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宫与唐文化
2014-01-09顾玲
顾 玲
(陕西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2)
大明宫是唐长安城内规模最大的一处宫殿建筑群,初建于唐太宗贞观年间,但未建成即停。高宗龙朔二年(公元662年)重建,大明宫基本建成。后代皇帝又对其进行数次修缮,且中间有多次更名,最后于唐昭宗天佑元年(公元904年)被毁。
大明宫存世两百六十余年,见证了唐朝国运的兴衰,我们在众多与唐朝有关的历史文献中都能见其身影。大明宫里的建筑及存在其间的音乐、舞蹈、书画及其内隐的思想文化都是唐文化成就的反映,体现了唐文化特色。大明宫遗址对我们今人来说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经济及教育价值,而大明宫遗址公园的建设和开发是对其价值利用的充分体现。
一、大明宫反映的唐文化成就
“唐文化”即唐人在290年间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1]。大明宫作为唐朝规模最大,使用时间最长的一组皇家宫殿群,见证了唐朝历史的兴衰,集中了唐朝物质和精神创造最高成就,包含了许多唐朝历史文化信息,从宫殿建筑本身到其内部的生活用品及装饰物,甚至是其中的一草一木等这些实物蕴含的思想文化观念都可视为唐文化的体现,大明宫完全可以成为我们领略唐文化魅力的一个载体。
(一)建筑成就
大明宫建筑群遵循《周礼》中的朝寝制度,分前朝、后庭两部分。前朝为皇帝处理政务及举行朝会、册封等重大活动的场所,后庭为皇家生活区。大明宫的正门丹凤门以北的南北中轴线上依次有龙尾道、含元殿、宣政门、宣政殿、紫宸门、紫宸殿等建筑。其内部单体建筑很多,无一不是唐代建筑佳作,对我们研究中国古代建筑史有重要意义。其中的含元殿、麟德殿和太液池不管是从建筑结构创新、建筑技术、还是它们的艺术内涵来说,都堪称精品中的精品。
“千关望长安,万国拜含元”。含元殿为大明宫正殿,是统治者举行元正、冬至、朝会、册封等重大典礼活动的场所。其位于丹凤门以北约600米处。实测殿基高于平地15.6米,视野开阔,据史书记载,当时登上正殿可俯瞰整个唐长安城。大明宫外朝建筑格局呈现着“阙”的建筑结构[2]。唐代诗人李华在《含元殿赋·序》中说:“(含元殿)左翔鸾而右栖凤,翘两阙而为翼;环阿阁以周墀,象龙行之曲直。”[3]建筑者利用自然地势将高地凿筑成3层平台,高大巍峨的殿堂坐落其上,宫殿主殿与两阙成“凹”字形结构,正殿两侧延伸出飞廊,与高出地面十五米的翔鸾和栖凤两阁的台基相连,飞廊横穿东西,贯通南北,并在接近两阁时升高约三十度斜坡,将两阁直接向前推移出去,造成展翅欲飞的灵动之势。主殿前是一条长78米的龙尾道,以阶梯和斜坡相间,分为中间的御道和两侧的边道,更增添了宫室建筑的庄严肃穆之美。
麟德殿位于大明宫西北部,是地势最高的别殿,建于高宗麟德年间,主要为皇帝举行宴会、观看乐舞和接见外国使节的场所。整个麟德殿建筑面积达12300平方米,无论是从建筑技术还是结构设计上来讲,都堪称大明宫建筑群中的上乘之作。它由前殿、中殿和后殿三部分组成,故又被称为“三殿”。据杨鸿勋先生介绍,建筑者采用勾连搭技术将三殿连为一体。三座宫殿的屋面沿进深方向前后相连接,在连接处做一水平天沟向两边排水的屋面,这样三殿之间就没有缝隙和天井,从而扩大建筑物内部的空间,地面用铺着石砖的过道相连,三殿浑然一体。整个宫殿以飞廊与郁仪楼、结邻楼、东亭、西亭等附属建筑相连通,周围有回廊环绕,同主殿一起形成一组气势宏大的建筑群。整个场景正如杜甫的祖父杜审言所描述:“北斗挂城边,南山倚殿前。云标金阙回,树梢玉堂悬。半岭通佳气,中峰绕瑞烟。小臣持献寿,长此戴尧天。”[4]麟德殿似人间仙境,使人身心愉悦,由此可见唐代建筑艺术的精湛。
