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智力和自我认同对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影响*
2014-01-08郑茵妮郭俏炽侯燕燕王晓民王桢耀宋晓蕾
郑茵妮 郭俏炽 侯燕燕 王晓民 王桢耀 宋晓蕾
(陕西师范大学 陕西西安 710062)
一、引言
情绪智力(Emotional Intelligence)由梅耶(Mayer)和萨洛维(Salovey)于1990年首次提出,此后掀起了关于此问题研究的热潮,国外比较著名的情绪智力理论包括梅耶和萨洛维的能力型智力理论、格曼(Goleman)的综合型理论和巴昂(Bar-on)的综合性情绪智力理论。巴昂认为,情绪智力是影响人应对环境需要和压力的一系列情绪的、人格的和人际能力的总和,并提出了情绪和社会智力结构模型,包括个体内部成分、人际成分、压力管理成分、适应性成分和一般心境成分五个维度15个因素[1]。根据巴昂的情绪和社会智力结构模型,个体内部成分包含情绪的自我意识、自信、自尊、自我实现和独立性五个因素,人际成分包含移情、人际关系和社会职责等三个因素,压力管理包含压力耐受性和冲动控制两个因素,适应性包含问题解决、现实检验和灵活性三个因素,一般心境成分包含幸福感和乐观主义两个因素[2]。修订后的青少年中文版量表,包含个体内部、人际、压力管理和适应性四个分量表,一般心境和积极印象作为效标量表。国内学者也对情绪智力做了许多相关的研究,其中孔敏以自我认同为中介变量,研究情绪智力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预测作用,发现自我认同在其中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3]。
自我认同(Self-identity),又叫自我同一性,是埃里克森(Erikson)于1963年提出的关于青少年发展的概念,这个概念的含义丰富而复杂[4][5],埃里克森将它理解为个体在寻求自我的发展中,对自我的确认和对有关自我发展的一些重大问题,诸如理想、职业、价值观、人生观等的思考和选择。自我认同感的确立,意味着个体对自身有充分的了解,能够将自我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组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确立自己的理想与价值观念,并对未来自我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思考[6]。埃里克森将人的发展分为八个阶段,其中一个关键的阶段为青少年期,主要任务是建立同一感和防止同一感混乱,青少年要在这个阶段面对同一性混乱的危机。国内有学者认为,自我认同感的建立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是有一定影响的[7][8],并且自我认同与社会适应有一定的关系[8][9]。
社会适应(Social Adaptation)是个体内在的心理系统对外在社会环境变化的应对过程,对个体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10]。有研究者认为,社会适应是与心理健康关系密切的概念,良好的社会适应即外显行为和内在人格都能适应复杂的社会环境变化,自身能被他人理解,被社会接受,自身行为符合社会身份,可以保持正常的人际关系[8]。影响社会适应的因素有很多,刘艳和邹泓认为,情绪智力的各维度可以与积极社会适应正相关,与消极社会适应负相关[11]。相比自我认同,更多的学者研究情绪智力和社会适应之间的关系,并且发现两者之间关系密切[11][12]。有学者认为情绪智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测犯罪青少年的社会适应[13],也有学者发现情绪智力在青少年父母支持对社会适应的影响上起到了中介作用[14]。
综上所述,情绪智力的发展会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发展,并且可能会在不同的方面对社会适应产生不同的影响。也就是说,情绪智力和社会适应的关系并非是确定的,在这中间可能存在一个调节变量,调节两者关系的强弱和方向。从上述研究情况看来,虽然自我认同和情绪智力、社会适应的关系并非十分密切,但它确实与社会适应有一定关系。再者,在对自我认同的研究中,人们大多关注其概念的含义,至于它的作用反而少有涉及。虽然我们都知道自我认同感强的个体发展得更好,但自我认同在具体哪些方面的作用我们并不明确。既然情绪智力对社会适应的关系不明确,加上自我认同与情绪智力、社会适应无十分紧密的联系,那么我们不妨认为,自我认同在情绪智力和社会适应的关系中起到调节作用,使得情绪智力和社会适应在不同情况下存在不同的关系。因此,本研究为探讨情绪智力、自我认同与社会适应间的关系,将情绪智力的四个成分(压力管理、人际、适应性和个体内部)分别作为自变量,以社会适应为因变量进行研究分析,讨论自我认同在情绪智力的四个成分对社会适应的影响中所起的调节作用,以对青少年的健康发展提出可行性的建议。
二、研究方法
(一)被试
