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衢州茶和茶文化

2014-01-02顾冬珍

茶博览 2014年12期
关键词:总场名茶衢州

顾冬珍

衢州茶叶生产起于唐,盛于宋;明代,江山仙霞岭有“四棵茶树”,因婆娑多姿而被封为“御茶”;解放后,衢州一直是国家的茶叶出口基地,因为衢州茶品质优异,配在其他茶叶中,可以提高出口茶叶的等级和质量。

1985年,衢州开始调整茶类结构,锐意开发名优茶,名优茶开发效果明显,给茶农带来了实惠。名优茶生产的发展,也带动了茶树良种发展。1990年,衢州开始推广无性系茶叶良种,品种有福丁,龙井43、翠峰、浙农117、迎霜、乌牛早、白茶等。开化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周天相从福丁群体品种中选育出的龙顶8号品种,表现为产量高,香气好,荣获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衢州目前形成了以“开化龙顶”为主导,红茶、眉茶、龙井扁茶、香茶、杜仲茶、黄茶、速溶茶等为补充的多层次、多门类的茶叶产业结构。茶叶及其产品的产业链已经向食品饮料、医疗保健、饮食文化、佛教文化、社会学等多行业、多领域渗透延伸拓展,走上了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互利双赢的良性轨道。2014年全年,预计衢州茶叶产量7483吨,茶叶总产值8.73亿元,其中名优茶3414吨,产值8亿元。

1200多年,衢州产茶历史悠久,史有盛名。

烂柯山斗茶

烂柯山是衢州著名古迹,位于衢州城南10公里处,因晋代樵夫王质遇仙下棋的传说而闻名于世。杜光庭《洞天福地记》称之为“七十二福地之一”,南北朝时谢灵运、唐代孟郊、宋代陆游、朱熹等人都在烂柯山留有题咏。山腰有一石洞,也称“烂柯仙洞”,正临碧波如缎的乌溪江。山脚有座石桥寺,寺前有口井,叫“冷泉古井”,水质清澈,矿物质丰富,建于梁大同七年(公元541年),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了。

烂柯山与茶的关系,也许鲜为人知。其实,烂柯山是道教之地,道教修行、炼术与茶结下了不解之缘。烂柯山种茶、栽培、制茶、斗茶,起于唐、盛于宋,带动了衢州茶叶发展。据《衢县志》记载:“宋崇宁元年(公元1102年)即在衢城设茶务实行专卖。衢县茶区有南山、北山之分,南山茶以柯山点(茶名)为最佳。明嘉靖年间,西安(旧县名,即今衢县)每年向礼部进贡芽茶4斤。”清代光绪32年(公元1906年)《烂柯山志》记载:“柯山点,茶名。在柯山石刻有宋人祝绅、林英、刘伊、钱头、梁浃、郑庭坚等六人斗茶题名。”此石碑已毁无法找到。朱伊尊《游烂柯山诗》记载,“柯山,昔贤斗茶之地”、“此山固产茶也”,云云。

斗茶,又叫“茗战”,是民间品茶艺术的一种竞赛活动。凡是好茶,一是进贡,二是参加斗茶。“柯山点”是当时宋代名茶。斗茶顺序一般是:团茶(饼茶)→碾散→煎茶→分茶→鉴尝→评茶汤色泽、水痕→领略茶的色香味。分茶,是“斗茶”技艺核心,最能分出高低优劣。《西安县志》嘉庆十六年(公元1811年)记载:宋曾几有《迪侄屡饷新茶》诗“敕厨羞煮饼,扫地供炉芬,汤沸联从事,茶瓯遂策勋,兴来吾不浅,送此汝良勤,欲作柯山点,当令阿造分。”末二句“欲作柯山点,当令阿造分”原注:柯山点,俗所谓衢点茶也。宋代唐庚的《斗茶记》记载:三、五人聚集一起煮水烹茶,决出品次,茶以新为贵,水以活为优。“柯山斗茶”正说明了烂柯山是名茶、名山、名水的集胜地。关于水质,现在乌溪江水是国家A级水质,在没有环境污染的宋代,水质肯定比现在更好。还有“冷泉古井”,水质清洁,具备好水的条件。“斗茶”与“名茶”相互推动相互影响,据民国十五年(1926年)《衢县志》记载,“茶叶,《陈志》明代贡额有礼部芽茶”。

开化龙顶斗茶大会

十里铺茶园

近10年来,我国各地召开“名茶评比会”、“斗茶会”,其实就是古代斗茶的继续与发展,所不同的是古代“贤者”自动相邀斗茶,鉴尝茶叶、水质、煮水烹茶技艺,评比茶叶的质量优劣;而现代是有关部门牵头,组织技术专家权威,评比名茶的“色香味形”等因子,对水质的鉴评没有专门单列因子,古代斗茶与当今斗茶各有不同特色。当然,当今斗茶,更符合科学技术要求。不论古代还是当今的“斗茶”(评比),都对提高茶叶品质,交流茶叶采制技术经验,起到了推动作用。

