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烹调前的初步熟处理

2014-01-06王智敏

商品与质量·消费研究 2013年11期
关键词:油温原料

王智敏

【摘 要】过油又称“油锅”,就是以食用油脂为传热介质,将已加工成形的原料放在油锅中加热 半熟或刚熟的状态,以进一步烹调菜肴的方法。

【关键词】过油;油温;炸;原料

在正式烹调前,把原料(整只大块料或加工成型料)投入油锅中过一过,取得断生、半熟、七八成熟的效果或取得表面绉纹的特殊效果。经过这样处理的原料,称为“半成品”,然后进入正式烹调,成为菜肴成品。行业把这道处理工序,称之为过油。

一、过油,是饮食业三大初步熟处理技术中最常用、最重要的一种

过油,是用油加热的一种方法,它与许多用油加热的烹饪技法(如炸、溜、烹、爆、滑炒等)相比,从部分操作要求和效果看,都很相似。因而,有人常把过油与它们混同起来,特别是把它与炸看作是一回事,认为过油就是炸,炸就是过油。其实不然,过油与炸,虽很相似,也有较大区别。一般地说,炸是用大油量、高油温,一次炸熟,不用其它烹调流程,就可食用。而过油则分为大油量过油和中油量过油两种,前者与炸相似,但成熟度不同,即一为一成品,一为半成品。后者不仅在成熟度上与炸完全不同,而且在油量、油温和取得效果上也与炸完全不同。中油量的过油是柔软滑嫩,炸的效果是外脆里嫩,因此,行业把中油量过油称为滑油、划油。至于溜、烹、爆、滑炒等技法,虽然都不能缺少过油的工序,厨师常说“逢烹必炸”(这个时机就是过油),但是,它们还有最后一道决定性的正式烹调过程,所以,也不能把它们与过油等同起来。这种情况,与同样用油加热而形成多种烹饪技法的道理是一样的。例如,用大油量加热形成炸、烹、溜等技法;用中油量加热形成爆、滑炒等技法;用小油量加热形成生炒、熟炒等技法。正是过油为多种技法服务,它不能成一种技法,而成为一道具有独立性的技法处理工序。

二、过油,对菜肴的质量影响极大,操作内容也很复杂

一方面,它要适应多种技法的需要,为多种技法服务;另一方面,它还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如油量有大油量和中油量之分,火力有小火、中火、旺火之别,油温有温油、热油、沸油之差,加热时间有长、短不同,原料有老、嫩、大、小,下锅数量有多有少,过油效果有的松脆、有的滑嫩等,都要处理得恰到好处。因而,过油一直被认为厨师的基本功,没有这种基本功,就不可能熟练地运用多种烹饪技法。

怎样才能掌握过油的基本功,除不断实践外,主要是控制好油温,在这个基础上,进行灵活运用,特别是要注意以下三个关键点:

第一、正确定好所需要的油温,这是过油的重要关键。需要哪种油温,以原料情况和菜肴质感而定。质地粗老或大型整料用热油或沸油;质地细嫩或小型碎料用低温油。质感酥脆的菜肴应用热油或沸油;质感滑嫩的菜肴则必须用温油。

第二、调节好原料下锅前的油温,这也是过油的一个关键。火力有大有小,旺火的油温升的快,下料的油温可以高一些。质地粗老或大块料,耐受力强,下料油温要高一些;反之,耐受力差的细嫩原料或小型碎料油温要低一些。根据物理学中热平衡的原理,下料量大的,油温要高一些,否则达不到所需要的油温;下料量小的,油温应低一些。从菜肴质感上看,要求酥脆的油温要高,要求嫩滑的油温要低。

第三、处理好下料后的油温,这是过油的另一个关键。原料下锅后,无论使用什么样的火力,油温都在变化,也就是受热升高,但旺火、中火升高的快,小火升高的慢。如果油温升高到超过了过油所需的极限温度,就必须离火、半离火(即油锅一半离开火眼)降温;离火以后,如低于过油所需的温度,也必须及时回火升温。从而,把油温控制在过油所需温度范围内,使原料得到合理的、均匀的热量,同时掌握好加热时间。

