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区域经济共生发展的界定与解构

2014-01-12黄小勇

华东经济管理 2014年1期
关键词:共生理论区域

黄小勇

区域经济共生发展的界定与解构

黄小勇

(江西师范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江西南昌330022)

区域经济共生发展是共生发展理论与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的融合和发展,有着深刻的内涵和理论本质,与区域经济的其他理论也有着明显的区别。文章尝试性地在区域经济基本理论和共生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区域经济共生发展理论,并对此进行理论体系的完善和发展,通过挖掘其逻辑起源,对区域经济共生发展的基本内涵、理论本质和现实意义进行界定与解构,并对相近概念进行理论区分,形成完整的区域经济共生发展理论体系。

区域经济共生发展;概念界定;理论解构

一、引言

区域经济增长过程中的那种以邻为壑、恶性竞争、重复建设、固步自封显然不利于区域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在共生基础上实现资源共享、成果共享、信息共享、人才共享、技术共享和市场共享等。共生发展是区域经济由纯粹、单一的数量竞争走向人性、协调的和谐共生,它是科学发展、持续发展、包容增长的延伸,它是区域经济发展由数量向质量的回归。为此,推动区域经济共生发展对缩小区域经济差距和实现共生效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国外学者开创了共生理论的研究,并把其理论从生物学领域不断延伸和拓展到医学领域、农业领域和经济学领域,在经济学领域集中研究了产业共生与工业共生以及区域经济合作问题。国外共生理论在经济学领域的拓展和延伸研究,也为国内共生理论的研究提供了相应的理论指导。结合国内产业发展和区域发展现状,国内研究也主要集中在基于共生理论的产业与工业共生以及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领域。本文正是在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对这些相关文献进行梳理,这些文献为区域经济共生发展的研究提供研究空间和理论发展的可行性。根据文献结论,本文架构了区域经济共生发展的理论体系,阐述了区域经济共生发展的逻辑起源、本质属性、分析范式以及研究方法等。

国外的研究已经把共生理论不断地向工业和产业领域延伸。Kisho Kurokawa(1997)曾从后工业社会生产和信息的共生出发,探讨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和文化以及农业、工业和信息技术等的共生问题,认为全球已进入了一个共生时代。共生在经济学领域的拓展不断深入,并延伸到产业发展领域形成了产业共生思想[1]。Engberg H(1993)认为,产业共生是以共生理论和产业生态学相关理论为基础,研究不同企业间通过相互利用副产品(废弃物)而发生的各种合作关系,通过这种合作,共同提高企业的生存和获利能力,实现资源、能源的高效利用和环境保护[2]。而AgarwalA和Strachan(2008)认为,工业共生可以被定义为共享服务,副产品资源在不同产业中的演化,以增加利润、降低成本和改善环境。工业生态学是工业共生的一个子集,特别注重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工业生态学是一个相对较新的领域,是基于自然循环的一种范式,声称一个产业生态系统的行为可能以类似的方式对应自然生态系统,其中的一切都可以得到回收[3]。Ehrenfeld(2003)认为,工业共生系统比普通的工业网络能够产生更大的公共利益,因为它能为环境保护做出更大贡献,因此需要政府的公共支持,如果没有公共支持,私人公司是不愿意承担这样做的风险[4]。Baas和Boons(2004)提出了工业共生的稳定发展要经过三个重要的阶段:区域效率→区域学习→稳定的产业区[5]。

国内的研究也奠定了产业共生和工业共生理论。孙长雄、孙婉睿(2006)认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必建立共生发展理念,强化互动协调机制和经济技术合作[6]。刘荣增(2006)认为,必须运用共生理论来指导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慎重选择合适的共生行为方式和共生组织方式,构建东、中、西部三大共生单元之间的共生机制[7]。冷志明、张合平(2007)认为,基于区域经济合作的内涵及目标,引入种群生态学中的共生理论,剖析其在区域经济合作中的适用性,将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各方作为具有复杂相关关系的生态有机种群,进而通过分析区域经济合作的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共生环境和共生界面,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提出区域经济合作的运作机理和对策[8]。李刚、周加来(2008)认为,区域合作除了涉及经济因素外,还涉及政治、生态环境、人口、文化及观念等因素。因此,选择一种超越纯经济视角的共生理论来诠释区域经济合作,有利于全面刻画出区域合作的本质。运用共生理论分析表明,在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中,成渝两地应该采用互惠共生合作模式,构建良性竞争机制和顺畅的政府沟通协调机制,以便形成优势互补、联动发展的良好局面[9]。吕爱华(2008)认为,东部和西部的共生关系主要表现为:资源是共生单元,合作是共生模式,互补关系是共生环境。东西部和谐发展需要坚持3B和3E原则[10]。朱俊成(2010)认为在大转型背景下,运用共生理论,从多中心主体、多中心层级结构等方面分析了区域多中心共生的机理、结构与模式,提出了区域多中心嵌套共生结构模式。而且认为,多中心间的关联与互动、合作与竞争成为影响和制约长三角多中心区域协同共生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促进多中心区域协同发展的重要推力。共生,一种新型区域关系模式,成为影响多中心区域协同发展潜力、能力、综合竞争力与软实力的重要因子。运用生物共生思想,针对长三角多中心城市结构与关系,基于多中心共生的推力、拉力和阻力机理,构建多中心共生结构与模式:体制一体化、产业组合式集群化、研发一体化和社会共生多元化[11]。刘光柱(2011)认为,在新形势下,一体化作为区域发展的重要趋势,也是区域自身的目标。通过运用种群生态学的共生理论,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为实例,分析其区域共生的适用性,并利用经济社会发展指标、城市经济能级指数分析经济区的一体化共生机制,提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一体化共生发展的“132”空间战略结构和共生模式[12]。