太液池位于大明宫后庭区中心位置,是唐代一处著名皇家园林。“在继承秦汉以来传统园林格局基础上,太液池皇家园林景观打破了隋朝园林追求方正、规划整齐的园林特色,所造园林曲曲折折、平原地带开朗恢阔、山原地带错落有致、低洼地带水面烟渺、创造了新的园林建筑艺术。”[5]池分东西两部分,西池为主池。文献记载池中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岛,构成“一池三山”的山水布局,考古发掘已确定蓬莱山的位置。唐诗中有许多描写太液池的诗句,如“春池日暖少风波,花里牵船水上歌”描写了春日太液池欢乐嬉戏场景,“宫连太液见沧波,暑气微消秋意多”描绘了太液池周围宁静和谐场面。太液池周边草木茂盛,又有清思殿、浴堂殿、金銮殿等宫殿环绕,高低错落,曲曲折折,尽显曲径通幽。
大明宫宫殿布局的雄伟壮丽,宫殿建造的精美细致,构思设计的别出心裁,皆显示了唐朝建筑工艺之高超,实为“唐为中国艺术之全盛及成熟时期”之有力证明[6]。
(二)乐舞成就
唐统治者或娱乐消遣,或招待外国使臣,维持礼治,经常在大明宫里举行礼乐表演,并设置相关机构来管理和培养歌舞表演的专业人才,甚至唐玄宗还亲自参与乐舞的编制与排练。统治者对乐舞的热衷和支持,客观上促进了唐朝乐舞文化发展。
大明宫表演乐舞的地方有丹凤门、含元殿、宣政殿、麟德殿等。丹凤门为大明宫正门,主要为礼仪象征,但有时也会有一些散乐俳优、百兽之类的表演。穆宗元和十五年二月,“幸丹凤门观俳优”[7]。含元殿和宣政殿为举行朝会,处理政务的场所,表演歌舞较少。麟德殿是举行宴会最多的地方,表演乐舞自然也最多,可作为大明宫乐舞文化的中心。《旧唐书·吐蕃上》载:“长安二年,赞普率众万余人寇悉州,都督陈大慈与贼凡四战,皆破之,斩首千余级。于是吐蕃遣使论弥萨等入朝请求和,则天宴之于麟德殿,奏百戏于殿庭。论弥萨曰:‘臣生于边荒,由来不识中国音乐,乞放臣亲观。’则天许之。于是论弥萨等相视笑忭拜谢曰:‘臣自归投圣朝,前后礼数优渥,又得亲观奇乐,一生所未见。自顾微琐,何以仰答天恩,区区褊心,唯愿大家万岁。’”[8]。长安三年,日本使臣来朝,“则天宴之于麟德殿,授司膳卿,放还本国”[8]。
大明宫内设置的乐舞机构有太常寺、教坊、梨园,集中了众多乐舞人才,专门为皇族创作和表演乐舞。其中最著名的乐舞机构当属梨园,为唐玄宗时期所创,位于禁苑之内。梨园的规模相当大,《旧唐书·礼乐志十二》载:“(唐玄宗)既知音律又酷爱法曲。选坐部伎子弟三百教于梨园,声误者帝必觉而正之,号皇帝梨园弟子。宫女数百亦为梨园弟子,居宜春北院。梨园法部更置小部音声三十余人。”梨园庞大的乐工、舞者既是唐代统治阶级的御用艺术人才,同时又受教于宫廷,唐统治者与他们一起推动唐朝乐舞文化的蓬勃发展。
唐代乐舞的代表之作当推唐玄宗与杨贵妃合编的《霓裳羽衣舞》,它属于唐代的大曲,融合婆罗门曲和汉族乐舞特色而成,音乐、舞蹈、诗歌三者结合,“开始是一段节奏自由的器乐演奏叫‘散序’。接着是慢节奏的曲调和歌唱,有时舞蹈随歌声进入,有时只歌不舞,这一段叫‘中序’。最后是节奏多次变化的快速舞曲叫‘破’”[1]。杨贵妃《赠张云容》诗“罗袖动香香不已,红枣袅袅秋烟里。轻云岭上乍摇风,嫩柳池边轻拂水”就是对《霓裳羽衣舞》表演场景和舞者技艺之高超的真实写照,观此舞可谓眼、耳、鼻等感觉器官的全面享受。
大明宫里聚集着大批优秀的音乐家,如李龟年不仅能歌善舞,还能作曲鼓乐;李彭年善舞;李鹤年善歌和作词;曹善才善弹琵琶;公孙大娘善舞剑等等。他们的艺术创造是唐代艺术成就的精华,同时,这些艺人还招徒授艺,培养艺术人才,促使经典乐舞由宫廷传到民间,乐舞成为唐朝全民的爱好,这对唐代生动活泼文化局面的形成产生了促进作用。
(三)书画成就
大明宫内设有专门的藏书机构——集贤书院,收藏的图书中有很多历代名家的书法绘画作品,其工作人员的职责之一就是“凡天下图书之遗逸,贤才之隐滞,则承旨而徵求焉”[9]。运用行政命令来寻求精品书画,其书画的数量和质量是可以保证的。但除了珍藏的书画作品外,大明宫处处都有书法绘画作品的存在。建筑物上的雕梁画栋、铺路砖,甚至是附着在生产和生活用具上的文字、绘画图案及碑刻等各种表现形式都可以成为我们欣赏和研究唐代书画成就的途径。太和二年,唐文宗“自撰集《尚书》中君臣事迹,命画工图于太液亭,朝夕观览焉”[10],这说明大明宫内书画作品随处可寻,我们可尝试着从不同物质实体上探究唐朝书画的特色。
大明宫所承载的唐文化成就还有很多,如与大明宫有关的诗歌,大明宫里的各种娱乐活动,及这些实物或行为活动内隐的思想文化内涵都是唐文化成就的表现因子。
二、大明宫体现的唐文化特色
(一)气势恢宏,波澜壮阔