三、过油的两种类型,即大油量过油和中油量过油,两者工艺操作要求不相同

1、大油量过油。适用于大块整料和以质感酥脆为主的菜肴,它的技术特点是:油量要多,必须超过原料量的六、七倍,保证原料全部浸没在油中。油量多少,直接关系到下料后的油温变化,油量不够,不能保证所需要温度。油温要高,大都是用旺火沸油,油温低了,达不到外脆里嫩的效果。但是沸油中的时间不宜太长,长了不是表面酥脆而内部不熟、就是内部已熟而表面焦糊。所以,在沸油中停留适当的时间后,改用小火,使其内部成熟,但在小火的时间也不能太长,长了内部熟透而又变老,只能在小火时间适当停留捞出,再回火升温,然后重新过油,才能达到外酥脆、内鲜嫩的效果。在具体操作中:第一、油温必须在六成熟(有的七、八成熟)以上,原料才能下锅。第二、下锅时,原料与油面尽量靠近下入;一边下料,一边用锅盖遮挡,下料之后, 立即盖好锅盖,以防止油溅伤人;对焯水的原料,要擦干或吹干水分,趁热下锅;对挂糊原料,还要分散下锅,避免粘连。第三、下料以后一般以油的响声来掌握,刚下锅的原料响声大,随着原料表面水分蒸发,响声渐渐变小或没有响声,这种变化,说明基本上已经松脆,这时揭开锅盖,缓缓推动原料翻一个身,继续加热或离火加热一会,即可取出。第四、对要取得皱纹效果的原料,一般都要带皮,由于肉皮组织紧密,韧性较强,所以下料时,肉皮朝下,让其受到锅内最热部分,形成松脆皱纹,起皱后要立即捞出,放入冷水一激,使皮层受到骤冷收缩,产生美观的花纹。

2、中油量过油。适用于丁、丝、条、片、小块等细碎原料和以质感滑嫩的菜肴,这种过油与大油量的要求不同,一是油量适中(比大油量少、比小油量多),一般为原料量的二、三倍;二是基本上用温油(也有的品种要有很短时间热油或沸油,如爆双脆等),油温过高,就会影响滑嫩的效果。在具体操作中:第一、这种过油的原料,一般都要“上浆”,以便在过油过程中,起到保护层的作用(减少原料内部水分溢出),达到滑嫩效果。但下锅以后,要在适当时间划开,防止粘连在一起。划的早,容易碰坏浆层而造成脱落;划得迟,原料之间互相粘牢,就划不开。必须在料、浆结合在一起而原料之间又没有粘牢的适当时间内,用铁筷轻轻划开。对不上浆的料,要抖散下锅。第二、油温必须保持三成热至五层热之间,低于三层热以下,浆与料分离脱落,起不到保护作用;高于五成热以上,容易发硬发挺,不易取得柔软滑嫩的效果。由于原料性质多种多样,油温也有层次,即使用同样层次的油温,也要根据原料性质适当调整。如瘦肉丁的油温稍高,随即捞出;肥肉丁的油温稍低,时间稍长,否则滑不透。鱿鱼丝质地较硬,油温略高,一过而出,长了发艮,咬嚼不动;鸡肉丝就特别嫩,油温要低(即低于三成热以下),不然,变老、断裂。第三、这种过油,色泽以洁白位置,必须使“清油”(即未炸过东西的素油)或猪油,只有用这类油,才能保持原料洁白。反之,用“浑油”(又叫老油,即炸过东西的油)就不行。同时,油温也不能超过五成热以上,超过了即使用“清油”也会上色的。此外,过油的锅,必须擦拭干净,这也是防止污染上色和原料粘锅的重要技术措施。

综上所述,每一个烹调师要做好每一道菜肴就须要认真掌握好过油这道工序。

猜你喜欢

油温原料
液压助力转向系统油温控制效果的测量分析
China
做拔丝菜四要点
拔丝菜肴怎么做
一根筷子试出最佳油温
烹饪关键数油温
一根筷子试出最佳油温
如何判断油温?
关键是要求出四个数的最大公约数
有机合成的常规方法与解题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