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隆回花瑶历史村落保护与旅游开发适应性研究
2014-01-02徐靖婷
徐靖婷,柳 肃
(湖南大学 建筑学院,湖南 长沙 410012)
湖南隆回花瑶历史村落保护与旅游开发适应性研究
徐靖婷,柳 肃
(湖南大学 建筑学院,湖南 长沙 410012)
湖南隆回虎形山瑶族乡崇木凼村是个保留着完整的原始景观格局的少数民族历史村落,但其村落保护与旅游开发在村落环境与设施、民众参与经营与整体保护的大局观方面仍然存在问题。从旅游开发适应性的角度提出历史村落保护需适度同旅游开发相适应并相得益彰,要合理整治与适度开发相结合,践行旅游收入反哺文化遗产保护,从而实现历史村落的长远可持续发展。
花瑶;历史村落保护;旅游开发;适应性
F59
A
1673-9272(2014)06-0009-05
2014-09-24
徐靖婷(1990-),女,土家族,湖南石门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城乡发展历史与遗产保护规划。
柳 肃(1956-),男,湖南长沙人,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建筑历史和古建筑保护设计。
在城乡一体化、新农村建设和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的影响下,历史村落在备受关注的同时,也面临着被现代文化同化的威胁[1]。即使依旧存在于那片土地上,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已经发生剧变。那些承载着我国悠久的农耕文明和灿烂文化的历史村落产生于历史,却逐渐在历史中消逝。
旅游开发给历史村落带来了发展的契机,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建设性、开发性、旅游性”破坏[2];另一方面,历史村落的建筑风貌与景观格局的改变也破坏了作为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真性和完整性,浮于表层的对已存在的现代建筑简单的“穿衣戴帽”抑或矫枉过正的粉饰等并不利于历史村落保护与长远可持续发展。
一、湖南隆回花瑶崇木凼历史村落现状
位于湖南湘西南腹地隆回县虎形山-花瑶景区的历史村落是我国最大的花瑶(瑶族分支之一)聚居地,区域内的旅游资源具有独特性和稀缺性。自2010年虎形山-花瑶景区获颁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后,旅游产业的兴盛带来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也让历史村落保护面临巨大的考验。
崇木凼村于2012年入围首批中国历史村落,2014年7月被列为湖南省集中成片历史村落整体保护与利用名单。这个神秘的瑶族村落恰如其名——以“崇木”著称,视古树为神灵。村内传统民居鳞次栉比、依山而建,围绕在神圣的古白栎林周围形成三片聚居地。传统民居多为穿斗式木构建筑的形式,风格淳朴且结构完整。
1.崇 木凼历史村落旅游开发现状
湖南隆回旅游业发展迅速,游客量与旅游总收入呈逐年递增趋势(如图3),总量虽有限但增长速率快,未来的发展大有潜力。从虎形山-花瑶景区的大范围来看,区域内旅游资源丰富且类型多样,拥有瑶族历史村落、梯田等人文旅游资源喀斯特地貌、丹霞地貌、高山峡谷等多种自然旅游资源。崇木凼村的旅游资源类型如表1所示包括历史遗址和遗迹、人文活动与民俗活动和旅游产品等内容。
图1 湖南隆回崇木凼历史村落及周边环境平面图
图2 湖南隆回崇木凼历史村落平面图
表1 湖南隆回旅游发展数据比较
现有的旅游开发项目主要有避暑型度假旅游、户外运动旅游、瑶寨民俗体验、古树林休闲游、花瑶休闲农业旅游和花瑶节庆旅游节等内容。但是由于区域内资源差异性小,旅游产业发展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形成规模,配套基础设施也未能完全适应旅游开发。
表2 崇木凼历史村落旅游资源类型
崇木凼村集古树林、梯田、古寨浑然一体的村落格局,完整地保留并延续着了花瑶民俗,其文化的精髓在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包括:呜哇山歌、讨寮皈、婚俗、对歌岗和古白栎林等。崇木凼历史村落保留了花瑶人民丰富的生产生活场景,是世界唯一的花瑶居民集聚地中最核心的村落,具有极高的旅游开发价值。村落中民居保存完整,人居环境与生态环境自然和谐,花瑶传统技艺和节日在此得到传承和展示。