以上文献关于共生理论在经济学领域的研究,大多集中在产业共生、工业共生和区域经济合作与协调方面,这些理论虽然对进一步研究共生发展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是并没有明确提出“区域经济共生发展”的基本概念和相应的理论体系,更没有提及区域经济共生发展水平、综合评价和耦合动力机制构建问题。但是,这一问题如果不进行深入研究,就无法对区域经济共生发展水平进行有效评价,并提出合理有效地动力机制,也无法解决各区域独立发展的固步自封问题,从而共生发展也就只是一种理想。为此,本文将更加注重“区域经济共生发展”理论体系的研究,包括基本内涵、影响因素、影响机理、评价体系和系统分析模型构建的研究;同时对区域经济共生发展的内源动力和外源动力进行有效探索,为推动区域经济共生发展找到合理的动力源,并以此为着力点构建好相应的内源动力机制、外源动力机制和耦合动力机制,从而提升区域经济共生发展水平。

二、区域经济共生发展的逻辑起源

区域经济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必然走向更加和谐、生态、科学和持续,各区域经济的发展联系更加紧密,区域经济共生发展具有路径依赖式的逻辑关系。

(一)逻辑起源

区域间或者区域单元间的经济发展经历了区域经济一体化、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区域经济合作发展等模式,其发展过程受到了科学发展、持续发展和包容性增长理论的指导,并且有着比较完整的逻辑一致性。区域经济发展历程也经历了暴力式的粗放型发展、集约化发展和生态绿色发展过程,那种重度污染、区域经济原始积累式的发展路径必须得到彻底而根本的改变,哪怕要牺牲暂时性的GDP损失,也要换得区域经济长足发展和生态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绿色转型。正是基于经济发展模式和路径的转变思路,才提出了区域经济共生发展概念。其逻辑起源主要是来自于生物学领域的共生理论,共生在生物学领域的成功应用,并且逐渐向社会学领域的拓展和延伸,并且在区域经济发展领域得以初步的尝试,区域经济一体化、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区域经济合作发展理论的提出,其实都应该是共生发展理论的不成熟的应用。区域经济共生发展的提出是共生理论在区域经济发展领域的延伸与拓展,共生不仅适合于生物学领域,在经济学领域产生的共生效应对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同样意义重大。如此,区域经济共生发展的逻辑起源从发展模式上来看,其是区域经济一体化、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区域经济合作发展的延伸;从理论基础上来看,是科学发展、持续发展和包容性增长理论的应用;从核心理论上来看,是共生理论在区域经济发展领域的拓展。

(二)发展趋势

区域经济理论和实践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和延伸,社会的变革最终还是为了获得长治久安和和谐进步,区域经济发展领域也不例外。区域经济发展更加趋向于绿色、生态、持续和共生,并且共生应该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标。区域经济发展模式要走向共生,区域经济发展选择过去的模式肯定是行不通的,那种为了一味追求GDP的增长而牺牲自然、生态、绿色、健康和持续的做法,只会为人类的未来蒙上阴影,区域经济发展的原罪边界必须不断缩小,甚至能够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彻底消除,使区域经济发展能够走上共生发展之路,因此,区域经济共生发展模式是区域经济实践的必然结果和最终选择,包括和自然的共生、和生态的共生、和人类的共生、和其他发展单元的共生等等;区域经济发展路径要走向共生,路径是模式的具体化过程,因而,实施区域经济共生发展的路径,只能是共生路径,其是科学发展路径、持续发展路径和包容增长路径的延伸和拓展,共生发展路径的选择能够使区域经济全面、健康和持续发展,其更侧重于区域经济各单元间的和谐发展,并达到共同富裕,这与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是一致的,没有共生发展,也就很难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要走向共生,发展方式的选择自然会更加注重资源的良性综合利用,在绿色环保的基础上更加关注区域经济各单元间的效益最大化,最大限度地减少摩擦和系统耗损。

