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解放思想 整合教材

2013-12-29刘俊成

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 2013年1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材要有开放性和弹性。在合理安排基础课程内容的基础上,给地方、学校和教师留有开发、选择的空间。”“教师是课程的实施者和创造者,在教学中要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教材是为学生服务,为教学服务的。因此,我们语文课程改革能不能成功,关键在于能不能“优化重组语文教材”。

首先,语文课程整合能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单元教学。虽然教材以单元编排为主要方式,单元内的课文也有一定联系,但这种联系总是存在这样那样的缺陷。给单元命名,是这套教材的特色。编者的目的是淡化文体,让学生关注文本内容,但同时也带来了明显的问题:由于分类标准不严格,不统一,不利于树立一门学科的规范,不利于帮助学生建立一个学科的基本框架。如果单看五六两册,我们会发现单元主题是清一色的“学会读书”。虽然这里有体现编者“授之以渔”的良苦用心,但作为教者而言,就很难在具体阅读中贯彻。因为它是笼统的经验总结,缺少可操作的程序;又因课文内容并非全新的知识,师生在之前两年的教学中一定有不同程度的涉及,教师教不出新意。如果大胆调整,那我们的语文教学将更合情理。

其次,更易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主动学习,提升学习效益。现在学生学习语文的现状就是“想说爱你不容易”。其一,天天学语文,但不知道自己到底学到了什么。除了语文本身具有的模糊性的特点外,实际上语文教学的确是“东一榔头,西一锤。”其二,在现在知识爆炸的时代,知识更新实在是太快了,而我们教材上的内容却总是只有那么一些,语言表达方式又与学生有着莫大的差距,学生对语文不感兴趣也在情理之中。我们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学生既有的学习经验,对教材进行重组,并且引进了可读性极强的《读者》、自编了《国学基础读本》。经过整合,我们形成了新的语文教学单元,使语文“人文性和工具性”的两个特点得到更鲜明的体现,也使之更符合学生的需求。

语文教材的整理,总体来说就是八个字:删旧补新,调整贯通。当然,这种处理的原则是在充分体现“新课程标准”精神的基础上进行的,在学习内容的数量上进行了控制,努力使学生学得轻松,学得高兴,学有所成。在期初的第一次教学工作磋商会上,三个不同年级的语文老师会分别做一次“减法”,即将国本教材上每个单元的课文砍去二分之一左右(古文不动);然后再做一点“加法”,即将过去搜集下来的优秀文章补进,数量大约占四分之一左右,同时特别留下四分之一的量作为最新时文的补充。接着,我们会做一次“打通”的工作,我们会在保留下来精品中寻找相互联系的纽带,按照年级各自不同的目标要求重新进行排列组合,重新组成新的单元,确定新单元的具体可操作的目标。

在具体的操作层上,我们一般按以下思路进行:

第一,根据作家进行分类重组。鲁迅的作品或写鲁迅的作品在苏教版六册书中是很多的,但是它们却是分散在各个主题单元中。主要篇目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故乡》《有的人》《一面》《社戏》以及名著阅读《朝花夕拾》,它们的体裁各各不一。它们之间有着一定的联系,比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两文本就是名著阅读《朝花夕拾》中的内容,我们认为那就没必要再把它们分开,况且这两篇文章书写的内容是鲁迅童年和青年时期的生活,如果放在一起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了解鲁迅这个人。《社戏》《故乡》同是小说,内容上都是写对家乡的感悟和认识,而且时间上说一个是写少年,一个是写中年,如果与前文相比较、组合,难道不是恰到好处的填补吗?至于《一面》和《有的人》则是写别人眼中的鲁迅,更是对鲁迅精神、思想的一种提炼和总结。基于以上的认识,我们决定将这些内容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以专题人物为主题的教学单元进行教学。

第二,根据知识和技能的要求分类重组。我们知道解读文章是需要寻找巧妙的切入点的。苏教版的许多课文都是这方面典型,如果将它们放在一起进行比较阅读,让学生进行系列地探究和训练,让学生掌握其中的规律,或许可以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有些课文的结尾句对全文内容或中心主旨起着统领的作用,抓住它们就是抓到了破解全文的关键。比如《紫藤萝瀑布》结句“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联系开头句“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在这脚步的“一停一走”中,蕴含了作者对生命的独特感悟和认识,以此为出发点,引导学生探究藤萝的外在美和内在美,此文便可一击而破。

第三,适时适度加入新元素,使教学内容更具时代气息。文言文教学是中学生学习的重要板块,也是考试中不可或缺的考查内容,但由于时代的原因,学生学起来比较吃力。我们利用自编的《国学读本》进行补充。主要方式进行朗读训练,我们坚信“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连读三年,足以使学生胜任所谓的考试。2012年第22期《文苑》中有一篇著名作家冯骥才写的《河湾没了》。这是一篇以环保为主题的文章,所表现的正是当代中国大地上出现的一种不正常的现象:河水变黑,河道被埋,生活环境严重恶化。这是发生在每一位学生身边的事,他们是有亲身的体验的。我们把此文编入了初二“环境保护”的主题单元。我想,这就不仅是教给学生语文的技能和技巧了,更是一种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