本研究的215名被试来自西安市远东二中高中部以及陕西师范大学,其中高一年级46人,高二年级48人,高三年级53人,大学一年级68人。男生96人,占44.7%,女生 119人,占 55.3%,平均年龄17.63岁。
(二)研究工具
巴昂情绪智力量表(青少年版)(EQ-i:YV):由巴昂编制,张闻修订[1],共60个项目。修订后的量表包含压力管理、人际、适应性和个体内部四个成分,并将一般心境和积极印象这两个分量表作为效标量表。问卷和各因素内部一致性系数均在0.74以上,总的α系数为0.912,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
自我认同感量表(SIS)[15]:由奥切斯(Ochse)和普拉格(Plug)编制,包含19个项目,按照1(没有)到4(经常)四级评分,含反向评分题目,最后计算出来的问卷总分越高表明自我认同感发展越好,反之表明自我认同感还在发展和形成阶段。问卷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27,有研究表明自我认同感量表比较适合作为一个整体量表使用[6]。
社会适应自评问卷:使用北京师大辅仁应用发展中心编制的问卷,共15个项目,每个项目含多个选项,要求被试从中选择最符合自己的答案,最后计算总分,得分高则表明社会适应能力良好,得分低则说明社会适应能力较弱。
回收的问卷用Microsoft Excel2003录入,采用SPSS20.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三、结果
(一)情绪智力、自我认同和社会适应的性别、年级和年龄的差异
用性别分别与情绪智力及其四个成分、自我认同和社会适应做t检验发现,女生的情绪智力显著高于男生(t=-2.057,P<0.05),其中女生在人际成分上的得分极其显著地高于男生的得分(t=-3.123,P<0.01),适应性得分也显著高于男生得分(t=-2.250,P<0.05)。
而在年级方面,四个年级在压力管理成分上有显著差异(F=4.492,P<0.05),事后检验表明,高二年级得分显著低于其他三个年级,从高一到大一得分变化呈“V”字型趋势。相关分析表明,年龄与压力管理成分呈显著正相关(r=0.178,P<0.01)。
(二)情绪智力各成分、自我认同和社会适应的相关分析
将情绪智力及其各成分与自我认同和社会适应做相关分析,结果如表1:情绪智力及其各成分与自我认同、社会适应皆显著相关,而自我认同和社会适应间没有明显相关。
表1 情绪智力各成分、自我认同和社会适应的相关
(三)调节效应的层次回归分析
变量中心化后,以情绪智力的四个成分作为自变量,自我认同为调节变量,社会适应为因变量,用温忠麟的方法[16]做调节效应的层次回归分析,结果如表2:
表2 情绪智力各成分的调节效应层次回归分析
表2说明,当自变量为个体内部成分时,自我认同的调节效应显著,此时的回归系数表如下:
表3 情绪智力个体内部成分为自变量的回归系数
从个体内部成分与自我认同的交互项的回归系数看,自我认同的调节效应改变了个体内部成分对社会适应的影响方向,即随着自我认同的调节作用增强,个体内部成分对社会适应的影响逐渐减弱。
四、分析与讨论
(一)情绪智力与性别、年级、年龄的关系
从上述结果可以看到,女生的情绪智力总体上比男生要高,该结果与张闻的研究结果一致[1]。其中在人际成分中,女生得分显著高于男生,可能是因为青少年时期女生把握的人际关系技巧比男生要好。但是,与张闻的结果不一致的是在适应性方面,女生得分也是显著高于男生。张闻认为男生适应性高于女生是由于男生所对应的性别角色定位所导致的[1];本研究得到相反的结果,可能是随着现今女性地位的提升,现在的女生适应性发展得比几年前的女生要好,更善于适应变化的环境。
高二年级在压力管理成分上得分显著低于另外三个年级,可能是由于高二年级刚进行了文理分班,又面临即将升高三的压力,但缺少对问题解决的训练,加上离高考还有大段时间,学生茫然没有明确目标,使得高二年级学生压力耐受性较差,难以控制情绪冲动,在压力管理上得分较低。而高一、高三和大一年级的压力管理成分得分则是随着年级的升高而升高,在年龄方面也是呈现同样的趋势,说明压力管理的能力是可以随着学习、经验等的积累而提高的。
(二)情绪智力与自我认同、社会适应的相关
情绪智力及其各成分与自我认同、社会适应皆显著相关,这与人们以往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3][8][11]。在本研究中,情绪智力的适应性成分与社会适应、自我认同皆呈显著负相关,这从字面上理解似乎并不合理。但是,在巴昂的情绪智力量表中,适应性是指为人灵活、高效、现实,善于适应变化的环境,在量表中适应性的题目描述为:“我会跟人打架”、“我遇事就会变得烦躁”、“如果我生别人的气,我会长时间不理他”等,评分是按照从1(极少)到4(常常)评分,得分越高适应性越好,换言之,发泄情绪可能是适应环境的有效办法之一。而在社会适应自评问卷中,题目更多的体现在自我控制和人际关系方面,选择用合理的方式解决问题的选项得分更高。在适应性方面得分高的被试,可能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容易和别人发生冲突,在中国这个礼仪之邦中显得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较差。同样地,适应性成分得分高的学生,可能对自己的性格或者处事方式产生怀疑,在自我认同感发展方面受到了阻碍。