(三)共同知识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人类的共同知识成几何速度增长,人们的认识局限性得以最大限度地突破,有关区域经济发展的共同知识也在不断增加。也许在过去,污染、不文明、贫困成为人们的习惯,进而成为那个时代人们的共同知识,而现在低碳、健康、持续、生态和绿色等知识不断深入人心,逐渐成为人们的共同知识,人们对纯净生活的追求将会更加强烈,大众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关注度一点都不比相关研究学者低。因此,人们共同知识的变迁逐渐影响着这个社会、这个区域的经济发展现状。共同知识的变迁要求区域经济发展不仅要注重发展的数量,更要关注发展的质量,同时也能够在共同知识的传递过程中实现技术创新,使这一目标能够得以实现;共同知识的增加要求区域经济发展不仅关注本区域的发展,更要关注其他区域的发展,因为离开其他区域勉强孤立地发展注定是不持续的;共同知识的拓展要求区域经济发展不能以邻为壑,为其它区域单元带来外部不经济,从而影响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共同知识在互联网时代得到无限地放大,人们能够了解和学习得更多,区域经济共生发展也就会逐渐深入大众,使人这一主要的劳动主体和最活跃的生产要素能够得到充分发挥,在区域经济共生发展领域贡献应有的力量。

三、区域经济共生发展的本质属性

当前,区域经济共生发展已经成为了区域经济发展的时代主题,共生才能更加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增强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的生命力。

(一)两个基本概念

1.区域经济

1826年,德国经济学家杜能提出了农业区位理论,形成了区域经济的雏形,20世纪50年代形成了相对独立的区域经济学学科体系,随着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区域经济成为研究不同区域经济发展变迁、空间布局、单元间相互关系的综合性应用学科。区域经济学主要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力的空间分布及发展规律,探索促进特定区域而不是某一企业经济增长的途径和措施,以及如何在发挥各地区优势的基础上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提高区域整体经济效益,为政府的公共决策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指导。同时,具体分析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规律性问题,包括区域特征分析,目标系统与政策、手段、产业结构演进、人口增长与移动、城市建设与布局、区域国土规划,区域联合与区际利益的协调,区域比例关系。学科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城市化与城市经济问题、空间结构理论、区域生产力布局、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农村经济、区带规划及管理、区域投融资等。

然而,在21世纪区域经济内涵将更加丰富,区域经济不应该只是站在自身发展的角度,而是把与其相关的区域单元都应该考虑在内,并成为一个系统来进行科学规划,并在科学分工与合作的基础上,配备好相应的经济资源,包括自然资源、社会资源、人力资源、生态资源、制度资源、技术资源和政策资源等等,从而使区域经济之树能够在充足的阳光、雨露和肥沃的土壤中茁壮成长。事实上,区域经济发展就是一项系统工程,是由多做因素组合在一起的区域单元间资源的优化组合和空间的优化布局。区域经济发展更加倾向于包容性增长,而不是单纯的经济指标,其发展更具有综合的社会经济效益和区域性的生态效应,在优化和合理利用各种资源的过程中,尤其是提升矿物资源、土地资源、人力资源和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程度,使区域各单元的协调和合作成为习惯,进而促进区域单元间的自组织协调。区域经济发展更加倾向于和谐、协调和合作,而且是自觉性的协调合作,这对于区域经济发展无异于形成了良性机制,无序、不正当、野蛮的竞争被和谐共生所代替,共生在区域经济发展进程的作用呼之欲出了,共生发展将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之所在。

2.共生发展

发展是哲学领域的专业术语,意指事物由小到大,由简到繁,由低级到高级,由旧物质到新物质的运动变化过程。事物的发展原因是事物联系的普遍性,事物发展的根源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即事物的内因。唯物辩证法认为,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而向前的、上升的、进步的运动即是发展。发展的本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即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而共生是生物学领域的产物,意指两种不同生物之间所形成的紧密互利关系。动物、植物、菌类以及三者中任意两者之间都存在“共生”。在共生关系中,一方为另一方提供有利于生存的帮助,同时也获得对方的帮助。共生思想是黑川纪章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来的,其认为,共生思想主要包括异质文化的共生、人与技术的共生、内部与外部的共生、人与自然的共生,黑川纪章以日本传统文化的唯意识论、三浦梅园的“反观合一”辩证思想、铃木大拙的“即非理论”和大乘佛教的“诸行无常”、“万事皆空”等东方哲理为本,同时又汲取西方哲学家凯斯特勒的“子整体结构”、法国哲学家勒泽的“生命结构”和庞帝的“多价哲学”,使共生思想上升为一种哲学理论——共生哲学。

发展和共生在哲学领域的碰撞和融合,本文提出了共生发展的概念,共生发展是共生体之间为求和谐共荣,在共生体系进行过程中形成风险共担、资源共享、利益均分的包容性系统,并且在这一系统中求得发展。这种共生发展,不是一个主体一定要消灭或者奖惩另一种主体,而是各自以拥有的资源,在和谐合作中发挥最大效应,从而维持彼此的共生关系,并获得彼此所需,进而推动共生体的发展。这种共生发展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有区别的,自然界的共生发展往往是原始的、初级的、自然的和被动的;而人类社会中的共生发展则往往是创始的、高级的、能动的和主动的。在自然界中,生物体间的共生发展是通过共生关系和生存竞争的双重作用而自然形成和发展的。而在人类社会中,共生发展往往是在人的能动作用基础上通过共生关系和竞争关系而实现的。人们可以在认识共生机理和规律的基础上,对经济共生系统、社会共生系统进行设计、建构和改进,从而促进这些共生系统的和谐发展。

