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基企业服务市场能否拯救黑莓
2013-12-31孙永杰
孙永杰
近日,黑莓临时首席执行官程宗守(John Chen)在一封公开信中称黑莓“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并致力于将自己重新打造为一家专注于企业市场的“利基型企业(niche player,一个独占的细分市场主导者)。为此黑莓将回归自己的传统和根基,提供企业级、终端到终端的移动解决方案。那么程宗守的这一战略能否让黑莓走出颓势,甚至复苏呢?
在此我们不妨先看下Nemertes Research的统计,该统计称,目前有29.4%的企业已经终止了它们对黑莓的支持,还有11.8%计划在2013终止,另还有29.4%正在评估终止可行性,数据累加达到70.6%。此外,市场研究公司IDC的数据显示,3年前,黑莓在北美企业市场还占据着接近70%的份额,但今年,该数字已经坠落至5%。而从全球范围来看,黑莓在企业市场的份额也从2010年的31%滑落至8%。
两大市场公司的统计并非没有市场事实依据,黑莓企业客户的流失正在加剧。其实就在前不久,全球最大的制药公司辉瑞就通知其内部的9万名员工,在他们的黑莓手机合约到期之后,迁移到苹果或是Android手机平台。而辉瑞在全球大约有9.2万名员工,其中有相当部分的员工在使用黑莓智能手机,公司内部使用的也是黑莓的企业服务系统。其实在辉瑞之前,全球已经有诸多跨国公司和美国政府机构,已经放弃采购黑莓,转向iPhone和Android手机。这是否说明黑莓在其智能手机市场份额快速下降的同时,相关的服务也在流失呢?
面对上述企业市场和用户的流失,黑莓又是如何应对的呢?从程宗守公开信中含有苹果iOS和谷歌Android的Logo看,其所言的企业级终端到终端的解决方案肯定已经不仅限于自己的黑莓平台(比如黑莓10),而是跨系统和平台的解决方案。即所谓的开放。其实在此之前黑莓已经尝试过向对手的平台开放和提供应用。
例如今年年中,黑莓公布了进军服务领域的举措,即让企业客户可以通过黑莓软件,管理非黑莓设备。这项被称为“Secure Work Space”的服务,允许企业技术部门借助于新版黑莓企业服务(BlackBerry Enterprise Service),管理iOS或Android设备。即便如此,许多企业还是继续使用来自MobileIron、AirWatch或是其他公司的独立的移动管理平台。
再例如,黑莓不久前向iPhone(iOS)和Android平台开放自己的BBM,尽管推出初期飙升至苹果和谷歌应用商店下载排行榜的前列,并且下载量一度突破2000万,但之后势头开始减弱(至少在美国市场),BBM不再是前50名的iOS应用,也不再是前100名的Google Play应用。随之而来的是,由于向Android平台开放应用,导致相当多的用户很少去Google Play ,而是在盗版和恶意程序遍布的第三方应用市场中下载APP,进而大幅降低了手机的安全性。从最安全到最不安全,黑莓的所谓开放非但没有挽回颓势,反而让企业用户最为在意、也是黑莓自身最大的安全优势大打折扣。
通过上述的事实,我们有理由质疑程宗守的开放的企业终端到终端的移动解决方案一旦脱离了黑莓自己的平台,其用户的接受度及安全性将如何保证。除了上述的因素不予考虑,由于黑莓转向以提供解决方案作为营收和利润的主要来源的商业模式,其价格势必会上扬,但从之前用户反映其开放的BES价格就已经偏高,并因此决定仍采用第三方独立企业解决方案看,最终的结果很可能是黑莓开放的企业服务无论是在企业采用的数量,还是给自己带来的营收和利润上均不见起色,还会因此流失部分本在自己系统平台的用户。
实际上黑莓沦落到今天在全球智能手机市场份额仅为1.7%左右,几乎到了可以忽略不计的地步,主要的原因是BYOD的兴起(IT消费化),即企业允许,甚至鼓励员工选择和将个人移动设备(智能手机和平版电脑)运用到企业中,这无疑给了苹果、三星在面向个人消费类业务,且拥有庞大用户基数的厂商进入企业市场的机会。
对此,黑莓前CEO海因斯到是有所知觉,并在今年6月的财报会议上坦诚:“你得先做好消费者业务才能做好企业业务,因为是企业的员工决定哪家厂商的移动设备进入企业。”但无奈的是,黑莓在针对个人用户的消费类市场(主要是终端本身)几乎没有什么影响力,且日渐萎缩。更让人担忧的是,新上任的程宗守并未提及消费类市场,是他没有意识到,还是黑莓已经无暇顾及?总之在IT消费化渐成趋势之时,忽略这个趋势,单纯追求跨平台的企业服务市场胜算不大,因为它忽略了企业服务市场的一个最重要的入口,那就是消费类用户因IT消费化,向企业服务的迁移。
基于上述的分析,我们认为程宗守过分强调,甚至采取单一提供跨平台企业解决方案的做法不容乐观,而从另外两大移动生态系统的主角谷歌和微软先后并购摩托罗拉和诺基亚看,基于自己的系统平台打造软硬兼施的完整生态系统才是保持和发展市场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