2.土 地利用现状
崇木凼村土地利用类型主要包括耕地、林地、居住用地、道路、水域等,保留了地块原始的肌理,历史村落的保护还在逐步适应旅游开发,目前还未建设完善配套的基础设施。耕地耕地面积约53.48公顷,如图2中现状村庄周围地势平缓处或沿山势开垦的梯田,绵延分布在红线区域中部腹地,布局相对分散。水域面积约2.31公顷,主要为崇木凼村中蓄积的山泉、水塘和溪流。该区域森林覆盖率达60.14%,林地面积约为108.17公顷,在村落中心的核心保护区域有一片古白栎林,与花瑶节庆聚居地对歌岗遥相呼应。原住民居住用地主要集中在图1所示的西北面,占地约12.04公顷。
图3 湖南隆回崇木凼历史村落土地利用现状图
图4 湖南隆回崇木凼历史村落交通道路现状图
3.交 通现状
崇木凼村道路占地共约3.85公顷,村落入口处临近县道X054,入村的主干道是一条仅有3米的石板路,入口最宽处仅5.5米,难以满足消防需求。村内部分景点设有石板游步道,但西北面民居最密集的聚居点到对歌岗的游步道连续性较差,因缺乏完整保护意识加之经营管理疏漏,路面破损,山体滑坡、落叶也使部分道路被覆盖而中断。
4.建 筑保护现状
崇木凼村有建筑150余栋,传统建筑的比例高达83.93%,多为单层或双层花瑶传统木构建筑。和中国南方其他地区城市化还在继续蔓延的农村一样,村民们更倾向于建造楼房取代曾经的木构旧宅。新建房屋中,与传统建筑风貌相符的建筑仅4.76%;其余11.31%的建筑多为砖混结构。红线范围内。除个别砖混结构的民居和杂屋外,其余的均为花瑶传统的全木构民居形式,顺应自然、因地制宜,以地适应山地茂林潮湿温热的气候。
图5 花瑶历史村落鳞次栉比的民居
图6 花瑶历史村落与梯田、山林的和谐共生
花瑶的传统木构建筑类似湘西吊脚楼,一般建两层,楼梯在外可见。二层常作架空层,以储物为主,有需求时可将木板壁围合成墙壁而作房间[3]。生活起居主要都在一层,受到汉人生活习惯的影响,而在一层设神龛放置神主牌位,成为活动与待客的堂屋。根据前期调研资料,29.76%的建筑质量不理想,亟待修缮与更新,使其与传统建筑风貌协调。
5.非 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现状
图7 崇木凼传统民居之一
图8 崇木凼传统民居之二
精美绝伦、浑然天成的花瑶挑花和婉转高亢的呜哇山歌是花瑶最独特的文化标志。2013年花瑶挑花、呜哇山歌被引入小学课程,并列入花瑶民俗表演队的表演项目,群众基础日益广泛。此举以积极引导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创办传习所,以“一人带一户、一户带一片、一片带一村”的模式,带动2000多名群众参与“非遗”传承和可持续发展[4]。
图9 在古白栎林对歌的花瑶女子
图10 在对歌岗展示花瑶传统挑花技艺的姑娘们
二、历史村落旅游开发适应性问题与误区
图11 花瑶女子展示还未绣完的挑花布
图12 在家劳动的老人和妇女
历史村落旅游开发适应性问题在于“合”而不“适”。合,是保护与开发的思路的契合,适,是一种适应的状态。作为一个偏远地区的少数民族历史村落,崇木凼村仍然在与旅游开发相互适应的过程中,村落保护要适应旅游开发的节奏,旅游开发也同时要立足于村落保护。
1.村 落环境容量有限,基础设施条件未适应旅游发展
崇木凼村基础设施条件普遍较简陋。首先是道路建设的不完善影响到了民生的方方面面,道路过于狭窄、聚居区域内部空间有限、和公共服务设施的缺乏等。村民的生活用水主要取自自然流下的山泉水、自建蓄水池取泉水或溪水和水泵抽取地下水。若不集中供水,一是影响地下水位进而影响生态环境;二是不利于未来的农业生产用水和旅游业的发展。在环卫设施方面,环卫车仅能通过3米的村道进入,垃圾回收站的点之间相距太远。村落环境容量非常有限,聚居地的高差较大,垃圾站点设置较为分散。
2.青 壮年劳动力流失,村落保护与经营民众参与度不高