(二)区域经济共生发展的基本内涵

区域经济共生发展已经成为了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目标,揭示其概念逻辑、本质属性和现实意义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区域经济共生发展实际上涉及两个逻辑概念,一是区域经济发展,二是区际关系共生。区域经济共生发展就是要解决“如何通过关系共生来实现区域经济发展?”这一问题的,并且通过解决这一问题实现区域经济发展的共生效应。

1.概念逻辑

区域经济发展由于受到资源稀缺性的影响,对资源的争夺一直成为不同经济主体之间经常发生的事件。为避免恶性竞争成为例行现象,以及减少区域经济发展的原罪边界,同时保证区域经济在均衡主线上下不至于太离谱地波动,众多的专家学者提出了许多的相关理论。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理论主要有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理论、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区域经济合作理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理论、区域经济包容性增长理论,这些理论通过实践应用形成了实践主体,例如境外的欧共体、东盟、阿盟等,在境内所提的中部地区、泛珠三角、海峡西岸等等,这些实践主体在其内部各利益主体之间无论关系紧密与否,其都在实践着区际之间要加强合作和协调,资源要在区际之间得到优化配置,并且其产生的利益要能够惠及区际之间的所有居民。

但是事与愿违,无论是理论的完美还是实践的积极,还是阻挡不了区域经济的非均衡发展,而且区际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区域经济发展的原罪边界仍然存在,并且和均衡主线渐行渐远,而居民贫富差距也日渐拉大。这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我们不是在不断努力吗?为何区域经济发展还是无法达到均衡状态呢?事实上,经济资源的稀缺性告诉我们,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区域具有绝对的竞争优势,其高水平的竞争优势会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霸权方,从而在与其它经济发展水平相对弱势的一方进行谈判时必然处于优势地位,从而获得更多的经济资源,致使强者更强、弱者更弱,从而使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成为了常态。而且竞争力更弱小的区域为了保护自身资源不受剥削性、掠夺性消失,倾向于采取地方保护主义,其结果也只能固步自封,停滞不前,同时这种做法势必会招到经济竞争优势者的报复,致使竞争力弱小的地区将更加难以为继。如果单从经济资源的竞争优势理论来看,这就是“经济的丛林法则”。

“亚当斯密式”的经济学自利结果只能是经济资源的掠夺性开采和竞争无序的自组织发展,而他组织下的政府宏观调控,在一厢情愿下的一体化、协调化和合作化根本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唯有区域单元间在主动合作意愿基础上,从共生利益角度出发,使区域单元间融入经济、制度、文化等要素,形成区域发展共生体,各区域单元也变成了共生单元间,能够保证共生单元间的内耗,增强区域整体发展潜力。而这一思想主要来自于共生理论在经济领域形成的共生经济,共生经济是指独立的经济组织之间以同类资源共享或异类资源互补为目的而形成共生体,这种共生体的形成所导致的经济组织内部或外部的直接或间接的资源配置效率的改进(韩福荣、徐艳梅,1997)。而且其进一步认为,共生体是共生经济形成和发展的核心,因此共生体稳定与否是共生经济存在的基础。当共生体的不稳定因素使其解体或蜕变后,原共生体的“生命”便结束或犹如蛹变蛾一样,另形成一个新的共生体。共生经济可分为互补共享型和互补竞争型。互补共享型共生经济是合作各方各自的经营资源形成一种“优势互补”,对原资源形成一种放大的互补效应,共生共荣。互补共享型共生经济是共生经济最常见的形式,其“互补效应”取决于合作各方互补方式和互补强度。互补方式是指互补共生体的结构形态,互补强度取决于各方相互依赖的程度,依赖程度越高,强度越大,共生效益越好;反之越差。

共生经济离我们要论述的区域经济共生发展在概念逻辑方面可以说是非常接近了,共生经济理论可以为区域经济共生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和研究范式,区域经济共生发展是指区域各单元间在资源配置过程中以共生为核心,以区际、代际、生态、发展、制度为主线,以人与人、人与自然、自然与自然的包容性发展为模式,以实现经济与自然和谐共生效应为目标,促进区域各单元间不仅形成经济共生体,更是生态共生体。这一概念所要求的区域经济更加追求绿色、持续、健康、生态、环保,与共生经济相比较,其除了有经济发展的共生目标外,更多的是经济与生态的融合发展,是经济与生态的共生体。经济生态化与生态经济化是未来区域经济发展追求的主要目标,也是区域经济发展的趋势和方向,而共生发展正是契合了这一要求,区域经济共生发展不仅包括了经济与生态的融合发展,也体现了区域经济的包容性增长。共生理论与包容性增长范式在区域经济发展领域的融合,使得区域经济共生发展概念得以提出,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综述,对我国这些年的理论进行梳理,可以发现和论证区域经济共生发展的理论延续性。区域经济共生发展有其深刻的理论渊源,这个概念其实跟这些年我国政府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是一脉相承的,也是在贯彻“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这个理念。单纯地发展经济是不好的,而更加全面均衡的发展,才能使得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进步与人民生活的改善同步。这才是发展的目的,这样的发展才具有可持续性。区域经济共生发展的概念逻辑可以解构为理论逻辑——结构逻辑——要素逻辑,这一逻辑过程共同组成了区域经济共生发展的概念体系。如图1~3所示。

