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设情境问题是解读文本的钥匙

2014-01-12吴楠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4年6期
关键词:情景创设文本

吴楠

(海林市三道河镇中学,黑龙江海林157135)

巧设情境问题是解读文本的钥匙

吴楠

(海林市三道河镇中学,黑龙江海林157135)

在教学过程中,当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时,就会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解读文本,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教师问题情境的设计,若能与情境创设巧妙结合,就一定能更充分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更深层次地解读文本,更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

问题设计;情境创设;情感共鸣;深层解读

古希腊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思维从问题、惊讶开始”。明代学者陈献章认为:疑者,觉悟之机也。意思是,有了疑问,就有了顿悟。没有问题,就没有思索,也就没有认识和发现,这说明问题的重要。

“情景+问题”,巧设情景问题,它不但会“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觉悟之机”,而且唤醒了学生的情感,陶冶、暗示、启迪学生完成知识的建构,从而达成对文本的解读。“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求,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赞科夫的表述也证明了这一点。在语文教学中,巧设情景问题的方法有哪些呢?

一、借助故事创设情境问题,设悬激趣

我们有太多的学生是听着、看着童话故事长大的,那一个个曲折动人而富于想象的故事放飞了多少孩子的梦想。随着年纪的长大,一个个“童话”版的现实,一个个现实版的“童话”故事又启发教育了多少懵懂的少年。所以精选故事,借助故事创设情境问题,设悬激趣,唤起情感,促进文本解读是种好方法。

比如,七年级《理想》一文,是一首哲理性很强的诗歌,初一学生理解困难,如何让学生切实地认识到理想之于人生的重要意义,可用这个真实的故事。英国伦敦的青年——斯尔曼,先天一条腿患有慢性肌肉萎缩症,虽残疾,可他从小立志要征服全球所有最高的山峰,所以,19岁他登上珠穆朗玛峰;21岁他登上阿尔卑斯山;22岁他登上乞力马扎罗山;28岁以前他登上了全球所有著名高山后自杀。

我以人物故事为导向创设情境,就在一片惊奇声中、思考中、特例中,使学生深切地认识到理想的意义。那个故事深深地触动了学生,为学习课文铺下了光明大道,更给学生带来人生的思索。

二、借助现实生活创设情境问题,联想思考

学生都喜欢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事物,青春年少的他们也愿意标新立异,各抒己见。都愿意在课堂上大显身手,博得喝彩。所以借助现实生活实际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合作,唤起学生情感,促进文本解读,也是一种好方法。

比如《华南虎》是一首反映特定历史时期的诗歌,如何让学生进入角色,触动心灵,带着一探究竟的积极意识走进文本,从而真正领会文本创作意图。我设计了一个思考题:联系生活实际思考:老虎和人相比谁凶恶?在学生争论后,我让学生一起走进《华南虎》,一探究竟。

我以现实生活实际为导向创设情境问题,导入课堂,引导学生进入有效的学习状态,从而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愿望,学生初读文本后,有心痛如割的、有扼腕叹息的、有义愤填膺的、有壮怀激烈的,不一而足,达到了我的预定目标,为进一步深刻了解华南虎的象征意义奠定了基础。

三、借助游戏创设情境问题,活动体验

“游戏是儿童的天使”如果课堂教学建立在所有学生愉快的情绪中,吸引每一个学生,产生学习的心向和需求,在“愤与绯”中,积极主动地探究,一定会有效完成文本的解读。

比如讲《福楼拜家的星期天》,教学重点是人物描写方法,其中有肖像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想写好一个人物,细心观察是第一步。于是我设计一个游戏:铃响后,谁最后进班,用掌声好好“欢迎他”。然后细心观察他(她)的神态、动作、揣摩人物心理,用恰当的词语形容出来,看谁的观察、体会、概括更准确。在如雷掌声中,最后进来的同学莫名地站在众目睽睽之下,挠后脑勺,脸红如关公。接着,我请同学们汇报观察所得,再请“受拍”者验证,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同学们争先恐后,踊跃交流。接着,我抛下问题:同学们,星期天到了,福楼拜家的门开了,来人是谁?作者又是怎样刻画他们的——那堂课,学生们一直非常积极,都想在文本中验证自己的观察、体会,体会作者的描写精彩在哪里,促进了文本的解读。

讲《行道树》的时候,文中对比写行道树“整个城市里都是繁弦急管,都是灯红酒绿。而我们在寂静里,我们在黑暗里,我们在不被了解的孤独里,但我们苦熬着把牙龈咬得酸疼”;原始森林里“我们的同伴都在吸露,都在玩凉凉的云”多鲜明的两种生活,我让初一的学生表演两种树,请学生们做出选择,并说明原因。学生在游戏的选择中,在思索中,评价中,自然而然地体会了对比手法的作用,行道树的形象意义。深刻地解读了文本。

四、借助比较辨析创设情境问题,启发学生思维

比较是确定事物异同关系的思维过程和方法,是从“分析与综合”到“抽象与概括”的桥梁,将相类似、不同的知识放在一起比较,能给学生醒目的知识反馈。

比如,在讲老头子的形象时,我把它拿来和朱自清父亲的语言进行对比,换位,老头子及其自信、自尊的性格,鲜明地突出了出来,同时,他与朱父的语言又体现出来二人不同的生存境遇、文化背景、语言风格,对理解两个人物形象,对作文写作都有极大的启发意义。

五、借助多种资源创设情景问题,引导学生探究

在学习《向沙漠进军》一课时,我认为,如果不带领学生探究作者为我们揭示的新的“冒险”的意义是什么,学生们应该怎样看待“冒险”、该不该冒险,这篇文章的教学就不能实现教学目标。为此,我设计了如下问题:1.联系生活经验,谈谈探险的意义。2.联系课文谈谈,作者探险的意义。3.阅读课后第三题,概括作者揭示的新的“冒险”的意义。4.2002年,北京大学山鹰社登山队有5位大学生,在攀登西藏希夏邦马西峰时遭遇雪崩,两人遇难,3人失踪。山难发生之后就有很多人开始思考大学生登山的意义。如果你是他们的同学,听说他们要去探险,你想对他们说什么?如果你就是其中一员,在雪崩来临的一刹,你想到什么?你会怎样做?

以上4个问题,借助生活经验、教材、课后习题、热议话题资料,由浅入深,从道理到实践,学生进入情境,大胆想象,踊跃“尝试”,在解决问题的探索中,在各抒己见的争论中,把难点的知识“剥洋葱”,最后,整合成精神内蓄,收到良好的效果。

以上只是我对情景问题设计方法的粗浅认识,根据自己的教学总结的一点经验。事实上,创设情景问题的途径还有很多,比如表演、听音乐、看影像资料、模拟采访、诗歌朗诵、文字描述、比赛等。无论采用什么样的途径,都是为了促进文本解读,实现教学目标,达成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使我们的语文课堂“活”起来、“实”起来。

在创设情景问题时,我们还要注意以下问题:1.我们不能为了课堂的热闹好看,而设计所谓的“情景问题”,弄巧成绌,不利达成三维目标,偏离了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2.情景问题的设计要贴近学生的认知水平,让学生参与其中,有的放矢。3.要抓住语文学科的特点设计情景问题,要有语文味。4.教师要努力开发多种资源,创设丰富多彩的情景问题,让我们的课堂也因为“问题有多远、思想就有多远”。

编辑∕岳凤

吴楠(1969-),女,语文教师,研究方向:教育教学研究。

猜你喜欢

情景创设文本
情景交际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
创设可操作得区域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