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高职高专院校专业型学生社团管理状况调查研究
2014-01-07赵润红
黄 超,赵润红
(兰州工业学院,甘肃 兰州 730050)
近年来,高校学生社团发展迅速,社团数量和参与人数大幅增加。学生社团在建设校园文化、丰富大学生活、培养学生个性、提高创造力、引导学生适应社会、促进成才就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1]。学生社团组织强大号召力和教育效果的实现,需要加强和改进社团管理[2]。2005年,共青团中央和教育部共同发文《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团工作的意见》强调,应建立健全领导体制,切实加强政治领导,规范完善管理办法,不断推动工作创新,切实加强对大学生社团的领导和管理。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学分化的发展,网络及手机信息技术的冲击,受大学生新的群体特征和青年组织的迅速发展等因素的影响,国家和社会要求高校社团再定位,这就要求相关部门创新社团管理机制、提高社团管理水平[3]。
在新形势下,各高校的社团管理状况如何?如何提高社团管理水平?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进行科学研究。基于此,本文采用深度访谈和问卷调查的方法对甘肃省高职高专院校专业型学生社团内外部管理机制、日常管理状况、管理效果进行了调查。
采用多阶段概率抽样方式选取调查对象,首先将甘肃省高职高专院校根据其设置的主要专业归属学科分为以工科为主、文科为主、行业类为主3类高校,每类高校中,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方式选择1所高校,最终抽中某工业类大专院校、某文科类大专院校、某石化类高职院校作为调查样本。在抽中的高校中,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方式抽取3个专业型社团作为研究对象,最终收集到3份校级社团负责人、9份社团指导教师、9份社团负责人共计21份深度访谈资料。将抽中社团中的所有社团成员作为调查样本,集中填写问卷,共发放637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591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2.8%。采用定性分析法分析深度访谈资料,利用SPSS11.0软件对访谈问卷进行定量分析。在调查样本中,男生占48.4%,女生占51.6%;理工科学生占56.3%,文科学生占43.7%;大一学生占72.4%,大二学生占21.5%,大三学生占6.1%。从抽样结果来看,根据性别、文理工科学生数、专业类型等指标评估,符合3所学校学生的总体情况,抽样具有较高的效度。
1 甘肃省高职高专院校专业型学生社团管理现状分析
1.1 专业型学生社团校级管理体制及管理措施
目前,高校社团管理一般以团委部门为主导,形成了社团联合会直接管理和专业对口系部指导的校系两级管理体制。校级层面成立社团联合会,对社团实施管理和监督,负责社团成立时的审批、学期注册、收集社团工作计划和总结、召开社团负责人会议、社团活动的审批和备案、参加社团大会、社团财务监督、社团解散等管理职责;系级层面的指导主要是专业对口系部对社团活动的指导。
在日常的管理中,甘肃省高职高专院校大都形成了一些较为成熟的管理措施:一是通过制订规章制度规范社团的管理,使管理有章可循;二是举办社团文化活动;三是召开社团工作研讨会,提升社团管理水平;四是以评优评奖促进社团竞争发展;五是以项目立项资助形式推进优秀社团建设。
1.2 专业型学生社团内部管理机制及指导教师选派情况
各社团在运行过程中建立了相对稳定的内部管理机构。定期召开的社团成员大会,主要行使选举和更换社团负责人、审议和批准负责人的工作报告、修改社团章程、监督社团财务状况等权力。社团负责人全面负责社团工作,社团内部设立办公室、宣传部、外联部等若干工作部门,协助社团负责人完成社团日常管理工作。
多数高校将社团是否拥有指导教师作为社团获准成立的硬性条件,有的高校明确规定社团必须配备固定的指导单位和两名指导教师。指导单位应是该校所属部门或组织,两名指导教师中一名应是该校党政管理干部,另一名为该校专任业务教师,以此对社团的日常管理和运行、活动开展实施指导和监督。统计显示,71.7%的被访者所参加的社团有指导教师,56.7%的被访者参加的专业社团有1~2名指导教师。
1.3 专业型学生社团纳新及社团活动管理状况
各高校大都在新生入学一个月之后开展各社团统一纳新活动,在统一的场所和时间内,各社团以展板宣传、活动演示等手段吸引新生。有的社团在纳新时交纳会费,有的社团则不需要。调查显示,21.2%的被访者在加入社团时交纳了会费,一般每年交纳10元会费。
社团活动的开展一般先由社团负责人策划,然后由指导教师或相关部门管理者审批实施。统计分析表明,60.8%的被访者提到社团活动是由社团负责人策划的,27.2%的被访者提到社团活动是由社团成员参与制订的,1.5%的被访者提到活动是由指导教师策划的,10.5%的被访者不清楚社团活动由谁策划。62.4%的被访者认为多数活动要么需要指导教师或系部审批,要么需要学校审批;34.3%的被访者认为有的活动还需要多个部门和指导教师共同审批,如有的活动需要指导教师和系部审批,有的需要系部和学校审批,有的需要指导教师、系部、学校三级审批;仅有3.3%的被访者认为社团活动不需要审批。
1.4 社团成员对专业型学生社团管理状况的评价(见表1)
表1 社团成员对专业型学生社团管理状况的评价[n(%),人]
表1显示,74.9%的被访者认为自己所在的专业型学生社团目标定位明确,72.6%的被访者认为所参加的专业型学生社团管理机构完善、组织能力强,72.3%的被访者认为自己所在的社团负责人管理能力强,61.1%的被访者认为自己参与的社团管理民主,能体现社团成员的需求。从这些评价中可以看出,社团成员对社团管理状况评价较高。
