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层螺旋CT对急性小儿肠套叠的临床诊断价值

2014-01-09

当代临床医刊 2014年5期
关键词:肠套叠征象肠系膜

李 松 马 李

(江苏省泗洪县人民医院1放射科2普外科 223900)

急性小儿肠套叠是小儿外科常见的急腹症之一,主要见于1岁以内婴儿[1]。本病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小儿肠套叠以原发性较多见。肠套叠可以继发肠梗阻,致血运障碍,出现肠坏死、穿孔,严重者可危及生命,故及早诊断和治疗尤其重要。我院通过MSCT确诊并经空气灌肠整复成功的25例小儿肠套叠的影像分析,依据小儿肠套叠特有的CT征象及空气灌肠整复治疗方法[2],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自2012年5月至2014年6月我院门诊及住院患儿25例,其中经6排CT检查确诊肠套叠10例,64排CT检查确诊肠套叠15例,男18例,女7例,年龄1月~4岁,平均年龄11月,1~12月11例(44%),1个月~2岁19例(76%),>2岁 ~4岁6例(24%),发病时间9~24h20例,>24~48h3例,48h以上2例。

1.2 临床表现病史中阵发性哭闹或伴腹痛23例,呕吐19例,果酱样大便或粘液血便24例,腹胀20例,发热1例,腹泻5例,呕吐、腹泻伴嗜睡1例,1例半年前有肠梗阻病史。1.3仪器与方法 仪器:分别使用Siemens Emotion 6及Siemens SOMATOM Definition AS+64排CT机检查,扫描层厚5mm,螺距0.85,120KV,50mAs(有效),FOV300mm,重建层厚2mm,50%重叠重建,窗宽200Hu、窗位40Hu为主的软组织窗,可再调节窗宽、窗位观察肠系膜、血管及脂肪组织和液体。患儿取仰卧位,生殖器及甲状腺区给予铅橡胶遮盖,患儿睡眠中检查,未睡眠躁动不安者,给予10%水合氯醛口服(0.5~1ml/kg),扫描范围膈肌至耻骨联合上。图像分析均由有经验的放射医师阅片,对病变部位、大小、形态、边缘、内部结构、密度进行分析、记录。空气灌肠整复选择在透视下进行,患儿取仰卧位或左侧卧位,将Foley管头部涂上液体石蜡油,插入肛门,深度约5~7cm,从气囊端注入10~20ml气体,使气囊膨胀,阻塞肛门,另一端接血压计,首先向肛门内注入气体,压力保持在8~10kPa(60~80mmHg),打入气体后套管内充气可以显示套叠肠管的套头,透视下可见套头退缩,当有明显阻力减小,压力下降,肿块消失,说明复位成功。若复位未成功可以增加压力,但压力不能超过13kPa(100mmHg),维持空气压力约5分钟后再停歇,放气后可行手法按摩,手法要轻柔,并沿套头可退缩方向按摩,反复操作数次,25例患者在上述操作中均成功整复。

2 结果

2.1 急性小儿肠套叠的CT分型肠套叠因发生肠管部位不同而具特征性,按肠套叠发生部位不同分为(1)小肠-结肠21例(84%),回-结型15例及回-盲型6例,(2)结-结型4例(16%),升结肠与横结肠套叠3例,横结肠与横结肠套叠1例。

2.2 肠套叠征象 急性小儿肠套叠通常由套入部和鞘部及套入的肠系膜组成,依据其特点分为以下几种CT征象(1)靶征(10例):套叠的肠管与扫描层面垂直,则肿块为圆形或类似环形,可分辨出层样结构,可能系套入部和鞘部之间的液体或肠壁水肿形成密度对比,类似同心圆,故称“靶征”,此征象多出现在肠套叠的体部。(2)肾形征及彗星尾征(13例):套叠的肠管与CT扫描平行,则套叠肿块呈椭圆形或圆柱形内侧有线状的血管及肠系膜影,如肾蒂状,此征象多出现在套叠的尾部。(3)双肠管征(2例):指套入部肠管套入至体部逐渐变细,肠系膜的脂肪及血管亦套入,可清晰观察到套入部及套鞘部肠管。

2.3 空气灌肠整复结果25例患儿均成功整复,其中1次性整复成功18例,二次整复成功4例,一例经2次以上成功整复,后者多次整复成功,分析其原因,可能为其发病时间较长,肠壁水肿明显所致。

3 讨论

3.1 小儿肠套叠起病病因及治疗 急性小儿肠套叠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而以原发性为多见[3],原发性肠套叠是肠管无器质性病变,主要由于肠管蠕动功能紊乱所引起;继发性肠套叠是有消化道畸形、肿瘤、过敏性紫癜、息肉等引起。对于前者首选保守治疗,尤其是空气灌肠整复疗法,其整复成功率达90%以上[4],所以对于早期及全身状况良好者首选空气灌肠整复治疗。

3.2 MSCT对急性小儿肠套叠的诊断价值 MSCT以扫描速度快著称,其可以行薄准直扫描,减少了部分容积效应,本文病例均同时直接在WorkStream4D上行冠状、失状位、多平面重组(MPR)(图1~9),这样使病变部位、大小、形态、边缘、内部结构、密度显示的更加清楚,诸如:靶征、肾形及彗星尾征、双肠管征的显示,把肠套叠的各层肠壁、肠腔及肠系膜的解剖关系显示出来。

综上所述MSCT对急性小儿肠套叠有较高的检出及定性诊断能力,其数据重组检查能更加清楚显示要观察的病变,对于小儿肠套叠的诊断有着一定的临床意义。

图1-5图中数字1~3分别表示1.套管,2.套入肠系膜脂肪组织,3.套入肠管结构。

MPR(图4-5与图3为同一病例)

图1 靶征(图1~2),右中腹部套叠肠管呈同心圆状改变

图3 右中腹部套叠肠管

图4 MPR(图4-5与图3为同一病例)重组可以清楚观察到套叠肠管部位、大小、内部结构及周围情况

图5

图6 肾形及彗星尾征(如箭头所示)

图7 双肠管征,套入部肠管逐渐变细,肠系膜的脂肪及血管亦套入,如双肠管样改变(箭1、2分别表示套管及套入部)

图8 空气整复术前右中腹部肝右叶下角肝缘旁肠套叠肿块影

图9 空气灌肠整复术后,肝缘旁肿块消失,肠腔内充满气体,肠腔通畅

[1]Sivit CJ.Gastrointestinal emergencies in older infants and children.Radiol Clin North Am,1997,35:865 -877.

[2]郭万亮,周珉,汪健,等.儿童急性肠套叠空气灌肠治疗X线分析.中华医学杂志,2010,12(21):90(47):3359-3361.

[3]徐洪恩,吴恩福,郑翔武,等.多层螺旋CT薄层及多平面重组技术在成人肠套叠诊断中的应用.中华放射学杂志,2007,6:41(6):615 -618.

[4]韩燕乔,吴于淳.小儿肠套叠空气整复失败原因探讨.临床放射学杂志,2000,19(8):518-520.

猜你喜欢

肠套叠征象肠系膜
产前超声间接征象在部分型胼胝体发育不全诊断中的价值
Lung-RADS分级和CT征象诊断孤立性肺结节的价值
克罗恩病与肠系膜脂肪
贴敷治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
巨大肠系膜血管瘤1例
Ki-67、p53、CerbB-2表达与乳腺癌彩色超声征象的关系
一例空气灌肠法治疗犬肠套叠
急性球形肺炎的CT征象分析
全内脏反位合并直肠癌肠套叠1例
肠系膜插管外固定术治疗粘连性小肠梗阻44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