图1 理论逻辑

根据理论逻辑,区域经济发展受到共生理论和包容性增长理论的影响,并且在相互融合下形成了区域经济共生发展的概念体系,并在区域经济共生发展的基础上,实现和谐共生效应目标。对此,我们还可以进一步剖析其结构逻辑。在系统研究共生理论、包容性增长与区域经济发展的概念和内涵的基础上,提出基于共生理论与包容性增长的区域经济共生发展的结构模型(如图2所示),使本项目的研究范畴界定在区域经济共生、包容和发展的基础上,从而提出区域经济包容性增长的基本内涵、本质属性和现实意义,以界定清楚区域经济包容性增长所要研究的对象、内涵和外延。

图2 区域经济共生发展的结构逻辑

如图2所示,区域经济包容性增长在共生理论和包容性增长理论基础上形成了自身的结构逻辑,包括基本内涵和本质属性,同时区域经济包容性增长也是为了实现区域经济发展的和谐共生和绿色转型,共生理论和包容性增长即是区域经济共生发展的理论基础,也是其要实现的目标。

根据解构结构逻辑,还可以进一步分析区域经济共生发展的要素逻辑,通过对区域经济共生发展的外延解构,可以提取组成区域经济共生发展的共生因子。通过前期的研究和积累,可以基本确定为发展因子、区际因子、代际因子、生态因子和制度因子,这些因子组成了区域经济共生发展的要素逻辑。

图3 区域经济共生发展的要素逻辑

保证区域经济共生发展,需要区域中各单元间的利益主体能够对以上要素进行优化,确保这些要素的共生发展,而利益主体间在这些因素上的关系处理将会直接影响到区域经济共生发展程度的高低。虽然区域利益主体在存在“阿罗不可能定理”的基础上达不到利益一致的目标,但是在机会均等和利益共享成为区域经济未来发展趋势下使利益主体“心向往之”成为了可能,毕竟区域经济共生发展才能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新的生命力和发展动力。区域经济共生发展需要区域利益相关者在发展、代际、生态、制度和区际方面能够强化利益共享,而弱化区域自利性,从而增强区域经济共生发展的价值增值。

2.本质属性

区域经济共生发展的本质是要增进区域经济各单元间的共生价值,共生价值是共生效应的量化和价值衡量标准。从区域经济概念逻辑的论述中可以知道,区域经济总是在追求均衡发展目标过程中处于非均衡发展状态,非均衡发展是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常态。如此,是不是就无所作为了呢?答案是否定的,增进区域各单元间的协调和合作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合作发展理论的观点,而在生态与经济融合发展的基础上,共生成为区域经济发展新的趋势,增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共生价值是区域各单元间必须坚持的重大方向。其本质属性可以解构为共生利益——共生资源——共生价值,通过这一逻辑来实现区域经济共生发展理论本质的展现。

(1)区域经济共生发展的动力是共生利益。区域经济共生发展的各单元间以及所涉及的各利益相关主体之间必须构建共生利益,而且应该是在考虑了发展、代际、生态、制度和区际等方面所做出的,不仅包括经济共生,更重要的是还有生态共生,是经济与经济融合发展下的利益共享。

区域经济共生利益是否存在,这是毋庸置疑的,在区域经济发展到今天这一高级阶段,区域各单元间有太多交织在一起的要素,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种联系的紧密性在同区域各单元间表现得更加明显,如此,共生利益从现象中是显而易见地存在。当然,我们也可以从理论上加以证明。传统的亚当斯密经济人假设下的利益目标都是更加关注自身目标,对于对方目标或者可能产生的共享目标不够明确。同时,在封闭而又固步自封的区域自然不需要经济共生利益的存在,然而如果把生态考虑在内,即使是鲁宾逊式的状态也需要保证共生利益的存在,否则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就无法支撑其在孤岛生存,无异于自掘坟墓。在政治、经济、文化交织的区域各单元间,这种共生利益将是普遍的,而且是在众多领域中都是可以造就的。共生利益的存在自然会形成共生意愿,各区域单元间从共生利益的需求出发,会顺势达成共生意愿,并促成共生行为。区域经济共生发展从需求出发,形成了共生利益——共生意愿——共生行为的本质关系。

