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教学中情感目标的价值追求
2013-12-29伏军
【摘 要】历史教学的现实困境凸显为“知识本位”牢牢占据教学的半壁江山,情感目标近乎“雾里看花”,沦为“浮云”。历史教学中情感目标的价值追求是一种健康的审美情趣;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一种求真、求实、创新的科学信仰;一种面向世界的全球视野和国际意识。
【关键词】情感态度 价值观 历史教学
“神马都是浮云”这一网络词语一经出现,立刻被人们广泛使用。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也惊现“浮云”,即情感态度价值观被悬浮在教学的“空中”,不能在教学实践中得到很好的落实,被人为地疏远,沦落为“浮云”。其危害之深,影响之大,如果我们不引起足够重视,势必会让“历史”贻误孩子,让更多的人误读“历史”,无法真正领略“读史使人明智”的内涵,自然就不能品尝到绵延于古今的智慧大餐。把握现实的脉搏,诊断历史教学的症结所在,是当下应该采取的积极行动。
历史教学的终极目标在于培养学生具有健全的人格,塑造积极向上的精神品质,养成用理性的眼光来审视问题,同时还能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特质。当我们的学生走出校门,能够在百变的世事纷争中忘掉历史的一些知识点,融活了历史教育的脉流和学科的思维方式,并能游刃有余地去适应社会,我们可以骄傲地说,他们受到了真正的历史教育。
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否在课堂有效达成,能否引起学生心灵上的共鸣、思想上的碰撞,关键是要点燃“智慧的火花”。立足教材,选好教材,提炼名人名言,精选人物事迹,这都可以作为进一步升华课堂情感因素的原素材。它既是情感目标的应然体现,也是必然的追求。情感目标的价值追求应是一种审美情趣的培养,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的确立,一种求真、求实、创新的科学态度,一种面向世界的全球视野和国际意识。
一、培养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一个品位高雅的人,是在借助文化精品的永恒魅力和厚重内涵的基础上来提升自己的审美境界和人生追求的。健康的审美情趣对于中学生树立朴素的审美观、进取的人生观、科学的世界观,塑造健康的人格结构也具有重要作用。具有高尚、健康的审美情趣,能提高自身的修养,自觉抵制各种不健康思想的侵蚀,追求更高的人生价值,实现人的自我完善。
八年级历史下册《思想文化的演进》一课选取素材时,我把重点放在了徐悲鸿的名画《田横五百士》这一作品的主旨和升华上。先让学生自由畅谈这一历史故事,结合徐悲鸿创作的背景,谈一谈这幅画有何寓意,今天该如何继承和发扬这种精神。问题设计层层推进,逐步加深,目的就是要学生从内心发出最朴素率真的声音。这幅作品不仅歌颂了田横等威武不屈的气节,而且通过历史人物故事的再现,折射出徐悲鸿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批判态度和对民族精神的颂扬。在色彩处理上,田横身穿紫袍,与穿黄袍的壮士在强烈对比中突显于画面,其他人物的服装,与蓝天、黄土均统一于浓重的蓝灰色调中,形成了沉郁、悲怆的交响效果。从画中之人,再到创画者,浓浓的民族大义,饱满的爱国情怀,深深地感染了在座的每一位学生。
二、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学习七年级历史上册《文化艺术》一课时,我把落脚点放在了司马迁身上,司马迁虽遭宫刑,仍矢志不渝,超常的忍耐力背后折射的是一种人生的态度!在他五十五岁那年终于完成了《史记》的撰写和修改工作。
司马迁是这一课的灵魂,他的人生大起大落,生命的尊严遭受到皇权的阉割之后,他没有低下不屈的头颅,而是选择了向命运而战,向悲情诉说。这绝不仅仅是一种证明自己存在的方式,还有一种人性中的进取,性格中的坚强。为了极力渲染这一主题我让学生选做了以下题目:踌躇满志的司马迁遭遇宫刑之后,悲恸欲绝的心理描写,续写司马迁从人生的低谷选择重新站立起来的困难抉择,概括司马迁身上的散发的人性魅力有哪些。
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是每个人难得的一生财富,无论身处优位高枕无忧,还是位居劣势不被重视,只要你拥有平和的心态,积极进取的态度,再辅以坚强的意志、团结协作的品质,“皇帝的女儿何愁嫁”?初一学生,刚刚脱离了小学生的稚嫩,还未形成中学生的叛逆,所以应在他们最初的道德意识下打上深深的样板底色。我想,日后他们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都有正面的、积极的、向上的力量在支撑着他们,并肩走过迷茫与困惑,走向成功。
