]陈宗厚.旅游天地[M].乌鲁木齐:新疆青少年出版社,2006(10):172.

[4]郭怀玉.试论红旗渠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J].兰台纵横,2011(5上):61-62.

[5]河南2007年旅游收入1352亿元居中部六省首位[DB/ OL].http://news.qq.com/a/20080103/004875.htm,2013年10月31日.

[6]河南2008年游客接待突破2亿人次收入近1592亿[DB/ OL].http://www.henan.gov.cn/jrhn/system/2009/01/31/ 010116561.shtml,2013年10月31日.

[7]李中海.450亿塑造城市之魅河南旅游步入全球同城化时代[N].经济视点报,2010-06-17(002).

[8]周红杰.文化创意与河南旅游[J].新闻爱好者,2011(16):88-89.

[9]王小萍.解读河南旅游:2012七大提升[N].河南日报,2012-2-14(010).

[10]2012年河南接待游客3.63亿人次[DB/OL].http://www.ha. xinhuanet.com/ttxw/tttp/2013-02/04/c_114598513.htm,2013年10月31日.

[11]河南省“十二五”旅游产业发展规划[DB/OL].http://www. henan.gov.cn/zwgk/system/2012/02/16/010291177.shtml,2013年10月31日.

[12]王记军.河南旅游产业增长极研究[D].郑州:河南科技大学,2012.

[13]晁根池.河南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思考[J].城市旅游研究,2012(18):67-68.

[14]闫玮.基于GCI下河南旅游流扩散方向与路径研究[J].市场论坛,2011(10):77-79.

[15]河南概况[DB/OL].http://www.henan.gov.cn/hngk/,2013年10月31日.

[16]南国农,李运林.教育传播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05):205.

[17]李学智.地理环境与民族性格[J].历史教学,1994(3):51-52.

[18]杨贵.红旗渠建设回忆[J].当代中国史研究,1995(3):33-36.

[19]周晓虹.现代西方社会心理学流派[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0(12):130-132.

[20](美)罗葳.激励[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11(02):74-75.

[21]杨昌宇,陈福胜.俄罗斯社会转型与宪政之路:文化哲学的视角[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1):89.

[22]李海红.红旗渠修建成功的社会背景[J].殷都学刊,2008(1):141-146.

[23]苏全有.有关近代河南灾荒的几个问题[J].殷都学刊,2003(4):55-59.

[24]薛庆超,李景林,薛志超.第一代中央集体领导的形成[M].北京:群众出版社,2001(5):173.

[25]黄鹏进.农民经济行为的文化逻辑——兼读《农民的道义济学:东南亚的反叛与生存》的思考[J].中国农村观察,2006(1):62-65,79.

[26]郑芳芳.论森林文化和森林思想对民族性格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07,23(5):143-147.

[27]李彬.大众传播学[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0(6):265.

[28][30]李海红.论红旗渠及其精神的时代价值[J].理论导刊,2008(7):71-73,76.

[29]河南省2012年完成旅游招商引资710亿元[DB/OL]. http://hn.ifeng.com/jingji/wutongfeifeng/detail_2013_01/25/ 558838_0.shtml,2013年11月4日览.

[31]郝建生.《人民日报》与红旗渠[J].新闻战线,2007(10):51-52.

[32]李彬.精神家园的新闻咏叹——读长篇通讯《守望精神家园的太行人——红旗渠精神当代传奇》[J].中国出版,2012(9)(上):54-55.

[33]杨惠淑.试评《红旗渠志》中的红旗渠精神[J].中国地方志,2003(5):68-70.

[34]赵红梅.旅游情境下的文化展演与族群认同[D].厦门:厦门大学,2008.

[35]陈世华,韩翠丽.三清山旅游形象传播的现状与对策[J].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2):28-31.

Cultural Transmission Opportunity of Hongqi Canal Scenic Spots——The First of the Series of Tourism Development Research of Henan Based on Cultural Identity

LIU Wen-li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a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Communication in AnyangNormal University,Anyang455000,China)

Tourism is closely related to cultural exchange,and tourism scenic area is the base of culture com⁃munication.The artificial sky river,Hongqi Canal,is a famous tourist scenic spot of He'nan province because of its unique political connotation and culture implication.This research is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identity to observe the culture communication opportunities and culture dissemination strategies of the Hongqi Canal scenic spots,and aims to promote the culture communication effect and the tourism economic income.

The Hongqi canal;cultural;cultural identity;local survival

G124

A

1673-2928(2014)05-0005-05

(责任编辑:王念选)

2014-04-28

刘文灵(1978-),女,内蒙古赤峰人,硕士,安阳师范学院讲师,陕西师范大学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中文文化传播。

猜你喜欢

林县红旗渠旅游者
喀拉峻风景区旅游者的生态意识和生态行为研究
“红旗渠精神”感动我
弘扬红旗渠精神 做好新时代人大工作
红旗渠水为何会“自流”
旅行社未经旅游者同意安排购物属违约
《红旗渠》
从红旗渠的“账单”体会党的领导
红旗渠的修建与红旗渠精神的诞生
浅论生态旅游者的分类与识别方法
用红旗渠精神教育青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