(2)区域经济共生发展的源泉是共生资源。区域经济共生发展的源泉是共生资源,各区域单元间资源是稀缺的,如果从单独来看,各区域单元间确实存在资源的优劣势和互补现象。资源由于在区域行政所属方面人为地被切成不同的区块,行政区划切断了资源的共生本性,而区域经济共生发展就是要恢复资源的本性——共生资源。同时在配置共生资源时,能够更加符合自然规律和生态本性,做到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的共生。

共生资源要打破行政区划,使资源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开发和利用,同时能够考虑生态环境,在人类分享资源开发利益的同时,使生态环境也能够共享其益。这就要求各区域单元之间能够摈除墨守成规的本本主义,以更加开放的态度使各种资源能够得到有效融合,在整体资源基础上形成共生资源,从而使资源能够得到最大价值的利用,而且能够使人与自然得到共享。同时,区域内部能够在技术方面实现创新和突破,使原本因为行政区划原因造成的资源分离能够得到融合,形成共生资源,使资源在共生的同时,获得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形成的共生资源是共生价值实现的源泉,是区域经济共生发展的基础,如果区域间所有的资源都能够在共生角度来进行考虑,加以组合和优化配置,并形成自组织的融合体,相信其内耗自然会减少,真正在生态与经济融合基础上实现资源的价值最大化。

(3)区域经济共生发展的目标是共生价值。区域经济共生发展从共生利益出发,在生态与经济融合基础上综合利用共生资源,目的是实现区域经济共生发展的目标——共生价值。共生价值是因为共生资源使用而产生的价值增值,对独享价值具有排斥性,是消除了资源的机械拆除和组装的结果。

共生价值来自于资源作为共生体而产生的资源内外部经济,是内外部正效应或者正能量的价值体现。需要涉及的相关利益主体以开放、开明的共生意愿为先导,秉承多赢理念,在采取的均衡策略方面都能够以共生策略为先,以达到共生崛起。共生价值的产生需要区域各单元的政府、产业、企业等相关利益主体在资源配置过程中,尽量保证资源的共生本性,基于资源的共生性来进行资源利用,使资源在创造经济价值的同时,也保证带来生态价值,实现共生价值。因此,可以做出判断,共生价值是区域经济共生发展的最本质的属性,它也是区域经济共生发展理论的核心。共生价值的提出可以解决区域经济发展的资源共享问题,也可以为区域经济共生发展提供价值诉求和努力的方向,为区域经济发展更加趋向自然规律提供原生态保障,实现经济与生态的价值融合。

3.概念界定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定义区域经济共生发展的概念,区域经济共生发展是指区域各单元间基于共生利益,在资源配置过程中以共生为核心,以区际、代际、生态、发展、制度等共生资源为主线,以人与人、人与自然、自然与自然的包容性发展为模式,以实现经济与自然和谐共生效应和绿色转型为共生价值目标,促进区域各单元间不仅形成经济共生体,更是生态共生体。区域经济共生发展需要区域各相关利益主体之间能够以共生价值为目标,任何一方都不以牺牲另外一方的利益为出发点,并且是在不断调整中实现资源的共生融合和包容增长。

这一过程将是一个动态共生的过程,区域各单元间从被动的他组织融合行为到主动的自组织共生行为,区域各单间在共生发展过程中不存在隶属关系,而更多的是体现为相互帮助的共生关系。这一过程体现为通过不断调整利益冲突从而形成区域共生资源利用框架下的共生价值,是一个动态融合的过程。

这一概念体现具有以下特征:一是区域经济共生发展倾向于寻找共生利益,在共生利益的指导下形成共生意愿和行为,尽可能地造福区域社区居民和生态;二是区域经济共生发展更多的是认为区域经济各种资源不能因为行政区划而泯灭资源的共生本性,其本质上应该是属于共生资源,那就应该用共生资源的方式去进行综合开发和利用;二是区域经济共生发展更加注重共生价值,区域经济发展正是需要发挥资源的最大价值,而这个最大价值应该是区域各单元间消除了区域内耗而产生的共生乘数效应,创造的应该是比自身更大价值的价值。

四、区域经济共生发展的分析范式

区域经济共生发展逻辑起源、基本概念、本质属性的确定,为区域经济共生发展理论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当然,这只是理论逻辑体系的一部分,在此还将对区域经济共生发展理论的分析范式和研究方法做进一步延伸探讨,以更好地完善区域经济共生发展理论体系。

(一)区域经济共生发展的分析范式

区域经济共生发展理论也是属于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的一部分,是区域经济发展与共生理论的融合。因此,其研究范式肯定具有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的普遍特征,也会有共生理论研究的烙印。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的研究不外乎是从理论和实践出发,因此,其研究的范式主要是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遵循的是理论联系实际的研究思路和规律。