2 甘肃省高职高专院校专业型学生社团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目前,高校学生社团管理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内外部管理体制,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也存在管理体制僵化、学生管理主体地位缺失等方面的问题。
2.1 社团管理体制行政化,学生管理主体地位缺失
社团管理体制的行政化倾向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表现在校级管理体制中。在校级管理体制中,社团联合会起主导作用。在实践中,社团联合会全面介入了社团的日常管理工作,形成了具体事务上的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超越了教育部等部门规定的政治领导要求。繁杂的工作事务使社团负责人疲于应付,难以自主性地开展社团成员乐于接受的社团活动。另一方面表现在社团内部管理体制中。社团内部管理机制及机构犹如一个小型的行政机关,社团成员大会拥有最高权力;社团负责人犹如行政长官,全面负责社团日常管理;社团内部设置功能齐全的部门,类似政府机构的科室。内外部管理体制的行政化倾向使得社团无法发挥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功能,无法满足社团成员对社团管理民主化的要求。统计显示,36.9%的社团成员对“社团管理民主,能体现社团成员的需求”认同度较低。
2.2 社团功能定位不明,专业型学生社团的独特功能难以发挥
高职高专院校校级社团管理负责人大都从校园文化建设的角度出发,认为专业型学生社团与一般性学生社团一致,都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未能认识到专业型学生社团的专业学习和实践教学功能。因此,在具体的管理过程中,所有的管理手段和激励机制都是紧紧围绕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制订的。在实践中,利用社团活动审批权,通过举办社团文化节、评优评奖、项目立项的方式引导社团开展符合校园文化建设的社团活动。然而,这种管理方式依然是将专业型学生社团当作一般性社团来对待,严重限制了专业型学生社团理论学习、实践能力培养等功能的发挥,使专业型学生社团的特色无法体现。
2.3 社团活动管理机制僵化,缺乏创新活力
调查发现,社团活动主要由社团负责人策划,然后交由相关部门负责人或指导教师审批,这样的管理模式有利于相关部门对社团活动的监督和引导。然而,这种模式一方面造成了学校相关部门对社团活动的限制,要求社团活动服务于校园文化建设规划,从而导致社团活动缺乏社团特性;另一方面社团活动主要由特定的人来策划,难免出现活动内容、活动形式僵化的问题,造成了社团活动趋于保守、社团活动类型固化,影响了社团成员的参与积极性,社团活动效果不佳。
3 优化高职高专院校专业型学生社团管理机制的策略
3.1 明确学校管理职责定位,树立社团自我管理理念
高校学生社团是依据学生兴趣爱好自愿组成,经有关部门批准,自主开展活动的学生组织,遵循“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管理理念。学生应是社团管理及活动的主要策划者、组织者、管理者和执行者。因此,校级社团管理者应改变对社团管理过死、抓得过紧的现状,变指挥为指导,还社团以自主权[4]。根据相关文件精神,在具体管理过程中,学校相关部门主要作为规章制度制订者、社团建设和发展指导者、社团行为监督者的角色出现,是宏观性领导者。社团活动的指导权和审批权应下放给社团指导教师,充分发挥指导教师引导者的角色。社团日常管理及社团活动的策划、实施交由社团成员,发挥社团成员的主体作用,从而充分发挥社团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功能。
3.2 下移管理重心,优化专业型学生社团独特功能实现的途径
当前,高校社团数量不断增加,发展趋向及功能日趋多元化,类型日益丰富[5]。不同的社团类型其功能发挥需要不同的管理模式,因此,客观上要求校级社团管理部门在具体管理过程中采取分类指导的原则。专业型学生社团是以满足成员对知识的需求为基础,以提高学术水平和实践能力为共同目的而建立起来的社团组织,除具有一般社团的特征外,还具有专业性、学术性、实践性特征。在管理过程中,需将管理重心下移,充分发挥专业挂靠系部、指导教师和学生管理的功能。在具体管理过程中,教学单位应合理选派指导教师,一方面鼓励教师充分利用社团组织、社团成员协助完成其科研和教学活动,另一方面给予完成指导任务的教师一定的工作量,构建长效指导激励机制。同时,对参与学生在推优评奖和综合测评等方面充分考虑,激励学生积极参与社团管理与服务活动。
3.3 创新社团活动管理机制,提高社团活动质量
社团管理团队应创新社团活动管理机制,为社团成员搭建社团活动策划创新平台。社团活动策划可以采取提案制及委员会制,扩大社团活动策划的参与范围,任何达到规定数目的社团成员联合提名的策划方案即可作为备选活动方案。在选择社团活动方案时,可以采用委员会制投票选定,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创新性。同时,社团管理团队应紧紧围绕社团目标,树立品牌化社团活动理念,形成周期化社团活动运行机制。
专业型学生社团管理水平的提升需要各社团参与主体转变管理理念,积极探索专业型学生社团功能实现的管理体制,最终为专业型学生社团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组织和制度保障。
[1]张家勇.美国大学生的学生社团活动[J].比较教育研究,2004,24(4):80-84.
[2]莫燕江,李晓红.高职院校学生社团管理模式改革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3(28):229.
[3]张澍,曾灿.高校学生社团管理机制的创新实践[J].当代青年研究,2011(6):16-20.
[4]潘嵩,郑大俊,时小燕.高校学生社团管理学生主体地位的缺失及对策[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6,16(3):39-41.
[5]石国亮.高校学生社团发展的新趋势[J].青年探索,2009(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