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拓展课程 拓宽眼界

2013-12-29顾奕

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 2013年1期

“生活无处不语文”,语文与社会生活的外延等同,语文学习不仅仅是学教材,更要开阔眼界,增强积累,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在感受、领悟中丰富体验,提高语言文字的品味、运用能力,增长见识。正是在这样的理念指引下,我校“三分语文”教学改革开辟了国学读本及时文教学模块。教师依据课程标准和学情,根据国标本教材的编写系统自主确定教学内容,主要采用如下三种教学方式:

1.单独选文,课堂精学,成为基础性学习的一部分。例如,在苏教版八年级(上)第一单元“长征之歌”中,我们将教材中的《七律·长征》《老山界》和教材之外的王愿坚的《七根火柴》作为精读文章,其他文章作为泛读的文章。《七根火柴》作为一篇很精致的小小说,无论在构思特点、人物刻画还是语言表达、精神熏陶等方面都给学生带来深切的感悟。又如,苏教版八年级(下)第二单元“道德修养”,我们首先精读的是教材之外的吴晗的经典议论文《谈骨气》,在初二阶段强化学生对议论文基本规范的认识,同时又是对学生道德修养的有效渗透。

2.与国标本教材结合,进行比较阅读、拓展性阅读或者主题性综合阅读。以在苏教版八年级(上)第一单元为例,我们进行了“仰望伟人——毛泽东”的主题综合性学习活动,将《七律·长征》、“诵读欣赏”中的《诗人·领袖》进行整合,教师补充毛泽东的《忆秦娥·娄山关》《清平乐》,每个学生自己再收集毛泽东长征时期的诗篇,开展了“朗诵、演背、赏评、讲演”四个环节的教学活动,学生不仅能熟练背诵、深入分析毛泽东的诗篇,而且对毛泽东的文学才华、个人气质以及在长征历史的伟大作用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3.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开展读书活动,激发、维持学生阅读情怀,不断充实学生的人生积累。初一新生入校,我们会上一节读书指导课,下发初中阶段阅读书目,明确各个学期阅读重点,指导学生阅读学校编写的电子书籍及各种报纸杂志。每三个星期我们会举行读书交流课,引导学生持续走在阅读的大道上。不同学段,我们还举行不同的阅读或创作评比,激发学生的阅读情趣。

学科系统课程的建设在教学方式和课时保障的基础上,还必须有切实的抓手。我们通过长时间的比较与选择,为学生提供了精编精选的校本教材。

1.正式出版了《国学基础读本》。国学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宝贵资源,也是中华民族持续发展的根基。学校编辑并出版《国学基础读本》,各年级合理分配内容,整合教学,利用三年时间学完整本书,使时文教学在国学教育方面有了抓得住的线索。在教师的组织下,学生借助国学经典学习、积累、感悟和运用,吸取国学经典中的传统价值,陶冶情操,养成敦厚好学、通达事理的品性,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激发热爱传统文化的热情,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2.《读者》人手一本。被誉为“中国人的心灵读本”的《读者》,既能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又能为学生带来心灵的洗涤。教师充分利用读者,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尤其在自主批注上予以引导。批注的内容可以是教师推荐的指定篇目,也可以是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或认为有价值的文章。批注的内容涉及词、句、篇各个方面,可以是解析、品赏,也可以是评价、质疑。眉批、总批,圈点勾画,问题设计等,学生在切实的语言实践中与作品人物交流,与作者对话,与自己对照,《读者》点亮着学生成长的美丽人生。

3.编辑出版了与国标本主题一致的《时文精粹》。《时文精粹》是经多年的时文教学实践,在电子书籍的基础上,教师们根据江苏省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的体例配套补充的阅读文本,学校内部使用。每个单元有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完整的作品,文后都设计了两个思考题提供思维参考;一部分是“含英咀华”,为片段赏析。选文涉及面广且深,注重文本的文质兼美,许多文本都是最近几年发表的作品,较为鲜活。学校经常举行时文教学研讨活动,教师在时文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充电,与学生共同提升,形成了灵活而又广博的课程建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