1.区域经济共生发展的理论探究与拓展

共生发展理念或者说范式的提出为区域经济发展在均衡性和共生性发展方面提供了新的思路,也使得共生理论在区域经济发展领域找到了新的应用基点,形成了区域经济共生发展研究主题[13]。其研究内容包括:①共生理论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理论判断。主要在综述共生理论及其在产业、工业等经济领域应用的基础上,从逻辑推理上判断共生理论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②区域经济共生发展概念模型的构建。主要界定好区域经济共生发展的基本含义、本质特征和现实意义,形成区域经济共生发展的理论体系。

2.区域经济共生度的实证分析与综合评价

(1)利用EFA方法对区域经济共生发展的影响因子进行探索性分析。影响区域经济共生发展的因素众多,本研究事先根据共生理论和相关的文献选择众多的影响因素因子,然后运用EFA方法,通过因子提取、因子旋转计算各因子值,找出影响区域经济共生发展的主要因素。

(2)构建系统反馈模型研究各关键因素对区域经济共生发展的影响机理。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得出的各关键因素,对影响区域经济共生发展的因素具有很好的代表性和选择的科学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构建系统反馈模型分析各关键因素对区域经济共生发展的影响机理,为区域经济共生度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提供思路[14]。

(3)利用PCA方法构建区域经济共生度指标体系。在这里主要研究指标的选取和实证调查论证,构建包括区域经济区际共生、代际共生、生态共生、发展共生和制度共生维度的指标体系,并利用PCA方法构建共生度指标体系。

(4)利用加法合成法对区域经济共生度进行实证分析与综合评价。根据共生度评价体系,收集和整理相关数据,并通过构建加法合成法系统分析模型,对区域经济共生度进行实证分析,并对其结果进行综合评价。

3.区域经济共生发展的内源动力和外源动力机制构建

(1)利用委托代理模型构建区域经济共生发展的动力系统。首先界定区域经济共生发展的系统及其参与利益主体前提下,构建利益主体受益函数,在系统和利益主体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委托代理模型(Principal-agent model)分析利益主体的行为关系,最后根据利益主体的行为关系构建区域共生发展的动力系统,包括利益主体关系结构、利益关系网络和动力系统。

(2)区域经济共生发展的内源动力机制的构建。在上述动力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区分出区域经济共生发展的内源动力,分析其来源和特征确定其利益主体:区域内企业、地方政府、区域内各种经济组织,然后根据各利益主体的利益、责任、功能等构建区域经济发展的内源动力机制。

(3)区域经济共生发展的内源动力产生的实证分析。在上述内源动力分析的基础上,应用区域溢出理论,采用VAR模型和脉冲响应函数IRF对区域经济共生发展的结果关联性进行实证分析,主要是揭示区域经济内源动力的来源基础。

(4)区域经济共生发展的外源动力机制的构建。在上述动力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区分出外源动力,论述其来源和特征确定其利益主体:中央政府、其它区域,然后根据利益主体的利益、责任、激励、示范等构建区域经济发展的外源动力机制。

4.区域经济共生发展的耦合动力机制构建

(1)构建区域经济共生发展的耦合动力机制。在论述区域经济内源动力和外源动力机制的情况下,简述两者的作用方式,进而找出两者耦合的基础,然后针对它们作用的基础利用系统动力学模型构建区域经济共生发展的耦合动力机制以及耦合作用的方式,耦合作用的方式主要体现在顶层动力机制、中层动力机制和基层动力机制方面。

(2)区域经济共生发展耦合偏差的分析。主要剖析区域经济共生发展耦合偏差形成的原因,并利用系统动力学模型对耦合动力机制进行实证模拟,最后提出改进区域经济共生发展的耦合偏差的对策。

(二)区域经济共生发展的研究方法

1.探索性因子分析法

探索性因子分析法(EFA)是一项用来找出多元观测变量的本质结构并进行处理降维的技术。因而,EFA能够将将具有错综复杂关系的变量综合为少数几个核心因子。对于主因子分析法来说,不存在异常值、等距值、线形值、多变量常态分配以及正交性等情况。在此,可以利用EFA探索性因子分析方法对影响区域经济共生发展的相关因子进行探索性分析,解决区域经济共生发展的关键因子探索问题,同时利用PCA主成分分析方法构建区域经济共生度评价指标体系,同时构建加法合成法模型对评价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2.博弈论分析方法

博弈论主要研究公式化了的激励结构间的相互作用问题,是研究具有斗争或竞争性质现象的数学理论和方法。博弈论考虑游戏中的个体的预测行为和实际行为,并研究它们的优化策略。生物学家使用博弈理论来理解和预测进化论的某些结果,博弈论已经成为经济学的标准分析工具之一。在此,主要利用博弈论方法,构建以动力源为基础的受益函数,并在Principal-agent model的计量模型基础上,分析区域经济共生发展的内源动力和外源动力相关主体之间的关系结构、网络结构和系统结构,揭示动力源的效用目标和行为特征以及对区域经济共生发展的作用效果。