唐文化的气势恢宏、波澜壮阔首先体现在大明宫建筑群的“大”和“气象万千”上。整个大明宫占地3.2平方公里,相当于北京紫禁城的4.5倍,这就在总体上给人一种宏大之感;丹凤门为大明宫的正门,东西长75米,南北宽33米,有5个门道,每个门道均宽8.5米(不含夯土隔墙),进深24米,这在古代建筑中是非常高大的;再向北望去,前朝区的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与丹凤门沿中轴线对齐。含元殿整体布局呈“凹”字形,主殿建在三层大台基上,站立其上,观者视野异常开阔,大有傲视群雄之感,翔鸾、栖凤两阁守护在主殿两旁,殿堂似飞龙昂首,两翼如大鹏展翅,龙尾道像爬行的巨龙,建筑物高低错落的特殊造型,增加了整个宫殿的恢弘气势;在紫宸殿东西向的宫墙北部全是园林区,面积约为1.8平方公里,占大明宫总面积的一半,兼具园苑和宫殿双重功能,宫殿分布在太液池周围,花草树木错落分布,山、水、亭台楼阁交相辉映,四季之景变幻无穷。
史书关于大明宫朝会场面壮丽和歌舞表演阵容强大的描述不胜枚举。唐代诗人张祜有诗描述元日大明宫壮阔场景:“文武千官岁仗兵,万方同轨奏升平。上皇一御含元殿,丹凤门开白日明”。
(二)博大开放,兼容并蓄
唐统治者注重与外邦建立友好关系,互通有无,文化互动频繁,体现了唐文化的开放与博大。唐太宗曾有“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的言论。武则天证圣元年曾诏令“藩国使入朝,其粮料各分等第给,南天竺、北天竺、波斯、大食等国使宜给六个月粮。尸利佛誓、真腊、诃陵等国使,给五个月粮。林邑国给三个月粮”[11]。
同时,唐文化也积极吸取异域文化的精华,从而实现了自身文化的发展。唐代丝绸之路就是以大明宫为起点的,这条“丝路”承载了当时东、西方人追求新事物、渴望进步的热切期望,促进了唐文化与异域文化的交流融合。唐文化对异域文化的吸收体现在生活的吃、穿、住、用、行、娱等各方面,这在大明宫的皇族生活中也表现很明显,尤其是乐舞方面。武德七年(公元624年),“(高祖)始命孝孙及秘书监窦璡修定雅乐。孝孙又以陈、梁旧乐杂用吴、楚之音,周、齐旧乐多涉胡戎之伎,于是斟酌南北,考以古音,作《大唐雅乐》”[8]。唐太宗则广泛吸收异域乐舞的精华,增订成十部乐,分别为燕乐、清商乐、西凉乐、天竺乐、高丽乐、龟兹乐、安国乐、疏勒乐、康国乐和高昌乐,其中除了燕乐和清商乐之外,另外八部乐都源自域外。少数民族乐舞在传入唐朝之后,唐人多结合本地文化特色对其加以吸收和改造而创造出新的乐舞,从而丰富了唐朝乐舞的内容,为唐朝乐舞文化增添了新的活力。在唐宫廷和民间还流行着许多原汁原味的西域乐舞,如著名的《胡旋舞》就是由西域康居传来的民间舞,广受唐人的喜爱。
(三)轻盈灵动、自由洒脱
认真研究大明宫建筑的细节,我们还会观察出它与其他朝代建筑有着明显的不同,凸显出唐文化与众不同的气质。
大明宫建筑因开间加大,屋顶既长且大,立柱增加且高度不一,建筑师们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就将屋顶建成曲线形式。据杨鸿勋先生考证,其屋脊的弯曲不像明清建筑那样在两端,它是从屋脊的中间就开始的,一直持续到两端,形成美丽的曲线。屋脊高高翘起,屋顶坡度舒缓大度,如凤凰展翅,富有动感,这与明清建筑屋脊线条的程式俨然相比,更加生动活泼。
另外,大明宫正屋脊上的装饰物图案并非明清故宫上的龙纹,而是不规则几何线条组成的简单图形,像某种动物的尾巴。杨鸿勋先生认为这种构件造型源于一种叫砥的神话动物,这种动物是由鱼变成鸟的,能吸收大量海水,水能克火,这种形象的建筑物构件被称为鸱尾,寄予了住在木构建筑里的人们防水、防火的愿望。这与后来威严肃穆的龙纹相比,流畅、简单的线条更显自由洒脱。
(四)儒释道三教并存
德宗贞元年间,“帝以诞日岁岁诏佛、老者大论麟德殿,并召岱及赵需、许孟容、韦渠牟讲说。始三家若矛楯然,卒而同归于善”[7]。唐朝儒释道三教并存发展的局面在史书及今人的著作里面已多有涉论,我们在大明宫里面亦能感受到这种文化现象。