历史村落的保护除了建筑与文化之外,更值得我们关注的是当地少数民族同胞的生存生活状态。和其他农村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相似,农民受教育程度和可支配收入普遍偏低,没有固定的工作与场所,从事农业劳动的季节性强且稳定性较差。崇木凼村85.87%的青壮年劳动力选择外出打工,劳动力的的流失使空巢老人、留守儿童成为巨大的社会问题。再加上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在完成基础教育之后,许多村民会选择在外务工不返乡,对于新的开发理念与农业技术、管理技术的推广接受难度大。长期服务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不是发展的长远之计,提高村民的自身素质和职业素养,并对其进行与崇木凼历史村落旅游开发相适应的职业技能培训、吸收本地就业才能为崇木凼历史村落的保护与发展奠定人力资源基础,避免劳动力资源大量外流,而使村落保护成空谈。
3.缺 乏整体保护意识,陷入盲目保护或破旧立新的极端
崇木凼历史村落的特别之处在于花瑶的独特性和原生瑶寨及其周边格局的完整性。虽然这样的现象暂未出现,但旅游开发可能带来大量的旅游性、建设性破坏,政府与开发商若缺乏整体保护意识,将破坏古建筑及其整体格局,拆除原有的古建筑而修建仿古建筑甚至仿古商业街等。或者走向另一个极端,进而割裂建筑或其他实体与其原生的环境,划定移民区而迫使原居民外迁,从而将历史村落变成没有灵魂的躯壳或毫无生机的展览区。
三、措施与策略
1.理 解历史村落保护、旅游开发与民生改善的辩证关系
历史村落的保护需要旅游产业的强大经济实力来支撑;而旅游开发业依赖历史村落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来提升自身价值;二者与此同时也能促进民生改善和社会和谐,民生改善为历史村落保护提供人力与物质基础,对于旅游开发与后续管理与发展也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三者是能相互促进、互为支撑的有机整体,三者的和谐统一能切实保护历史村落的长远可持续发展。保持崇木凼景区内花瑶文化风情的原真性,重视少数民族居民的居住地、居住方式、人口分布,严格保护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习惯及生存环境。保持历史村落及古白栎林景观资源的完整性、稳定性及土地资源与风景资源的统一性[5],以实现风景区的可持续性发展。
崇木凼旅游产业的开发应当侧重保留其古朴的花瑶村寨与村落格局、视树木为神灵的民俗与茂密的森林资源,利用农业依托旅游业,旅游业带动制造业,旅游业反哺农业,为旅游者提供更好的产品与服务,为当地村民建设更好的生产生活条件。传统的金银花种植仍然可以成为景观观光要素之一,节庆期的对歌岗、花瑶挑花技艺传习所则有利于开发参与性强的体验型旅游。依托村落入口处已建成的游客服务中心作为虎形山-花瑶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门户的始发优势,开发了结合生态、奇景观光、民俗体验、农事体验的系列旅游产品。
2.惠 民、利民是历史村落保护利用和旅游开发的立足之本
历史村落保护在落实的过程中要与改善村民的实际需求相结合,调动农民积极性,让旅游开发成果惠及村民,引导和鼓励全民参与历史村落保护与管理。保障当地村民就业并参与经营是发展的基础。当地居民是瑶乡的原住民,也是历史村落保护的重要力量,因此要加大宣传力度,使当地村民意识到到保护历史村落的意义以及与其切身利益和长远发展的关系,传统建筑的抢救与保护刻不容缓,以人为本、关注群众民生、保障村民合法权益等更是历史村落保护重要的一环[6]。
要科学发掘和合理利用历史村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基本建立乡土文化活态传承的机制;重点支持符合村落历史文化价值的特色产业;保持和改善历史村落的风貌、格局,维护和优化自然生态环境;实现消防、防灾避险等必要的安全设施以及水、电、路、通讯等配套基础设施基本齐全,促进民生状况进一步改善和历史村落保护的践行。
3.转 变片面保守的发展思路,合理整治和适度开发相结合
历史村落保护既要科学整治自然环境及人文环境,又要加强历史村落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历史村落保护利用要与改善农民生活需求相结合。当然,农村生活条件的改善除了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之外也包括生活方式的多样化与生活需求的变化。在村落中可增加活动场所和集散广场,民宅前可视情况硬化小型的前坪以增加交往空间。可增设公共建筑如小型图书室,网吧,棋牌室和普通健身器材,丰富居民生活,提高其综合素质。并使村民充分认识到村落保护与发展与切身发展需求与切身利益的关联性,引导居民参与旅游开发经营从而与历史村落保护有机结合,这样既能保护好历史村落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又能充分发挥其旅游产业价值和对民生改善的推动作用。规避过度开发和建设性破坏,“把古迹当景点、把遗产当卖点”是典型的“杀鸡取卵”的思路,旅游产业打造的投其所好的市场经济产物和单纯的商业运作模式不适合历史村落的保护与利用,保护与利用要适度且平衡,以历史村落及文化遗产的保护促进旅游资源利用,才能在合理开发中发挥其历史文化价值和自然景观价值从而加强对历史村落保护。