3.VAR技术模型与脉冲响应函数方法

是通过构建向量自回归(VAR)技术的模型,估计线性系统脉冲响应函数的一种非参数模型辨识方法。对于无随机噪声的确定性线性系统,当输入信号为一脉冲函数δ(t)时,系统的输出响应h(t)称为脉冲响应函数。对于任意的输入u(t),线性系统的输出y(t)表示为脉冲响应函数与输入的卷积。在此,主要采用VAR模型和脉冲响应函数IRF对区域经济六省份之间经济共生发展的结果关联性进行实证分析,主要是揭示区域经济内源动力的来源基础。

4.系统动力学分析方法

系统动力学是基于系统行为与内在机制间的相互紧密的依赖关系,并且通过数学模型的建立与操弄的过程而获得的,逐步发掘出产生变化形态的因、果关系,系统动力学称之为结构。所谓结构是指一组环环相扣的行动或决策规则所构成的网络,例如指导组织成员每日行动与决策的一组相互关联的准则、惯例或政策,这一组结构决定了组织行为的特性。在此,主要采用系统动力学模型构建区域经济共生发展的内源动力机制和外源动力机制以及二者的耦合动力机制,并通过实证模拟其耦合动力机制,以纠正耦合动力机制的偏差。

综上所述,通过研究区域经济共生发展的逻辑起源、本质属性和理论分析范式,提出了区域经济共生发展的基本内涵,同时对其理论研究进行了解构,基本上确立了区域经济共生发展的理论研究范式和研究方法,对于区域经济共生发展的后续研究具有观点上、逻辑上和理论上的指导意义。

[1]Kisho Kurokawa.Each One A Hero:The Philosophy of Symbi⁃osis[M].Tokyo:Kodansha International,1997:10-25.

[2]Engberg H.Industrial Symbiosis in Denmark[M].New York:New York Univ Stern School of Business Press,1993:25-26.

[3]Agarwal A,Strachan P.Is Industrial Symbiosis only a Concept for Developed Countries?[J].The Journal for Waste&Re⁃source Management Professionals,The Chartered Institution of Wastes Management,2008(1):42.

[4]Ehrenfeld J.Nudging the market:Kinder,gentler public poli⁃cies[R].Los Angeles:Paper presented at USC Symposium on Sustainable Industrial Development,2003.

[5]Baas L W,Boons F A.An industrial ecology project in prac⁃tice:Exploring the boundaries of decision-making levels in re⁃gional industrial systems[J].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04,12(8/10):1073-1085.

[6]孙长雄,孙婉睿.建立共生发展理念强化互动协调机——兼谈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与对俄经济技术合作[J].西伯利亚研究,2006(2):16-19.

[7]刘荣增.共生理论及其在我国区域协调发展中的运用[J].工业技术经济,2006(3):19-21.

[8]冷志明,张合平.基于共生理论的区域经济合作机理研究[J].未来与发展,2007(6):15-24.

[9]李刚,周加来.共生理论视角下的区域合作研究——以成渝综合试验区为例[J].兰州商学院学报,2008(6):39-45.

[10]吕爱华.基于共生理论的东西部和谐发展研究[J].河南科学,2008(11):1422-1425.

[11]朱俊成.基于共生理论的区域多中心协同发展研究[J].经济地理,2010(8):1272-1277.

[12]刘光柱.基于共生理论的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一体化应用分析[J].中共南宁市委党校学报,2011(3):26-29.

[13]陈立泰.服务业集聚与区或经济增长?——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空间计量分析[J].西部论坛,2012,22(2):95-101.

[14]王方东.关于统筹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思想论析[J].长白学刊,2013,(2):59-61.

[责任编辑:欧世平]

The Definition and Deconstruction of Regional Economic Symbiotic Development

HUANG Xiao-yong
(Institute of Finance and Banking,Jiangxi Normal University,Nanchang 330022,China)

The regional economic symbiotic development is merge and development of theory of symbiotic development and the⁃ory of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and has a profound connotation and theoretical nature,it is also obviously different from other theories of regional economy.This paper attempts,based on the basic theory of regional economy and theory of sym⁃biosis,to put forward the theory of regional economic symbiotic development,and further perfect and develop the theory sys⁃tem through mining the logic origin,defining and deconstructing the basic connotation,theoretical nature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regional economic symbiotic development,and theoretically differentiating similar concepts,and form a complete the⁃oretical system of regional economic symbiotic system.

regional economic symbiotic development;concept definition;theoretical deconstruction

F061.5

A

1007-5097(2014)01-0153-07

10.3969/j.issn.1007-5097.2014.01.031

2013-07-1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区域绿色竞争力的影响因子探索与系统分析模型构建研究:以中部地区为例”(71161014);江西省社科规划项目“区域经济共生发展的理论与实证研究:以中部地区为例”(13YJ12)

黄小勇(1977-),男,江西石城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区域经济,战略管理。

猜你喜欢

共生理论区域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分割区域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人与熊猫 和谐共生
共生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基于严重区域的多PCC点暂降频次估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