三、养成求真、求实、创新的科学态度
知识的培养仅仅教给学生一个浅显的生活技能、生存的基准,要想成为杰出人物必须有一种精神,一种情怀,一种态度。那就是所有行业的佼佼者都具备的一些特质:有善于提出问题,并且积极地去寻求答案的好奇心;思路开阔,积极主动地去考虑不同的、有冲突的实事求是精神;权衡、观察和对事实进行评价的大胆创新气魄;积极主动地接受经证实的结论和重新考虑自己的认识的灵活性品质;有尊重生命和环境的觉悟、敏锐感知世界的能力。
当然,想一下子都教授给学生是不可能的,只能在实践中循序渐进地进行,不可越俎代庖。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我常常不间断地、有意识地积极构建学生的这种精神高度:讲到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时,细化李时珍采药过程的艰辛,倾注二十七年心血,经三次修改,终成世界文明的药物学巨著。讲到司马光《资治通鉴》时,据说留在洛阳的草稿纸堆满两大屋,有人翻阅了数百卷,竟然未见一字草书,考订之翔实,让后人佩服不已。还有林则徐虎门销烟时的科学布局,严谨规范,创新举措,让外国人也赞叹不已!虽然这些都不是“中考必考”的知识点,但我还是浓墨重彩地讲述,因为我知道这更能影响和激励孩子们的成长!
四、形成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意识
国际意识,又称全球意识、世界意识,指的是站在世界的高度了解世界历史和当今国际形势,从而形成的以人类共同利益意识为核心的对外开放意识和国际合作意识。中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他们已经学到了一定的知识,有了一定的思想。他们对待事物的观点,有时故意标新立异,提出惊世骇俗的想法,有时又人云亦云;但也有学生凡事好质疑,经过一定的思考,对传统观点提出质疑,但又找不出确凿的理由,所以对中学生进行国际意识教育,既不能死抱教条,强词夺理,更不能听之任之,不加教育,而应该讲究策略,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学生既有兴趣去思考分析,又心悦诚服地接受正确的国际意识教育。
世界史教材中包含着许多可以进行国际意识教育的课目。例如:“世界科技与思想文化”的内容,可以培养学生正确对待外来文化的国际意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内容,可以培养学生的开放意识和国际交流和合作意识;“反法西斯战争”的内容,可以培养国家平等的国际意识。此外,在一些具体事件和人物的评价中,也可渗透国际意识的培养。如:对新航路的开辟,如何客观认识它的历史作用;对工业革命对世界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对美国南北战争,人们为什么要肯定北方而否定南方?
在历史教学中加强学生国际意识的培养,引领学生以开阔的视野、开放的心态看待世界,不仅有利于学生全面、客观地认识中国与世界,而且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国际合作与竞争的价值观念,将更加适应未来世界的发展潮流。
总之,在历史教学中,应该关注学生的心理体验、情感熏陶、内心选择、精神升华,充分尊重学生亲自体验与感受的权利,正视学生心理与情感体验的差异性,适时、适度地示范引导,在教学相长中和学生一起塑造有个性、独立而崇高的精神家园。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成尚荣.为智慧的生长而教[J].今日教育,2009(1)
[3]肖川.教育的理想与信念[M].长沙:岳麓书社出版社,2002
[4]王永禄.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方法浅析[J].中学历史教学,2011(5)
[5]朱煜.历史课程与教学论[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6]于萍.浅谈历史教学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J].当代教育论坛(教学研究),2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