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支架式教学模式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2013-12-29吴志明

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 2013年1期

【摘 要】支架式教学是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之一,因其自身的优越性备受广大教师的青睐。本文在阐述支架式教学模式基本概况的基础上,以《电阻》为例,探讨物理教学中运用支架式教学的课堂实践,并在了解支架式教学特点、把握支架式教学的关键点、明晰支架式教学面临的挑战等方面进行分析与研究。

【关键词】支架式教学 物理教学 应用研究

一、支架式教学模式概述

支架式教学是近三十年在国外比较流行的一种教学模式,来源于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和社会建构主义理论;它是一种“以学习者当前发展水平为基础的、系统有序的、可运用多种方法引导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技能,并向更高发展水平迈进的教学模式”。[1]支架的本意是建筑行业中的脚手架,建构主义者形象地用它来比喻建构主义关于教与学的理念。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学生的学是在他人的帮助下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教师的教是一种支持、引导与协助,教师为学生提供一套适当的概念框架,来帮助他们理解、建构知识,而不是传统教学中的包办代替与灌输。

支架式教学一般包括五个基本环节:(1)创设情境。教师按照学习目标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2)搭建支架。该过程是教师与学生教与学的双向互动,选择什么样的支架应该根据所学知识的类型来确定。(3)自主探索。学生对学习问题进行独立地探索研究。(4)合作交流。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实现自我纠偏与完善。(5)评价诊断。教师通过多种活动形式为学生提供检验学习效果、展示学习成果的机会和平台,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构建,在学生真正掌握所学的知识和经验之后逐步将支架撤走。

二、支架式教学的应用实例

案例:八年级下学期物理《压强》教学设计。

(一)学情分析

分析教学内容:压强概念是初中物理中的一个重要知识点,是学习液体压强、大气压强的基础,它与日常生活、生产紧密联系,需建立在学生观察、实验探究的基础上。重点是理解其物理意义,即压力的作用效果。

分析学习者特征:学生经历了一学期物理课程的学习,体验过一些简单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了解到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与因素,具有了初步的实验设计能力及操作能力。

明确教学目标:理解压强概念,经历自主探究的过程,培养合作学习的团队精神。

(二)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

教师拿出一个支架、一块布满钉子的木板、一块中间只带一个钉子的木板,还有气球和砝码。教师将气球放在布满钉子的木板上面,压上砝码,气球被压扁了,但竟然没破。把布满钉子的木板换成只带一个钉子的木板,教师重新做实验,砝码刚放上去,气球就爆了。这是什么道理?

设计意图:教师将学生引向真实的问题情境,学生面对新学习任务的挑战。

2.搭建支架

(1)搭建概念支架。教师引导学生画出课本上几幅压力的示意图,归纳出这些力的共同特点:力的方向都垂直于物体表面,受力物体是承压物体,进而形成压力概念。

(2)搭建实验支架。教师与学生共同进行体验性实验:把铅笔的一端削尖,用两手的大拇指压住铅笔两端,可以感觉到接触笔尖的手指更痛一些。教师演示实验:用一只手掌平压在气球上,另一只手的大拇指顶住气球,大拇指用力越大,气球形变越明显。

(3)搭建问题支架。教师提出:我们通过观察什么现象来比较压力作用效果的大小?压力作用的效果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设计意图:将复杂的概念进行分解,通过实验与提问为学生指引探索的目标与方向。

3.自主探索

教师提供实验器材,学生设计实验方案,自主实验,探究压力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有怎样的关系。教师巡视,帮助学生解答探究过程中的疑难、克服所遇到的困难。学生分析归纳实验现象,自主得出结论。

设计意图:教师适当启发、引导,带领学生沿着概念框架攀升,引领学生建构物理概念。

4.合作交流

学生交流自主探索的实验方案和结果。汇报交流中,呈现出许多不同的方案。由此引发辩论、争论,在思辨与交流中,学生们澄清了模糊认识,纠正了活动中的偏差,理解了压强的物理意义,在头脑中构建起压强的物理概念。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大胆交流与质疑,运用集体思维,促进学生主动建构知识。

5.评价诊断

(1)活动表现评价,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学生在实验、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对学生学习过程中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等综合素质进行评价。

(2)书面测试评价,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情况。引导学生分析“盲道”的物理原理;分析一块砖平放、侧放、竖放时的压强变化情况;估测一个人站立时对地面的压强大小等。

(3)课后的拓展运用,着重考查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展示学生的应用成果。内容:日常生活、生产中人们是怎样增大或减小压强的?对实例进行分析,并作出归纳。

设计意图:把学生的认知从原有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达成目标后逐步撤走支架。

三、关于支架式教学的分析与思考

(一)了解支架式教学的特点

首先,支架式教学是基于最近发展区的教学。[2]教学只有发生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之内才能真正有效,才能实现学生“现有水平”向“潜在发展水平”的提升,还要使教学始终保持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这就要求教师通过观察,不断调整对学习过程的介入方式与干预程度,使教学活动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保持匹配。其次,支架式教学是基于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它强调以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为基础,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建构性,要求教师课前精心准备,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和学习水平,分解学习难点和重点;把学习的主动权、时空权交还给学生,引导学生自我探索、自我建构、自我修正,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理解。

(二)把握支架式教学的关键

一是教师要准确定位,教师的角色是学生主动学习的支持者与指导者,是支架的设置者。好的支架设置者就如同真正好的教练,能够了解选手的特点和能力,知道什么时间该提供什么样的支架,运动场上活跃的主角是选手。[3]教师要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任务是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切不可代替、代劳。二是教师搭建的支架要适时、适量且要动态调整。支架要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水平上,才能有效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愿望。所以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特点,注意设置支架时“度”的把握,既不能好高骛远,也不能蜻蜓点水。此外更要明确支架的目的,当学生的能力水平、学习进程不断发展时,教师要及时动态调整支架,将学习的管理权逐渐移交给学生。三是师生间的互动要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教师要在教与学之间找到合适的平衡点,时刻了解、把握学生的学习进程,加强对话与交流,既给学生足够的个人空间,又不失时机地给予扶持与帮助。

(三)明晰支架式教学面临的挑战

支架式教学模式从理论基础到操作程序都比较严密,但在实践教学活动中依然会遇到一些挑战。其一,最近发展区的多重性。每个学生最近发展区的区间大小是不同的,他们现有的、潜在的发展水平也各不相同;况且最近发展区并不是显性的,只有当学生面临问题、构成相邻挑战时才会显现出来。其二,学生原有的知识与经验背景不同。支架式教学模式要求根据学生的知识和经验搭建支架,而学生的家庭背景、成长环境、生活经验、思维方式等千差万别,在班级集体授课的形式下,要在学习进程的每一个环节中,搭建起适合每一位学生的支架,确实是支架式教学模式所面临的一个挑战。

【参考文献】

[1]朱琳琳.关于支架式教学基本问题的探讨[J].教育导刊,2004(10):4-9

[2]王海珊.教与学的有效互动[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140-142

[3]高稳.支架式教学模式研究[J].校长阅刊,2005(12):30-33