(三)自我认同的调节效应
情绪智力的个体内部成分指个体理解和表达自己的感受的能力。个体内部得分高的个体对自己的情绪状态有较清晰的意识。而自我认同感强的个体,则对自身有充分的了解,清楚知道自己想要成为一个怎样的人,可以获得对自身一致性和连续性的感知。在个体内部对社会适应的作用过程中,个体内部是可以正向预测社会适应的,即个体内部得分高的个体社会适应越强,个体内部得分低的个体社会适应越弱。但是,分析表3可以发现,在加入了自我认同的调节之后,个体内部对社会适应的作用减弱。也就是说,比较个体内部同等较强程度的个体,个体内部对社会适应的作用,在高自我认同的个体中比在低自我认同的个体中更弱,而比较个体内部同等较弱的个体,获得高自我认同感的个体,社会适应越不受低个体内部的制约,可能会发展得比低自我认同感的个体好。本研究推测是个体的独立性造成的结果。高个体内部、高自我认同的个体,比高个体内部、低自我认同的个体而言,他们更了解自己,更加清晰地意识到自己的发展方向,简单来说是独立性更强,因此高个体内部、高自我认同的个体内部对社会适应的作用就相对较弱。而低个体内部、低自我认同的个体,他们独立性较差,个体内部对社会适应的影响更为明显,社会适应能力就可能比低个体内部、高自我认同的个体发展较差。
从上面的讨论可以知道,自我认同和个体内部对社会适应的发展是有一定影响的,因此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和家长应该适当引导青少年进行对自我的探索,使其充分了解自己、学会表达自己,从而逐步提高青少年的社会适应能力。
五、结论
女生的情绪智力总体上发展得比男生好,尤其在情绪智力的人际成分和适应性成分中女生表现更好;高二年级在情绪智力的压力管理成分中得分显著低于其他年级,压力管理成分的得分随着其他年级的增长而升高;情绪智力发展得好的个体,其自我认同和社会适应皆发展得好;自我认同在情绪智力的个体内部成分对社会适应的影响中有调节作用。
[1]张 闻.巴昂情绪智力量表(青少年版)的修订及试用[D].重庆:西南大学,2007.
[2]BarOn R.BarOn EmotionalQuotient Inventory:Technical Manual[M].Toronto,Canada:Mu lti-Health Systems Ins,1997.
[3]孔 敏.情绪智力、自我同一性与网络成瘾的关系研究[D].山东:曲阜师范大学,2011.
[4]郭金山.西方心理学自我同一性概念的解析[J].心理科学进展,2003,11(2).
[5]安秋玲.青少年同伴群体交往与自我同一性发展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6]李义安,娄文婧.自我认同感量表在青少年学生群体中的信效度检验[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17(2).
[7]何婉文.青少年自我同一性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1,(8).
[8]赵婉姝.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社会适应性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2011.
[9]王 婧.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状态与家庭亲密度、适应性关系的研究[J].吕梁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26(2).
[10]王玲凤.中学生成人依恋与社会适应的关系[J].中国公共卫生,2011,27(6).
[11]刘 艳,邹 泓.中学生的情绪智力及其与社会适应的关系[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
[12]刘成伟.高中生情绪智力与生活适应的关系[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3(4).
[13]金灿灿,邹 泓,侯 珂.情绪智力和父母社会支持对犯罪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影响:直接效应还是缓冲效应?[J].心理科学,2011,34(6).
[14]张文娟,邹 泓,梁钰苓.青少年父母支持的特点及其对社会适应的影响:情绪智力的中介作用[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2,(2).
[15]Rhona Ochse,Cornelis Plug.Cross-Cultural Investigation of the Validity of Erikson's Theory of Personality Development[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86,50(6).
[16]温忠麟,侯杰泰,张 雷.调节效应与中介效应的比较和应用[J].心理学报,2005,3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