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经济学争论之源
2013-12-31梁小民
中国报道 2013年5期
梁小民
经济学史就是一部国家干预与自由放任的争论史。可以预见,只要人类社会存在、经济学存在,这种争论就会持续下去。这种争论的“源”当然可以追溯到重商主义和古典经济学,但在经济学理论与方法已发生巨大变化的情况下,这种争论的“源”还是凯恩斯和哈耶克。
20世纪30年代,面对市场经济出现的经济危机等各种问题,凯恩斯和哈耶克争论的中心是市场经济是否完善。凯恩斯承认市场经济的作用,但认为市场经济是不完善的、有缺陷的,因此需要政府进行适当的干预,这就是“市场与政府的结合”。哈耶克则坚定地相信市场经济是完善的,各种问题都是市场运行中由于货币、投资的问题所引起的,但市场经济完全有能力自己纠正这些问题,因此不用政府来干预经济。他们在30年代都提出了解释自己观点的资本投资、货币和周期理论,而且围绕这些理论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尽管他们提出的理论在今天看来也相当复杂,对方的驳斥也不无道理,但争论的中心始终如一。了解双方的观点,对我们理解20世纪30年代以后的经济学极有帮助。
根据凯恩斯的观点,国家有各种调节经济的政策;根据哈耶克的观点,就应该让市场经济自我调节。30年代之后,现实问题迫使政府不得不干预经济,因此凯恩斯始终占了上风,哈耶克及其支持者影响日益减少。但这决不意味着哈耶克失败了。随着国家干预问题的显现,70年代之后哈耶克的影响又日益增强,他不仅在1974年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而且80年代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和美国总统里根都把哈耶克及其支持者的主张运用于政策,形成了“撒切尔经济学”和“里根经济学”。可以说,以后某个时期一种观点会占上风,但不会有最终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