大明宫建筑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宇宙观。程大昌《雍录》记载:“唐大明宫又据(龙首山)趋东之拢,以为之址,故正殿之名含元者,高于平地至四十尺也。……至高祖已染风痹,恶太极宫下湿,遂迁据东北角龙首山上,别为大明一宫,自丹凤门则有含元殿、又北则有宣政殿,又北则有紫宸殿,此三殿者,南北相沓,皆在山上。”[12]大明宫前朝宫殿皆建在九五高地上,为九五之尊所在之地,观者需仰视才能睹其宏大风貌,正殿含元殿两阙拱卫主殿,形成凹字形布局,这体现了皇权至高无上的思想。北部园林区宫殿围绕太液池分布,亭台楼阁、雕梁画栋等人造建筑与花鸟树木自然景观交相辉映,完美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体现了儒家“天人合一”思想。
与此同时,李唐王朝为了使自己的血统高贵,就认老子为祖先,推崇道教。唐玄宗更号称道教皇帝,并以仙家真人自居,其爱妃杨玉环也自称女道士。大明宫内最能体现道教思想的地方就是太液池“一池三山”的造型。这样的构造旨在将道家神话传说中的海上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建在帝王生活长居之地,帝王就能享受到极乐世界的生活而实现长生不老。太液池北面还建有专门供奉老子,进行道教活动的宫殿——三清殿,以彰显唐统治者对道教的重视。
唐朝采用兼容并蓄的文化政策,许多皇帝在推崇道教同时还信奉佛教,唐中期以后,佛教在统治阶级及下层民众中普遍盛行,甚至因为佛教的过度兴盛,唐武宗时还有过“灭佛”运动。大明宫里有很多寺庙遗址,这也是唐朝佛教盛行的表现。大明宫的许多铺地砖和瓦当大都为莲花蔓叶图案,而莲花为典型的佛教圣物图像,从这也可看出佛教在唐朝的发展盛况。
三、大明宫遗址的价值
唐昭宗天佑元年(公元904年),朱温迁唐都于洛阳,“毁长安宫室百司及民间庐舍,取其材浮渭沿河而下”[13],大明宫沦为废墟,消失在历史的烟尘中。但该遗址承载了太多唐朝历史文化信息,其深刻的历史、文化、经济和教育价值值得世人关注。
(一)历史价值
大明宫在存世的二百六十余年间见证了唐朝国运的兴衰,这里曾有过“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的盛大场面,亦有过“争货相攻,纵火焚剽,宫室居市闾里,十焚六七”的惨状[8],历史在大明宫这组宫殿群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同时大明宫更集中了当时世界上最灿烂的文明成果,是唐文化最高成就的有力证明。大明宫的发展历史就是唐朝历史文化发展的一个微缩反映,因此,对大明宫发展历史的研究有助于促进我们对唐朝历史大事件的了解。大明宫遗址的考古发掘成果不仅可以佐证文献对唐朝历史文化的记载,还为我们感受和传承唐文化提供一个可真实感知的载体。
(二)文化审美价值
大明宫这组宫殿群曾经的气势磅礴已无法真实再现,当时宫殿生活的丰富多彩我们今人亦无法真实感知,但如今只要我们走在经过考古发掘和人工精心修建的大明宫遗址公园上,就会被这组宫殿群由内而外散发出的磅礴气势所折服。丹凤门的庄严肃穆,含元殿的高瞻远瞩,太液池的宁静旷远,无不激发我们对唐文化的恢弘大气与气象万千的想象,大明宫无疑已成为体现唐文化非凡魅力的文化符号。现有的大明宫考古发掘成果更增强了我们对唐文化魅力及唐代宫廷生活的体会。太液池的原址复原建设促使我们想象当年唐朝盛世的歌舞升平,考古发掘出的琉璃瓦当使我们感受到唐文化的精致,大明宫遗址公园内的考古探索中心使我们亲身体会到考古的乐趣。置身其中,唐文化特有的大气、雍容、华丽之美浸润我们身体每个细胞。
(三)经济价值
大明宫是唐人的伟大创造,集中了唐代文化的精髓,具有极高的文化遗产开发价值。2006年,国家文物局公布《“十一五”期间大遗址保护总体规划》将大明宫遗址区保护展示项目列入国家“十一五”大遗址保护重点项目。2010年10月,西安大明宫遗址公园正式开园,成为西安旅游业一个新的经济增长项目,其经济价值现实可见。它实践着一种新的大遗址保护模式——遗址公园保护模式。遗址公园制定了整个大明宫地区的规划方案,目标在于在空间形态上形成“一心,两翼,三圈,六区”基本格局,使大明宫遗址公园成为城市中央公园,将遗址保护与区域经济发展、民众生活水平提高及生态环境保护有机结合[14]。这是大明宫遗址公园项目长远的经济发展目标,我们希望它能早日完成。