四、结语
传统民居的更新、村民的就业与发展、旅游开发与历史村落格局之间的矛盾,让我们深知历史村落保护任务之艰巨,责任之重大。最严厉的惩罚莫过于失去,生活着的历史指的不仅是屹立在乡村土地上的传统建筑与原生山林,更是那些土生土长生存在偏远少数民族乡村的同胞,他们世世代代守护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传承着厚重而古朴的文明。崇木凼历史村落的保护也是中国历史村落保护与民生改善实践的一个缩影。旅游开发对于历史村落来说是机遇,也是巨大的挑战,这条路依然任重而道远。
[1] 周乾松.我国历史村落保护的现状问题与对策思考[N].中国建设报,2013-01-29(03).
[2] 钟国庆.肇庆广府古村落景观格局特点及其保护研究——以蕉园村为例[J].城市规划,2009,(4):92-96.
[3] 吴育标,陈方正.民俗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之间的辩证关系及保护主体的选择[J].贵州民族研究,2009,6(2):143-146.
[4] 江振娜,谢志忠.基于农村民俗文化的创意旅游发展模式研究[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2):22-25.
[5] 刘华领.可作为文化遗产的古村落保护与旅游开发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4:18-27.
[6] 马建峰,杨 芳.文化遗产类旅游目的地品牌个性研究—以福州三坊七巷为例[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 8(5):29-33.
[本文编校:徐保风]
Preservation and Adaptability of Tourism Development on the Historical Village of Huayao, Longhui, Hunan Province
XU Jing-ting, LIU Su
(College of Architecture, Hunan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12, Hunan, China)
Chongmudang village in Longhui, Hunan province is characterized by the historical of minorities and well-preserved landscape pattern, but problems existed in the aspects of the environment, facilities, management by residents and overall preservation of the historical village. This paper developed solutio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ourism development adaptability to strike a balance between them, to properly renovate and utilize, and fi nally achieve the long-term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historical villages.
Huayao; preservation of historical village; tourism development; adaptabil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