万川中茶所

万川位于衢州城郊,衢江江畔。这个乡村并不显眼,可是在中国茶叶历史上有光辉的一页。1941年抗日战争期间,当代茶圣吴觉农从重庆带领一大批茶叶科技人员,经过跋涉到了衢州万川;庄晚芳教授也从屯溪带了一批科技人员到万川集合,一起筹建中国“东南茶叶改良总场”,场址就在山清水秀的万川山庄。“东南茶叶改良总场”要立足浙江,面向江西、安徽、福建、广东等茶区,组织生产,组织出口,开展茶叶研究工作。当时吴老十分重视总场场址的选择。据陈观沧先生回忆:吴老曾派出庄晚芳(东南茶叶改良总场总技师)、钱梁、庄任、朱刚夫等先生进行调研、考察场址,最后确定了万川山庄这块“风水宝地”。吴老到万川后,立即成立总场办事机构,分赴各省茶区,开展两项茶事工作:一是开展茶树更新运动,目的是保护茶叶基地建设;二是针对战时国家实行的茶叶统购经销政策,组织东南茶区中茶公司办事处向国家银行申请茶叶贷款,收购毛茶加工、出口。在当时战火纷飞的艰苦环境中,东南茶叶改良总场还创办了《万川通讯》茶叶专业杂志,沟通全国茶叶信息,推广茶叶生产、加工技术。

1941年9月,好消息又传到万川,吴觉农先生又一次从重庆到万川,他宣布:东南茶叶改良总场获准改组为中国茶叶研究所(属财政部贸易委员会)。吴觉农当时是贸委会茶叶处处长,复旦大学茶叶系主任,又是中国第一个茶叶研究所的第一任所长。1942年春天,由于日军大肆入侵,金华、衢州相继沦陷,危急之时,茶研所人员和设备迁至福建崇安,中茶所正式成立。庄晚芳教授曾怀念衢州万川东南茶叶改良总场的年代,写了一首《回忆万川》的诗:“奉献热情革命心,培养勇士育茶人,万川帮建改良处,茶科所前史最珍。”

仙霞岭“御茶”

据《江山县志》载:北宋苏东坡在杭州任太守时,品尝了毛滂(江山人)从江山带去的仙霞茶,赞不绝口,称之“奇茗极精”。仙霞茶产于江山仙霞岭主峰,海拔1503米,仙霞关雄伟奇丽,霞峰重叠,山势险峻。相传茶树生于悬崖峭壁之上,人无法攀摘,当地茶农就训练了一群猴子,爬峭壁采摘鲜叶,然后加工成干茶,叫“仙茶”,十分珍贵。仙霞岭长十公里,周围百里,接岫连峰,深山密林,蹊径回曲,步步皆险,雄关胜景,吸引过许多文人墨客,留连忘返。

明武宗正德皇帝朱厚照(公元1506~1521年),到浙江一带察访民情时,路过仙霞岭,当地官吏进献仙霞茶,碧汤绿叶,清香味甘。皇帝饮后,大加赞赏,把仙霞茶命名为“绿茗”,每年采焙进贡,还将仙霞岭路边繁茂的茶树封为“御茶”。

1980年,江山市农、商部门挖掘恢复仙霞茶(绿茗),取名为“江山绿牡丹”;1982年,“江山绿牡丹”获全国名茶称号,其翠绿条直似茶瓣,色泽翠绿,形态自然,犹如牡丹,白毫显露,香气清高,滋味鲜爽回甘,清汤绿叶,芽叶成朵的特点,与过去的“绿茗御茶”相比,有很大的创新发展。江山仙霞岭,是绿牡丹名茶产地,被列为旅游胜地,在台湾、香港等地,江山籍的戴氏、毛氏家属、后裔、朋友,回江山探亲,都要带“绿牡丹”名茶,作为馈送“珍品”。

龙游方山茶

北宋西安(今衢县)长史蔡宗颜撰:“龙游方山之阳坡,广不过百余步,出早茶,味绝佳,可与北苑双井争衡。”据唐熙二十年(公元1681年)记载:“方山,离县四十五里,山开方正如冠,故名方山。”民国十四年(1925年)《龙游县志》记载:《隋书》“丘山与虎井并称者疑即如山,方山石势耸削,上干青冥,产茶入贡品,在顾渚、日铸之间,方山茶最佳,额贡四斤”说明龙游方山茶,在古代与顾渚、日铸茶齐名,忝入古代全国名茶行列。民间婚嫁喜事,男方以聘金之半,并茶食首饰送到女方,而茶食中必定放有茶叶,谓之“压茶”。

开化大龙山贡茶

据清朝光绪年间《开化县志》记载“明崇祯四年(公元1631年)进贡芽茶四斤”,持续到清朝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以篓装黄绢袋袱插旗送京。开化贡茶产于“西北乡者最佳,尤以大龙山顶毛尖为最”。传说朱元璋跟陈友谅在九江大战失败,撤退到开化苏庄,有一老农献上一锡罐茶叶,朱元璋吃了茶,连声叫绝,并命名为“大龙茶”,做了皇帝后,每年都要开化进贡大龙茶。

1959年4月,在杭州茶厂姚东藩工程师的帮助下,开化当地农、商部门挖掘恢复这一历史名茶,定名为“开化龙顶”。“开化龙顶”产地大龙山的茶树大部分种植在海拔800~1000米之间的山坡上,常年云雾相交,土壤有机质丰富,生态条件优越,加上精工细制,茶叶品质特佳,深受国内外消费者青睐,并获得1985年“全国名茶”称号、1993年中国农业博览会“金奖”。□

猜你喜欢

总场名茶衢州
综合施策打好棉花田管“组合拳”
衢州烂柯山
铁拳剿劣 亮剑斩污 衢州环保坚决打好护水保卫战
衢州治超亮剑
衢州某大桥V型刚构挂孔研究
前向雷达目标回波成分与特性分析
永顺園名茶 福鼎白茶 政和白茶
永顺园名茶 福鼎白茶 政和白茶
永顺园名茶 福鼎白茶 政和白茶
石总场早播棉花出苗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