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贯彻落实军民融合思想 扎实推进国防动员建设

2014-01-11广州军区空军司令部军务处冉亚权范胜龙

国防 2014年9期
关键词:动员军民国防

广州军区空军司令部军务处 冉亚权 范胜龙

军民融合是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大战略指导思想。中央军委习近平主席强调,实现强军目标,必须同心协力做好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这篇大文章。现代战争是信息化条件下战争,参战力量多元,信息对抗激烈,物资消耗巨大。新形势下,必须坚持以军事斗争准备为牵引,深化国防动员体制结构、需求潜力、队伍建用、资源共享和法规制度军民融合,为打赢信息化条件下战争提供坚强有力的保障。

(一)军地凝聚共识,深化体制机制调整。一方面,要牢固树立融合思想理念。抓住全面深化改革契机,按照“能打仗、打胜仗”标准,以“突出系统性、强化关联性、提高适应性”为基本要求,通过召开国动委会议、地方党委议军会、军地工作研讨会等方式,提高对国防动员军民融合式发展的认识水平;树立体系建设的观念,加强战略筹划和顶层设计,制定完善配套规划计划,努力构建以需求牵引建设、以计划规范进程、以标准控制质量的国防动员军民融合式发展模式。另一方面,要科学构建融合体制机制。在地方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下,成立国防动员军民融合式发展领导小组,结合实际制定军地双赢、切实可行的方案,并通过建立联席会议、联合办公等制度,畅通协调渠道,实现军地齐抓共管国防动员军民融合式发展工作。国防动员军民融合式发展领导小组要在国防动员军民融合发展规划计划、重大项目进展、综合效益发挥等方面的绩效评估中发挥好牵头作用,切实有效破解当前国防动员军民融合式发展中存在的深层次、结构性矛盾问题,确保发展目标的一致性、规划布局的协调性、建设进程的同步性和资源利用的有效性。军队制订动员规划时,要注重与社会发展模式、经济发展模式相结合,做到动员队伍与经济社会结构布局同步调整,动员教育与公民思想道德教育同步落实,动员保障与经济发展水平同步增长,形成军地统筹推进、同频共振的国防动员军民融合发展路径。地方政府要按照国家安全战略要求,以在结构功能上实现国防动员系统与经济社会的融合为核心,以在体制机制上实现国防动员系统内各要素的融合为基础,因地制宜统一规划国防动员基础设施建设,尽可能在经济社会建设中实现军民互纳互助、互通互联、兼容发展。

(二)着眼精准动员,搞好需求潜力链接。一是区分内容准确提报。军队要充分考虑地方动员潜力和经济发展水平,对应作战方案部署,按照“要素齐全、时间清楚、兵力明确、地域合适”的要求,区分当前、短期和长期三类,合理提报动员需求,如哪些是大规模作战急需解决的、哪些是近两年需要解决的、哪些是需要纳入国家规划解决的。国动委应积极协调地方政府,区分部队作战任务急需的、已有年度任务的、需纳入来年政府财政预算的、需进行长远规划解决的四类,分别进行落实。二是着眼实际完善信息。按照“功能兼容、合力共建、成果共享”的思路,在深入开展国防动员潜力调查、切实掌握本地区动员潜力资源情况的基础上,构建军地信息平台,实现动员潜力调查数据与社会资源统计数据的同步采集、同步更新,为精确动员提供依据;着眼战时应急补充和平时部队建设要求,联系部队新型作战力量建设,及时调整动员潜力储备,确保符合部队战备训练和技术保障要求。三是积极主动对接落实。军队要围绕实现能打胜仗目标,去除等靠思想,按照军地对接会形成的决议,与地方相关部门定期沟通协调,及时将需求落实情况通报至相应国动委;对作战训练、指挥控制、导弹检修等核心军事能力建设岗位人员,根据作战需要定岗定位定编。国动委应以强烈的主人翁意识,发挥牵头协调作用,积极争取地方党委政府政策上的支持,适时派人到现役部队实地检查动员需求落实情况,督促相关部门及时整改落实,实现支援保障力量与现役部队作用匹配、功能互补。

