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陶行知教育思想的认识
2014-01-12富李扬
富李扬
陶行知先生是我国近代最具有影响力的教育家、教育思想家。他也是最具有批评精神和创造精神的教育开拓者。他博大的教育思想,求真的教育实践,行知合一的师德风范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不愧为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万世师表”。 我院坚持“立陶创特”办学特色,积极践行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论。在学院学习推广陶行知先生教育理论的过程中,我有幸对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有了一定学习。
一、生活教育
“生活教育”是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核心。其内涵为:“从定义上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
陶行知先生特别重视生活教育的作用,他把生活教育当作改造中国教育、社会的唯一出路。在陶行知看来,有了生活教育就能打破“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的传统旧教育;有了生活教育,就能“随手抓来都是学问,都是本领”,接受了生活教育就能“增加自己的知识,增加自己的力量,增加自己的信仰”。
“生活教育”作为陶行知教育思想,内容极为丰富,而且随着“生活”的变化不断变化,不断丰富,不断进步。陶行知曾把“生活教育”的基本理论概括为三个方面。
(一)“生活即教育”
“生活即教育”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陶行知认为,“是生活就是教育”,教育必须与实际生活相联系。他在《什么是生活教育》一文中曾明确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教育的意义。”在陶行知看来,教育和生活是同一过程,教育含于生活之中,教育必须和生活相结合。由此,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把教育和生活熔为一炉。
他的生活教育观,要求我们用丰富的生活内容去教育孩子,不能脱离孩子生活的内容。他说:“我们真正指南针只是实际生活。实际生活向我们供给无穷的问题,要求不断解决。我们朝着实际生活走,大致不至于迷路。”其实,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理论联系实际,当然他所说的实际,主要是孩子生活的实际,用孩子般的心考虑孩子的问题,不能只站在成人的立场上处理和解决孩子的问题。
(二)“社会即学校”
“社会即学校”是联带于“生活即教育”而来的。陶行知认为,“整个社会的活动,就是我们教育的范围,不消谈什么联络而他的血脉是自然流通的”。他说:“生活即教育的理论一来,它立刻要求拆墙,拆去学校与社会中间之围墙,使我们可以达到亲民亲物的境界。不但如此,他要求把整个的社会或整个的乡村当作学校。”“为着要过有意义的生活,我们的生活力是必然的冲开校门,冲开村门,冲开城门,冲开国门,冲开无论什么自私自利的人所造的铁门。所以,整个中国和整个世界,才是我们真正的学校咧。”他告诉我们,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社会资源,孩子的学习时时处处都在。
(三)“教学做合一”
“教学做合一”是晓庄学校的校训,是“生活教育”的方法论。在《晓庄三岁敬告同志书》中,陶行知明确指出:“教学做合一不是别的,是生活法,是实现生活教育之法。”“教学做合一”的涵义是:“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分析生活和教育的关系而得出的。他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就是把教与学联系起来。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先生拿出现成的解决方法去传授学生,而是要把如何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教给学生,使学生能独立地去解决问题,克服困难。其实也就是“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除了教学生学外,还要改变教学方式,改变学习方式,就是要注重实践。在学中做,在做中学。使得教、学、做三者合一。这一观点既强调了实践的观点,又强调了学生主体、以人为本的理念。陶公办的礼堂叫“犁宫”,也就是要让农村的学生不要忘记耕田种地,注重实践。图书馆叫“呆子莫进馆”,言外之意就是死读书的人不要进来。他主张学生要学活,不要死读书,读死书。要把书中学的和实践联系起来,活学活用。我們国家现在也在倡导要教活学生,这一思想不就是陶行知思想的回归或者发展吗?
二、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陶行知先生指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一理论道出了教育的本质意义。培养“真人”是陶行知的办学目标。他的教育思想中,特别强调对做人道理的培养。要做学问,先学做人。要学做真人,不做人上人(不要过于自负,以至于脱离群众),不做人下人(不要自卑),不做人外人(不要孤立自己),要做人中人。他还有“面包和水仙花”论,面包代表的是物质文明,水仙花代表的是精神文明,也就是我们今天所倡导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的思想。
可我们现在的教育现状却是令人担忧的:现在仍是一个强调学历的社会,学历是衡量人价值的最重要的标准,也是衡量人才的指标。尽管素质教育作为一种理想的教育理念已经喊了多年,但是,从整体上来看,我们的教育还没有摆脱应试教育。学校对学生的培养方式侧重于知识的灌输和智力的开发,而缺少对人文精神的培养和锻造。家庭教育,重视物质,轻视精神。在家庭中,父母过多地注重孩子的衣、食、住、行,却忽略了他们深层次的需求——社交、尊重、自我实现;忽视了孩子心理健康;忽视了他们的思想品德。大学教育是教育高素质人才,是为社会建设提供栋梁之才。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必须从根本入手,标本兼治,多管齐下,综合育人。首先,要从教育观念入手,树立素质教育观念。素质教育不仅仅是针对应试教育而言的,它揭示的是学校教育最基本、最本质的功能,是为提高公民素质服务的。其次,要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重视教育内容的完整性。教师要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还要加强对学生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在外部合力的推动下,学生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性、能动性、创造性,提高综合素质水平。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是教育工作者们的一笔财富,也许目前我的认识仍然不够深刻,所以我依然会满怀激情地继续向陶行知先生学习,学习他的教育思想,学习他的做人原则,学习他的人格,并且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不断实践,不断体悟,使之内化为我自己的思想,并不断发展,弘扬“陶夫子”的精神,“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