(四)教育价值
大明宫是在大唐盛世中逐渐发展起来的,又最终随着唐朝统治阶级的退败而消失,大明宫的发展运势与唐朝国势息息相关,大明宫就是我们了解唐朝兴衰历史一本很好的教科书。我们从这本“活”的教科书中既能够感受到大唐盛世的辉煌和唐文化的恢弘大气,同时又可感受到国势衰微,物是人非的苍凉,此处遗址是我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现实教材,既能激发我们今人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又能告诫我们要以史为鉴。现在的大明宫遗址公园建设将唐代文化的气象万千和大唐盛世之气演绎得淋漓尽致,国人的民族自信心得到极大地增强,但对唐后期统治者过分的穷奢极欲、腐朽无能致使唐亡,大明宫宫室尽毁的教训却鲜有涉及。如果我们能够全面、充分挖掘大明宫遗址的教育资源,这将对深化大遗址教育功能、增强其社会效应、充分发挥历史文化遗址的现实价值作用巨大。
四、结语
著名建筑师张锦秋曾这样评价过大明宫:“从政治气象的恢弘来看,大明宫是‘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从历史地理的气概来看,大明宫是‘玉阶三重镇秦野,金殿四墉抚周原’,从居高临下的景观来看,大明宫是‘平楼半入南山雾,飞阁旁临东野春’。”大明宫,大唐王朝历史的见证,唐文化的表现,集中了一个时代的高度智慧与辉煌成就,所以,我们可以说大明宫与唐文化的关系是“管窥一斑,可见全豹”。
大明宫恢弘场景早已逝去,这是大明宫的“昨天”;大明宫遗址公园的实践为其创造出了崭新而充满生机的“今天”和“未来”。大明宫遗址的历史、文化、经济和教育等方面的价值也在遗址公园实践过程中正逐渐变成现实成果,惠及大众。
[1]李斌城.唐代文化(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2,386.
[2]康震.唐代诗歌与长安城建筑文化——以“北阙-南山”的意象解读为中心[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3(6):62-66.
[3]董诰.全唐文·卷314[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1408.
[4]彭定求.全唐诗·卷62[M].北京:中华书局,1970:731-732.
[5]燕连福,申丽娟.大明宫遗址物质文化资源产业开发探析[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0(4):28-33.
[6]梁思成.中国建筑史[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22-23.
[7]宋祁,欧阳修.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222,4984.
[8]刘昫.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5226,5340,5341,2710,722.
[9]杜文玉.大明宫与大唐文化[J].中国文化遗产,2009,(4):62-67.
[10]马得志,马洪路.唐代长安宫廷史话[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4:200.
[11]王溥.唐会要·卷100[M].北京:中华书局,1955:1798.
[12]程大昌.雍录[M].北京:中华书局,2002:21.
[13]司马光.资治通鉴·卷264[M].北京:中华书局,2009:3293.
[14]西安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大明宫地区总体规划实施方案[A].西安曲江大明宫遗址区保护改造办公室.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规划篇[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