(三)集成指挥系统,统配装备整合训练。一是指挥系统集成建设。依托军队指挥通信网和地方各级政务信息网,利用现有计算机网络、系统软件、人工智能领域的技术优势,建立起集动员潜力、动员方案、辅助决策于一体的国防动员指挥管理系统,提高国防动员信息化水平。二是装备保障统筹配备。将民兵预备役队伍装备配备纳入军队装备保障体系和地方应急装备保障体系统筹安排,军事专用装备由军队装备部门负责保障,应急专用装备由地方应急系统负责保障,逐步实现民兵预备役部队主战装备、应急装备水平与现役部队、地方应急力量同步提高。依据不同战略方向和地区民兵预备役队伍的职能定位确定装备配备思路,边海防地区相对突出参战支前的应战功能装备配备和维护边疆稳定的“准应战”功能装备配备,内陆地区相对突出应对各类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等应急功能装备配备和参与地方建设的服务功能装备配备。三是训练演练整合兼容。军队依据作战编组和作战任务,安排民兵预备役人员按战位与现役人员同步训练,突出练技能、练程序、练配合、练保障,提高战时对口支援能力;结合部队执行演练任务时机,安排民兵预备役人员担负技术保障任务,让他们在实战背景下摔打磨炼,现实体验信息化条件下联合作战样式、战斗节奏和战场氛围,提升战时技术保障能力;在执行抢险救灾、应对公共安全事件等急难险重任务中,军民混编、通力合作,在用兵中强兵,在使用中整合,实现政治效益、经济效益、军事效益和社会效益兼容提高。

(四)注重建设效益,促进资源相融共享。一是产业发展体现融合需求。借助地方加速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之势,按照“需求牵动、技术推动、建用互动、军地联动”的思路,大力开展平战结合、军民两用的国防动员项目建设,实现既服务生产力又服务战斗力,军地互促双赢融合发展;拓展民用科技在军事领域的应用,引导和鼓励科研院所、科技企业加强军民通用产品的研究开发,建立军民一体的国防动员科研生产体系,为国防动员现代化提供科技支持。二是基础设施坚持合建共用。按照交通设施建设兼顾部队机动需要、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防空防灾一体、重要产业发展注重军民兼容、装备技术发展搞好军民两用、军事后勤保障社会化的要求,在公路、铁路等交通设施建设中落实军事运输需求,在重要交通枢纽、大型水电工程等建设中抓好综合防护体系建设,在广电、通信系统建设中考虑国防信息动员需要,在城市公共设施建设中推进民防事业发展。三是服务保障实现综合立体。打破军地、部门局限,改变自成体系、自我保障的传统模式,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完成国防物资、装备、交通、生活、医疗等动员保障任务;建立与社会经济发展和军事能力建设相适应的经费保障体系,形成“正常经费预算保障、大项经费专项保障、应急经费跟踪保障、其他经费适时保障”模式;顺应社会化保障发展潮流,把应该而且能够由社会来承担的国防动员职能交给社会,建立起开放的社会化保障运行机制,提高国防动员保障能力水平。

(五)积极探索实践,完善法规制度保障。贯彻依法治国方略,加强法规制度建设,保障国防动员军民融合式发展有效落实。一方面要抓紧出台配套法规,特别要制定和颁布《国防动员法》实施细则,对国防动员军民融合式发展的领导体制、组织机制、职责权限等进行规范。同时,要依据《国防动员法》尽快制定《民兵法》《国民经济动员法》《国防交通法》等,形成“一母带多子”的国防动员军民融合式发展法规框架;另一方面要修订完善现有国家法规,如在《公务员法》《企业法》《公司法》《物权法》《劳动法》中增加国防动员军民融合式发展条款,等等。

猜你喜欢

动员军民国防
三张捐款收据见证军民鱼水情
全民国防 筑梦国防
国防小课堂
国防小课堂
知国防 爱国防 等
音乐迪斯尼
军民融合 新引擎
以太行之力 促军民共赢
让军民融合之花绚丽绽放
思维总动员(二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